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唐代诗人王维的《少年行四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写尽了汉代名将霍去病,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
霍去病生于公元前140年,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后来权倾朝野一时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在汉武帝对匈奴的长期战争中,霍去病以一个骠骑校尉的起点在千军万马之中脱颖而出。
他曾指挥过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让中原王朝的势力首次进入河西走廊,为后来的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也让奔逃漠北的匈奴人不由得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匈奴未灭(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谁的豪言)
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消灭匈奴左部主力七万余人,取得了封狼居胥的佳绩,从此漠南再无王廷,匈奴自汉初白登之围以来对汉王朝的长期威胁得以解除。他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留下的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成为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传诵千古的佳句。
然而一生戎马倥偬,为汉王朝战胜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的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却在公元前117年突然病逝,年仅二十四岁。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正值青春年华的冠军侯猝然陨落呢?对此,史家历来都是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霍去病和岳飞一样因功高盖主而遭到皇帝猜忌,因此才会如此诡异地英年早逝。与千年后的岳鄂王被公然罗织“莫须有”之罪陷害致死不同,霍去病是被汉武帝派人秘密毒死的。
而持此类观点的人也有相对充分的理由,汉武帝为人薄情寡恩,为了达到自身打击外戚势力的政治目的不惜冷落甚至废黜与自己青梅竹马,甚至曾发誓“当以金屋贮之”的皇后陈阿娇。后来立卫子夫为后,既是因为她生下长子刘据,也因她出生卑微,难以形成强大的外戚集团干预朝政。
而在对匈作战中,卫氏家族的卫青、霍去病凭借战功崭露头角,在朝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按照汉武帝为达到政治目的不择手段的一贯作风,为打击卫家势力暗杀霍去病也并非毫无可能。
另一派则认为以霍去病本身对汉王朝所具有的巨大价值,汉武帝不太可能在匈奴势力尚未被完全消灭的情况下对霍去病痛下杀手,至少要等到“飞鸟尽”的时候,汉武帝才会有将霍去病这一良弓“藏”起来的可能。
至于打击卫氏外戚势力,汉武帝对此早有安排,让霍去病和卫青同为大司马,同掌军权,实为相互牵制。毕竟霍去病并不姓卫,存在与卫青发生冲突并由此形成制衡的可能,而汉武帝此时去杀霍去病,岂不是会打破他一手打造的政治平衡?
霍去病猝然离世时,汉武帝本人也是悲痛万分,不仅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赐予了陪葬自己的茂陵的礼遇,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形状,以此彰显他的赫赫战功。依照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除非霍去病意图谋反,否则汉武帝是绝对不会想要加害于他的。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霍去病是被李广家族报复而死。飞将军李广随卫青出征匈奴,迷路自刎,李广之子李敢将父亲之死归结于卫青的故意刁难,打伤了卫青。霍去病得知后为给舅舅出气在甘泉宫狩猎时用暗箭射杀了李敢,但汉武帝包庇了霍去病,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李家人知道内情,于是寻机报复,暗杀了霍去病。以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李家人确实有为复仇而杀害霍去病的充分动机,但这种观点毕竟缺乏史料和考古依据,只是凭空想象的产物。
更多的人还是认为霍去病的死因在于其在对匈奴的长期作战中经常风餐露宿、长途奔袭,在艰苦的环境中消耗掉了自身的青春能量,由此积劳成疾,再加之古代落后的医疗条件,没能及时发现并得到医治,在这情况下突然暴毙也并非不可能。毕竟如今就发生过不少年轻人因长期熬夜、休息时间严重不足而猝死的事件。
尽管天不假年,但霍去病还是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极为绚丽光彩的一笔。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霍去病的地位极为重要,他在军事上拒绝墨守陈规、纸上谈兵,并不是完全遵从兵书理论指挥实际作战,而是在《孙子兵法》等前人的基础上通过战争实践加以创新,最终取到了军事上的完全胜利。
对此,甚至曾有军事爱好者认为霍去病才是闪电战理论(二战时期德军常用的一种战法,即借助飞机、坦克的机动优势快速突破敌军防线的薄弱点,再加以步兵跟进,在敌军反应不及的情况下直取要害,最终实现战争的速胜)的真正创始人,而非纳粹德国名将古德里安。
霍去病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充分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进行长途快速奔袭,称得上是闪电战理论在古代战争中的实际应用的典范。霍去病虽逝,但他在战争实践中留下的军事战法以及他“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家国情怀依然深刻影响着今天的我们,也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不止。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