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翻译(黔之驴翻译成现代文)

说起寓言,你会想到哪些呢?《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坐井观天》等等这些,可谓耳熟能详。寓言在我们中国源远流长,早在《诗经》就出现过寓言,但寓言更多的只是作为说理论述的手段,不是独立的文学形式。一直到柳宗元,才确立起寓言这种独立的文体,这是柳宗元的贡献。比如脍炙人口的《黔之驴》,只要是上过小学的应该就知道,成语“黔驴技穷”不就是从这篇寓言里来的吗?

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司马,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生活环境恶劣,求助无门,空有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常常寄情山水,写下过《江雪》《小石潭记》等不朽佳作,此外他也写了一些寓言,比如《黔之驴》《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等。其中有一篇名为《蝜蝂传》的寓言,非常有哲理性,同时也很有教育意义。先来看看内容:

大意如下: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子。它在爬行中一遇到东西,就要抓取过来,仰起头把它们背起来。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小虫子也不愿意停下来。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一直到被压倒爬不起来。有人可怜它,把它背上的东西拿下来。但是,只要它还能爬行,它就会像原先那样把物体抓过来背上。而且它又喜欢往高处爬,即使用尽了力气也不愿意停止,一直到跌落到地上摔死为止。

>黔之驴翻译(黔之驴翻译成现代文)

看到这样的虫子,你会怎么想呢?或许有人说这虫子多么勤奋,生命不止,奋斗不休,值得表扬。是一只值得肯定的虫子。那么,柳宗元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吗?

显然不是。从哪看出来呢?后面还有一段议论性的句子。这也是寓言最典型的形式,前面讲一个故事,后面抒发议论。看看柳宗元是怎么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呢?

翻译成现代文: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不知满足,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等到他们坏了事情,栽了跟头,有的被贬谪罢官,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那时就觉得自己好惨。可是如果时来运转,再次被起用,他们又开始天天想着怎么升官、发财,变本加厉地捞取钱财。直到有一天,再次从高处摔下来。这种人永远不会吸取教训,永远不会满足。表面上看,很高大魁梧,实际上他们的智商就和那小虫子一样,非常低下,他们的下场也和小虫子一样可悲。

柳宗元发这么一通议论,显然是在讽刺朝廷中那些贪赃枉法、贪得无厌、为非作歹的腐败官员。这和柳宗元写这篇寓言的背景关系密切。正是因为当时官场腐败,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想要匡扶正义、重振朝纲,让国家强大起来。结果落得一个身败名裂,被贬谪到蛮荒之地。他怎么不痛恨这些贪官污吏呢?

寓言之所以是寓言,正是因为寓言深刻,富有哲理。这篇寓言除了作者柳宗元讽刺那些贪官污吏之外,其实还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于柳宗元本人,何尝不是如此?

柳宗元出身名门望族,年少成名,春风得意。那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这种小虫子身上是不是有他自己的影子?估计柳宗元写这篇寓言时内心也是有触动的。自己要是年轻时,懂得观察大势,懂得韬光养晦,不那么高调,那么志得意满,而不是像那虫子一般不仅负重还爱爬高,是不是下场就不会那么惨呢?

除了作者,从这只虫子的身上,是不是也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呢?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像这只虫子一般,每天忙忙忙碌碌,为了更好的车子,为了更大的房子,为了更高的官职,为了更多的收入,在不断透支自己的身体,像陀螺一样地旋转不停?是不是有很多人在追名逐利的路上轰然倒下?这不就和这只虫子一样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为了追求所谓的财富、名利,却以生命、健康为代价,是否值得呢?

《蝜蝂传》这篇寓言,虽然流传度不广,知道的人也不是那么多。但其所蕴含的寓意却丝毫不亚于那些脍炙人口的寓言,其强烈的批判精神,即使千年以后的今天,依然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聊史补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