徐霞客的探险故事50字(徐霞客的探险故事(200字))

胸怀大志的徐霞客,从22岁时就开始了云游四方、地理考察的生涯。

事实上,徐霞客的游历非常艰苦。

>徐霞客的探险故事50字(徐霞客的探险故事(200字))

白天,他在烈日、寒风中考察河流、山川,向当地的居民了解那里地貌的变迁和风土人情。

晚上,他不顾一天的劳累,露宿在残垣破庙或古树荒野之中,燃起篝火,或点上油灯,记下他一天的收获和见解。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三次遭到强盗的抢劫,四次断炊,每次他都凭着自己的胆识和智慧绝处逢生。

有时行至穷乡僻壤,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的衣物去换取食物,甚至采摘野果充饥。任何艰难险阻都没有能阻挡徐霞客前进的脚步。

徐霞客一生游踪遍及名山大川,为后人留下了反映我国秀美的山川风貌、充满田园诗意的地理考察散记。

徐霞客游记这部中外驰名的著作,闪耀着徐霞客献身地理考察事业的坚强毅力和聪明才智,是中国乃至世界地理学史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

《徐霞客游记》生动、准确地记录了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都做了详细记载,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地理学价值。

徐霞客于1607年始游太湖,此后30年专心从事旅行游记,北至燕晋,南至云贵、两广,历游19个省区。

他的足迹遍及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云南19个省、市、自治区,可能还去过四川和重庆。

他考察确认了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

他还是世界岩溶地貌考察的先驱。

沿途考察地理形势、山川风貌乃至风土人情、矿石物产等,以日记形式逐日记载,开创地理学系统地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

病逝后,由季会明等人整理成书。

共62万多字,包括名山游记、西南游记、专题论文和诗文,描述的内容以地貌、水文、植物居多,也是最富有地理学价值的部分。

徐霞客写的《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书。

徐霞客名弘祖,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我国明朝末年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

徐霞客自幼特好奇书,也好游历,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以毕生精力进行旅游和地理考察。

他从22岁起到54岁从云南抱病回家止,30年间几乎年年出游。

实际考察,从岩溶地貌的地表形态、地下形态,比如洞穴分布特点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理论分析、记录,这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为中国地理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事实上,《徐霞客游记》的地理价值,突出地体现在它对岩溶地貌的记录和论述方面。

徐霞客所游历考察的地区,有不少是属于岩溶地貌地区,特别是湘西、广西、贵州、云南。

他所到之处,都细致地观察这些地区的地貌特征,并详细地在游记中做了记述。

据统计,《徐霞客游记》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广大地理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据说,他从小在私塾里读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地理历史一类的书籍。

老师总是看着学生读儒家经书,徐霞客却趁老师不注意时,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精彩的地方,不禁心花怒放拍手叫好。

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当时明朝朝廷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国力衰退,民不聊生。

徐霞客对此十分不满,他不愿应朝廷科举考试,也不谋求做官,决心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要考察一番,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徐霞客五十五岁那年,即1641年,他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了。

他留下大量的日记手稿,都没来得及整理成卷。

到清兵入关以后,他的家乡同样遭到劫难,这些手稿大部散失了。

过了一百多年后,他的后裔才将他残存的1070天的日记编刻成书,这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经过徐霞客的实地考察,过去地理书上的错误记载得到了纠正,增加了许多过去没有人记载过的新的地理现像。

举个例子!

徐霞客是第一个弄清楚长江的上游是金沙江的人。

游历中,他考察研究最多的是岩溶现象,他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考察和记述石灰岩溶蚀地貌的人。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徐霞客经34年游历,写成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

事实上,他的《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散佚者,尚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

他去世后,是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

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期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他被李约瑟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根据30多年的实地考察,以自己的见闻编写了这部日记体游历记录。

全书共计约60余万字,所含内容十分丰富广泛:

既有对山川河流渊源、地形地貌特征的考察,又有对岩石洞穴、奇峰瀑布的探索,既有对各种矿产、手工业、农业乃至城市建制、风土人情、民俗状况的记载,又有对各种动植物的描述。

这真的是,一部真实的地理记录,一部传遍天下的奇书。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这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在少年时代就萌生的理想和壮怀。

在后来的三十年岁月里,徐霞客以足为尺,丈量着大好河山,历阅着良辰美景,考察着风俗民情。

最后,徐霞客抵达了中缅交界的腾越,因足疾加重无法成行,被人送回家乡。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徐霞客病逝于家中,享年五十六岁。

事实上,他的考察比欧洲最早对喀斯特地貌进行系统分类,要早两百多年。

为了详细考察,并科学记录这种地貌,徐霞客单是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便亲自考察了多达270多个岩洞,这使得他的考察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除地理价值外,他的游记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在书中,时常兼顾当地的居民生活、风俗民情、少数民族的部落分布、土司间的战争兼并等,这些在正史中很少出现的内容也有涉及。

比如书中对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的详细记录,便为后世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明朝末年,也是一个乱世了,湘水一艘客船遭遇强盗抢劫,他的行李、旅费都被洗劫一空,靠跳水逃跑才保住了性命。

当时有人劝他结束此次旅行,早日回家,并愿意资助他回家的旅费。

他却婉拒了,将身上的衣物典当了换了些钱,坚持完成了此次旅行计划。

总之,这个固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他一生之中有三十多年都在旅行途中,这种旅行绝非普通人的游山玩水,而是名副其实的冒险。

各种各样的危险,对于他来说宛如家常便饭,在他五十岁那年,他还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

他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

幸运的是,其遗作在季会明等人的整理下,得以刊行流传,逐渐被翻译传入世界各国,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一部《徐霞客游记》,将大半个中国的名胜异景、人文风俗都览摄其间,堪称“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因具有精湛优美的笔法,也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书。

一起聊一聊《徐霞客游记》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作者|龚柳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