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折腾之后,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可以这么说: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基本上是个乱摊子。这个时期的地方行政,最大的特点就是——藩镇割据。
藩镇是凌驾于州县之上的一级军政组织,它是由“道”演变而来的。唐玄宗时期的节度使制度,赋予了藩镇首领在本镇辖区内的经济财政民政军事大权;安史之乱中出于平叛的需要,使得藩镇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安史之乱以后以后朝廷的控制力减弱,各藩镇不再听朝廷调遣,官职内部任命或世代相传,最终形成了割据。
>唐朝版图(唐朝版图最大时期)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大概有40多个,主要有魏博镇、相卫镇、镇冀镇、卢龙镇、宣武镇、淮西镇、武宁镇、淮南镇、镇海镇、山南东镇等。
这些藩镇拥兵自重,经常挑战中央,相互之间也常有攻伐。比如:魏博节度使、成德节度使、淄青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起兵反唐,发动“四镇之乱”,唐朝命河东节度使、淮西节度使、昭义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宣武节度使出兵讨伐,让藩镇狗咬狗,结果叛乱没有平息,反而引发了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称王的“四王之乱”。
不过神奇的是,也正是这些藩镇之间的相互牵制,以及对所属州县的控制,还有对唐朝中央朝廷的表面归附,反而延长了唐朝的寿命,使得唐朝能够维持表面上的的统一苟延残喘长达一百多年。
唐朝中后期的历史也并非一无是处。例如唐宪宗在位时期,就出现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唐宪宗在对待地方政权上采取强硬政策,对不听话的藩镇势力进行打击,对能够尊重朝廷、能够向中央交税的节度使给与宽松。那时有个叫李錡的浙西观察使,对朝廷不太尊重,拒绝定期朝觐,于是唐宪宗就派兵讨伐他,最终把李錡绑了交给朝廷。盘踞淮河上游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对朝廷不恭,唐朝就派军事家李愬攻打他的老巢蔡州,于是有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故事。
唐宪宗时期在财政上进一步削弱了藩镇势力,规定各镇只能在其治所所在的州收取赋税,镇管辖的其他州的赋税直接上缴中央,这样以来就削弱了镇与州的财政关系,镇在财政上只相当于一个特殊的州,原来的“镇——州——县”三级(财政),也就变成了“镇/州——县”两级(财政)。
尽管如此,唐朝中后期在政区上的总态势,仍然是藩镇割据下的烂摊子。宪宗死后,其后的九个皇帝一个不如一个,朝廷一天不如一天。终于在874年爆发了黄巢起义,唐朝中央集权土崩瓦解,军阀割据局面最终形成。唐朝最后一个皇帝也被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废黜。
我大唐亡了。
(下一篇文章我们讲五代十国至两宋的行政区划)
(欢迎关注地理答啦,让我们一起分享政区地理知识,体验人文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