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治水都江堰的故事(李冰治水哪个朝代)

禹凿龙门是大禹治水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标志性工程。

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建功立业。在黄河龙门所在的陕西韩城,为了表示对大禹的尊敬,在韩城境内沿黄河岸边,修建了众多的大禹庙,如龙门西禹庙(建极宫)、周原大禹庙等。韩城人也一直以大禹为榜样,在清代就出现过两位大禹式的治水英雄,民间并称“南北龙王”。南龙王为市南东赵庄村强望泰,北龙王为市北井溢村师彦公。

>李冰治水都江堰的故事(李冰治水哪个朝代)

强望泰(1793~1844年),韩城市芝阳镇东赵庄村人。道光七年(1827)出任成都水利同知,管理都江堰10余年,每年淘滩作堰,使灌区14个州县旱涝无患,人民安居乐业。在都江堰历史上,写下了人生光辉的一页,当地人为了纪念强望泰,在都江堰以纪念李冰父子著名的二王庙中,为他塑像,与不同时期都江堰治水功臣一并接受后人祭祀。

强望泰在蜀先后八次担任四川成都水利同知,负责都江堰的治理和维护,在治水实践中,他遵循了“道法自然”的科学观,继承李冰以来治水的成功经验,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治水能力,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杰出水利专家,成为造福一方的爱民地方官。他还将自己的治水经验和心得进行总结,编写了《两修都江堰工程纪略》,为后人提供了科学参考,他任职期间,都江堰重获新生,堤坝坚固,渠系畅通,发挥了很好的效益,成都平原灌区农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后来他在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合川市)任知州时,治理合川嘉陵江虬门、巨梁二滩,改善航道。

强望泰的父亲强克捷是清嘉庆时期河南滑县知县,因提前掌握了天理教谋反信息并提前采取措施,使天理教南北联合对清王朝发动攻击的图谋失败,而强克捷及全家三十多口也因此被天理教徒所害,当时强望泰兄弟受父亲安排回乡报信而幸免于难。后嘉庆皇帝亲自为强克捷撰写墓志铭,禁烟英雄林则徐为强克捷书写墓志铭。强克捷强望泰父子在韩城享有崇高地位。

师彦公(1736-1795),韩城市西庄镇井溢村人。曾任常州府通判、徐州府丰砀通判,淮徐道、淮扬道等职。在任期间,当地千里河堤,数年无虑,两岸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三十一年(1766),黄河江苏丰县决口,情势危急,师彦公积极献策,认为“河之溃也,由下游壅阏,今防丰砀而不疏淮扬,是犹闭虎一室而搏击之,俄然抉户逸出,将愈不可制”,他的建议得到了主管官员的采纳,收到良好效果。不久师彦公被任命为丰砀通判,因为在任上成绩卓著,又被拔擢为铜沛同知。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帝南巡,曾召见师彦公,设宴款待,并赐以厚礼。师彦公在多年主持治水工作中,正是学习了大禹治水的精髓,将“疏”字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乾隆皇帝亲自召见并对他家人的封赠充分说明了他在治水方面的功绩卓著。

师彦公晚年辞官回乡,以极高的热情投身到家乡韩城的公益事业之中,为韩城文庙捐银五千两资助贡生赴试之资,在家乡置义田办义学,乾隆四十九年韩城大旱,他捐粮500石赈饥。特别是他发挥专长,在黄河龙门两岸补置铁环铁桩,在解决黄河水运逆流难题的同时,大大提升了黄河龙门水运的安全性,成为韩城乡贤的突出代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农业则是经济的基础。正因如此,大禹治水才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圣人。但善治水者得水利,不善治水者得水患,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大禹之父正是因为治水不力而被杀。

学习大禹,不仅要学习大禹的精神,更要学习大禹治水的方法和经验,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禹粉丝。而师彦公、强望泰二人正是韩城学习大禹精神,继承大禹遗志的突出代表,韩城人赞之曰“龙王”,名至而实归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