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疆域辽阔,面积达到10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29位。人口9900多万人,即将突破1亿大关,人口密度约为99人/平方公里。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人口密度并不算大,比如岛国日本的人口密度为347.8人/平方公里,印度则达到450.4人/平方公里,都要比埃及要大得多。因此按正常思维,埃及承载1亿人口,理应没有什么压力。
只是令人惋惜的是,在埃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中,近96%左右的国土属于人类无法生存的沙漠地带,再加上当地极度干旱,真正能居住和农业种植的地区,只有4%左右。这样一算,埃及的人口密度,就达到了2800人/平方公里,这实在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人口大国埃及)
>利比亚沙漠(利比亚沙漠玻璃事件)
那么,自然条件恶劣,人口众多的埃及,是如何养活9900多万的庞大人口群体的呢?
一、恶劣的环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
埃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境内绝大多数地区是海拔100到700米的低海拔高原,在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又多是丘陵山地,近96%的土地属于沙漠和半沙漠地带。仅靠近西部的利比亚沙漠,就占到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其境内多为流沙地貌,中间只有面积狭小的哈里杰、锡瓦等绿洲。而东部的阿拉伯沙漠,又属于岩石密布的粗砾沙漠,更加难以开展农业生产。
因此埃及的主要人口,几乎全部集中在尼罗河沿岸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不过由于埃及横跨亚非两洲,在本土和西奈半岛之间,是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苏伊士运河。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贸易海运航道,其每年为埃及创造的外汇收入,高达50亿美元。
(尼罗河风光)
二、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
埃及气候干旱,极度缺水,但尼罗河流域却是自然送给当地居民的大礼,它全长1530千米,为当地构建了一个2.4万平方千米的尼罗河三角洲,几乎所有的肥沃土地和人口及城市,都集中在河流的两岸。可以说,如果没有尼罗河,埃及这个国家,将不复存在,因此它也被埃及人称为“母亲河”。
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水灌溉两岸的农作物,尽可能多地生产粮食,以减少食物进口的依赖程度。同时建成阿斯旺大坝,用来储存尼罗河河水,以此来促进农业生产升级、水力发电、水产品养殖、水上运输等多种经济模式发展。
三、加大沙漠改造力度。
由于埃及人口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因此,为了缓解城市压力,埃及政府也开始对沙漠进行改造开发。在其中新建城镇和村庄,将不堪重负的绿洲城市中的稠密人口,向沙漠疏散。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埃及政府先后在沙漠中,建立了几百个农村聚居区,近500万户农民,搬进沙漠居住。
埃及还推动沙漠绿洲计划,利用植树造林,草场覆盖等方式,把一片片流沙之地,变为可种植的土地。通过打水井,引进尼罗河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生态沙漠。让原本荒芜的飞沙之地,可以住人和种植粮食。对于难以开展农业种植的沙漠区域,埃及人就在上面建立饲养基地、加工厂,以及工业制造车间。
目前,虽然这些沙漠新农村的发展速度还并不乐观,远远比不上开罗这座繁华都市。可从一定程度上而言,确实解决了大量新增人口的居住就业吃饭等严重社会问题。
(网络配图)
四、大量进口粮食。
埃及政府为了养活庞大的人口,在狭小的可利用土地上,做了大量努力。除了最大化挖掘本土农业生产潜力,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强力推广计划生育政策。可是由于伊斯兰教的强烈抵抗,从结果上看收效甚微。
不断攀升的人口数量,使得埃及政府疲于应付。于是埃及的财政收入,被用来大规模的进口粮食。甚至为了养活一亿人口,保证政局的稳定,如今的埃及正在出口国内可供出口的一切,包括工业积累,国有投资等,以换回粮食。
但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虽能维持一时,却难以持续长久。随着人口难以控制继续增长,最终整个社会体系必将崩溃。到那时,饥荒和动乱仍会如约而至。
(参考资料:《埃及粮食安全:困境与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