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309:59·语料汇总
直言勿隱,◆见“直言無隱”。
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想要別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壞事)。○《漢書?枚乘傳》:“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晉書?苻堅載記上》:“諺曰:‘欲人勿知,莫若勿為。’聲無細而弗聞,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謂也。”
>张耳陈余列传翻译及注释(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意勿過,◆同“意不過”。○《九尾龟》第七一回:“耐既然實梗格念頭,爲啥倪問耐格辰光,一口答應?阿是拿耐來浪弄白相,尋倪格開心……倪末白白裏快活仔一泡。耐自家心浪,阿有點意勿過!”
效死勿去,◆謂竭盡忠誠。○《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三?蘇門孫先生言行》:“設在圍城中,內無糧芻,外無救援,當如何?先生應聲曰:‘效死勿去。’”[清][戴名世]《左忠毅公傳》:“陛下一出而群情無恐,效死勿去。”
勿有,◆沒有。○《墨子?兼愛下》:“古者[文][武]為政均分,貴賢罰暴,勿有親戚兄弟之所阿。”
勿用,◆猶勿動。謂不可有所作為。○《易?乾》:“初九,潛龍,勿用。”○[孔穎達]疏:“聖人雖有龍德,於此時唯宜潛藏,勿可施用,故言勿用。”○[王引之]《經義述聞?周易上》:“用,施行也。勿用,無所施行也。”○[王引之]《易?既濟》:“[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易?頤》:“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無攸利。”
勿庸,◆猶毋庸,無庸。不必,無須。○《花月痕》第四六回:“請以各道軍務,俱歸各道節度督辦,勿庸另派大臣。”○《老殘游記》第三回:“冤枉一定是有的,自勿庸議,但不知有幾成不冤枉的?”○《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鄒玉峰]疾步走進醫生值班室房門,以勿庸置疑的口氣說:‘醫生,我要出院!’”
勿已,◆猶無已。不得已;不能止。○《管子?戒》:“臣聞之:消息盈虛,與百姓詘信,然後能以國寧。勿已者,[朋]其可乎?”○《莊子?徐無鬼》:“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郭象]注:“若未能已,則莫若脩己之誠。”○《列子?力命》:“[小白]曰:‘然則孰可?’對曰:‘勿已,則[隰朋]可。’”
勿藥(勿药),◆1.不服藥。○《易?無妄》:“無妄之疾,勿藥有喜。”○[孔穎達]疏:“疾當自損,勿須藥療而有喜也。”○[唐][韋應物]《酬張協律》詩:“觀文心未衰,勿藥疾當痊。”◆2.指病愈。○《舊唐書?裴度傳》:“果聞勿藥之喜,更俟調鼎之功,而體力未和,音容兩阻。”○[宋][黃庭堅]《和答外舅孫莘老》:“浩然養靈根,勿藥有神助。”○[明][孫梅錫]《琴心記?誓志題橋》:“問醫圖勿藥,求卜願通神。”
勿勿勿,◆1.象聲詞。笑聲。○[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摺:“[衙內做喜科云]勿勿勿。”◆2.象聲詞。噓寒聲。○[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二摺:“待不去來,則這裏,勿勿勿,風共雪,相摧逼。”○[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摺:“哎喲!勿勿勿,暢好是冷的來奇怪。”○[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摺:“﹝做寒戰科帶云﹞勿勿勿。”
勿勿,◆1.猶勉勉。勤懇不懈貌。○《禮記?禮器》:“卿大夫從君,命婦從夫人,洞洞乎其敬也,屬屬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饗之也。”○[鄭玄]注:“勿勿,猶勉勉也。”○《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守此,終身勿勿也。”○《樂府詩集?北齊享廟樂辭?登歌樂》:“端感會事,儼思脩禮。齊齊勿勿,俄俄濟濟。”◆2.猶忽忽。憂愁貌。“勿”與“忽”聲近而義同。○《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故君子無悒悒於貧,無勿勿於賤,無憚憚於不聞。”○[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君子無邑邑於窮,無勿勿於賤。”一本作“忽忽”。○[晉][王羲之]《延期帖》:“兄弟上下遠至此,慰不可言,嫂不和,憂懷深,[期]等殊勿勿燋心。”◆3.指恍忽貌。○[晉][王羲之]《問慰諸帖》上:“吾頃胸中惡,不欲食,積日勿勿,五六日來小差,尚甚虛劣。”◆4.匆忙;急遽。○[晉][王羲之]《章草帖》:“旨信送之,勿勿當付良信。”○[唐][杜牧]《遣興》詩:“浮生長勿勿,兒小且嗚嗚。”○[清][周亮工]《送汪舟次游廬山序》:“﹝[汪舟次]﹞念予寥落,忽復渡江相慰,登[繖山]後,勿勿有意[匡廬]。”○[鄭文焯]《與人論詞書》:“﹝余﹞迨二十五歲南游客[吳],勿勿歲月,每值滿城梅雨,襟袖酥凝。”
勿忘我,◆一種被認為象徵友誼或愛情的花。原產[西歐],我國各地都有引種,可供觀賞。○[黃鋼][潭潔]《勿忘我》:“隨信寄給你一張像片和一束花……花是我自己種的,它開在園子裏真好看,花的名字叫‘勿忘我’。”
勿然,◆1.不要這樣。○[宋][王安石]《日出堂上飲》詩:“語客且勿然,百年等浮漚。”◆2.方言。猶不然。轉折連詞。
勿寧(勿宁),◆猶毋寧。寧可,不如。○[趙儷生]《讀<聊齋志异>札記》:“這篇文章,文筆也是上乘的,但與其說是文學著作,勿寧說是一篇史料。”
勿慮(勿虑),◆猶無慮。概略,大旨。○《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是故君子為小由為大也,居由仕也,備則未為備也,而勿慮存焉。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師長,使子猶使臣也,使弟猶使承嗣也。”○[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上》:“勿慮,即‘無慮’。言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長,慈者所以使眾,道雖未備,而大較已存乎此也。”
勿論(勿论),◆不追究;不談。○《舊唐書?裴度傳》:“上曰:‘前事勿論,直言此時如何處置?’”[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一:“﹝[唐宣宗]﹞初聽政,謂宰相曰:‘佛者雖異方之教,深助理本,所可存而勿論,不欲過毀,以傷令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九回:“姑勿論提倡出甚麼道理,先問他被提倡的懂得不懂,再提倡不遲。”
勿吉,◆我國[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名。居今[吉林][長白山]、[松花江]一帶,為滿族的祖先。○《魏書?勿吉傳》:“[勿吉]國在[高勾麗]北,舊[肅慎]國也。”○《北史?勿吉傳》:“[勿吉]國在[高勾麗]北,一曰[靺鞨]。”○《金史?世紀》:“[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隋]稱[靺鞨]。”
勿齒(勿齿),◆1.不願意提及。表示鄙視。○《莊子?列禦寇》:“施於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賈不齒,雖以事齒之,神者勿齒。”○[柳亞子]《胡寄塵詩序》:“一二鉅子,尚倡為[蘇][黃]之派;又降則力摹[臨川];又降則非[後山]、[簡齋],眾咸勿齒。”◆2.不錄用。○《舊唐書?玄宗紀上》:“三月戊申,詔自今內外官有犯贓至解免以上,縱逢赦免,并終身勿齒。”○《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二年》:“[涪州]刺史[周利貞]等十三人,皆[天后]時酷吏,比[周興]等情狀差輕,宜放歸草澤,終身勿齒。”
勿拜,◆《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鄭玄]箋:“‘拜’之言‘拔’也。”○[召伯]有德政,人民愛之,不忍拔除[召伯]曾在其蔭下休息的甘棠樹。後以“勿拜”指德政。○[唐][李白]《趙公西侯新亭頌》:“[白]以為[謝公]德不及後世,亭不留要衝,無勿拜之言,鮮登高之賦。”
四勿,◆[孔子]主張克己復禮,應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語見《論語?顏淵》。○[宋][朱熹]《齋居感興》詩之十二:“[顏生]躬四勿,[曾子]日三省。”○[元][方回]《送宋昶明仲湖州學錄》詩:“[顏子]先四勿,韶冕患不優。”
是勿,◆什麼。○[唐][趙璘]《因話錄?角之次》:“[玄宗]問[黃幡綽]:‘是勿兒得人憐?’對曰:‘自家兒得人憐。’”原注:“是勿兒,猶言何兒也。”
秋毫勿犯,◆同“秋毫無犯”。◆《北史?隋紀下?煬帝》:“營壘所次,務在整肅,芻蕘有禁,秋毫勿犯。”
窮寇勿追(穷寇勿追),◆見“窮寇勿迫”。
切勿,◆務必不要。○《紅樓夢》第十八回:“貴妃切勿以[政]夫婦殘年為念。”○[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九:“﹝[龔友]﹞臨別,忽向余正色云:‘[友]不好名,先生切勿以[友]詩告人。’”
密勿,◆1.勤勉努力。○《詩?小雅?十月之交》:“黽勉從事,不敢告勞。”○[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謂“[魯]‘黽勉’作‘密勿’。”○《漢書?劉向傳》:“君子獨處守正,不撓眾枉,勉彊以從王事……故其詩曰:‘密勿從事,不敢告勞。’”[顏師古]注:“密勿,猶黽勉從事也。”○[南朝][梁][沈約]《劉領軍封侯詔》:“內參嘉謨,外宣戎略,密勿劬勞,誠力備盡。”○[宋][曾鞏]《祭歐陽少師文》:“櫝斂兵革,天清地謐,日進昌言,從容密勿,開建國本,情忠力悉。”○[清][顧炎武]《乾陵》詩:“彌縫由密勿,迴斡賴元功。”◆2.機要;機密。○《三國志?魏志?杜恕傳》:“與聞政事密勿大臣,寧有懇懇憂此者乎?”[唐][李德裕]《謝賜讓官批答狀》:“承訏俞之命,或慮闕遺;奉密勿之機,實憂不逮。”○[明][黃瑜]《文淵閣銘》:“[永樂]初,命侍讀[解縉]等七人,入掌密勿。”○《詩刊》1977年第3期:“忘身參密勿,忠黨樹儀刑。”◆3.指機要之職。○[宋][王禹偁]《懷賢詩?王樞密》:“文學中甲科,風雲參霸府。直躬在密勿,未始畏強禦。”
老勿大,◆即老弗大。參見“老弗大”。
居勿,◆古族名。○[黠戛斯]的別稱。曾受[突厥]和[回紇]統治,後攻滅[回鶻]汗國,與[唐]往來不絕。○《新唐書?回鶻傳下》:“[黠戛斯],古[堅昆國]也。地當[伊吾]之西,[焉耆]北,[白山]之旁。或曰[居勿],曰[結骨]。其種雜[丁零],乃[匈奴]西鄙也。”
何勿,◆見“何物”。
格殺勿論(格杀勿论),◆謂可將犯罪拒捕的人當場打死而不以殺人論罪。○[清]林則徐《體察洋面堵截情形摺》:“無論內地何項船隻,駛近夷路,概行追擊,倘敢逞兇拒捕,格殺勿論。”○《清史稿?宣統帝紀》:“儻有匪徒從中煽惑,意在作亂者……格殺勿論。”○[魯迅]《偽自由書?止哭文學》:“辣椒可以止小兒的大哭,真是空前絕後的奇聞……不過,這是無效的,遠不如哭則‘格殺勿論’的靈驗。”○[葉紫]《夜哨線》五:“誰敢反抗命令,惑亂軍心:--格殺勿論!”亦作“格殺弗論”、“格殺無論”。○[清][夏燮]《中西紀事?粵民義師》:“洋人入其界者,登時格殺弗論。”○[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三章第三節:“[清]政府以‘格殺無論’對付人民,人民也以‘格殺無論’對待賣國賊。”參見“格殺”。
高枕勿憂(高枕勿忧),◆猶言高枕無憂。○《四游記?玉帝起賽寶通明會》:“比丘曰:‘娘親高枕勿憂。自古云兵來將擋,水來土淹。’”
犯而勿校,◆見“犯而不校”。
頓勿(顿勿),◆疲乏。○[宋][劉次莊]《法帖釋文》卷三:“﹝[王循]書﹞:‘僕疾患故爾不平復,頓勿,力書不盡。’”
得勿,◆得無。猶言莫非,豈不是。○[清][蒲松齡]《聊齋志异?王六郎》:“主人驚曰:‘得無客姓為[許]?’[許]曰:‘然,何見知?’又曰:‘得勿客邑為[淄]?’曰:‘然,何見知?’主人不答,遽出。”
愁眉勿展,◆同“愁眉不展”。○明张岱《祭外母刘太君文》:“更有一事,其所朝夕凝盻者,願得一孫,以下報宣武,乃麟定尚艱,愁眉勿展。”
吃勿消,◆見“吃不消”。
不欲勿施,◆谓自己所厌恶不愿意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语本《论语·卫灵公》:“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何晏集解:“言己之所惡,勿加施於人。”○又《颜渊》:“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刘宝楠正义:“施猶加也。”○明吴廷翰《赠勿斋廖先生迁任武昌序》:“‘不欲勿施’者,己與人對,推乎己以及乎人……人性之善也,人之心莫不好善而惡不善也。故所欲即善,禮之謂也。所不欲即不善,非禮之謂也。不欲勿施,力於爲善而去不善之功也。”
窮寇勿迫(穷寇勿迫),◆謂對陷於絕境的敵人,不要追迫太急,以防其拼死反撲,造成自己不應有的損失。○《孫子?軍爭》:“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亦作“窮寇勿追”、“窮寇莫追”。○《後漢書?皇甫嵩傳》:“兵法:窮寇勿追。”○[宋][蘇軾]《大臣論下》:“古之為兵者,圍師勿遏,窮寇勿追,誠恐其知死而致死力。”○《明史?外國傳六?和蘭》:“諸將以窮寇莫追,許之。遂揚帆去。”○[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此在君為困獸猶鬥,在鬼為窮寇勿追耳。”◆补证条目■谓对陷于绝境的敌人不要追迫太急,以防其拼死反扑,造成自己不应有的损失。亦作“窮寇莫追”。○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六章:“兵法说:‘穷寇莫追,归师莫遏。’”
2022-06-0114:21·语料汇总
朝笏,◆古代君臣朝會時所執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用以指畫和記事。○《封神演義》第六五回:“且說[南極仙翁]即忙收拾,換了朝服,繫了玎璫玉珮,手執朝笏,離了[玉虛宮]。”○《朱元璋傳》第七章二:“[元璋]不理會,[仕魯]着急,鬧起迂脾氣,當面交還朝笏,要告休回家。”
典笏,◆以笏典錢,極言清貧。○[宋][王禹偁]《病中書事上集賢錢侍郎》詩之三:“典笏逢休假,焚香願有秋。”○[宋][王禹偁]《賀將作孔監致仕》詩:“朝請罷來頻典笏,田園歸去只攜琴。”
東笏社(东笏社),◆軍閥[陳炯明]在[廣東]當權時期,[陳]姓家族所組成的大地主、官僚反動團體。○《中國民間故事選?彭湃的故事》:“恰好碰着一個東笏社的小流氓。他瞪着眼看了看農民,忽地舉起手來,一巴掌打在農民的臉上。”
段笏,◆唐德宗时,朱泚谋反,召段秀实议事。段秀实用笏击打朱泚,大声责骂,后被杀。○明无名氏《鸣凤记·夫妇死节》:“一言犯威,五刑殉裂;關腦比心,嚴顔嵇血,朱檻段笏,張齒顔舌。”
擊賊笏(击贼笏),◆[唐德宗]時,[朱泚]謀反,召[段秀實]議事,[秀實]以笏擊[泚],大罵,被殺。見《新唐書?段秀實傳》。後以“擊賊笏”為稱頌忠貞或正氣凜然的典實。○[宋][文天祥]《正氣歌》:“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笏頭(笏头),◆1.[宋]人稱方團毬路花紋為“笏頭”。○[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今俗謂毬路為笏頭,御僊花為荔枝,皆失其本號也。”◆2.“笏頭帶”的省稱。○[宋][洪邁]《容齋四筆?仕宦捷疾》:“執政官宰相,方團毬文帶,俗謂之笏頭者是也。”
笏頭帶(笏头带),◆即毬路帶。○[宋][范鎮]《東齋記事補遺》:“毬路金帶俗謂之笏頭帶,非二府文臣不得賜,武臣而得賜者……出於特恩。”○[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太宗]命創方團毬路帶,亦名笏頭帶,以賜二府文臣。”參見“毬路帶”。
笏帶(笏带),◆即笏頭帶。○[宋太宗]以之賜大臣。○[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太宗]命製毬路笏帶賜輔臣,後雖罷免,亦服焉。○[趙文定]罷參知政事,頃之,除[景靈宮]副使,賜以御仙帶。自後罷宰相,仍服笏帶,罷參樞,皆止服御仙帶。”參見“笏頭帶”。
笏頭履(笏头履),◆古代的一種鞋子。頭部高翹,形似笏板,故稱。○[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鞋子》:“[梁]有笏頭履、分捎履、立鳳履,又有五色雲霞履。”
滑笏,◆1.水波動蕩不定貌。○[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高]曰:憶晚[唐]有‘魚鱗可憐紫,鴨毛自然碧’句。無一字言春水,而晴波滑笏之狀,如在目前。”◆2.指動蕩不定的水波。○[清][黃景仁]《貂裘換酒?潞河舟次》詞:“穩買[潞河]舟一葉,載去昔時書劍,趁滑笏,半川漪簟。”
笢笏,◆吹笛時用手按着笛孔。○《文選?馬融〈長笛賦〉》:“笢笏抑隱,行入諸變。”○[李善]注:“笢笏抑隱,手循孔之貌。”一說,笢笏即篾忽,狀其聲之微細。見[清][朱珔]《文選集釋》。
木笏,◆木製手板。○[唐]制,六品以下官所持之笏。後世因之。○《元史?禮樂志五》:“樂服:樂正副四人,舒腳襆頭,紫羅公服,烏角帶,木笏,皂靴。”參閱[宋][高承]《事物紀原?衣裘帶服?笏》。○《旧唐书·睿宗纪》:“天下大酺五日,特賜老人九十已上緋衫牙笏,八十已上緑衫木笏。”
木笏司,◆謂糊塗官。○[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摺:“你要我數說您大小諸官府,一戔的木笏司糊突,並無聰明正直的心腹。”
爽笏,◆借指孤高有致的僚屬。笏,大臣上朝時攜帶的手版。○[明]王逢《奉寄趙伯器參政伊時中員外五十韻》:“超然延爽笏,肅若衛寒更。”參見“拄笏看山”。
水蒼笏(水苍笏),◆墨的別名。○[宋][楊萬里]《謝王恭父贈梁杲墨》詩:“兩圭水蒼笏,雙團點漆壁。”參閱[清][厲荃]《事物异名錄?文具?墨》。
魚笏(鱼笏),◆即魚鬚笏。○[元][柳貫]《送王繼學馬伯庸扈從上京》詩:“少宰氈廬初張車,從官魚笏正書恩。”○[清][吳偉業]《思陵長公主輓詩》:“鸞音青繡屜,魚笏皂羅囊。”參見“魚須笏”。
魚須笏(鱼须笏),◆古代大夫所用之笏。因飾以鯊魚的鬚(一說鯊魚皮),故名。○[唐][李賀]《酒罷張大徹索贈詩》:“往還誰是龍頭人,公主遺秉魚須笏。”
玉笏,◆玉製手板。○《管子?輕重己》:“天子東出其國四十六里而壇。服青而絻青,搢玉笏,帶玉監,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晉][杜預]注:“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陸德明]釋文引[徐廣]云:“持簿,手板也。”○《南史?崔祖思傳》:“瓊簪玉笏,碎以為塵;珍裘繡服,焚之如草。”○《金史?輿服志中》:“自[西魏]以來,所制玉笏皆尺有二寸。”
瞻笏,◆[南宋]朝參儀式的一種。○[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二:“又[紹興]中,朝參止磬折遂拜,今閤門習儀,先以笏叩額拜,拜皆然,謂之瞻笏。”
整笏,◆端正地握着朝笏。恭謹待命貌。○[南朝][齊][謝朓]《為明帝讓封宣城公表》:“灑酒望屬車之塵,整笏侍升平之禮。”○[北周][庾信]《鉏麑見趙盾贊》:“[趙盾]將朝,端衣整笏。”
斂笏(敛笏),◆猶斂版。○《南史?恩倖傳論》:“權歸近狎,異世同揆。故環纓斂笏,俯仰晨昏。”○[唐][韓翃]《送壽州陳錄事》詩:“[壽陽]南渡口,斂笏見諸侯。”參見“斂版”。
植笏,◆猶持笏。指為官。○[宋][蔡襄]《郡主李氏墓志》:“其君舅[錢文僖公]以代誥命參禁密,遂持將相印,其族植笏而通省戶者以百數。”
竹笏,◆古代大臣入朝時所執的竹製手板。○《儀禮?士喪禮》:“褖衣緇帶,韎韐竹笏。”○[唐][杜荀鶴]《賀顧云侍御府主與子弟奏官》詩:“戲把藍袍包果子,嬌將竹笏惱先生。”
2022-05-2509:27·语料汇总
崛岉,◆高聳貌。○《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屹山峙以紆鬱,隆崛岉乎青雲。”○[張載]注:“崛岉乎青雲,言此物上逮青雲。”○[唐][盧照鄰]《釋疾文?粵若》:“鬱律崛岉兮,似[崑陵]之玉石;泮渙粲爛兮,象星漢之昭回。”
2022-05-2022:39·语料汇总
囫圇課(囫囵课),◆即錁子。銀錠,俗名元寶。○[元]《一枝花?嘆秀英》曲:“待嫁人時要財定囫圇課。”○[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摺:“那[單徠]正昏睡,囫圇課你拿只。”
囫圇半片(囫囵半片),◆印象模糊,不完整。○[畢方][鍾濤]《千重浪》第十章三:“﹝[邢連成]﹞這才囫圇半片地聽出點意思。”
囫圇吞棗(囫囵吞枣),◆把棗子整個吞下。多比喻在學習上不作分析、選擇,籠統地加以接受。○[元][吳昌齡]《二郎收豬八戒》第一摺:“我見你須臾下禮有蹺蹊,我這里囫圇吞個棗不知酸淡。”○[茅盾]《夜讀偶記?理想和現實》:“缺乏辨別力的青年,囫圇吞棗地讀了《紅樓夢》,的確會產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緒。”
囫圇竹(囫囵竹),◆未鑿眼的竹子。喻糊塗,不明事理。○《水滸傳》第四回:“好個囫圇竹的長老!”
囫圇(囫囵),◆1.完整;整個兒。○[元][張可久]《沉醉東風?氣毬》曲:“元氣初包混沌,皮囊自喜囫圇。”○《西游記》第二四回:“﹝[八戒]﹞見了果子,拿過來,張開口,轂轆的囫圇吞咽下肚。”○[孫梨]《村歌》下篇九:“一輩子了,你們誰見過我穿一件囫圇衣裳?”◆2.含糊;糊塗。○《朱子語類》卷三四:“道理也是一箇有條理底物事,不是囫圇一物,如[老][莊]所謂恍惚者。”囫圇,一本作“鶻淪”。○[元][湯式]《一枝花?自省》曲:“想思夢不覺,囫圇謎難猜。”○[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摺:“若早知你這般圈繢,那般局段,急抽身不囫圇。”
囫圇粥,◆喻糊涂,不晓事理。○《水浒传》第四回:“好箇囫圇粥的長老!門子,你且休開門。”
2022-05-1918:28·语料汇总
據圖刎首(据图刎首),◆《文子?上義》:“左手據天下之圖而右手刎其喉,雖愚者不為,身貴於天下也。”後因以“據圖刎首”謂貪圖未得的利益而斷送自己的生命。○[南朝][陳]徐陵《與楊僕射書》:“且據圖刎首,愚者不為;運斧全身,庸流所鑒。何則?生輕一髮,自重千鈞,不以賈盜明矣。”
屠刎,◆刎頸。○[漢][劉向]《列女傳?聶政姊》:“恐禍及姊,因自披其面,抉其目,自屠刎而死。”一本作“屠剔”。
雍門刎首(雍门刎首),◆相傳[越]軍至[齊]境,烈士[雍門子狄]聞之,刎頸而死。○[越]軍知之,曰:“[齊王]有臣鈞如[雍門子狄],擬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軍而退。○[齊王]葬[雍門]以上卿之禮。見[漢][劉向]《說苑?立節》。後用為忠君的典實。○[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車右伏劍於鳴轂,[雍門]刎首於[齊]境。”
自刎,◆自割其頸。即自殺。○《管子?大匡》:“[召忽]曰:‘何懼乎!吾不蚤死,將胥有所定也……子其勉之,生死有分矣。’乃行入[齊]境,自刎而死。”○《史記?刺客列傳》:“﹝[田光]﹞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唐][陳鴻]《長恨歌傳》:“已而自刎,不死。”○《明史?曹文詔傳》:“[文詔]左右跳蕩,手擊殺數十人,轉鬥數里。力不支,拔刀自刎死。”
刎頸(刎颈),◆1.割脖子,自殺。○《公羊傳?宣公六年》:“君將使我殺子,吾不忍殺子也。雖然,吾亦不可復見吾君矣。遂刎頸而死。”○[何休]注:“勇士自斷頭也。”○[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妻仰天而嘆,刎頸而死。”○[李大釗]《警告全國父老書》:“殺身成仁,刎頸殉國。”◆2.指刎頸交。○《東觀漢記?田邑傳》:“[衍]與[邑]素誓刎頸,俱受重任。”○[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付同心之雅會,訖刎頸之良遊。”○[清][梁章鉅]《退庵隨筆?交際》:“躡足附耳,自謂知心;接膝撫肩,濫許刎頸。”
刎頸交(刎颈交),◆謂友誼深摯,可以共生死的朋友。○《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陳餘]非庸人也。○[餘]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司馬貞]索隱:“[崔浩]云:‘言要齊生死,斷頸無悔。’”○《後漢書?廉范傳》:“初,[范]與[洛陽][慶鴻]為刎頸交,時人稱曰:‘前有[管][鮑],後有[慶][廉]。’”[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三摺:“想着我罷職辭朝,曾與[趙盾]名為刎頸交。”亦省作“刎頸”。參見“刎頸”。
2022-03-3012:07·语料汇总
粅粅,◆粉貌。
2022-02-2812:18·语料汇总
咏物,◆以诗歌描写事物。
一物不成,兩物見在(一物不成,两物见在),◆謂買賣不成功,但雙方錢物仍在,俱無損失。○《水滸傳》第十二回:“和你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一物不成,兩物見在,沒來由殺你做甚麼!”○《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只恁地肯賣便收去了。不肯時,勉強不得。正是一物不成,兩物見在。”
一物,◆1.一種事物;一件事物。○《管子?白心》:“然而天不為一物枉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為一人枉其法。”○《史記?周本紀》:“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唐][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清][鄭燮]《同起林上人重訪仁公》詩之三:“莫教輕一物,可待報他生。”○[馬南村]《燕山夜話?共通的門徑》:“沒有無所不知的博學之士,也沒有只知一事一物而不知其他的專門家。”◆2.同類物;同一事。○《周禮?夏官?校人》:“掌王馬之政,辨六馬之屬,種馬一物,戎馬一物,齊馬一物,道馬一物,田馬一物,駑馬一物。”○[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藥議》:“藥有用根,或用莖葉,雖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達其理,未可妄用。”○[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十二章:“雲耶,電耶,雨耶,雪耶,實一物也,不過因熱度之異而變耳。”◆3.猶一事。○《禮記?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鄭玄]注:“物猶事也。”○[南朝][梁武帝]《報侯景書》:“朕為萬乘之主,豈可失信於一物。”◆4.猶言一個標准。○《墨子?尚賢上》:“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
言之有物,◆說話或寫文章有實際內容,不空洞。語本《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孽海花》第二十回:“惟首兩句籠罩全篇,末句總結大意,不必言之有物。”○[田北湖]《論文章源流》:“上而經國,下以涉身,通諸其郵,言之有物。”○[聶紺弩]《汽油--藝術》:“不但沒有故意作偽的痕跡,有時候還覺得言之有物,痛快淋灕的。”
言之無物(言之无物),◆指文章或言論內容空洞。○[梁啟超]《<劉蛻集>跋》:“言之無物,務尖險,晚[唐]之極敝也。”○[田北湖]《論文章源流》:“一旦援筆操簡,言之無物,屬思冥索,莫知所云。”○[毛澤東]《反對黨八股》:“黨八股的第一條罪狀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
小物,◆1.小事。○《墨子?魯問》:“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於此,竊一犬一彘,則謂之不仁,竊一國一都,則以為義。”○《國語?晉語九》:“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孫休]好射雉,至其時,則晨去夕反,群臣莫不止諫:此為小物,何足甚耽。”○[清][陳確]《壽高聲野七十序》:“其行謹大閑而克勤小物。”◆2.猶言小家伙、小東西。○《宋書?恩倖傳?徐爰》:“比邊難未靖,安眾以惠,戎略是務,政綱從簡,故得使此小物,乘寬自縱。乃合投畀豺虎,以清王猷。”◆3.價值不高的物品。○《後漢書?南匈奴傳》:“朕不愛小物於單于,便宜所欲,遣驛以聞。”○《資治通鑒?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夫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
小人物,◆1.指小型人物塑像。○[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七夕》:“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穀板’。”◆2.地位不高,沒有名望的普通人。○[老舍]《二馬》第四段十:“大人物和小人物有同樣的難處,同樣的困苦。”徐遲《精神分析》:“他忽然發見了這樣一個小人物,給他愛,這樣喜歡他敬重他。”
物意,◆1.眾人的心意。○《魏書?元暉傳》:“先皇移都,為百姓戀土,故發冬夏二居之詔,權寧物意耳。”◆2.景物的情態。○[宋][歐陽修]《奉答聖俞歲日書事》詩:“年光向老速,物意逐時新。”◆3.造物的意向。○[宋][梅堯臣]《八月十五日夜東軒》詩:“它夕豈不好,物意為之摧。”◆4.禮物與情意。○[宋][蘇軾]《與滕達道書》:“物意兩重,何以克當。”
物物,◆1.指人對於萬物的役使、支配。○《莊子?在宥》:“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成玄英]疏:“不為物用而用於物者也。”○[晉][道支]《逍遙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遙然不我得。”◆2.指為外物所役使。○[唐][王維]《謁璿上人》詩序:“色空無得,不物物也。”◆3.各種物品,各樣事物。○《漢書?王莽傳上》:“物物卬市,日闋亡儲。”○[顏師古]注:“物物卬市,言其衣食所須皆買之於市。”○[宋][梅堯臣]《答毛秘校》詩:“曷如握明鏡,物物目所逢。”○[金][元好問]《雜著》之一:“萬期流轉不須臾,物物觀來定有無。”○[嚴復]《救亡決論》:“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驗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後定之為不易。”◆4.人人。○《新唐書?裴矩傳》:“[矩]遂能廷爭,不面從,物物若此,天下有不治哉?”
物事,◆1.事情。○《公羊傳?隱公元年》“漸進也”[漢][何休]注:“漸者物事之端,先見之辭。”○《隋書?張衡傳》:“[衡]妾言[衡]怨望,謗訕朝政,竟賜盡于家。臨死,大言曰:‘我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誰都知道這是大人老爺們的物事,雖是‘愚民’,卻還沒有愚到這步田地的。”◆2.東西,物品。○《朱子語類》卷六五:“既成箇物事,便自然如此齊整。”○《水滸傳》第二回:“[史進]自此常常與[朱武]等三人往來,不時間,只是[王四]去山寨裏送物事。”○[清][孔尚任]《桃花扇?訪翠》:“若中了意,便把物事拋上樓頭,他樓上也便拋下果子來。”○[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六十:“不想吃物事,也不曉得餓。”◆3.蔑稱他人。猶傢伙。○[元][蔣正子]《山房隨筆》:“便是這物事受得許多苦,欲其死而不死。”○《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這神道是個作怪的物事,被[欒太守]來看,故不敢出來。”
物力,◆1.可供使用的物資。○《漢書?食貨志上》:“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兵鎮所處,物力必全。”○《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這又是不知物力艱難的孩子話了。”○[冰心]《我的學生》:“物力還應當愛惜,何況人力?”◆2.[遼][金][元]時代的一種雜稅。○《金史?食貨志一》:“租稅之外,算其田園、屋舍、車馬、牛羊、樹藝之數及其藏鏹多寡徵錢,曰物力。”◆3.指負擔這種雜稅的戶。○《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三十年》:“物力等戶盡充軍站,中間拋下,上戶其能有幾?”◆补证条目■可供使用的物资。○汉贾谊《新书·无蓄》:“生之有時,而用之無節,則物力必屈。”
物鬼,◆人鬼。猶言生死。○《漢書?公孫弘傳》:“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
物官,◆1.量才授官。○《左傳?昭公十四年》:“禮新,敘舊;祿勳,合親;任良,物官。”○[楊伯峻]注:“[賈逵]云:‘物官,量能授官也。’[俞樾]《平議》云:‘物謂物色之也。’”◆2.謂百官之事業。○《國語?楚語上》:“教之令,使訪物官。”○[韋昭]注:“訪,議也;物,事也。使議知百官之事業。”
物方,◆事物變化的道理。○《後漢書?方術傳上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雖弛張趣舍,時有未純,於刻情修容,依倚道蓺,以就其聲價,非所能通物方,弘時務也。”
物道,◆猶世道。○[南朝][宋][鮑照]《答客》詩:“浮生急馳電,物道險弦絲。”
五物,◆1.指五種地形上的物產。○《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澤,其動物宜鱗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動物宜羽物,其植物覈物,其民專而長。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莢物,其民晰而瘠。五曰原隰,其動物宜臝物,其植物宜叢物,其民豐肉而庳。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2.猶言五事。○《周禮?地官?鄉大夫》:“以鄉射之禮五物詢眾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賈公彥]疏:“物,事也。”◆3.五行。○[三國][魏][劉劭]《人物志?九徵》:“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參見“五行”。◆4.指金、銀、龜、貝、布五種貨幣。○《漢書?食貨志下》:“凡寶貨五物,六名,二十八品。”◆5.五色,五種顏色。○《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祲象”[漢][鄭玄]注:“物,色也。視日旁雲氣之色降下也,知水旱所下之國。○[鄭司農]云:以二至二分觀雲色,青為蟲,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豐……故曰凡此五物,以詔救政。”○[宋][蘇軾]《賀年啟》:“效五物以觀雲,咸知歲美。”
文物,◆1.指禮樂制度。古代用文物明貴賤,制等級,故云。○《左傳?桓公二年》:“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百官。”○[唐][杜甫]《行次昭陵》詩:“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舊唐書?褚無量傳》:“請旁詢碩儒,俯摭舊典,採曲臺之故事,行圓丘之正儀,使聖朝叶昭曠之塗,天下知文物之盛,豈不幸甚。”○[宋][楊萬里]《題望韶亭》詩:“[堯]時文物也粗疏,禮樂猶帶鴻荒餘。”◆2.文彩物色。○[晉][葛洪]《抱樸子?詰鮑》:“宮室居處則有堵雉之限,冠蓋旌旗則有文物之飾。”○[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詩云‘為章於天’,謂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3.指車服旌旗儀仗之類。○[南朝][宋][謝莊]《宋孝武帝哀策文》:“文物空嚴,鑾和虛衛。”○《南史?齊豫章王嶷傳》:“[嶷]身長七尺八寸,善持容範,文物衛從,禮冠百僚。”○《隋書?煬帝紀上》:“丙辰,上御觀風行殿,盛陳文物,奏九部樂。”○[唐][宋之問]《駕出長安》詩:“太平多扈從,文物有光輝。”○[魯迅]《書信集?致姚克》:“關於[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無所知。”◆4.文人,文士。○[唐][駱賓王]《夕次舊吳》詩:“文物俄遷謝,英靈有盛衰。”○[宋][葉適]《劉子怡墓志銘》:“今兩鄉文物,爭自磨洗,齊衡一州,自君始也。”○[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竇叔向》:“有卓絕之行,登第於[大曆]初,遠振佳名,為文物冠冕。”◆5.歷代相傳的文獻古物。○[唐][顏師古]《等慈寺碑》:“即傾許之人徒,收亡[隋]之文物。”○[宋][文天祥]《跋誠齋<錦江文稿>》:“嗚呼!庚申一變,[瑞]之文物煨燼十九。”徐遲《鳳翔》:“精美貴重的文物,幾座珍寶館也陳列不了。”◆6.借謂文化悠久。○[清][馮桂芬]《重建吳江松陵書院記》:“故數文物之邦,必曰東南。”○[太平天國][洪仁玕]《誅妖檄文》:“將見普天率土,仍是文物華人。”
頭面人物(头面人物),◆指在社會上有較大勢力和聲望而又經常拋頭露面的人物。○[王蒙]《悠悠寸草心》:“當然,小小的理髮室也反映着人世的滄桑,何況到這裏來整容的頗多頭面人物。”○[張賢亮]《土牢情話》第五章:“派來看押我們的女戰士,除她之外都是連隊頭面人物的家屬。”○[袁鷹]《悲歡?飛》:“在各種談判桌上,他曾同各種各樣的頭面人物周旋。”
天物,◆謂鳥獸草木等大自然的物產。○《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孔穎達]疏:“天物之言,除人外,普謂天下百物鳥獸草木。”○《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未有內遭家難,外遇災害,覽總大麓,經營天物,功德巍巍若茲者也。”○[唐][陸龜蒙]《書李賀小傳後》:“吾聞淫畋漁者謂之暴天物;天物既不可暴,又可抉擿刻削露其情狀乎?”[魯迅]《墳?摩羅詩力說》:“﹝[裴倫]﹞作汗漫遊,始於[波陀牙],東至[希臘]、[突厥]及[小亞細亞],歷審其天物之美,民俗之異。”
水物,◆水中生物;水產。○《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龍,水物也。”○[晉][左思]《蜀都賦》:“水物殊品,鱗介異族,或藏蛟螭,或隱碧玉。”○《南史?徐羡之傳》:“城北有陂澤,水物豐盛。”○《南史?謝靈運傳》:“[會稽]東郭有[回踵湖],[靈運]求決以為田,[文帝]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顓]堅執不與。”
事物,◆1.客觀存在的一切物體和現象。○《尹文子?大道上》:“察其所以然,則形名之與事物,無所隱其理矣。”○[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郭小川]《新路歌》:“事物的變化,由於它有矛盾鬥爭在內。”◆2.事務;事情。○[唐][劉肅]《大唐新語?聰敏》:“[同州]事物殷繁,司戶尤甚。”○[宋][葉適]《祭趙幾道文》:“事物之碎,多於髮絲。”◆3.指塵世;世事。○[宋][陸游]《孝宗皇帝輓詞》:“凝神超事物,觀妙極希夷。”○[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引》:“為[老氏]之道者曰清靜……清靜矣,即未能長生,而足以亡擾於事物。”
事事物物,◆每一事物;萬事萬物。○《朱子語類》卷七五:“事事物物皆有箇道理。”○[朱自清]《“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所知愈多,所接愈廣;將‘自己’散在天下,滲入事事物物之中……漸漸漸漸地認出‘自己’的真面目呀。”
生物,◆1.泛指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體。○《禮記?樂記》:“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氣衰則生物不遂。”○[唐][元稹]《含風夕》詩:“生物固有涯,安能比金石。”○[鄒韜奮]《關於<生活日報>問題的總答復》:“諸位都明白,一切生物都不能離開環境而生存。”◆2.指活的動物。○《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小秦淮錄》:“平時入市,一見生物,出錢買放之。如無錢,則合掌禮拜,皆以既見生物,必得放之為願。”◆3.生長萬物。○《荀子?禮論》:“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載人,不能治人也。”○[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陽尊陰卑》:“愛氣以生物,嚴氣以成功,樂氣以養生,哀氣以喪終,天之志也。”○《明史?外國傳四?琉球》:“天地以生物為心,帝王乃可絕人類乎!”亦指种植農作物。○[明][宋應星]《天工開物?錘鍛》:“凡治地生物,用鋤、鎛之屬。”◆4.未經煮熟之物。○[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唐][柳元度]年八十而強力,人問之,曰,但不以氣海煖冷物、熟生物……蓋不經煙火乃生物也。”◆补证条目■未经煮熟之物。○宋洪迈《夷坚丙志·生肉劝酒》:“張歸而愠曰:‘我在李家十數日,蒙渠主禮不爲薄,但臨行時,忽以生肉勸酒,使我心惡不可堪。’人問其狀,曰:‘羊一槃,猪一槃,鴨、鷄各一槃,凡四品槃,各四巨楪,皆生物也。飣餖雖豐,豈復可食?’”
神物,◆1.神靈、怪異之物。○《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唐][李白]《梁甫吟》:“[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明][張綸]《林泉隨筆》:“雷雖只是氣,但有氣便有形。神物氣聚,則須有纔過便散。既有神物,則震死人書其背,夫復何怪?”◆2.指神仙。○《史記?孝武本紀》:“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
人物頭(人物头),◆方言。領頭人;首領。○[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九:“人家把他選成青年隊長,我就說過不叫他當,小雜種硬要充人物頭!”
人物,◆1.人與物。○《莊子?庚桑楚》:“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成玄英]疏:“夫至人虛心順世,與物同波。”○《隋書?律曆志上》:“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明][張綸]《林泉隨筆》:“言天地人物之理,固不隨一人而存沒也。”◆2.指人與財物、財富。○《後漢書?段熲傳》:“今[先零]雜種,纍以反覆,攻沒縣邑,剽略人物,發冢露尸,禍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誅。”○[宋][蘇軾]《富鄭公神道碑》:“[宋]興百三十年,四方無虞,人物歲滋。”◆3.特指人與其他動物。○[康有為]《大同書》己部第一章:“若物類無此愛質,則人物之生不育,而萬類滅絕久矣。故生生之道,愛類之理,乃一切人物之祖也。”◆4.指人。○《文選?何晏<景福殿賦>》:“遠則襲陰陽之自然,近則本人物之至情。”○[李善]注:“《漢書》[晁錯]對策曰:‘計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也。’”○《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貽書》:“主人家道:‘長官語音,不像[江]南人物。’[王臣]道:‘實不相瞞,在下原是京師人氏。’”[沙汀]《航線》:“從房倉裏和統倉裏擠出各色各樣隨意裝束着的人物,好像發生了火警。”◆5.他人。○《東觀漢記?第五倫傳》:“[倫]免官歸田里,不交通人物,躬與奴共發棘田種麥。”○[晉][葛洪]《抱樸子?自敘》:“口不及人之非,不說人之私……未嘗論評人物之優劣。”○《南史?傅縡傳》:“負才使氣,陵侮人物,朝士多銜之。”◆6.指才能傑出或聲望卓著、有地位的人。○《後漢書?許劭傳》:“[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唐][杜甫]《贈崔十三評事公輔》詩:“舅氏多人物,無慚困翮垂。”○[趙彥材]注:“舅氏之家多有人材,必應如上所言騫騰富貴之事也。”○[宋][范成大]《送通守林彥強寺丞還朝》詩:“地靈境秀有人物,[新安]府丞今第一。”○[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第一章:“其人未出現以前與既出現以後,而社會之面目為之一變,若是者庶可謂之人物也已。”○[沈從文]《蕭蕭》:“祖父是當地一個人物。”◆7.指人的品格、才幹。○[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貞元]中,[楊氏]、[穆氏]兄弟人物氣概不相上下。”○[唐][白居易]《唐故通議大夫和州刺史吳郡張公神道碑銘序》:“或以人物著,或以閽閥稱。”◆8.指人的外貌。○[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盧]雖人物甚陋,觀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為大用乎?”○《水滸傳》第五七回:“眾人看[徐寧]時,果然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長身體,團團的一個白臉,三牙細黑髭髯,十分腰細膀闊。”○《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卻見是一個中年婆娘,人物也倒生得乾淨。”○[清][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下:“[肅宗]謂[李揆]曰:‘卿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信朝廷羽儀乎?’故時稱三絕。”○[田漢]《獲虎之夜》:“[陳]家起先嫌我們獵戶出身,後來看得你人物還不錯,才應允了。”◆9.指人的志趣情性。○[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詩》:“[高秀實][茂華],人物高遠,有出塵之資。”◆10.特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短短的一天時間,她簡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11.指辨別評述人的流品。○《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其在君乎”[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續漢書》:“[玄]([橋玄])字[公祖],嚴明有才略,長於人物。”◆12.指以人物為題材的中國畫。○[宋][蘇軾]《子由新修汝州龍興寺吳畫壁》詩:“丹青久衰工不蓺,人物尤難到今世。”◆13.文學作品和藝術品中的人物形象。○[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异七?西洋畫》:“西洋所製玻璃等器,多奇巧,曾見其所畫人物,視之初不辨頭目手足,以鏡照之,即眉目宛然姣好。”○[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作官須明公罪私罪》:“門前有一大池,冬日涸水,取魚於池底,起得四五寸土偶萬計,人馬戈甲,雕鏤精絕,儼然如生……然水中之土何以能結成人物,豈亦化工為之耶?”[丁玲]《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寫在前面》:“只想把這個階段的土改工作的過程寫出來……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人事物,◆禮物。○[唐][韓愈]《謝許受王用男人事物狀》:“聖恩鴻獎,特令中使宣諭,並令臣受領人事物等,承命震悚,再欣再躍。”○[宋][許觀]《東齋記事》有《人事物》篇。參見“人事”。
老物,◆1.指田夫與萬物。古代蠟祭的對象。○《周禮?春官?籥章》:“國祭蠟,則吹《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鄭玄]注:“十二月,建亥之月也,求萬物而祭之者,萬物助天成歲事,至此為其老而勞,乃祀而老息之,於是國亦養老焉。”○[孫詒讓]正義:“案[鄭]意,蓋謂蠟祭即取息老物之義。息,謂息其勞。老,謂送其終。息老並指萬物言之,與息民之臘祭,義取息田夫者小異。然此息老物之義,當兼采[金]說,通田夫萬物而言。”◆2.詈詞。用於稱老人。○《晉書?后妃傳上?宣穆張皇后》:“帝嘗臥病,后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煩出也。’后慚恚不食,將自殺,諸子亦不食。帝驚而致謝,后乃止。帝退而謂人曰:‘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遼史?后妃傳?聖宗仁德皇后蕭氏》:“[耨斤]詈后曰:‘老物寵亦有既耶?’”◆3.老人表示謙虛或感慨時的自稱。○[唐][韓愈]《感春》詩之二:“豈如秋霜雖慘冽,摧落老物誰惜之。”○[清][趙翼]《七十自述》詩:“豈意壯懷三不朽,終成老物四宜休。”
居物,◆1.囤積財物。○《漢書?酷吏傳?張湯》:“﹝[信]﹞居物致富,與[湯]分之。”○[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居,謂儲也。”○[清][蒲松齡]《聊齋志异?褚生》:“[陳]父固肆賈,居物致富,[陳輒]竊父金,代[褚]遺師。”◆2.謂憑據外物。○《弘明集?正誣論》:“正曰:‘難者得無隱心而居物,不然,何言之逆乎?’”
家物,◆自己家中的東西。○《北史?孫騰傳》:“﹝[孫騰]﹞納賄不知紀極,官贈非財不行,餚藏銀器,盜為家物,親狎小人,專為聚斂。”○《花城》1981年第6期:“[心心]從每一件家物都能聯想到失去的雙親。”
活物,◆1.拯救他人。○《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諸葛]敦仁,則天活物,比蒙清論,有以保分。”◆2.活的動物。○《人民文學》1981年第5期:“集上賣活物的挺多,這使城裏長大的[玉柱]大感興趣。”◆3.特指活着的人。○[魯迅]《彷徨?祝福》:“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黃白物(黄白物),◆指金銀器。○[宋][惠洪]《冷齋夜話?饌器皆黃白物》:“飲罷,少坐水亭,顧水際沙間,有饌器數件,皆黃白物。”
黄物,◆黄金。○晋葛洪《神仙传·李少君》:“逮先師安期先生授臣口訣,是以保黄物之可成也。”○宋洪迈《夷坚乙志·米张家》:“喜見黄物形製甚異,疑不曉。妻曰:‘此褭蹏金也。’”○《姑妄言》第十六回:“銀子不好多帶,只攜了三千兩,倒帶了一千兩黄物。”
鬼物,◆1.鬼;鬼怪。○《列子?黃帝》:“有一人從石壁中出,隨煙燼上下,眾謂鬼物。”○《漢書?劉向傳》:“上復興神僊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祕書》。書言神僊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唐][韋應物]《雜體》詩之二:“黃昏窺人室,鬼物相與期。”○[宋]徐鉉《稽神錄?陳守規》:“館素凶,[守規]始至,即鬼物晝見,奇形怪狀,變化倏忽。”○[魯迅]《集外集拾遺?<何典>題記》:“至於書呢?那是,談鬼物正像人間,用新典一如古典。”◆2.喻指令人怪異驚懼的事物。○[唐][杜甫]《奉漢中王手札》詩:“夷音迷咫尺,鬼物倚朝昏。”○[仇兆鰲]注:“夷音、鬼物,厭蠻俗之醜惡。”○[宋][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廡取涼》詩:“榱楣共突兀,鬼物相枝撐。”
官物,◆官家的物品、財產,公物。○《三國志?魏志?曹爽傳》:“[晏]等專政,共分割[洛陽]、[野王]典農部桑田數百頃,及壞湯沐地以為產業,承勢竊取官物,因緣求欲州郡。”○《唐律疏議?廄庫?監主以官物借人》:“諸監臨主守之官,以官物私自借,若借人及借之者,笞五十。”○[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鬼怪?凶宅》:“不數年,[性善]坐他事被籍沒,此房亦為官物矣。”
公物,◆公家財物;公共財物。○《南史?梁昭明太子統傳》:“太子曰:‘私錢自戲,不犯公物,此科太重。’”[郭沫若]《萬引》:“我這不是革命的行為嗎?我奪回的是天下的公物。”○[洪深]《趙閻王》第一節第一幕:“[小馬]:你是真不懂呀?明說吧,軍餉是天下人的公物,營長使用得,咱亦使用得,您是更不必說啦!”
風物(风物),◆1.風光景物。○[晉][陶潛]《游斜川》詩序:“天氣澄和,風物閑美。”○[宋][張昇]《離亭燕》詞:“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灑。”○[冰心]《寄小讀者》四:“我素喜北方風物,至此也不能不傾倒於[江]南之雅澹溫柔。”◆2.風俗物產。○[宋][梅堯臣]《送俞尚寺丞知蘄春縣》詩:“應見言風物,於今有貢蛇。”○[瞿秋白]《餓鄉紀程》一:“想起[江]南的風物,究竟是地理上文化上得天賦較厚呵。”○[郭沫若]《孔雀膽》附錄《<孔雀膽>資料匯輯》:“不僅為我把[梁王]妃的名字,把[通濟橋]的廢址,通同考查了出來,而且還提供了許多地方風物,使我的劇本得到分外的充實。”◆3.特指風俗,習俗。○《明史?西域傳四?天方》:“[馬哈麻]墓後有一井,水清而甘。泛海者必汲以行,遇颶風取水灑之即息。當[鄭和]使西洋時,傳其風物如此。”
分物,◆1.謂天子分賜之物。○《左傳?定公四年》:“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2.謂不同的事物。○《淮南子?詮言訓》:“同出於一,所為各異,有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方以類別,物以群分。”
放物,◆1.猶仿佛。效法。○《史記?曆書》:“[少皞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司馬貞]索隱:“放,音昉,依也。”◆2.猶仿佛。梗概,大略。○[章炳麟]《五朝法律索隱》:“其篇籍雖放失,因事鉤求,猶可得其放物。”
方物,◆1.本地產物;土產。○《書?旅獒》:“無有遠邇,畢獻方物。”○[蔡沈]集傳:“方物,方土所生之物。”○[三國][魏][嵇康]《答難養生論》:“九土述職,各貢方物,以效誠耳。”○[唐][朱慶餘]《商州王中丞留吃枳殼》詩:“方物就中名最遠,只應愈疾味偏佳。”○[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方物見斥,外品流行,[中國]經濟,遂以困匱。”◆2.猶識別;名狀。○《國語?楚語下》:“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韋昭]注:“方,猶別也;物,名也。”○《明史?馮恩傳》:“若[鋐],則如鬼如蜮,不可方物。”○[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岷江]﹞受[彭蠡]之流,阻以[小姑]之險,澒洞震動,不可方物。”◆3.指辨別事理。○《禮記?內則》:“四十始仕,方物、出謀、發慮。”○[俞樾]《群經平議?禮記三》:“方物者,辨別其事也。惟能辨別其事,故能出謀發慮也。”◆4.仿佛;類似。○[唐][儲光羲]《貽余處士》詩:“市亭忽雲搆,方物如山峙。”○[章炳麟]《辨詩》:“[漢]世自[賈生]《惜誓》,上接《楚辭》,《鵩鳥》亦方物《卜居》,而[相如]《大人賦》,自《遠遊》流變。”◆5.指各方的物議。○《南史?宋南郡王義宣傳》:“汝與[師護]年時一輩,各有其美,方物之義,亦互有少劣。”○《宋書》本傳作“物議亦互有少劣”。
法物,◆1.古代帝王用於儀仗、祭祀的器物。○《後漢書?光武帝紀下》:“[益州]傳送[公孫述]瞽師、郊廟樂器、葆車、輿輦,於是法物始備。”○[李賢]注:“法物謂大駕鹵簿儀式也。”○《舊唐書?殷盈孫傳》:“其神主、法物、樂懸,皆[盈孫]奏重修製,知禮者稱為博洽。”○[清][任安上]《與吳拜經書》:“非[止翁老人]親筆記載,世且認[河][汾]贗鼎,為[商][周]法物,未免厚誣。”◆2.宗教禮器、樂器及依法使用的器具。○[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義解一?慧遠》:“今往常所用鋀石雙口澡鑵,可備法物之數也。”○[唐][王勃]《益州綿竹縣武都山凈惠寺碑》:“法物繇其大備,盛德所以相尋。”參見“法器”。3.施展法術之物。○《水滸傳》第八九回:“[宋江]傳令已羅,眾將各各遵依。一面儹造雷車已了,裝載法物,推到陣前。”◆4.指技藝製作之物。○[清][王韜]《原道》:“泰西諸國今日所挾以凌侮我[中國]者,皆後世聖人有作,所取以混同萬國之法物也。”
典物,◆1.指典章制度。○《後漢書?宦者傳論》:“刑餘之醜……加漸染朝事,頗識典物,故少主憑謹舊之庸,女君資出內之命。”○[唐][王勃]《續書序》:“擇其典物,宜於教者,續《書》為百二十篇。”◆2.指用於葬儀的器物。○《新唐書?李適之傳》:“[適之]以祖被廢,而父[象]見逐[武后]時,葬有闕,至是丐陪瘞[昭陵]闕中,詔可。褒冊典物,焜照都邑,行道為咨歎。”
地物,◆1.土地所生之物。○《周禮?地官?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國語?周語下》:“度之天神則非祥也,比之地物則非義也。”◆2.分布在地面上的固定性物體,如樹木、建築物等,作戰時多利用之。○[毛澤東]《掄持久戰》七十:“為了保存自己……於是利用地形地物,采取躍進運動,疏開隊形。”○[吳組緗]《山洪》三二:“但利用地物和在地上打滾的一套,他的身手顯得不如別人靈巧。”○[魏巍]《東方》第三部第九章:“他是一個老兵,利用地形地物异常熟練,一切坡坎、灌木叢、小坑小窪,都成了他隱身的地方。”
當物(当物),◆謂符合客觀事物。○《管子?戒》:“滋味動靜,生之養也;好惡喜怒哀樂,生之變也;聰明當物,生之德也。”
大物,◆1.指天下或帝位。○《莊子?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成玄英]疏:“九五尊高,四海弘巨,是稱大物也。”○[宋][黃庭堅]《書磨崖碑後》詩:“撫軍監國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為。”◆2.指表示等級的儀制禮法。○《國語?周語中》:“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荀子?賦》:“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楊倞]注:“夫人之大者莫過於禮,故謂之大物也。”○[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三》:“禮樂征伐,先王治世之大物也。”◆3.猶重器。○[明][宋濂]《隋室興亡論》:“蓋天下大物也,可以德持,不可以力競。”
大人物,◆指有地位有名望的人。○[老舍]《二馬》第四段十:“大人物和小人物有同樣的難處,同樣的困苦;大人物之所以為大人物,只是在他那點決斷。”○[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二)》:“從如此大人物的日記裏,看不出時代的、政治的波浪起伏,實在使人感到遺憾。”
成物,◆1.指地。地養育萬物,故云。○《史記?樂書》:“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大始而禮居成物。”○[裴駰]集解:“成物謂地也。”○[司馬貞]索隱:“言地能成萬物,故成物謂地也。”◆2.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禮記?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參見“成己成物”。3.成品,物品。○[梁啟超]《論中國之將強》:“工既漲,則成物價亦漲。”○[段荃法]《楊老固事略》十二:“有用無用,安起來放屋裏,總是一件成物。”
朝物,◆朝儀文物。○《後漢書?明帝紀贊》:“備章朝物,省薄墳陵。”○[李賢]注:“朝物,謂朝儀文物也。”
常物,◆1.長久存在之物;固定不變之物。○[晉][葛洪]《抱樸子?自敘》:“且榮位勢力,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清史稿?禮志十》:“凡貢物各將其土實,非土產者勿進。○[朝鮮]、[安南]、[琉球]、[緬甸]、[蘇祿]、[南掌]皆有常物,餘唯其所獻。”◆2.一般的東西;普通物品。○[唐][王度]《古鏡記》:“友人[薛俠]者,獲一銅劍,長四尺,劍連於靶;靶盤龍鳳之狀,左文如火燄,右文如水波,光彩灼爍,非常物也。”◆3.指常人。○[明][唐順之]《方圓硯銘》:“惡方喜圓,常物之情;喜方惡圓,幽人之貞。皆物我之相笑,無益損乎爾形。”
不物,◆1.違禁的事物。○《周禮?地官?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與其不物者而搏之。”○[賈公彥]疏:“案《大司徒》,民當同衣服,今有人衣服不與眾同;又視占亦不與眾人同;及所操物不如品式,此皆違禁之物,故搏之也。”後用以謂不如常法,不合法度。○《北齊書?幼主紀論》:“過庭所聞,莫非不軌不物。”○[明][陶宗儀]《輟耕錄?宣文閣》:“以次入對,從容密勿,蓋終日焉。而聲色狗馬,不軌不物者,無因而至前矣。”◆2.謂不分物我。○《莊子?庚桑楚》:“故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郭象]注:“各得其宜,則物皆我也。”
本物,◆指糧食。○《商君書?去強》:“本物賤,事者眾,買者少,農困而姦勸,其兵弱,國必削至亡。”○[高亨]注:“本物,指糧穀。”
寶物(宝物),◆極珍貴的東西。○《漢書?酷吏傳?咸宣》:“[王溫舒]為中尉,而[宣]為左內史。其治米鹽,事小大皆關其手,自部署縣名曹寶物,官吏令丞弗得擅搖,痛以重法繩之”○《三國志?魏志?文昭甄皇后傳》:“後天下兵亂,加以饑饉,百姓皆賣金銀珠玉寶物。”○《二刻拍案驚奇》卷三:“有個朋友[雷煥]也是博物的人,遂選他做了[豐城]縣令,托他到彼專一為訪尋發光動天的寶物。”○[巴金]《憶魯迅先生》:“他的作品已經成了[中國]人民的寶物。”
白物,◆銀子的隱語。○《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呂玉]﹞行至[陳留]地方,偶然去坑廁出恭,見坑板上遺下個青布搭膊。檢在手中,覺得沉重。取回下處,打開看時,都是白物,約有二百金之數。”○[嚴敦易]校注:“白物--銀子的隱語。”○《醒世恒言?陸五漢硬留合色鞋》:“今日先有十兩白物在此,送你開手。”○《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王惠]取器械來,輕輕將[王祿]靈柩撬開,只見尸身之傍,周圍多是白物。”◆补证条目■银子的隐语。○五代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縱飲酒肆,稍稍於肋脅後取碎黄白物鬻换酒價,資鏹時竭,即不知所在。”○宋洪迈《夷坚乙志·太学白金》:“及登廁,復還至其處,覺白物頗動摇屈伸。”○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续集·绮谈市语·玉帛》:“銀,白物、艮物。”
八物,◆1.用不同方法烹飪的八種精美食物。○《周禮?天官?膳夫》:“珍用八物。”○[鄭玄]注:“珍,謂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漬、熬、肝膋也。”◆2.猶八類。○《周禮?夏官?槁人》:“矢八物皆三等,箙亦如之。”◆3.謂八卦。○[宋][蘇轍]《上兩制諸公書》:“今夫《易》者,聖人之所以盡天下剛柔喜怒之情,勇敢畏懼之性,而寓之八物。”
阿物兒(阿物儿),◆猶東西,對人的戲稱或蔑稱。○《紅樓夢》第十九回:“你們看[襲人]不知怎麼樣,那是我手裏調理出來的毛丫頭,什麼阿物兒!”○《紅樓夢》第四二回:“[賈母]道:‘我也老了,那裏養不出那阿物兒來?還怕他不成!’”○《紅樓夢》第四三回:“你這麼個阿物兒,也忒行了大運了!”
2022-01-1209:18·语料汇总
飛吻(飞吻),◆吻自己的手,再作拋擲給對方狀,以示情愛。○《新民晚報》1992.8.26:“她知道我不嫌棄她胖,於是,給了一個飛吻後,便詼諧地說:‘對極了,我就是你親愛的“胖豬”。’”
鳳吻(凤吻),◆古代建築屋脊上的裝飾。狀如鳳嘴,故稱。○[清][吳偉業]《讀史偶述》詩之二三:“遍插御花安鳳吻,絳繩扶上[廣寒]梯。”
鉤吻(钩吻),◆1.常綠灌木。纏繞莖,葉子卵形或披針形,花黃色,果實為蒴果,種子有毒,中醫入藥。也稱斷腸草、大茶藥、火把花、葫蔓藤、野葛、毒根、黃藤等。○《太平御覽》卷九九○引[漢][桓譚]《新論》:“鉤吻不與人相宜,故食則死,非為殺人生也。”○[晉][葛洪]《抱樸子?疾謬》:“斯誠委夷路而陷叢棘,舍嘉旨而咽鉤吻者也。”○[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藥議》:“鉤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療甚多,注釋者多端,或云可入藥;或云有大毒,食之殺人。”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鉤吻》。2.勾曲的鳥嘴。如鷹、鷲之類的喙。
鼓吻,◆掀動嘴唇。形容大發議論。○[元][薩都剌]《鬻女謠》:“冷官傲兀[蘇]與[黃],提筆鼓吻趨文場。”○[明][陶宗儀]《輟耕錄?論秦蜀》:“不然,如兩生、四皓、[伏生]之流,鴻飛冥冥,弋人何慕,肯搖脣鼓吻,自投於陷阱哉。”
鼓吻奮爪(鼓吻奋爪),◆猶言張牙舞爪。○[明][馬中錫]《中山狼傳》:“言下狼復鼓吻奮爪以向先生。”
鼓吻弄舌,◆鼓弄唇舌。○《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個梟鳥,在[秋心院]屋上,鼓吻弄舌,叫得[跛腳]毛髮森豎!”
喉吻,◆1.喉與口。○[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2.喻指出納王命。◆3.喻指交通要地。○[宋][蘇軾]《答呂梁仲屯田》詩:“[呂梁]自古喉吻地,萬頃一抹何由吞。”○[清][梅曾亮]《吳淞口驗功記》:“﹝[吳淞口]﹞後曠不修,喉吻縮蓄。”
黃吻(黄吻),◆黃口。指幼兒。○[三國][魏][曹植]《魏德論》:“黃吻之齔,含哺而怡;鮐背之老,擊壤而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黃吻年少,勿為評論宿士。”○《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和五年》:“大單于當以授我,今乃以與黃吻婢兒,念之令人氣塞,不能寢食。”○[胡三省]注:“口邊曰吻。鳥雛始出巢者,口黃未褪,目之曰黃吻,言少艾也。”
戟吻,◆刺口。指苦澀的味道。○[宋][俞德鄰]《富安田舍》詩之二:“戟吻苦茶連葉煮,膠牙酸酒帶糟餔。”
交吻,◆接吻。○[劉大白]《愛》詩:“我心裏的密舌,合你漱着泉珠交吻。”○[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二:“即使未嫁的女郎,在這幾天亦可以和男友交吻。”
接吻,◆親嘴。○[清][黃鈞宰]《金壺逸墨?洞元鏡》:“西人謂[毆洲]諸國男女,不避嫌疑,親屬相逢,則握手接吻以為禮。”○[巴金]《家》二六:“她覺得他的接吻還在她的唇上燃燒。”
渴吻,◆謂唇乾思飲。○[明][張四維]《雙烈記?計定》:“中泠泠濺齒牙香,消吾渴吻,滌我枯腸。”○[明][張景]《飛丸記?誓盟牛女》:“渴吻求泉,反招嘔氣。”○[清][王韜]《淞濱瑣話?藥娘》:“呼婢瀹茗,以解渴吻。”
口吻生花,◆指吟出、作出得意妙句。○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五:“張祜苦吟,妻孥唤之不應,以責祜。祜曰:‘吾方口吻生花,豈恤汝輩!’”○《镜花缘》第一百回:“自家做來做去,原覺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
枯吻,◆乾燥的嘴唇。○[元][顧瑛]《夜宿三塔次陳元朗韻》:“坐來詩句生枯吻,指點銀瓶索煮茶。”
利唇吻,◆猶言伶牙利齒。○[宋][無名氏]《儒林公議》卷下:“[謝絳],[吳]人,雅秀有詞藻。○[景祐]中,知制誥,然輕黠利唇吻,人罕測其心。”
利吻,◆謂能言善辯。○[宋][文瑩]《湘山野錄》卷中:“此老利吻,若獲對,必妄訐時政。”
罵吻(骂吻),◆罵詈的口吻,惡言惡語。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劉魯風》:“自[貞元]後,[唐]文甚振,以文學科第為一時之榮。及其弊也,士子豪氣罵吻,游諸侯門,諸侯望而畏之。”
弄唇吻,◆耍嘴皮子。
親吻(亲吻),◆用嘴唇接觸人或物,表示親熱喜愛。○[蘇曼殊]《非夢記》:“[鳳嫻]此時,如石去心,復露其柔媚之態,抱生,以己頰偎生之頰,已而力加親吻,遂與生別。”○[劉肖無]《彭海群--克拉瑪依散記》:“人們互相擁抱着,親吻着。”
詩吻(诗吻),◆詩句的語氣。○[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三一:“頗覺[少陵]詩吻薄,但言朝叩富兒門。”
搜腸潤吻(搜肠润吻),◆謂飲茶潤澤喉吻,促進文思。極言飲茶的樂趣。語本[唐][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清][錢謙益]《謝于昭遠寄廟後茶》詩:“搜腸潤吻如有靈,破悶祛煩不須猛。”
談吻(谈吻),◆縱談之口。○[宋][陳策]《摸魚兒?仲宣樓賦》詞:“算合付[元龍],舉白澆談吻。”
吻別(吻别),◆以接吻告別。○《花城》1981年第6期:“﹝她﹞親熱地和我吻別。”
吻創(吻创),◆口瘡。○[明][宋濂]《題梁元帝畫職貢圖》:“[濂]與[王君][子充]同觀青溪上,偶因吻創在告,援筆題之,不覺其辭之多也。”
吻唇,◆猶口舌。借指物議。○[宋][朱熹]《與楊教授書》:“又況孤危之蹤,無故常招吻唇。”
吻翰,◆口與筆。指口辯與文才。○[唐][范攄]《雲溪友議》卷四:“內人以[陸君][吳]音,才思敏捷,凡所調戲,應對如流,復以詩嘲之,[陸]亦酬和,六宮大咍,凡十餘篇,嬪娥皆諷誦之。例物之外,別賜宮錦五十段,楞伽瓶及唾盂各一枚,以賞吻翰之端也。”一本作“詞翰”。
吻流,◆利口之輩。○[宋][岳珂]《桯史?朝士留刺》:“有[王仲荀]者,以滑稽遊公卿間……談辭多風,可雋味,[秦]雖煽語禍,獨優容之,蓋亦一吻流也。”○[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嗤鄙?侮人自侮》:“[吳]中人士,好為滑稽,向有一年少庠士,吻流也。一日遇所善僧,戲曰:‘禿子之禿字若為寫?’僧應聲曰:‘即秀才秀字掉轉尾去。’”[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四部正偽中》:“[收]輕薄吻流,不足深據。”
吻莽,◆植物名。即鉤吻。野葛。蔓生,藤色赤,節粗,葉圓有尖,花黃細。○[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藥議》:“[閩]人呼為吻莽,亦謂之野葛。○[嶺]南人謂之胡蔓,俗謂斷腸草,此草人間至毒之物,不入藥用。”
吻儒,◆指善謔利口的儒生。○[宋][陶穀]《清异錄?官志?人間第一黃》:“偽[唐]贓臣[褚仁規]竊祿[泰州]刺史,惡政不可縷舉。有智民請吻儒為詩,皆隱語……詩曰‘多求囊白昧蒼蒼,兼取人間第一黃’云云,‘白’、‘黃’隱‘金’、‘銀’字。”
吻哨,◆1.把手指放在嘴裡用力吹時發出的尖銳的聲音。○《水滸傳》第十八回:“我與你分一半人,都是步行去,先望他後門埋伏了;等候呼哨響為號,你等向前門只顧打入來。”○《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跡》:“呼哨一聲,眾人仍分作兩隊,下了小船,飛也是搖去了。”○[沈從文]《邊城》四:“於是這水手吹着呼哨,作出一個古怪的記號。”○[丁玲]《田家沖》:“哥哥沒有理會她,口裏打着呼哨,低低的吹着什麼。”◆2.呼嘯。○[周而復]《白求恩大夫》一:“山風頂大,呼哨地掠過屋頂,撫弄着玻璃窗,發出清脆的聲音。”○[王汶石]《風雪之夜》:“大風繼續呼哨着,雪花不時偷偷地從門縫裏鑽了進來。”
燥吻,◆乾燥的嘴唇。○《文選?陸機<文賦>》:“始躑躅於燥吻,終流離於濡翰。”○[李周翰]注:“燥,乾也;吻,脣也。謂神思馳逐皆得乾脣也。”○[宋][蘇軾]《次韻袁公濟謝芎椒》:“燥吻時時著酒濡,要令臥疾致[文殊]。”○[金][元好問]《此日不足惜》詩:“一酌舌本疆,二酌燥吻濡。”
澤吻磨牙(泽吻磨牙),◆猶言齜牙咧嘴。凶殘貌。○《新唐書?酷吏傳序》:“於是[索元禮]、[來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紛紛並興,澤吻磨牙,噬紳纓若狗豚然。”
2022-05-3113:48·语料汇总
尊身忽物,◆自尊自大,轻慢他人。○《魏书·李彪传》:“及去年大駕南行以來,彪兼尚書,日夕共事,始乃知其言與行舛,是己非人,專恣無忌,尊身忽物,安己凌上,以身作之過深劾他人,己方事人,好人佞己。”
治忽,◆亦作“治曶”。◆治理與忽怠。○《書?益稷》:“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在治忽,以出納五言。”○[孔]傳:“言欲以六律和聲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三國][魏][阮籍]《樂論》引《書?益稷》作“治曶”。○[宋][葉適]《謝除堤舉上清太平宮表》:“宓以鑒觀治忽,審擇後先,大化所覃,右文為盛。”一說“忽”讀為“滑”,義為“亂”。“治忽”即“治亂”。參閱[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尚書上》“在治忽”。
遠忽(远忽),◆謂極遠。○《楚辭?九章?懷沙》:“脩路幽蔽,道遠忽兮。”○[姜亮夫]校注:“遠忽,猶言遠極也。”
隱忽(隐忽),◆時隱時現。○[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三章:“只有[大肉瘤]的火把偶然從樹隙間射出來的時候,才聽得見那隱忽的幾下腳步聲。”
遺忽(遗忽),◆猶言嫌棄輕視。○[晉][葛洪]《抱樸子?交際》:“或遺忽陵遲之舊好,或簡棄後門之類味,或取人以官而不論德。”○《晉書?江統江惇傳論》:“[惇]遺忽榮利,聿修天爵。”○[清][魏禧]《陳勝論》:“高節篤行者,堅僻迂疏,遺忽世務,不切于用。”
一忽溜,◆方言。形容跑得快。杜鵬程《保衛延安》第一章:“小通訊員一忽溜,向後邊跑去了。”
一忽拉,◆方言。形容迅速。○[梁斌]《播火記》第五章三:“紅軍在青紗帳裏,緊跟着他,一忽拉地跑上去。”
一忽忽,◆一忽,一會兒。○[聶紺弩]《奇偶》:“老人一段話講完了,停了一忽忽工夫,又起了一段。”
一忽,◆1.立刻;馬上。○《金瓶梅詞話》第五七回:“走到房中,倒在象牙床上,一忽地睡去了。”○[葉聖陶]《夜》:“一種熱望一忽兒完全占領了她。”◆2.一會兒。○[郁達夫]《還鄉記》:“不多一忽,火車慢慢兒的開了。”○[蕭三]《敵後催眠曲》:“小寶寶,你不要嚷,一忽兒就會天大亮。”○[楊朔]《百花山》:“[梁振江]笑笑說:‘也沒什麼奇怪的’,垂着眼皮想了一忽兒,開口說起來。”
淹忽,◆1.迅疾。○[清][錢澄之]《永安雜興》詩:“山城何所戀,淹忽十旬餘。”○[清][劉大櫆]《祭邵開府文》:“其在於今,日月淹忽,雖有母存,父已降割。”○[林如稷]《將過去》一:“四時正在淹忽地代謝呢。”◆2.去世,死亡。○[清][惲敬]《答董牧唐書》:“令兄[春江]孝廉遺詩,格正氣和,可想見其為人,何以中道淹忽,不勝愴然。”○[劉半農]《歐洲花園(二)》:“以王其人,在理當展其雄略,建萬世之功,不能即此淹忽。”○[魯迅]《書信集?致邵文熔》:“上月中旬又因不慎招涼,終至大病,臥不能興者匝月,其間數日,頗虞淹忽。”
小忽雷,◆1.[唐]代樂器名,形似琵琶。○[宋][錢易]《南部新書》壬:“﹝[唐][韓滉]奉使入[蜀],得良木。﹞匠曰:‘為胡琴槽,他木不可並。’遂為二琴,名大者曰大忽雷,小者曰小忽雷。”◆2.[清][孔尚任]、[顧采]合撰有《小忽雷》傳奇二卷,以小忽雷為全劇線索,寫[唐][梁厚本]同[鄭盈盈]的婚姻遭[盈盈]之兄及[仇士良]破壞,幾經周折,終於團圓的故事。
微忽,◆極言細小;隱約細微。○《大戴禮記?文王官人》:“微忽之言,久而可復,幽間之行,獨而不克,行其亡如其存,曰順信者也。”○[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人之與天,多此類者,而皆微忽,不可不察也。”○[清][方苞]《讀<儀禮>》:“乃使戔戔於登降進反之儀,服物采色之辨,而相較於微忽之間,不亦末乎!”[瞿秋白]《赤都心史》一:“那黎明後清明爽健的勞作之歌,還依稀微忽。”
忘忽,◆1.猶恍惚。模糊不清貌。○[漢][王符]《潛夫論?夢列》:“人對計事,起而行之,尚有不從,況於忘忽雜夢,亦可必乎?”◆2.遺忘。○[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條載十數類於左,自備忘忽云爾。”
頑忽(顽忽),◆玩忽。不嚴肅認真地對待。頑,通“玩”。○[趙樹理]《催糧差》:“遷延不繳,殊屬頑忽之至。”
玩忽,◆謂對法令、職守等不嚴肅認真地對待。○[宋][葉適]《文林郎前秘書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銘》:“人情多玩忽見事,君悸心怛慮,睹緩知亟。”○[清]林則徐《札蘇藩司誥誡寶山海塘工程結尾不得玩忽從事》:“該州縣及委員等倘以功已垂成,玩忽了事,一任釘樁之匠刨坑鋸尾,致樁木動搖……則遇大潮溲刷,塘腳空虛,豈能久資保障。”○[茅盾]《子夜》五:“自[莫干丞]以下所有廠中稽查管車等人,均應聽從[屠維岳]調度,不得玩忽!”
突忽,◆莽撞唐突貌。○[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貌恭而性狠,智小而謀大,趑趄狗盜,突忽豬貪。”
頭忽(头忽),◆方言。指開始入睡到第一次醒來的階段。
絲忽(丝忽),◆猶絲毫。形容極小或極少。○[宋][曾鞏]《乞出知潁州狀》:“今還朝以來,甫及數月,未有絲忽自效之勤,而輒以私誠上陳。”○[明][陸垹]《簣齋雜著?歲差》:“其如定歲之法,積四期餘一日,一日分加於四期,是故二至之時,只在絲忽之間。”
疏忽,◆1.忽略;不留意。○[清][顧炎武]《日知錄?元史》:“《元史》之成,雖不出於一時一人,而[宋]([宋濂])[王]([王禕])二公與[趙君]([趙壎]),亦難免於疏忽之咎矣。”○[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他只覺得這是一個關鍵,卻因自己的疏忽而輕輕滑過了。”◆2.輕率;隨便。○[清][馮桂芬]《潘母張太夫人墓志銘》:“刑官關係人命,勿恃律例熟,疏忽致貽悔。”○[清][鈕琇]《觚賸?觀人之法》:“蓋人未有意氣傲慢,舉動疏忽,而能成大器、享大名者也。”○《紅樓夢》第五五回:“眾媳婦們方慢慢的安分回事,不敢如先前輕慢疏忽了。”
熱忽剌(热忽剌),◆匆急;急躁。○[元][關漢卿]《調風月》第三摺:“好輕乞列薄命、熱忽剌姻緣、短古取恩情。”亦作“熱忽喇”。○[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三摺:“這秀才不能勾花燭洞房,卻生扭做香水混堂,大海將來升斗量。秀才家能軟款,會安詳,怎做這般熱忽喇的勾當。”
熱忽忽(热忽忽),◆見“熱呼呼”。
窮忽(穷忽),◆迷惘貌。○[漢][蔡邕]《瞽師賦》:“夫何矇昧之瞽兮,心窮忽以鬱伊。”
輕忽(轻忽),◆1.輕視忽略。○《漢書?孔光傳》:“若不畏懼,有以塞除,而輕忽簡誣,則凶罰加焉。”○[宋][歐陽修]《論郭承祐不可將兵狀》:“中外之士,見國家輕忽戎患,弛武北方,人皆獻言,願早為備。”○[冰心]《寄小讀者》十七:“蒲公英雖是我最熟識的一種草花,但從來是被人輕忽,從來是不上美人頭的。”◆2.瀟灑飄逸。○[前蜀][貫休]《少年行》:“錦衣鮮華手擎鶻,閒行氣貌多輕忽。稼穡艱難總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3.輕率隨便。○《後漢書?左雄傳》:“朱紫同色,清濁不分。故使姦猾枉濫,輕忽去就,拜除如流,缺動百數。”○[鄭振鐸]《桂公塘》二:“他要為國家惜此身。他要做的事比這重要得多。他不願便這樣輕忽的犧牲了。”
乾忽剌(干忽剌),◆乾燥。忽剌,語助詞。○[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三摺:“住的是灰不答的茅團,鋪的是乾忽剌的葦蓆。”
棄忽(弃忽),◆遺忘,忽略。○[宋][司馬光]《重微》:“以為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故未然之言,常見棄忽;及其已然,又無所及。”
齊打忽(齐打忽),◆方言。一齊;一塊兒。○[郭澄清]《大刀記》第十四章:“[喬世春]、[滑稽二]見[二愣]動了心,就齊打忽地緊攛掇。”○[郭澄清]《大刀記》第十五章:“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群眾,齊打忽地朝着戰士們擁過來。”參見“齊大乎”。
平忽,◆平息,平靜。○[漢][王充]《論衡?論死》:“今夫妻死者寂寞無聲,更嫁聚者平忽無禍,無知之驗也。”
票忽,◆猶飄忽。○[章炳麟]《訄書?河圖》:“[禹]之《雒書》,其猶是圖,夫有周行於裨海以立髀者,迻書其度劑,票忽遇而拾之,寵靈其書以為天賜也亦宜。”
暖忽忽,◆見“暖呼呼”。
那忽,◆如何;怎么。○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百姓相見,咸驚語:‘汝頭那忽戴魚?’”○《太平广记》卷三三三引唐戴孚《广异记·李陶》:“睡中有人摇之,陶驚起,見一婢袍袴,容色甚美。陶問:‘那忽得至此?’”
迷忽,◆猶迷糊。○[老舍]《四世同堂》十一:“她心裏一迷忽,手因無力而鬆開,她落在了地上。”
没忽的,◆一下子。○元刘庭信《寨儿令·戒嫖荡》曲:“早回頭尋箇破綻,没忽的得些空閑,荒撇下風月擔兒赸。”
落忽,◆方言。熟睡。○《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只聽得婦女道:‘二哥,好下手!’[侯興]道:‘二嫂,使未得!更等他落忽些個。’”
陵忽,◆欺凌輕慢。○《宋書?劉敬宣傳》:“而[恭]以豪戚自居,甚相陵忽,[牢之]心不能平。”○[宋][司馬光]《任守忠第三札子》:“總領近侍,委之差遣,而陵忽同列,與奪自恣。”○《元典章?臺綱一?內臺》:“諸違御史臺指揮及上御史臺,訴不以實或訴訟人咆哮陵忽者,並行斷罪。”○《續資治通鑒?宋太祖開寶元年》:“[遵誨]憑藉父勢,多所陵忽,嘗論兵戰事,[遵誨]理屈,即拂衣起。”
凌上忽下,◆谓对上不敬,对下蔑视。形容趾高气扬,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六:“唐天授年,彭城劉誡之粗險不調,高言庳語,凌上忽下,恐嚇財物,口無關鑰,妄説妖災。”
凌忽(\淩忽),◆輕慢。○[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唐][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收]所取史官,懼相凌忽。”○[宋][孔平仲]《續世說?任誕》:“[謝超宗],恃才使酒,多所凌忽。”○[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二?納粟民生高第》:“於是士子叱為異類,居家則官長凌忽之,與齊民不甚別矣。”
簡忽(简忽),◆輕視,疏忽。○《後漢書?崔駰傳》:“俗人拘文牽古,不達權制,奇偉所聞,簡忽所見。”○[宋][司馬光]《請不受尊號札子》:“豈可謂之漠然無知,而簡忽不顧哉!”[清][侯方域]《吳伯裔伯胤傳》:“﹝[伯裔]﹞為文章原本經術,歸於大家,嘗簡忽其時人,人以此憚也。”
荒忽,◆I遙遠貌。○《楚辭?九章?哀郢》:“發[郢都]而去閭兮,怊荒忽其焉極。”○[宋][陸游]《<呂居仁集>序》:“天下大川莫如[河][江],其源皆來自蠻夷荒忽遼絕之域,累數萬里而後至中國,以注於海。”○[清][姚鼐]《祭林編修澍蕃文》:“路遠荒忽兮天茫茫,去海隅兮超[河][漳]。”◆2.虛妄;荒誕。[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晉][張華]令[豐城]令[雷煥]剖石函,得雙劍。按本傳,劍隨亦化去。此固荒忽,未容於考信。”○[金][王若虛]《<道學發源>後序》:“至其語道,則又例為荒忽之空談,而不及於世用。”◆3.反覆多變貌。《漢書?蕭望之傳》:“《書》曰‘戎狄荒服’,言其來服,荒忽亡常。”○[宋][歐陽修]《吏部尚書正肅吳公墓志銘》:“公以謂[元昊]雖名藩臣而實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清][張穆]《海疆善後宜重守令論》:“﹝夷﹞犬羊之性,荒忽無常。”◆II模糊不清貌。○《楚辭?九歌?湘夫人》:“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洪興祖]補注:“荒忽,不分明之貌。”○[漢][王充]《論衡?論死》:“鬼者歸也,神者荒忽無形者也。”○[清][潘耒]《華峰頂》詩:“渺茫夸[閬苑],荒忽求[蓬萊]。”◆2.神思不定貌。《後漢書?下邳惠王衍傳》:“[衍]後病荒忽。”○《資治通鑒?漢王莽始建國元年》:“﹝[莽]妻﹞生四男;[宇獲]前誅死,[安]頗荒忽,乃以[臨]為皇太子,安為新嘉辟。”
忽自,◆忽然。自,词缀,中古时常与单音副词结合,无实义。○南朝宋张演《续观世音应验记·江陵一妇人》:“幽閉經時,後夜夢見沙門立其頸間,以足蹴之令去。婦人驚覺,身貫三木忽自離解。”
忽諸(忽诸),◆1.一下子;忽然。諸,助詞。○《左傳?文公五年》:“[臧文仲]聞[六]與[蓼]滅,曰:‘[皋陶]、[庭堅]不祀忽諸。德之不建,民之無援,哀哉!’”◆2.指忽然而亡。○《南齊書?王僧虔傳》:“亡兄之胤,不宜忽諸,若此兒不救,便當回舟謝職,無復遊宦之興矣。”○《資治通鑒?秦始皇二十五年》:“臣[光]曰:‘[燕丹]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輕慮淺謀,挑怨速禍,使[召公]之廟不祀忽諸,罪孰大焉!’”[胡三省]注:“忽諸,言忽然而亡也。”◆补证条目■一下子;忽然。诸,助词。○《北齐书·王昕传》:“商辛沉湎,其亡也忽諸,府主自忽,微僚敢任其咎。”
忽易,◆猶忽略,忽視。○[宋][蘇軾]《謝除兩職守禮部尚書表》:“此六者皆先王之陳跡,老生之常談,言無新奇,人所忽易。”○[宋][葉適]《高夫人墓志銘》:“每族里間計較家事,極為退懦卑約,示若無有。人或頗忽易。逮其一旦設張豐大,出入望外數等,人皆驚不意。”○[元][宇文公諒]《何山賦》:“嚴恭嚴恪,罔敢忽易。”
忽遺(忽遗),◆遺忘。○[三國][魏][曹丕]《與鍾繇書》之二:“乃不忽遺,厚見周稱。”
忽微,◆1.古代極小的度量單位名。○《漢書?律曆志上》:“銖者,物繇忽微始,至於成著,可殊異也。”○[清][黃宗羲]《答劉伯繩問律呂書》:“其釐之積,便奇零而為忽微矣。”◆2.極言細微。○[唐][鄭棨]《開天傳信記》:“發於忽微,形於音聲,播於歌詠,見之於人事。”○《新五代史?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忽忘,◆忘記。○《漢書?張禹傳》:“君何疑而數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漢][王符]《潛夫論?敘錄》:“中心時有感,援筆紀數文,字以綴愚情,財令不忽忘。”○《隋書?禮儀志七》:“凡有指畫於君前,受命書於笏,笏畢用也。○《五經要義》曰:‘所以記事,防忽忘。’”[宋][蘇洵]《蘇氏族譜》:“幸其未至於塗人也,使之無至於忽忘焉可也。”
忽突,◆1.糊塗。○[明][湯顯祖]《邯鄲記?生寤》:“忽突帳,六十年光景,熟不的半箸黃粱。”◆2.豁脫;捨棄。○[明][沈自徵]《鞭歌妓》:“老尚書忽突了一船金和帛,叫[張千]兩腳趕驢蹄。”◆3.突然。○[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十一章:“[阿艾]忽突想起了[李阿虎],好像她受到很大的感觸似的,抑鬱地長長嘆了一口氣。”
忽通,◆象聲詞。○[楊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炸彈又是忽通一下,那人骨碌骨碌滾到大堤下去了。”○[峻青]《老水牛爺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忽通一聲,地陷落下去,把我們沖進洪水裏。”
忽騰騰(忽腾腾),◆快速奔騰貌。○[明][康海]《中山狼》第一摺:“只見那忽騰騰的進發,似風馳電刮,急嚷嚷的鬧喳,似雷轟砲打。”
忽速,◆急速。○《太平廣記》卷三三五引[唐][戴孚]《廣异記?李叔霽》:“此行忽速,不可復待。”
忽視(忽视),◆不重視;不注意。○[明][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仁智等殿宮》:“雖自命清流,忽視[武英],不屑與稱僚寀,而時論不謂然。”○[清][李漁]《閑情偶寄?演習?授曲》:“獨有必不可少之一事,較陰陽平仄為稍難,又不得因其難而忽視者。”○[秦牧]《藝海拾貝?核心》:“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忽視塑造無產階級英雄形象這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手段。”
忽似,◆恍若,好像。○《尚書大傳》卷三:“禦視於忽似,以其月,從其禮,祭之參,乃從。”○[鄭玄]注:“止視之失者,在於去忽似。忽似者,是不明之刑也。忽似,謂若亂於是非,象龔滔天及不辨鹿馬之類也。”
忽扇,◆1.晃動貌。○[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大塊冰排漂下來……撞的橋亂忽扇,人在橋上立不住腳,搖搖晃晃要跌跟頭。”○[孫來奎]《五千一》:“風一吹,樂得那麥苗直忽扇。”◆2.翅膀或片狀物扇動貌。端木蕻良《遙遠的風沙》:“現在天色晚了,在頭頂上盤桓的鷹也忽扇忽扇的回家了。”
忽若,◆1.恍若,好像。○[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於是處子怳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三國][魏][曹植]《七啟》:“於是逍遙暇豫,忽若忘歸。”◆2.倘或,假使。○[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冥跡》:“其子聽之感慟,因自誓:忽若作人,當再為[顧]家子。”○《敦煌變文集?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可中修善到諸天,居處生涯一切全……忽若共君生那裏,尋常自在免憂煎。”○[蔣禮鴻]通釋:“這段文章,‘可中’和‘忽若’並用,都是‘倘或’的意思。”○《敦煌變文集?目連緣起》:“伏願世尊慈悲,少借威光,忽若得見慈親,生死不辜恩德。”
忽如,◆犹如;如同。○唐孟浩然《夕次蔡阳馆》诗:“聽歌疑近楚,投館忽如歸。”○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本作“忽然”。
忽然,◆1.不經心,忽略。○《墨子?天志上》:“然而天下之士君子之於天也,忽然不知以相儆戒,此我所以知天下士君子知小而不知大也。”○[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上》:“人情不能無懈怠,或忽然不察其非而從之……其為害深矣。”○《漢書?劉向傳》:“如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災異之所以重至者也。”◆2.俄頃,一會兒。○《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清][張岱]《西湖夢尋?靈隱寺》:“及余飯後出寺門,見有千餘人蜂擁而來,肩上擔米,頃刻上廩,斗斛無聲,忽然竟去。”◆3.突然。○《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長桑君]﹞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唐][劉餗]《隋唐嘉話》卷中:“須臾,胡僧忽然自倒,若為所擊者,便不復蘇。”○《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景清]送出房門,忽然想起一事。”○[柔石]《二月》九:“怎樣你今夜忽然有酒興呢?”◆4.偶然。○[漢][賈誼]《鵩鳥賦》:“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唐][韓愈]《答楊子書》:“又嘗服[宰予]之誡,故未敢決然挹,亦不敢忽然忘也。”○[宋][蘇軾]《戲作陳孟公詩》:“忽然載酒從陋巷,為愛[揚雄]作酒箴。”○[清][吳偉業]《吳門遇劉雪舫》詩:“忽然語笑合,與我談生平。”◆5.恍惚;不明貌。○《淮南子?原道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忘也。”○《隸釋?漢綏民校尉熊君碑》:“昊天忽然,枕榮終祐,喪我良則,國失良輔。”◆6.盡;死。○《後漢書?文苑傳下?趙壹》:“﹝[壹]﹞曰:‘竊伏[西州],承高風舊矣,乃今方遇而忽然,柰何命也!’因舉聲哭,門下驚,皆奔入滿側。”○[李賢]注:“忽然,謂死也。”◆7.假如;倘或。○《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若是生人須早語,忽然是鬼奔丘墳。”○《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忽然分寸差殊,手下身當依法。”○[蔣禮鴻]通釋:“忽然,假使,倘或。”◆补义条目■同“忽如”。犹如;好似。○唐李涉《寄荆娘写真》诗:“召得丹青絶世工,寫真與身真相同。忽然相對兩不語,疑是妝成來鏡中。”■补证条目■假如;倘或。○唐吕温《衡州夜后把火看花留客》诗:“半夜忽然風更起,明朝不復上南樓。”
忽區(忽区),◆猶忽荒,天空。○《淮南子?原道訓》:“動溶無形之域,而翱翔忽區之上,邅回川谷之間,而滔騰大荒之野。”
忽親(忽亲),◆親喪期間進行婚娶之稱。○[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忽親》:“今俗乘凶納婦名曰忽親,又曰拜材頭。”○[清][梁章鉅]《退庵隨筆?家禮一》:“近世有新喪而娶婦者……[浙中]謂之荒親,見[郎仁寶]《七修類稿》。又謂之忽親,亦謂之拜材頭。”
忽其,◆亦作“忽期”。◆倘然。○[唐][白居易]《題西亭》詩:“幸有酒與樂,及時歡且娛。忽其解郡印,他人來此居。”○《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忽期南面稱尊日,活捉粉骨細颺塵。”○[蔣禮鴻]通釋:“‘期’字,應作‘其’……‘忽其’也就是‘倘然’。”
忽期,◆見“忽其”。
忽慢,◆猶輕慢。○《資治通鑒?晉海西公太和四年》:“若忽慢使臣,是卑[燕]也,豈脩好之義乎!”
忽漫,◆忽而;偶然。○[唐][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詩:“更為後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明][劉基]《和李子庚》:“夜闌忽漫聞啼鳥,腸斷天邊信使稀。”○[沈昌直]《修分湖志憶及家乘得詩》之三:“樂善家風翁最賢,小橋忽漫遇神仙。”
忽略,◆1.疏忽;不在意。○《漢書?王莽傳下》:“朝廷忽略,不輒督責,遂至延曼連州。”○《三國志?吳志?周泰傳》:“[策]討六縣山賊,[權]住[宣城],使士自衛,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圍落,而山賊卒至。”○《朱子語類》卷九三:“蓋通書人多忽略,不曾考究。”○[清][李漁]《憐香伴?搜挾》:“今日務要加嚴,不可仍前忽略。”○[朱自清]《<文心>序》:“讀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獲得,而忽略語彙的擴展。”◆2.輕視。○[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袁宏]始作《東征賦》,都不道[陶公]。○[胡奴]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曰:‘先公勳業如是,君作《東征賦》,云何相忽略?’”○《隋書?文學傳?王胄》:“[胄]性疏率不倫,自恃才大,鬱鬱於薄宦,每負氣陵傲,忽略時人。”
忽律,◆即忽雷。鱷魚的別稱。○《水滸傳》第十回:“小人是[王頭領]手下耳目,姓[朱]名[貴],原是[沂州][沂水縣]人氏,江湖上但叫小弟做‘旱地忽律’。”參見“忽雷”。
忽隆,◆象聲詞。○[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旁人洗完臉,忽隆忽隆吃起飯來。”○[峻青]《老水牛爺爺》:“我們的那一幢房子忽隆一聲塌下去了。”
忽流,◆忽然。○[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一摺:“忽流抽身向草茅,倒大來志氣清標。”
忽溜,◆轉動貌。○[清][洪昇]《長生殿?尸解》:“[副凈將水沃屍介]把金漿點透,把金漿點透,神光面浮,[屍作開眼介][旦]秋波忽溜。”
忽冷忽熱(忽冷忽热),◆謂時而冷靜,時而情感沖動。○[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靜的,而創作須情感,至少總得發點熱,於是忽冷忽熱,弄得頭昏。”常用以指情緒不穩定,忽高忽低。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裏》第一章:“[老閻]喜愛[梁建]的精神強幹,也深知那忽冷忽熱的毛病。”
忽雷,◆1.響雷。○[阮章競]《赤葉河》:“今晚來個大訴苦,明天給[呂]家個大忽雷。”◆2.不怕雷。喻勇暴過人者。○《太平廣記》卷三九三引[唐][戴孚]《廣异記?歐陽忽雷》:“[紹]([歐陽紹])率其徒二十餘人,持弓矢排鏘,與雷師戰。衣並焦卷,形體傷腐,亦不之止。自辰至酉,雷電飛散……南人因呼[紹]為‘忽雷’。”◆3.琵琶名。○[唐][段安節]《樂府雜錄?琵琶》:“[文宗]朝有內人[鄭中丞]善胡琴。內庫有二琵琶,號‘大小忽雷’。○[鄭]嘗彈小忽雷。”○[清][趙翼]《屏跡》詩:“茶瀹大團月,琴彈小忽雷。”◆4.鱷魚的別名。○《太平廣記》卷四六四引[唐][鄭常]《洽聞記》:“鱷魚別號忽雷……一名骨雷。”◆补证条目■响雷。○唐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忽雷霹靂卒風暴雨撼不動,欲動不動千變萬化總是鱗皴皮。”
忽剌剌,◆亦作“忽辣辣”。亦作“忽喇喇”。亦作“忽拉拉”。◆象聲詞。○[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三摺:“我則聽的古都都潑天也似怒濤,鬥合着忽剌剌風聲兒廝鬧。”○[明][張鳳翼]《紅拂記?扶余換主》:“這一個明晃晃的刀去劈,那一個忽辣辣的箭發疾。”○《紅樓夢》第五回:“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劉白羽]《一個溫暖的雪夜》:“有一回,山洪暴發,真叫萬馬奔騰,刻不容緩,忽拉拉一下子,什麼山呀,河呀,村莊呀,道路呀,都沒影了。”
忽剌海,◆见“忽剌孩”。
忽剌巴兒(忽剌巴儿),◆見“忽剌八”。
忽剌八,◆亦作“忽喇叭”。亦作“忽剌巴兒”。◆突然;無端。○[元][無名氏]《雲窗夢》第三摺:“忽剌八夢斷碧天涯,空沒亂無情無緒。”○《金瓶梅詞話》第七三回:“一個相府內懷春女,忽剌八拋去也,我怎肯恁隨邪,又去把牆花亂折!”○《紅樓夢》第十六回:“忽剌巴兒的打發個屋裡人來,原來是你這個蹄子鬧鬼。”○[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倉促曰忽喇叭。”◆补证条目■亦作“忽喇叭”。突然;无端。○《词林摘艳·醉花阴》:“忽喇叭面北眉南出盡醜。”
忽剌,◆1.亦作“忽拉”、“忽啦”。象聲詞。○《全元散曲?醉花陰?怨恨》:“黑漫漫相思海,忽剌的更渰。”○[明][王九思]《曲江春》第二摺:“霎時間連真草,忽剌的雨飛雲落。”○[高玉寶]《高玉寶》第七章:“大夥兒忽拉一下都擠進了[周]家大院,替[玉寶]講理。”○[左世才]《戰場上的辯論》:“後面的猛然一驚,忽啦散開了。”◆2.用作詞尾,無義。○[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三摺:“住的是灰不答的茅團,舖的是乾忽剌的葦蓆。”
忽拉拉,◆見“忽剌剌”。
忽拉,◆見“忽剌”。
忽急,◆迅速;迅疾。○《太平广记》卷三三八引唐陈邵《通幽记·萧遇》:“蕭郎中太夫人塋,被爾墓侵雜,使其迷悮,忽急尋求,不爾,當旦夕加罪。”
忽荒,◆見“忽怳”。
忽忽不樂(忽忽不乐),◆失意而不愉快。○《史記?梁孝王世家》:“三十五年冬,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唐][陳鴻]《長恨歌傳》:“宮中雖良家子千數,無可悅目者,上心忽忽不樂。”○[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五:“[秦少游]謫[古藤],意忽忽不樂。”
忽忽,◆1.倏忽,急速貌。○《楚辭?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兮其將暮。”○[宋][王安石]《驊騮》詩:“怒行追疾風,忽忽跨九州。”○[清][戴名世]《戴母唐孺人壽序》:“忽忽遂至四五十年,恍如昨日,而余亦老矣。”○[胡國梁]《黃花崗之役》:“我在教練所,忽忽已有一個多禮拜了。”◆2.迷糊,恍忽。○《文選?宋玉<高唐賦>》:“悠悠忽忽,怊悵自失。”○[李善]注:“忽忽,迷也。”○[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是以腸一日而九迴,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晉][張華]《博物志》卷二:“後其人忽忽如失魂,經日乃差。”○[明][何景明]《還至別業》詩之一:“寧知非夢寐,忽忽心未安。”◆3.失意貌。○《史記?韓長孺列傳》:“乃益東徙屯,意忽忽不樂。數月,病歐血死。”○《南史?劉孝綽傳》:“﹝[孝綽]﹞晚年忽忽不得志。”○《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堯咨]性剛戾,數被挫辱,忽忽無聊。”◆4.模糊不清。○《管子?內業》:“折折乎如在於側,忽忽乎如將不得,渺渺乎如窮無極。”○[漢][王粲]《傷夭賦》:“晝忽忽其若昏,夜炯炯而至明。”○《隋書?天文志中》:“鬼質欲其忽忽不明則安,明則兵起,大臣誅。”○[清][龔自珍]《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詩之十二:“憑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靄生。”◆5.不經意,輕率。○[漢][劉向]《說苑?談叢》:“忽忽之謀不可為也,惕惕之心不可長也。”◆6.象聲詞。○[楊朔]《三千里江山》第六段:“松林又愛招風,光聽見四面山頭忽忽好響,不知風有多大。”
忽爾(忽尔),◆1.忽然;突然。○[三國][魏][郭遐叔]《贈嵇康》詩之一:“歡接無厭,如川赴谷。如何忽爾,將適他俗。”○[唐][劉禹錫]《早夏郡中書事》詩:“高簾覆朱閣,忽爾聞調笙。”○[宋][吳淑]《江淮异人錄?杭州野翁》:“見翁嫗二人對飲于野中,其翁忽爾乘雲而上。”◆2.假使;倘或。○《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吾死之後,願弟得存。忽爾天地開通,為父讎冤殺楚。”○《敦煌變文集?孟姜女變文》:“黃天忽爾逆人情,賤妾同向[長城]死。”○[蔣禮鴻]通釋:“忽爾,假使,倘或。”◆补义条目■忽儿;忽而。指很短的时间或在很短的时间内。○《太平广记》卷九六引唐袁郊《甘泽谣·懒残》:“寺外虎豹,忽爾成羣,日有殺傷,無由禁止。”○《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忽爾崑崙把動摇,等閑滄海捻傾注。”■补证条目■假使;倘或。○唐邵谒《送徐群宰望江》诗:“忽爾秋不熟,儲廩焉得盈?”
忽兒(忽儿),◆1.猶一會兒。指很短的時間或在很短的時間內。○[茅盾]《子夜》十四:“這忽兒的工人動不動就要打廠,放火!”[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十章:“等忽兒,行李取下來,我跟你走。”◆2.疊用於兩個以上非同義詞或謂語前面,表示短時間內不同情況的交替。○[管樺]《烙餅》:“瞧,它帶着鮮紅艷麗的色彩,在夜霧裏游動;忽兒飄進了磨房,忽兒飄進了米麵加工廠。”◆3.突然;忽然。○[馬寧]《紅色故鄉隨筆》:“然而,我卻忽兒感到茫然了。”
忽而,◆1.忽然。○《楚辭?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漢書?五行志中之上》:“還過[枳道],見物如倉狗,橶[高后]掖,忽而不見。”○[魯迅]《朝花夕拾?范愛農》:“一天我忽而記起在[東京]開同鄉會的舊事。”◆2.一會兒。○《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連嘴說,帶手比,忽而嚷,忽而笑的,向眾人說了一遍。”○[茅盾]《子夜》十二:“他的心忽而卜卜地跳得很興奮,忽而又像死了似的一動不動。”◆3.假使;倘或。○《敦煌變文集?秋胡變文》:“忽而一朝夫至,遣妾將何申吐?”[蔣禮鴻]通釋:“這都是假使[秋胡]回來的意思。”
忽地,◆亦作“忽的”。◆忽然;突然。○[唐][王建]《華清宮前柳》詩:“楊柳宮前忽地春,在先驚動探春人。”○[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二摺:“天色寒,風力冷,夜迢迢,星耿耿,忽的陰,忽的晴。”○《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二回:“[何太尊]到了此時,人急生智,忽的一下……便裝起瘋來。”○[魏巍]《東方》第五部第二章:“[周僕]忽地想起了什麼,把[老模範]拉到一邊悄聲地問。”
忽的,◆見“忽地”。
忽搭,◆象聲詞。○[楊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姚長庚]的心只覺一個勁忽搭忽搭蹦,兩條腿也不好使喚,忽忽悠悠的,到橋北頭坐下去,不能動了。”○[柳溪]《爬在旗杆上的人》:“板門又忽搭一下開了,進來了一個怒氣沖沖的人。”
忽薄,◆猶輕視。○[晉][葛洪]《抱樸子?尚博》:“或貴愛詩賦淺近之細文,忽薄深美富博之子書。”
忽板,◆舊時對出入妓院的清客的別稱。○《豆棚閑話?虎丘山賈清客聯盟》:“一名篾片,又叫忽板。這都是嫖行裏話頭……大老官嫖了婊子,這些篾片陪酒夜深,巷門關緊,不便走動,就借一條板凳,一忽睡到天亮,所以叫做忽板。”
豪忽,◆1.猛烈急驟。○[宋][歐陽修]《喜雪示徐生》詩:“寒風借天勢,豪忽肆陵轢。”◆2.細微;絲毫。豪,通“毫”。○[章炳麟]《論漢字統一會》:“如執左券,以合右方之契,雖更千載,而豪忽未嘗相左。”
含忽,◆1.猶含糊。馬虎;不認真。○[老舍]《駱駝祥子》一:“像他賃的那輛……值一百出頭;若是漆工與銅活含忽一點呢,一百元便可以打住。”◆2.猶含糊。示弱。○[老舍]《二馬》第二段十:“雖然他的腿彎着一點,可是走起路來,一點不含忽……不但不扭,並且走得飛快。”
感忽,◆恍忽,不可捉摸。○《荀子?解蔽》:“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間、疑玄之時正之。”○[楊倞]注:“感忽,猶慌惚也。”○《淮南子?繆稱訓》:“說之所不至者,容貌至焉,容貌之所不至者,感忽至焉。”一本作“感或”。
肥没忽,◆形容肥胖的样子。○唐王梵志《道人头兀雷》诗:“手把數珠行,開肚元无物。生平未必識,獨養肥没忽。”○又《孝是前身缘》诗:“兒迴見母面,顔色肥没忽。”○又《富儿少男女》诗:“身上無衣著,長頭草裏庀。到大肥没忽,直似飽糠肫。”
二二忽忽,◆同“二二乎乎”。◆如:看他那樣子二二忽忽的,似乎還沒有決定做不做。
短忽,◆短促。指時間。○[清][唐甄]《潛書?博觀》:“果鳥其短忽乎,天地其長久乎?果鳥其易形而短忽乎,天地其一形而長久乎?”
等忽兒(等忽儿),◆亦作“等會兒”。◆謂過不久的時間。○[瞿秋白]《<魯迅雜感選集>序言》:“牧人們看見小豬忽然發一陣野性,等忽兒可馴服了,他們是不憂愁的。”如:這篇文章我快寫完了,你等會兒來拿吧。
淡忽,◆不看重。○《孔叢子》附《連叢子上?敘世》:“先生雅好儒術,淡忽榮祿,不願從政。”
大忽雷,◆[唐]代彈撥樂器。其形製為龍首,長柄、無品,梨形音箱,蒙蟒皮,兩軸,兩弦,有馬。○[唐][段安節]《樂府雜錄?琵琶》:“[文宗]朝有內人[鄭中丞],善胡琴。內庫有二琵琶,號大、小忽雷。○[鄭]嘗彈小忽雷,偶以匙頭脫,送[崇仁坊]南[趙]家修理,大約造樂器悉在此坊。”
潮忽忽,◆亦作“潮乎乎”。◆微濕的樣子。○[蕭紅]《馬伯樂》:“[馬伯樂]的襯衫……還沒有晾乾,要出去時他就潮忽忽的又穿上了。”○《當代》1981年第3期:“書是潮乎乎的,是在廁所水箱裏藏了很久的緣故。”
超忽,◆1.遙遠貌。○《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東望平皋,千里超忽。”○[呂向]注:“超忽,遠貌。”○[唐][李白]《送楊山人歸天臺》詩:“客有思[天台],東行路超忽。”○[明][許承欽]《報國寺雙松歌》:“求之骨貌意已失,尚想天外超忽雙雲峰。”◆2.引申為精神高逸貌。○[唐][皮日休]《太湖詩?桃花塢》:“窮深到茲塢,逸興轉超忽。”◆3.迅速貌。○[唐][韋應物]《元日寄諸弟兼呈崔都水》詩:“新正加我年,故歲去超忽。”○[明][唐順之]《從軍行送呂兵曹募兵遼海》:“虜氣憑凌恒候月,[漢]兵超忽若乘風。”○[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促織》:“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4.惆悵;迷惘。超,通“惆”。○[唐][劉景復]《夢為吳泰伯作勝兒歌》:“今朝聞奏《涼州》曲,使我心神暗超忽。”○[唐][柳宗元]《送文郁師序》:“登高遠望,悽愴超忽。”
長忽(长忽),◆[吳]方言。猶長覺。一睡不醒,多用於指死亡。
伯忽,◆[蒙古]語稱鹿為“伯忽”。○[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物類,如不花者牯牛也,不忽者,鹿也。亦作伯忽。”
暴忽,◆暴風。○[宋][孔平仲]《秋夜舟中》詩:“人言風怒未渠央,我觀暴忽勢不長。”
阿那忽,◆I形容體態柔美、苗條。阿,通“婀”。忽,助詞。`14`◆II[元]雜劇曲牌名,屬雙調。傳自[女真]或[蒙古]。○[元][關漢卿]《新水令》套曲:“﹝阿那忽﹞酒勸到根前,只辦的推延。桃花去年人面,偏怎生冷落了今年。”○[元][王實甫]《麗春堂》第四摺:“他將那阿那忽腔兒合唱,越感起我悲傷。”
阿木忽郎,◆古蒙古語。平安。○[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吉祥,如伯顏者,富也,只兒哈朗者,快樂也,阿木忽郎者,安也。”
2021-12-2609:40·语料汇总
惛惚,◆迷糊不清。○[蘇曼殊]《絳紗記》:“余入暮,一切惛惚;比晨,略覺清爽。”
惚慌,◆猶惚恍。謂虛無縹緲。○[清][劉大櫆]《祭張閑中文》:“事惚慌其無憑,望南雲而設祭。”
惚恍,◆亦作“惚怳”。◆1.混沌不分;隱約不清。○《文選?潘岳<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李善]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唐][楊炯]《李舍人山亭詩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嶺之難行;深邃兮眇然,若[桃源]之失路。”○[明][宋濂]《贛州聖濟廟靈跡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難知。”◆2.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晉][葛洪]《抱樸子?酒誡》:“夫風經府藏,使人惚怳。”○[唐][張說]《東山記》:“雲木虛吟,惚恍疑夢。”○[清][李漁]《憐香伴?狂喜》:“都只為競風流只恐人強,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這傾城模樣。”○[清][惲敬]《雞鳴說》:“蓋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3.游移不定。○[晉][木華]《海賦》:“廓如靈變,惚怳幽暮。”○[明][宋濂]《龍門子凝道記中?秋風樞》:“予欲下詣清泠之淵,以明月為館,以文貝為堂,[天吳]九首,變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
慌惚,◆亦作“慌忽”。◆1.模糊不明貌。○《禮記?祭義》:“於是諭其志意,以其慌惚以與神明交,庶或饗之。”○[唐][韓愈]《南海神廟碑》:“海之百靈祕怪,慌惚畢出。”○《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二?梁太廟樂舞辭》:“赫奕令德,彷彿睟容。再拜慌惚,遐想昊穹。”○《全唐詩》作“慌忽”。亦指神智不清。○《後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兄[客卿]敏惠早夭,母[藺夫人]悲傷發疾慌惚。”◆2.猶迷茫。○[漢][東方朔]《七諫?自悲》:“忽容容其安之兮,超慌忽其焉如。”○[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洪範洛書》:“[中國]書法,亦無三八政居東,七稽疑居西之理,[江君]讀書人,亦慌忽如此。”
恍惚,◆亦作“恍忽”。◆1.迷離,難以捉摸。○《韓非子?忠孝》:“世之所為烈士者……為恬淡之學,而理恍惚之言。臣以為恬淡,無用之教也;恍惚,無法之言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於是乎周覽泛觀,瞋盼軋沕,芒芒恍忽,視之無端,察之無崖。”○[唐][杜甫]《西閣》詩之二:“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霧昏。”○[明][王鏊]《震澤長語?仙釋》:“世有恍惚不可知者三:鬼神也,神仙也,善惡之報應也。”○[魯迅]《<准風月談>前記》:“一切含胡和恍忽之點,都歸在作者身上了。”◆2.迷茫;心神不寧。○《東觀漢記?郅惲傳》:“令為狂疾,恍惚不自知所言。”○[唐][鍾輅]《前定錄?袁孝叔》:“母嘗得疾恍惚,踰月不痊。”○《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六師戰懼驚嗟,心神恍忽。”○[明][沈鯨]《雙珠記?獄中冤恨》:“不幸良人遭困頓,精神恍惚如醺。”○[歐陽予倩]《木蘭從軍》第十二場:“議論元帥?那我非但不敢,而且不忍,只是我這幾天有些神思恍惚。”◆3.倏忽,瞬息之間。○[南朝][宋][鮑照]《代昇天行》:“翩翻類迴掌,恍忽似朝榮。”○[黃節]補注引[呂延濟]曰:“翩翻、怳惚,謂須臾間也。”○《醒世恒言?隋煬帝逸游召譴》:“帝忽悟其已死,叱之……恍惚不見,帝兀然不自知,驚悸移時。”○[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霍女》:“女推兒榻上,恍惚已杳。”◆4.形容疾速。○[唐][李白]《天馬歌》:“雞鳴刷[燕]晡秣[越],神行電邁躡恍惚。”◆5.仿佛;近似。○[宋][葉適]《宋故中散大夫提舉武夷山沖佑觀張公行狀》:“其樹林巖石,幽茂深阻,恍惚隔塵世。”○[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中》:“而其敘致周折,語意神奇處,更千百年大臣國工,殫精竭力不能恍惚。”○[楊朔]《印度情思》:“一睜眼,只見身邊的星星,地面的燈火,密密點點的,恍惚是天上地下撒滿珍珠,連成一片。”◆6.輕忽。○《後漢書?馮衍傳下》:“華芳曄其發越兮,時恍忽而莫貴。”○[李賢]注:“恍忽,猶輕忽也。”
恍恍惚惚,◆亦作“恍恍忽忽”。◆1.心神不定貌。○《古尊宿語錄?明覺禪師語錄》:“放開精精冥冥,把定恍恍惚惚。”○[崔璇]《在區委會裏》:“他一天到晚恍恍惚惚的,拿不定個准主意。”◆2.模糊不清貌。○《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荊公]眼中垂淚道:適纔昏憒之時,恍恍忽忽到一個去處,如大官府之狀。”○《紅樓夢》第五回:“那[寶玉]才合上眼,便恍恍惚惚的睡去。”○[太平天國][洪仁玕]《英杰歸真》:“久而神思焦勞,恍恍忽忽,如有所見聞者,遂疑為有所式憑也。”○[曹禺]《雷雨》第一幕:“我恍恍惚惚地看見兩個穿着黑衣裳的鬼,並排地坐着。”
茫惚,◆猶恍惚。茫,通“恍”。○[唐][韓愈]《駑驥》詩:“因言天外事,茫惚使人愁。”○[錢仲聯]集釋:“茫或作怳(恍),或作荒,或作慌,古音相通。”
芒惚,◆見“芒芴”。
迷離恍惚,◆同“迷離惝恍”。○郭沫若《芍药及其他·影子》:“然而第三第四两句,却是迷离恍惚的,像是已经到了门外,但还隔着一层不透明的帘幕。”○柯灵《魇》:“有一天夜里,就遇到了这样的情景:似乎醒着,又似乎睡着,是一种迷离恍惚的境地,而胸口则像正压着一块大磐石,窒息得透不出半口气。”○何满子《读黄裳新著〈春回札记〉》:“《热带夜梦抄》是追纪作者战时在印度生活的一篇迷离恍惚情味的作品,风格极像小说,很具青春气。”
神情恍惚,◆心神不定,思想无法集中。也指神志不清。○《魏书·侯莫陈悦传》:“悦自殺岳後,神情恍惚,不復如常。”○茅盾《蚀·幻灭》第十二章:“那天晚上,慧女士到医院去看望静女士,见静神情恍惚,若有心事。”
神思恍惚,◆心神不定,意念模糊。○《太平廣記》卷一五二引[唐]無名氏《鄭德璘》:“將暮,有漁人語[德璘]曰:‘向者賈客巨舟,已全家歿於[洞庭]矣。’[德璘]大駭,神思恍惚,悲惋久之,不能排抑。”○《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申徒泰]﹞一連數日,神思恍惚,坐臥不安。”○《紅樓夢》第三二回:“況近日每覺神思恍惚,病已漸成。”
心神恍惚,◆精神不安寧。○《雲笈七籤》卷一二一:“唯荒誕是務,不接賓友,惡見於人,時多恚怒,心神恍惚。”○《說岳全傳》第六十回:“﹝[張保]﹞一連幾日,覺得心神恍惚,坐臥不寧。”
2021-11-1608:42·语料汇总
淴泱,◆水流急速貌。
汩淴,◆水疾流貌。○[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跋祿迦國》:“洪濤浩汗,驚波汩淴。”
淴浴,◆方言。洗澡。○[田漢]《麗人行》第十九場:“那麼我伺候你去淴浴吧。”○[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六:“兩天沒淴浴,身上有點發癢。”
2021-12-1106:55·语料汇总
昒怳,◆亦作“曶怳”。◆◆恍忽。○《漢書?揚雄傳下》:“神心曶怳,經緯萬方。”○[顏師古]注:“曶讀與忽同。”
昒黑,◆亦作“曶黑”。◆昏暗。○[唐][柳宗元]《天對》:“曶黑皙眇,往來屯屯。”
昒霍,◆疾貌。○《文選?揚雄<甘泉賦>》:“翕赫昒霍,霧集而蒙合兮。”○[李善]注:“昒霍,疾貌。”按,《漢書?揚雄傳上》昒作“曶”。參見“曶霍”。
昒漠,◆亦作“曶漠”。◆冥昧貌。○[唐][柳宗元]《天對》:“曶漠莫謀,形胡在胡亡。”
昒穆,◆深微貌。○[漢][劉向]《說苑?指武》:“迫則能應,感則能動,昒穆無窮。”
昒爽,◆亦作“曶爽”。◆黎明;拂曉。○《漢書?郊祀志上》:“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昒爽,天子始郊拜[泰一]。”○[顏師古]注:“昒爽,謂日尚冥,蓋未明之時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曶爽闇昧,得耀乎光明。”○[王先謙]補注:“曶爽,猶昧旦。”○[唐][劉禹錫]《大鑒禪師第二碑》:“華人始聞其言,猶夫重昏之見曶爽。”○[清][馮桂芬]《朱蘭坡宮贊師七十壽序》:“顧使其德不足以耀光明於曶爽,其學其望不足以厭人心,而愜請業者之求,則往往為之而不著其效。”
昒昕,◆拂曉;黎明。○《漢書?敘傳上》:“昒昕寤而仰思兮,心蒙蒙猶未察。”○[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昒昕,早旦也。”○《初學記》卷十九引[漢][蔡邕]《青衣賦》:“昒昕將曙,雞鳴相催。”
昒幽,◆亦作“曶幽”。◆猶渺茫。○[章炳麟]《訄書?訂禮俗》:“故子男毳衣,[殷]制也,其在[虞][夏],曶幽不可以質言。”
晦昒,◆幽暗不明。○[梁啟超]《讀<春秋>界說》:“此義也,[孔子]自言之,[孟子]又言之,[董子]、[太史公]又言之,而竟數千年沈霾晦昒,無一發明。”
2021-11-1009:12·语料汇总
沕沕,◆幽深;深微。○《古文苑》卷四引[漢][揚雄]《蜀都賦》:“羅畏彌澥,蔓蔓沕沕。”
闇沕,◆隱晦深微。○[明][唐順之]《雁訓》:“人事占幾,天事占符;幾罔奸盭而能垢,符罔闇沕而弗彰。”
沕滑,◆1.昏迷不清。○[唐][盧照鄰]《釋病文》:“鬱弗沕滑兮中瞀亂,蟠薄煩冤兮長憤惋。”◆2.微茫貌。○[清][黃景仁]《夾石》詩:“山腴發嬋娟,水媚蕩沕滑。”
沕穆,◆深微貌。○《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司馬貞]索隱:“沕穆,深微之貌。”○[張守節]正義:“沕音勿。”○[唐][李白]《明堂賦》:“淳風沕穆,鴻恩滂洋。”○[明][宋濂]《黃文獻公祠堂碑》:“陽烏高騫聳觚稜,庭宇沕穆森巨楹。”○[雷昭性]《名說》:“蓋在疏仡,循蜚之上世,睢盱其俗,沕穆其天,各安其澹泊,各循其食游,而無有爭競攘奪之是非存焉。”
沕洋,◆渺茫無涯。
渾沕(浑沕),◆渾融潛藏。○[姚華]《曲海一勺?原樂》:“禮樂之用,渾沕無象,偶然流形,始著耳目,顯之為節文,宣之為歌舞。”
莽沕,◆高低不平貌。○《文選?左思<吳都賦>》“爾乃地勢坱圠”[晉][劉逵]注:“坱圠,莽沕也,高下不平貌也。”
罔沕,◆失意憂疑貌。語本《楚辭?淮南小山〈招隱士〉》:“罔兮沕,憭兮慄。”○[王夫之]通釋:“罔沕,疑也。”○[清][劉熙載]《藝概?賦概》:“讀《招隱士》,便覺有罔沕憭栗之意。”
軋沕(轧沕),◆見“軋芴”。细致缜密。
沕潏,◆泉流貌。○《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大[漢]之德,逢涌原泉,沕潏曼羡。”○[李善]注:“[服虔]曰:‘潏,泉貌。’[徐廣]曰:‘沕,沒也。亡必切。’”[呂向]注:“沕潏,泉流貌。”○[唐][張說]《大周故宣威將軍楊君碑》:“吁嗟[楊侯],託居此矣,沕潏綿曼,德音之(亡)已。”○[元][劉壎]《隱居通議?古賦一》:“[幼安]為作《秋花草蟲賦》曰:‘沕潏曼衍,湛恩汪濊,滲漉九有,旁魄萬類。’”一說,盛大貌。見《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沕潏曼羡”[顏師古]注。
2021-11-0916:51·语料汇总
芒芴(\芒忽\芒惚\茫惚),◆同“恍惚”。◆形容不可辨認,不可捉摸。○《莊子?至樂》:“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唐][韓愈]《駑驥》詩:“因言天外事,茫惚使人愁。”○[宋][秦觀]《變化論》:“化者自無入於有者也……方其入也,則芒忽之間,合而成氣,氣合而成形,形合而成質。”○[明]徐渭《鞠賦》:“誰乎誰乎,芒芴曷常!春至麗日,秋臨抗霜。彼亦何熱,此亦何涼!”[清][黃景仁]《夾石》詩:“風利欠幽尋,神遊付芒惚。”
芴芒,◆恍惚。形容不可辨認或不可捉摸。語出《莊子?至樂》:“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鶡冠子?世兵》:“渾沌錯紛,其狀若一,交解形狀,孰知其則,芴芒無貌,唯聖人而後決其意。”
芴漠,◆猶寂漠,寂靜。○《莊子?天下》:“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成玄英]疏:“妙本無形,故寂漠也。”○[陸德明]釋文:“芴,[元嘉]本作寂。”
軋芴(轧芴),◆細緻縝密。○《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乎周覽泛觀,縝紛軋芴,芒芒恍忽。”○[李善]注引[孟康]曰:“軋芴,緻密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作“軋沕”。
2021-11-0122:16·语料汇总
曶曶,◆迅速。○《楚辭?九章?悲回風》:“歲曶曶其若穨兮,時亦冉冉而將至。”○[王逸]注:“年歲轉去,而流沒也。”○[明][何景明]《後白菊賦》:“氣厲厲兮始嚴,景曶曶兮將下。”
曶霍,◆形容迅疾。○《漢書?揚雄傳上》:“翕赫曶霍,霧集蒙合兮,半散照爛,粲以成章。”○[顏師古]注:“翕赫曶霍,開合之貌也。”按,《文選?揚雄<甘泉賦>》曶作“昒”。參見“昒霍-昒霍”。
霍曶,◆疾速貌。○[清][黃景仁]《雜詠》之十八:“霍曶不可追,寒光滿虛榭。”
飄曶(飘曶),◆見“飄忽”。
治曶,◆見“治忽”。治理与忽怠。
杪曶,◆見“杪忽”。极小的量度单位。多形容甚少,甚微。
闇曶,◆指天將亮未亮之時。泛指隱晦,不明。○[明][張居正]《答藩伯張周田書》:“今當清明之會,群才畢集,闇曶昭蘇,驊騮屬路,從此皆康莊矣。”○[康有為]《<新學偽經考>敘錄》:“然提聖法於既墜,明六經於闇曶,[劉歆]之偽不黜,[孔子]之道不著,吾雖孤微,烏可以已!”[章炳麟]《與簡竹居書》:“古者君位,不以闇曶無形之名為質,名必有形,形必有名,故有踐阼之形,斯有攝位之名。”
暗曶,◆猶言隱秘。○[章炳麟]《訄書?哀清史》:“[世祖]大行,暗曶之事,[吳偉業]詩彰之。”
幽曶,◆猶幽隱。指隱居的人。○[明][張居正]《答藩參高廉泉親家》:“今運屬休明,眾賢彙進,淹抑幽曶,咸得耀乎陽春,可使驊騮久困櫪下乎?”
搢曶,◆見“搢笏”。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
◆曶鼎,◆[西周]中期青銅器。高二尺,圍四尺,深九寸,款足作牛首形。原器已亡,今僅存銘文四百零三字。記[周王]對[曶]的策命,[曶]與其他貴族進行奴隸交易和訴訟事。見[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