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邹应龙是福建省泰宁县人,其家境贫寒,却胸怀大志,从小刻苦读书,少年时就已熟读中国古代的各种含有中华智慧、文明哲理等书籍。邹常亲手抄经、传,致使其精神、智慧、以及书法等大有长进。南宋庆元二年,24岁的邹应龙考中头名,成为状元,尔后南征北战,功绩累累。景定元年七月,理宗根据邹的表现追授邹应龙为“昭仁显烈威济护国广佑圣王”,邹应龙于是从“状元”成为百姓供奉的“大神仙”。
直到今天,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八日,成为客家地区的“广佑圣王”纪念日。邹曾先后被任命为秘书郎出知南安军、校书郎、实录院检讨官等工作。从政工作之后,邹应龙能够在关键时刻看到、处理好当朝族内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但由于锋芒初露,亦得罪了部分朝中各类人物,于是曾经被排斥出京。不过,不管是受到重用,或者是被贬低之时,邹都能够以大局为重,处处维护国家尊严,坚持为官必须为百姓做事的准则办事。
>邹应龙(邹应龙简介)
泉州庄同学日前在朋友圈发了贴文,介绍了与泉州德济桥、天后宫等著名景点同样扬名天下的顺济桥。顺济桥是南宋状元邹应龙被贬送到泉州之时率部修建而成,显示邹具有不一般的伟人胸襟。据三明侨报网介绍,邹是福建泰宁城关水南街人,泰宁连同周边的连城、梅州、赣州等均系客家后代。据邹家族谱记载,邹应龙的13个儿子,因避战乱,流落至连城、博罗、吉水等地开基业,成当地望族,香火绵延至我国东南、西南各省以及东南亚等国家。邹应龙系古代无数客家名人中的杰出人物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楷模。
越来越多的客家专家学者近年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弘扬了客家精神和民系的面貌,尤其是在典型的客家代表人物身上,让大众体会到客家精神其实是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一部分;客家人整体面貌的体现,代表民族整体形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特色风貌。宣传、客家精神,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对凝聚民族魅力、理想及时代影响等,对客家乃至中华民族的思想及榜样等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事实上,从孙中山、朱德、叶剑英等伟大人物的事迹中,既体现出的客家精神光环,又丰富了客家人气质,使之与时俱进的格调、威力也变得越来越令人注目。
嘉定二年,邹应龙因与为相的史弥远政见不合,受到排挤,被降级且外放至泉州任知州。邹应龙在泉州期间,能够深入调查当地的民情、民风等。即使自己受贬,邹亦能想方设法为民做事,曾应安海士民的要求,通过政府拨款、商户赞助、及不同的集资方式集资建设各种工程,特别是在泉州南门外新修一座万民称颂的大桥。嘉定八年,邹应龙以宝谟阁直学士出任安徽池州郡守;不忍心看着大批灾民忍饥挨饿,可是州郡又无库存粮饷的情况下,毅然决定裁减当地驻军兵饷,赈济灾民。
泰宁地处闽北、赣东北与客家区域大文化圈的交汇地段,故其区域特性,亦融汇有多方因素,形成一种缤纷异呈的多样化形态。汪毅夫认为:“客家民间信仰藏有中国民间信仰的共同性:即不同宗教的混杂、宗教活动同生活习俗、宗教文化同非宗教文化等构成的天地崇拜、自然崇拜等民间信仰中,亦有此共性。流行于赣东北、闽西及闽北地区较为典型的一种地方信仰模式,在闽西客家地区等,有异曲同工之功效。
邹应龙任广西经略使期间,率军成功地平定叛乱;且严惩首恶分子,胁从不问;并把军功和以往一样归于前线将士,自己从不图功名。其一切为了百姓的崇高理念,与当今北京倡导的相关新政和各项规定有异曲同工之妙。邹与朝中政敌周旋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其“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的办法。正因为邹从来不与人争功,且经常将功劳写入普通英雄,受到百姓和朝族义士的喜爱,显示其高风亮节的价格魅力。
在邹的一生中,他所经历、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均有大批诸多景点与邹的处世风格有关。其中泰宁的状元岩是一个值得旅游之地。状元岩处于丹崖悬岩,茂林奇树,于危峰峡道、绝壁陡崖、天然石洞之中,让人感到此地风景胜桂林之感。而“邹应龙读书处”的弧型大洞,藏在赤色岩壁之中,使邹应龙少年时为躲避人世喧闹,潜心读书的形象格外清晰。邹应龙出生在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儒家文化熏陶,从而养成了他循规蹈矩、方直正派、老成持重的个性。
无论是他做过行政长官的江西赣州、福建泉州、广西等,或者是在朝廷工部、户部、礼部等部门辗转升迁,最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兼枢密院参知政事的不同场合,身处副宰相的他,始终循规蹈矩,廉洁正直、忠君不二,爱民如子,不屈权奸,是非分明,集中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所特有的清高、淡泊与自尊,博得了百姓的赞誉。
作者:黄海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