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喜欢京剧的朋友,大多数人都听说过这个故事:
>梅兰芳的故事100字(梅兰芳的故事50字)
1908年,慈禧和光绪先后死去,北平不允许唱戏,初有规模的京剧科班喜连成迫于生计,远赴吉林演出。某一天清晨,喜连成的社长叶春善与投资人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游玩,两人边走边谈,忽然看到有一人在前面的树林里面练剑,但见此人体态轻盈,动作敏捷,手中宝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雨不透,整个人都被笼罩在剑光之中。
牛子厚眼见此人功夫了得,不由得失声喝彩,舞剑之人听到喝彩声,当即停下身形,向牛子厚躬身施礼。一旁的叶春善急忙引荐,说这也是我们社里的学员。牛子厚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的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叶春善欣然同意。梅喜群一听也是十分喜欢。后来更是在牛子厚的强烈推荐后,让梅兰芳在《白蛇传》中扮演配角青蛇,没想到这一演,效果非凡,从此梅兰芳的名气越来越大,终成一代大师……
中国京剧史上最成功的科班‘富连成’图中前座者为社长叶春善
有关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一则小故事,最早的出处已经无从考证了。我第一次听到,大概是在十几年前,听一位戏迷朋友跟我讲的,一时竟也信以为真,还曾讲给不少人听,直到后来遇到了我的一位良师益友,经他告知,才知道这个故事极大可能是假的。后来还曾拜读这位老兄写的一些文章,对京剧界一些假的逸事,他都做了详尽的考证。看过后不但令我茅塞顿开,对他也愈加佩服,
近些年来,这个故事很少再听到有人传播,本以为谣言已止于智者。谁知前段儿时间,我想查一出戏的剧本,浏览了某知名戏曲网站,竟也看到了这个故事。未避免继续以讹传讹,让很多喜欢京剧的朋友难辨真伪,今天老吴在这儿多絮烦两句,试着给这个故事做个了断。
梅兰芳版本的‘林黛玉’
故事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交代的都很清楚,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但仔细分析,还是能找到很多的破绽。
先说时间和地点,确实,1908年光绪和慈禧在十一月份相继死去,禁止娱乐、禁止唱戏、禁动响器。“富连成(当时叫喜连成)停止了广德的业务,部分学员回家休息,部分留在科中继续排戏”。但后来因为只出不进,经济拮据,准备带学员去上海演出,可正在筹措的时候,听到“政府宣布丁服解禁,准许‘说白清唱’的消息,上海之议取消,恢复广德楼日场演出”。
也就是说1908年富连成并没有去吉林演戏,故事中的地点和时间,根本就是假的。
麻姑献寿最适合堂会唱的戏比现在的生日快乐歌强太多了
咱再说人物,梅兰芳从来没叫过喜群这个名字,而且当时他也不是坐科学艺,只是搭班演出。当时的科班都是边学边演,如果科内学员行当不齐的话,就需要外邀童伶,那时的喜连成人丁不旺,科班想演戏就只能在外面邀人。像梅先生和周信芳等人在内的少年演员都曾搭过富连成,他们虽在一块儿演出,但并不跟科班一起排字。喜群之名实属无稽之谈。
至于梅先生从什么时候起以“兰芳”之名演出不好考证,但至少在1907年的戏报上就已经有了“梅兰芳”的名字。
其实当时不在喜连成坐科,却搭喜连成班儿唱戏的何止梅周二位,像林树森、贯大元、梁一鸣、高百岁、赵松樵等知名艺人幼时都曾搭过喜连成班唱戏。尤其在1908至1911那三年间,喜连成只有喜、连两科学员,而连字科年幼,喜字科部分学员又面临倒仓,外邀童伶也是为了维持生计。
1911年周信芳、林树森等人离开喜连成,加上梅先生在之前就因为倒仓辞班回家休养,喜连成因为演出人手不够,不得已还停业了半年之久。
梅先生最有名的一出戏—霸王别姬
编这个故事的人,应该也是下过一番功夫的,至少比现在那种胡编乱造的自媒体作者强得多。因为梅先生小时候确实叫过‘群姊’的乳名,而且还曾搭过一个叫‘喜群社’的班社。但这些也和‘梅喜群’这个名字没什么关系。‘喜群社’并不是梅先生自己的班社,他只是搭班,梅先生自己的班社叫‘承华社’,喜欢梅派的人应该都知道。
有关梅先生的假逸事其实还有很多,但以这则故事影响最为深远。甚至还被许多有名的剧评家引用到了自己的著作中。这其中还包括《京剧的摇篮——富连成》的作者,著名戏剧评论家包缉庭先生。
还有09年《中国京剧》杂志第十二期,曾刊登了一篇‘梅兰芳的名字的由来’。这篇文章的作者特别有才,因为这孙子在文中不但引用了梅大师的这则故事,还有鼻子有眼儿的给周信芳先生也起了个‘周喜芳’的艺名。
按他的逻辑,富连成坐科的,都应该有个这样的名字,好比我之前提到的林喜森、贯喜元、高连岁、梁连鸣、赵连樵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