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了中国东北,开始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虎头镇(虎头镇属于哪个市)
日军侵占东北后,在不断加强殖民统治的同时,还妄图以中国东北为基地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全境和东南亚各国,以及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为了实现其所谓的“北进”计划,日军一方面积极整军备战,另一方面在东北地区修建了许多的要塞,“虎头要塞”就是其修建的诸多要塞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1945年8月9日~26日,苏联发动“远东战役”,苏军与日本关东军在远东地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役。
这时,二战已经进入尾声,各个战场的战事基本都已结束,只剩下“虎头要塞”的日军还在负隅顽抗。
正因如此,“虎头要塞”攻坚战,就成了二战的最后一场战役!
虎头要塞,位于今天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境内,它东起乌苏里江西岸,西抵火石山,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
其正面宽达12公里,纵深达6公里,与苏联远东滨海边区的交通要地‘伊曼市’隔乌苏里江相望。
苏联的萨利斯基军事区、西伯利亚铁路、伊曼铁桥等重要设施,都位于距离乌苏里江的国境线2公里以内。
站在虎头镇的丘陵上,苏联的这些重要军事设施,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此外,虎头镇也是远东苏军进入中国东北腹地的首选通道。
正因如此,日本关东军才会选择在此处修建军事要塞。这样一来,进可以遏制苏联远东滨海边区和乌苏里铁路的交通枢纽,退可以虎头地区为桥头堡,阻截苏军的进攻,防止其攻入中国东北腹地。
于是,从1934年开始,日本关东军便驱使大量的中国劳工,开始着手修建“虎头要塞”。
当然,“虎头要塞”并非只有一处,而是由多个要塞阵地组成的一个整体要塞防线。
虎头要塞,主要由猛虎山、虎东山、虎北山、虎西山、虎啸山、大虎啸山、边连子山、平顶山等要塞阵地,以及腰营山野炮阵地、虎头台反坦克阵地、猛虎谷150毫米加农炮阵地、火石山240毫米列车炮阵地构成。
除此之外,在虎头要塞的后方,日军还配备了军用机场、军用火车站、陆军医院、兵营等后勤保障设施。
据记载:在1941年“关东军特别大演习”计划实施期间,虎头要塞内所有仓库存储的给养,可以供驻守该要塞的12000余名官兵使用3个月以上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虎头要塞各阵地的军事设施,均采用交通壕的形式,使其相互串联,构成了一个南北宽约12公里,东西纵深约30公里的强大防御阵线。
所以由此可见,日本关东军为了稳固虎头要塞,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当然,这也间接说明了,苏军想要攻下如此坚固的虎头要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不过,这里我们也需要注意一点,虽然“虎头要塞”含括的小型军事要塞很多,但实际上,整个要塞的主要阵地就只有前五个,即猛虎山阵地、虎北山阵地、虎西山阵地、虎东山阵地和虎啸山阵地。
其中,“猛虎山阵地”为主阵地,虎东山和虎北山为其两翼的前沿阵地,呈钳形以南北两翼为护卫阵势,并以虎西山、虎啸山两阵地为依托,从背后支持猛虎山主阵地,构成第二道防线!
在猛虎山主阵地周围,都是典型的沼泽地带,为其形成了一道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
此外,在乌苏里江岸驻扎的日军江上舰队,还为整个主阵地,构成了首道坚固防线。
虎头要塞共配备了200余处永备火力点,且各工事由地面山路、壕沟与地下相连。
地下工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厚度达到了1.5米,有的地方还分为上、中、下三层。
在地上工事中,配备有各种火炮、高射炮、高射机枪阵地,还有列车炮与巨炮阵地。
可以说,日本关东军构筑的“猛虎山要塞”,无论是从坚固程度,还是完备程度,亦或是现代化程度,都堪称“二战”之最。
正因如此,它还有一个“唬人”的称谓——“东方马奇诺防线”,被全世界公认为:侵华日军在亚洲构筑的最大军事要塞之一。
然而,令人愤恨的是,这个所谓的“东方马奇诺防线”,竟然是用中国人的血肉修建而成的。
为了将它建成“北满第一永久要塞”,日军耗资数亿,强征中国劳工10余万人,用时10多年,才将其建成。
而在这十余年中,就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被秘密押到这里充当劳工,期间被折磨致死或惨遭屠杀者不计其数。
据当年曾参加过修建虎头要塞的中国劳工‘孙同修’说:
“1941年在虎头小南山工地,共有3500来名劳工,到秋天向回送时,和北山工地的劳工加在一起,才有2000多人。”
还有一位当地老乡说:
“我1938年在虎头红线台盖兵营、挖水沟,看见一个山崴子里,有一大堆死人骨头。”
事实上,当年参与修筑要塞的劳工被秘密杀害的传说,早已在民间流传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但证人和具体的史料记载却寥寥无几。
但不管怎样,日本关东军驱使中国十余万劳工为他们修筑军事要塞,使他们受到非人折磨,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
通过现存的史料就足以证明:“虎头要塞”是在十余万中国劳工的血汗基础之上修建起来的。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犯下的滔天罪行,简直令人憎愤!
但“善恶终有报”,日寇犯下的种种罪行,很快就得到了报应!
当时,日本关东军认为“虎头要塞”之坚固、守备兵力与火力配备之雄厚,远胜法国的马奇诺要塞,是可以坚持半年不怕围困的坚固要塞,甚至还狂妄的宣称:
“当日、苏爆发战争时,只需要在虎头坚持3天,就可以打赢日苏战争!”
不过话说回来,日军此言虽然狂妄,但不可否认的是,“虎头要塞”并非是“纸老虎”,而是一个有实力的“真老虎”。
关于虎头要塞的坚固程度,我们在上文已经说到。但除了其本身坚固之外,日军还在此部署了大量的重武器,尤其是炮兵装备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据记载:在虎头要塞的炮兵阵地中,就有410毫米的榴弹炮一门、300毫米的榴弹炮2门、240毫米的榴弹炮2门、150毫米的加农炮6门、100毫米的榴弹炮2门。还有野炮、步兵炮、山炮、迫击炮等43门;
除此之外,日军还在要塞装备了防空火力,配备高射炮18门、高射机枪10挺。
而除了武器装备外,日军派守此要塞的兵力,更是从1940年初的8000人,增加到了12000人。
要塞内储藏的粮食、燃料、被服、药品等物资,可供其使用3个月以上。
所以就日军的这一系列部署来看,苏军想要将其攻克,确实是不容易的。
那么,真正的战况如何呢?
战局的发展,不仅超出了日军的想象,更超出了苏军的想象。
1945年8月9日,从凌晨1时开始,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第三十五集团军共2万余人,正式向盘踞在虎头要塞的日军发动了猛烈进攻。
按照苏军战前部署:苏联远东军各部队,根据作战计划从预设位置,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进攻。
此外,苏联空军作为辅助,也开始对“满苏边境”地区的军事设施和重要交通枢纽,以及哈尔滨、吉林、长春等重要城市进行密集的轰炸。
而当时摆在苏联远东第一、第二、后贝加尔方面军面前的第一道障碍,就是修筑于“满苏边境”的17座关东军对苏防御作战要塞,虎头要塞就在其中。
为了摧毁这17座军事要塞,苏军采用了“闪电战”战术,即以空军、海军、炮兵联合打击的形式,撕开一个突破口,之后再以机械化部队向要塞纵深挺进,进而迅速对各要塞阵地进行迂回包抄,继而围歼要塞驻军。
苏联红军第三十五集团军的目标,就是摧毁虎头要塞,并全歼要塞之敌。
在苏军强大炮火的打击下,日军的防御体系很快就变得支离破碎,各自为战。
有趣的是,虽然当时部分日军已经和苏军交上了火,但直到当日12时30分,虎头要塞中的日军才从猛虎山战斗指挥部发来的命令中得知“日苏已经断交……日苏两国正式进入交战状态”的消息,开始组织有效的防御部署。
然而,苏军第三十五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于当日推进到虎头镇西南地区,切断了虎林至虎头的公路和铁路交通。
到了10日当天,苏军第三十五集团军就已经攻占了虎头镇,进而对虎头要塞阵地进行大规模围攻。
经过连续两日的鏖战,苏军已经陆续攻占虎头要塞制高点,摧毁虎头要塞的炮兵阵地。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消息传来,虎头要塞内的日军始终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认为这不过是苏军的“把戏”而已,接着转入地下工事,作困兽之斗。
战至18日,苏军派出使者进入要塞内与日军谈判,希望他们能放下武器投降,结果日军不仅不同意投降,还残忍杀害了苏军使者。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自古就有的规矩,但日军还是一意孤行,而这必然迎来苏军的强势打击。
苏军对虎头要塞,进行了最后的全面进攻!
然而,战斗是残酷!
经过一周时间的浴血奋战,8月26日下午3时30分,虎头要塞终于彻底宣告毁灭了!
虎头要塞各支撑点的日军守备队1387人,除了53人突出苏军包围圈逃离阵地外,其余全部被歼灭。
当然,苏军为了攻占虎头要塞,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光是阵亡的战士就高达1000余人。
苏军之所以会在此战中损失惨重,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战前情报侦察不详细就匆忙投入战斗;二是对我国境内地形不熟悉。
比如,当时南路苏军本来是向勋山和胜山要塞进攻的,但由于驻守要塞的日本关东军第783国境守备大队与后方失去了通讯联系,而没有与苏军交火,因此苏军没有发现这部分日军,直接向中国境内追击日军而去。
而这就使得黑龙江东宁境内的日本关东军第783国境守备大队近2000人得以隐蔽下来。
8月11日当天,当地人称“张大胆”的村民去战场捡破烂,他拿着一根木棍在到处戳来戳去,寻找值钱的东西。
结果,在一片废弃的建筑中,他无意间挑开了一处日军伪装的枪眼兼通气孔,发现了一群手持刺刀的日本士兵,吓得他撒腿就跑。
他下山后,立即向驻扎在石门子一带的苏军报告了这一情况。
第二天,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后续集团的部队,以及从老黑山追击日军的苏军某部,立即向这位村民发现并报告的漏网日军要塞发动猛烈进攻。
然而,日本关东军第783国境守备大队凭借着坚固的虎头要塞,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和残酷。
这伙日军虽然只有不到2000人的兵力,但火力很强,加之又有坚固的要塞工事作为掩护,这就使得苏军的攻击进行得非常艰难,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伤亡代价。
这一战,真真正正给苏军“上了一课”!
苏军完全没有预料到工事严重毁坏、弹药不足的日军,为何还有如此顽强的战斗力。
这其中除了日军本身依靠的坚固要塞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其顽强的战斗意志。
要知道,在战斗的紧要关头,日军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组织敢死队与苏军血拼。
所以由此可见,这伙日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还是比较强的!这无疑给进攻的苏军带来了一定的震撼!
但此时胜败已定,苏军无论是兵力,还是火力强度,都要远胜于他们,因此被歼灭,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驻守在要塞中的日军毅然决然选择“无视”,继续负隅顽抗。
苏军多次劝降无果后,直接下令拉来大量毒气筒和鼓风机,利用地下工事暴露在地表的通气孔向洞中吹毒气。
龟缩在洞中的日军,不少人因为中毒窒息而死,少数日军士兵因戴着防毒面罩而暂时逃过一劫,但很快就遭到了苏军的打击,最后纷纷倒在了洞口!
眼看败局已定,关东军最后一任总司令‘山田乙三’,向苏军提出了停战谈判的请求。
8月17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通告全体关东军,向苏军投降!
19日,苏军派阿尔捷缅科上校率领11名官兵组成的使团,前往长春机场与日军进行谈判。
迫于战局的压力,山田乙三向苏军代表交出了象征指挥权的军刀,宣布自己和部属成为苏军的俘虏。
至此,号称“皇军之花”的日本关东军寿终正寝!
然而尽管如此,盘踞在虎头要塞中的日本关东军残部,并没有放弃与苏军的战斗。
在虎头要塞,激烈的战斗仍在继续……
为了尽快拿下虎头要塞,苏军出动了多辆中型战车、自行火炮、火箭炮等强烈猛攻。
苏军逼近要塞口后,直接用火炮轰击地下要塞中的残敌!
这个时候,双方都已经打红了眼。
尽管苏军的炮火十分猛烈,但要塞中的日军始终没有投降,而是继续负隅顽抗。
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26日才基本宣告结束,2000名日军官兵全部葬身于虎头要塞之中。
到了8月30日,胜洪山顶最高处挂起了一面白旗!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场战斗,正式宣告结束了。
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虎头要塞,不仅没有挽救日本侵略者失败的命运,反而还成了埋葬他们的坟墓。
当然了,反观这场战斗,其中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
首先来说,这场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前后,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苏军不采取强攻,而是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磨日军斗志,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但苏军却选择以强攻的方式,企图在短时间内全歼要塞之敌,这就导致不明投降真相的要塞守军殊死抵抗。
其实这一点不难理解!
对于虎头要塞中的日军来说,如果日本大本营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那苏军为什么不停止进攻,反而还在不断增加火力强度呢?这很明显就是苏军故意制造的假象。
所以你看,原本铁一样的事实,在这里就成了苏军的“阴谋诡计”,所以要塞守军进行殊死抵抗,也是情理之中的。
最后,苏军也为自己的“急躁”,搭上了1000多名苏联红军士兵的性命。
不过最终,苏军还是取得了胜利,这不仅得益于苏军强大的火力攻势,还得益于苏联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作战精神。
尤其是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战斗中发挥出了模范带头作用。
比如在此战中,当日军向苏军炮兵连的炮车扔手榴弹和炸药包时,上等兵、共青团员萨马林,就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了他的连长菲利莫诺夫上尉。
炮兵战士柳比莫夫,在战斗中更是奋不顾身地堵住日军的射击孔壮烈牺牲。
就连日本关东军也不得不承认:“在苏军中,共产党员站在部队前头,起着‘火车头’的作用。”
而对于我人民军队来说,又何尝不是共产党员冲在第一线呢?
虎头要塞攻坚战,使整个二战结束的时间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整整推迟了11天之久。
以至于许多外国学者都认为:虎头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激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