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国军少将师长,在1942面入缅作战在撤退回国过程中,不幸牺牲了,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少将在他死后蒋介石为他举行国葬,毛主席为其写了挽诗:
>戴安澜将军衣冠冢(戴安澜将军博物馆)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并表示沉痛的哀悼,他就是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
戴安澜1904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家境殷实,父母也是爱国之士,戴安澜从小便在这种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长大,当时正值国内动荡时期,内忧外患。在1924年他孤身一人从安徽来到广西,进入来当时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一开始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并没有通过入学考核,但戴安澜并没有放弃,因为参军报国已经是他唯一的追求了,经过半年的锻炼后他顺利通过学校考核,成为黄埔军校三期的学生,经过军校锻炼后,戴安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精锐部队第1军第1师,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39年他出任第200师的师长,第200师是属于第5军,第5军号称国民党最精锐的军,第200师更是精锐中的精锐部队。戴安澜第一场著名战役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昆仑关战役,1939年12月18日昆仑关战役打响,戴安澜摔部队主攻昆仑关,因为第200师装备为国名党部队中最精锐的加上戴安澜将军的指挥得当,200师顺利拿下昆仑关战役,击毙了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击毙日军士兵5000于人。其中在中村正雄的遗书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写道我部21旅团在日俄战争中曾经有钢军的美誉,这是因为我军的战斗意志远胜于俄军,但这次我不得不承认,我军面对的部队才是更配得上铁军的称号”得到了来自敌人的敬佩,这让戴安澜一时成为了抗日将领的杰出代表。
1941年日军在中国战场已经消耗太久,确没有实现他们的战略目的,日军转而向东南亚战场进军,企图切断从东南亚与中国的物资通道进而达到孤立中国,让中国战场孤立无援,然后再寻找几乎一举歼灭。1949年国民政府发兵10万前往缅甸,这就是中国的远征军,戴安澜的第200师也在其中,在缅甸爆发了著名的同户战役。
戴安澜率200师9000人轻装奔赴同古城,请注意这些是9000人的轻步兵,所有的重装甲坦克中。等重武器的运输,全都由英国人负责的公路、铁路来完成。1942年3月25日,同古保卫战打响,30架轰炸机集群对于200师前沿狂轰滥炸,阵地被反。附身离浮土延迟一波,两头三波,身经百战的戴安澜看着这满地焦土,从容不迫全体做好战斗准备。作为中国军队装备最好的一支机械化军队,200师现在却连一个像样的重武器都没有。英国人管辖的公路和铁路乱成一锅粥,别说重武器,连后续的增援部队都上不来。即便是孤军奋战,没有重武器,放手,这只远在缅甸的中国军队照样打。
日军第一波进攻被远征军将士们轻松化解,战损比相当可观。还有第二波,日军第55师团为了能攻破防线,无所不用其极,车轮战,燃烧弹、毒气弹,最后甚至卑鄙到使用战斧,但是200是坚守阵地,岿然不动。戴安澜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战死,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团长代理、团长战死副团长代理,领各级均照此执行,”随着战事的焦灼进行,200师逐渐溃败,这主要是因为英军后勤保障工作根不上,导致重武器无法抵达战场,让200师迟迟得不到支援。
由于在缅甸的英军懦弱胆怯直接导致,中英联军在缅甸的失败,眼前两个选择第一跟随英军撤退前往印度,第二撤退回国。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知道向东撤退回国的必经之路已被日军切断,但是作为一个有着家国情怀的将领他不愿意前往印度,前往异国他乡当难民加上蒋介石下达回国命令更加坚定他要回国的决心。杜聿明马上做出了回国的军事部署“先向北再向东行动,跨过原始森林,野人山,从而回到祖国。”虽然简简单单几个字确是路途艰险。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决定带领剩余不多的战士断后为大部队争取撤退时间,在撤退过程中后边不断有日军的追击,戴安澜部队边打边撤退损失惨重,失去战斗力的伤员们为了不拖累他们,拿着手榴弹与追击的日军同归于尽是何等悲壮,真应验那句话“青山处处埋忠,何须马革裹尸还”,年轻战士们就这样牺牲在异国他乡。但这也只是戴安澜部队不幸的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第200师的众人逐渐抵达了西摩公路附近十公里的位置,距离国境线也只剩下十几天的路程,这样众人兴奋不已。
在带领队伍向西突围的途中,戴安澜冲锋在最前边,不幸中弹身受重伤。日军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放出谣言说他们已经全歼戴安澜的第200师,身在重庆的蒋介石听到消息后顿时慌了神了自言自语道:“这绝对不可能。200师被歼灭,这个是什么事了?他是我的是我的王大师。”昏迷8天以后戴安澜终于醒过来了但他也知道自己这次难过鬼门关了,1942年5月26日他在担架上进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阅兵,随着敬礼的手缓缓落下,一声戎马的戴安澜将军抵达了生命的尽头。
最后不得不吐槽英军在缅甸战场的糟糕表现是直接导致我国十万远征军溃败的主要原因,同古战役的失败后中国被迫撤军,其中孙立人将军撤往印度,1943年反攻回了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