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可以说是老师、家长用来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励志经典故事之一。而故事的主人公匡衡,的确也是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从一个普通的寒门学子,逐渐成为了一方名士,也因为学识出众,被政府破格任用,直接进入了国家核心权利机构,更深得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汉元帝的器重。
然而,匡衡如此励志的经历却并不完美,他最终的人生走向却令人唏嘘不已。
匡衡出身在贫寒之家,家境困顿不已。而年少的他为了生存,只好外出打工,以换得温饱。但如此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他决定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他白天要帮工,干农活,所以,只有在晚上休息时,才有一点时间可以读书。
>凿壁偷光是谁(凿壁偷光是谁的故事主人公)
但贫穷的他,买不起灯油,他看见邻居家经常灯火通明,就想了一个办法,悄悄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晚上就借着这个洞透过来的灯光看书,这就“凿壁偷光”故事的由来。
就这样,匡衡不知疲倦,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当时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而就是凭《诗经》一书,开启的他成功之门。
多年刻苦的学习,让他对《诗经》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于是,在当时的儒学界,就有了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就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此时的匡衡似乎已经看到了,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曙光。然而,现实还是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历代人才的最好出路,就是“学而优则仕”,通过考试进入政坛。
匡衡也选择了这条路,可没想到的是,平时品学兼优的他,在考试上却屡遭挫折,连续考了9次,才勉强过关,中了个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不过他运气还不错,赶上了好时候,崇尚儒学治国的汉元帝登基了,他从一登基开始,就开始发掘和重用儒生,而在当时儒生圈子里,匡衡的名声很大,自然也会被皇帝关注了。于是,匡衡便破例迁升为博士,并改授权力很大的加官"给事中"之职。
自此,匡衡开始跨入他人生的高光时期。
刚步入中央机关的匡衡,朝气而上进,更保持着读书人本心,做事认真,工作积极,也颇有政治见地。
就在当上"给事中"那年,京都长安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害这一自然现象,匡衡便引用《诗经》上的经典呈奏谏书,向汉元帝建言当下宜""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
大概意思是,如今天灾对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皇家用度要节俭,不能再奢华粉饰;更可用此举,在当下大力推行礼让仁和的道德风尚,重用德才兼备的贤良,辞退尖酸刻薄的污吏。
其实就是规劝汉元帝要节俭,要亲贤能而远小人,要以“圣人之心”来治天下等等,
匡衡的此番话,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很合儒家之道,让以儒学治国的汉元帝大为认可。为此,匡衡升为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而十分喜好儒术文辞的汉元帝,尤其喜爱《诗经》,在听匡衡讲的《诗经》后,对匡衡的才学愈加赞赏,不久,匡衡又升任为御史大夫。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成为了代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
就这样,匡衡从一介寒士,通过不到20年的打拼,便官居宰辅,位极人臣。其励志的经历,绝对算是励志人物中的成功典型。
然而,站在权利高位的匡衡,有点迷失了。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亘古不变的经验”“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为自己谋求私利的倾向。”
当权利在手,匡衡也彻底地变了。当时,在朝中还有个厉害角色,任中书令的宦官石显,他凭着汉元帝的宠信,所以能横行朝堂,结党营私,把持朝政。而作为朝中重臣的匡衡,为了自己的地位,对此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甚至曲意迎合,称赞石显有魄力,是当朝第一能臣。
公元前36年,驻守边疆的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在没有请示朝廷的情况下,就发起了一场对匈奴的反击战,最终大获全胜,斩杀不断挑衅汉朝的郅支单于,也结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稳定了汉朝的西北边疆,可谓为汉王朝立下一大奇功。
匡衡与石显二人心意相通,都担心陈汤凭借此功,影响到他们的政治地位,于是,联名上了一道奏折,弹劾陈汤有"父丧不归;打了胜仗目中无人,假传圣者,贪功冒进,击杀的郅支单于是假的"等等,不忠不孝不义的情节。
匡衡还提出过一个无厘头的理由指责陈汤,他针对的是陈汤上奏所说的“”应该把砍下的郅支单于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地方,让匈奴人知道大汉朝的威严。”
匡衡以《月令》中"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悬。”意思是,在春天不应该有斩首示众的行为,责问陈汤“斩郅支首是何时?恐不合秋后行刑之律。”
最终,战功赫赫的陈汤,差点以此获罪,只得到个功过相抵的结果。要不是,朝中有正直的大臣力挺陈汤功勋卓著,说若不奖赏会令天下人寒心,汉元帝才给了陈汤一个鼓励性质的奖励,封关内侯,不过食邑只有三百户。而因为陈汤得到的食邑低于匡衡,匡衡才作罢。
汉元帝过逝、汉成帝继位后,成帝很不喜欢石显,看出风向的匡衡,来了个“反戈一击”,成为了反石的先锋,他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
然而,自己也不干净的匡衡,也被人举报了。
起因就是,他在元帝被封为安乐侯时,他本来的封地是31万亩,可匡衡却做了手脚,多占了4万多亩田土。被人告发后,匡衡还狡辩说是郡图之错。
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任的领导汉成帝可不管这些,正好用匡衡来立威。
最后,匡衡因为贪污罪,被下诏处罚,在抄没一切财产和封地后,被贬为庶民。
就这样,匡衡从位极人臣的高官,一下子变成了一名普通百姓,返回了故里,没有几年后,病死于家乡。
纵观匡衡的人生历程,的确实现了知识改变了命运,但本可成一代贤臣的他,在权利物质的诱惑下,彻底的变质了。虽然有当时大环境的因素,但究其根本,还是匡衡内心世界的不完整,从寒门弟子到权倾一方,角色的变化中,他失去了初心。
所以,除了才能,除了努力的奋斗,能守住本心,有自我的修身与修心,才是立世之本。
文刀木公历史大家说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点评!
资料来源:《汉书》《古今谭概》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