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与旧军队最大的一点不同就是思想,有精神武装的军队才是最强大的,这一点我们从近代史上就能找到肯定的答案!
比如说国民党军队,北伐之际能够打败纸面实力更强的北洋军阀,就是因为那时的他们也是有精神力量支撑着,孙中山“创造自由平等之中国”的遗志在激励着他们。
只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军的信仰随之崩塌,其内部迅速腐烂,最终被拥有民心和坚定信念的人民军队击败。
>团长管多少人(一个团长管多少人)
很多人都想不通,在解放战争初期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国军,为什么在短短几年中就落得退居台湾省的结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军队没了思想、不知为何而战,士兵们参军更像是在打一份工,既然是打工心态,那根本不可能会拼命,这样的部队又哪来的战斗力呢?
而我军在创立之初所想的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让所有中国人都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这点从未改变过!
为了让全军上下保持高度一致,党中央非常重视思想建设,1927年的三湾改编,毛主席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为党领导军队奠定了基础。1929年的古田会议,毛主席再次对红军进行深入的改革,建立起了政委制度。政委就是让全军思想统一的那个纽带!
不过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政委是政工干部,主要负责抓思想,而军队中还有主要负责指挥作战的军事主官,这两个职务哪一个实权更大?遇到冲突时究竟该听谁的?
政委在团级以上部队才设置,营一级的政工干部称为政治教导员,连一级的政工干部称为政治指导员,都是在履行党的指导权力和职责。
我军实行的是双首长制,就拿团级来举例,一般来说团长负责行军打仗,团政委则负责管理部队的政治生活,互相配合而来。像著名军旅剧《亮剑》中李云龙在抗战初期就对赵刚说过:我管打仗,你管生活。
这话对,但也不全对,平时的分工的确如李云龙所说,但政委可是拥有最后决定权的,早在1930年中央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就明确指出:当政治委员与同级军事长官发生分歧时,政治委员有停止军事指挥员命令的权力。
也就是说,在军事长官做好战斗部署后,政委是有权审核该行动是否符合党的原则、纪律,如果政委认为行动有问题,那么最后还是要听政委的。
之所以会如此,是基于现实情况决定的。
我党早期的处境非常艰难,物质生活上有所不足,且长期要面临国民党的威胁,这种苦有些思想不坚定的人会受不了,所以就会有人叛逃,甚至还出现过军官带队逃跑的事件。
让政委拥有最后决定权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杜绝这类情况,同时,政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监督着军事主官,防止出现拥兵自重、居功自傲的军阀主义。
事实证明,这项政策很符合当时的背景,比如说1932年彭德怀的义子、红三军团红2师师长郭炳生密谋叛变,最开始因为政委彭雪枫在旁,他一直不敢付出行动。
直到在宜黄、乐安作战时,彭雪枫率领部分兵力掩护他撤退,郭炳生才以转移为名带着一个团换了条路去投敌。
等彭雪枫好不容易突出重围赶到约定会合地点,没看到师长的踪影,从旁人口中得知郭炳生率部往另一个方向走后,彭雪枫连忙带了15个人去追。
幸运的是,彭雪枫他们还是追上了,那个团见到师政委后,又跟着回来了。如果不是政委的作用大,郭炳生靠彭德怀义子及红2师师长这两大身份,完全可以让这个团将彭雪枫等人除掉,然后堂而皇之地投敌。
总之在早期,政委就是让部队团结在党周围的那个纽带,所以权力要比军事主官大。等到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时期,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得非常迅速,所面临的环境也有点不同,于是中央颁布了《政治委员暂行条例》,对最后决定权进行了少许修改。
明确提出在军事方面,军事指挥员责任更大,不过政委依然有停止军事指挥员命令的权力。如果两人发生争执,应立刻向上级汇报,在没得到上级指示前,还是以政委的意见为主。
此次调整给军事指挥员扩大了一定的权力,只是最终决定权还是在政委手里。但这个在红军时期很合理的政策,到了八路军时期就有些问题了。
因为红军时期的政委都是一步一步从战场上成长起来的,有比较丰富的战争经验,像彭雪枫、黄克诚、杨成武等人都是优秀代表,他们后来也能胜任军事主官的职务。
然而到了八路军时期,我军扩展的速度太快,政工干部根本就不够用。一些没什么实战经历的年轻干部也走上了重要岗位,他们对于战事的把握是不够的,这就会带来隐患,1942年的雪村战斗就是个沉痛的教训。
当时冀中第八军分区政委王远音与冀中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在子牙河东一带驻扎,通过敌情侦察和电台联系得知日寇集结了大量部队向他们扑来。
常德善知道情况凶险,表示部队应马上撤离,但王远音担心就这样撤走,会让当地群众认为八路军怕死,影响不好,所以决定打一打再撤。两人争论数个小时无果,王远音动用了“最后决定权”将部队留在了雪村。
结果敌人实在太多,足足集结了4000多人,而第八军分区仅仅700人,寡不敌众之下伤亡惨重。
最终常德善身中27弹牺牲,王远音受伤后不愿做俘虏,饮弹自尽。还有30团政委汪威、30团副团长肖治国、23团二营营长邱福和、军分区侦察股长杨克夫等干部也不幸牺牲。第八军分区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如此惨痛的结局让中央为之震惊,军委随即召开特别会议,宣布政委从此不再拥有军事上的最后决定权,军事行动就由军事指挥员负责,如果发生争执要及时将详细情况上报。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政委就不能影响军事决策了,毕竟最主要的原则是“党指挥枪”。
举个例子,辽沈战役即将发起时,东野司令员林帅对于打不打锦州很是犹豫,他担心会遭到国军多方面的进攻,从而让部队陷入险境,因此还产生过将部队撤回长春的想法。
这个时候,东野政委罗帅就发挥出党对军队的指导作用了,罗帅明白中央和主席的战略意图,所以反对撤回长春,并耐心地说服了林总,这才有了我们所知的辽沈战役。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政委罗帅是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林帅在东野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和权力,但罗帅一样可以左右这支部队的动向。
总的来说,政委与司令员的分工不同,大多数时期都各司其职。至于谁的实权更大,原则上是对等的,但具体还要看时期以及所在部队的特点,战争年代更多的时候还是政委实权大一些,毕竟党指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