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喜欢李清照、李商隐等这种和美婉转,情致深蕴的诗,愈到中年,愈是喜欢辛弃疾。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用这句诗来形容辛弃疾一点不为过。
>易安词(易安词的作者是谁)
第一次知道辛弃疾是在初中课本上,学到他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西头忽见。”读到这些诗句,内心就暗生欢喜,三言两语就让一幅生动形象的田园景象跃然纸上。这么欢快明亮的诗句一定是出于盛世的田园派诗人,而且内心极其细腻丰富?!老师介绍他是相对北宋婉约派诗人的南宋豪放派诗人代表,和苏轼并称为“苏辛”。
慢慢了解历史才知道,那是一个动荡的南宋,那是一个背负着“靖康之耻”的屈辱的南宋,辛弃疾不仅仅是一个大文豪,还是一个英勇的将领。14、18岁两次赴金国的燕京(今北京)科举,不为功名利禄,以身犯险只为获得金国核心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情报。当他两次将收集的情报交到祖父的手里时,他内心一定是自豪的。终于可以为恢复南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21岁那年辛弃疾聚集了两千人马投奔了耿京,他挥舞着青峰剑上场杀敌,将满腔的热爱南宋之情和对国家的兴复之望挥洒在战场上。当他率领50精兵深入几万人的敌营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时,他在我内心已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我不敢相信这会是写《西江月》的辛弃疾。
只可惜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尽管辛弃疾满怀击退金兵的赤诚和满腹收复失地的策略却因为他“归正人”的身份,迟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南宋朝廷贪图一时安逸,偏听主和派的意见,将辛弃疾先后调往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就算小小的官职他也不怨天尤人,一心为百姓谋福,治理旱灾,平定茶盗,创建“飞虎军”维护湖湘安定……尽他所能将他能为百姓做的做到最好。
辛弃疾一生起起落落,朝廷需要他时召回,不需要他时又将他放到偏远地区,直至罢免。辛弃疾始终没有忘记他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的志向,就算这样也还是做好随时复命的准备。只可惜,这一天终究还是来得太迟,当朝廷重新重用他,让他上场杀敌时,65岁高龄的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只是奸臣的污蔑,北伐的完全失败,终将他击垮,从此他一病不起,就算在生命的尽头他也从病床上强撑起来,高呼三声“杀敌,杀敌,杀敌……”
每每读到他辞世前,迟到的重用和他最后的坚守,我都不由得泪流满面,“男子至死心如铁!”,辛弃疾是幸运的,他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有一直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执念,他一心想击退金兵,收复失地,奈何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壮志难酬。他一心为国为民,真正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幸的是“君”不知其赤诚和忠烈,只是猜忌他。需要是召回朝廷,不需要时将他打发到“江湖”甚至罢免。入宋悠悠四十三载啊,辛弃疾一天都没停止过他的抱负。那三声“杀敌”是他最后的呐喊。唉,一声叹息,英雄落幕!但他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赤胆忠心,顶天立地的真英雄!也是那个侠骨柔情的真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