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进行曲歌词完整版(大刀进行曲歌词简谱)

重磅:秦王破阵雄武乐,霓虹羽衣衰国曲

>大刀进行曲歌词完整版(大刀进行曲歌词简谱)

文:吉祥果

礼乐是什么?今天的语境下怎么定义礼乐之概念?礼崩乐坏会有什么后果?今天的人怎么理解礼乐和我们今人的关系?如果旁征博引,恐怕没有几十万字,是讲不清楚的。我们今天结合史料,精炼概括为:中国传统礼乐,是一种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就开始逐渐形成制度的,以朝廷祭祀和重大典礼为用途的,依照阶级高低和身份贵贱而配享的,适用于不同礼仪场景和精神需求的音乐演奏形式。当它配合祭祀演奏时,礼乐就是祭祀天地鬼神的祭祀音乐,当它配合振奋军士武威演奏时,礼乐就表现为雄壮的军乐,当它配合宫廷舞蹈演奏时,礼乐就表现为宫廷乐舞,当它配合诗辞演奏时,它就表现为诗歌唱词,比如汉乐府诗,就是配合曲谱的诗词,又比如各种词牌,实际就是“曲谱名”。有一些早期的定义,认为礼乐就是祭祀音乐,这个认知是相当狭隘的。即便以周公旦制定周礼和礼乐而论,其主要用途的确是用于祭祀,可在武王伐纣胜利后,周公旦所制的礼乐《大武》,它就不完全是被用于祭祀的,一定程度上它拥有某种军乐的功能。《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因此,即便在商周时期,礼乐也并非单纯只是用于祭祀功能。那么,放在我们当下的时代来讲,国家的国歌,算不算礼乐?当然算!开运动会,放《运动会进行曲》,算不算礼乐?当然算!军队有《解放军进行曲》,算不算礼乐?当然算!新春中央茶话会,招待各界人士,播放《步步高》《喜洋洋》,算不算礼乐?当然算!迎接外宾阅兵时,我们演奏《检阅进行曲》,算不算礼乐?当然算!因此,作为现代人,首先要突破那些传统“礼乐概念”之狭隘认知,要知道礼乐实际上一直延续到今天,依然被国家在各种不同礼仪场景和精神需求场景时普遍使用的。礼乐,从来都没有远离我们!

我们现在能追溯到的最早的礼乐,是“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前面五种我们暂时无法了解到相关礼乐的具体气质,但是其中西周时期的《大武》,是我们可以了解到的,下文将会有介绍。

(1)、商纣王帝辛,曾令师涓创作靡靡之音

《史记?殷本纪》曰:“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这里是说商纣王帝辛,其令师涓作淫乐,以自娱。我们今天所讲的不健康的音乐,那些令人精神颓废的靡靡之音,最早的出处就是来自商纣王这里。当然,史学界有观点认为,帝辛是被后世史家抹黑的,我们这里暂且不深入这个话题。那么,帝辛好听令人精神萎靡的靡靡之音,他和殷商的最终结局,是众所周知的,我们这里也就不用多讲了。

(2)、周武王伐纣胜利后,周公旦曾制礼乐《大武》

周乐《大武》,是武王伐纣胜利后由周公创编的,内容就是表现武王克商的丰功伟业。据春秋时孔子所见,这个乐舞开始先有一段长长的鼓声作引子,舞者(战士)持兵器屹立待命。接着是六段舞蹈:第一段舞队由北边上场,这是描写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现灭了商朝,第三段继续向南进军,第四段表现平定南部边疆,第五段舞队分列,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乐舞《大武》名副其实,它是一种在胜利之后表现雄健勇武、气吞山河的阳刚乐舞,而绝非商纣王所喜欢的靡靡之音。虽然从时间上看,《大武》是武王伐纣胜利之后,才采编的乐舞,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周公旦采编创作《大武》之前,军队中就已经存在了某种以雄健乐舞激励士兵的雏形,因为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有早期雏形存在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武王伐纣,纣王讨逆,二者一胜一败,调侃一点说,看来这结局和各自喜欢的音乐是否振奋人心大有关系。音乐代表了志向,代表了心态,一个颓废,一个勇武,安得胜败不定?何况,随着《大武》这样阳刚雄武的乐舞推出,紧接着周朝就出现了成康之治,而喜好靡靡之音的殷商,确是那样的结局。岂能没有前车之鉴?

(3)、晋平公喜欢听商纣王遗留的靡靡之音,重病不起,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师涓,是春秋时期卫国著名音乐家(帝辛时期有一同名者),其以弹琴著称,记忆超群,听力非凡,过耳不忘。据《韩非子?十过》曾经记述:晋平公在城外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卫灵公就携带师涓前去晋国祝贺,途中就夜宿在濮水之上。夜半,听见有人弹奏新的乐调,很是喜欢。叫人问近侍,都回答说是没听见。于是召来师涓并告诉他说:“有人在弹奏新的乐调,音调好像出自鬼神,你替我听着,把它录写下来。师涓说:“好吧。”就静坐弹琴把它录写下来。师涓第二天回报说:“我录写好了,但还不熟悉,请让我再用一晚上熟悉它。”卫灵公说:“好的!”就又留宿了一晚。第三天,已经熟悉乐曲了,就继续前进去晋国。

当时,晋平公在施夷的台上用酒款待灵公。酒喝得正畅快时,卫灵公站起来说:“有新的乐调,希望奏给大家听听。”晋平公说:“好的!”于是就召来师涓,让他坐在晋国乐官师旷的旁边,拿过琴来弹奏。乐调还没演奏完,师旷就按住琴弦制止说:“这是亡国之音,不能奏完!”晋平公说:“这个曲调是从哪里来的?”师旷说:“这是商纣王时期的师延所作,此为靡靡之音,后来武王伐纣时,师延向东逃跑,投河自尽。所以听见这个曲调的,一定是在濮水边。凡听见这个曲调的,他的国家一定被侵削,不能演奏完它!”晋平公则说:“这是我所喜欢的是音乐,你还是让他奏完吧!”于是师涓,就奏完了它。平公又问师旷说:“这叫什么曲调?”师旷说:“这叫清商调。”晋平公又问:“清商调确是最动听吧?”师旷说:“还比不上清微调。”平公说:“清徵调能弹来听听吗?师旷说:“不能听!自古以来,听清微调的,都是有德义的君主。现在大王您的德薄,还不够资格来听。”晋平公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音乐,希望试着听一下。”师旷出于不得已,只好拿过琴来弹。弹了一遍,有十六只黑鹤从南方飞来,停在廊门顶上。弹第二遍时,这些鹤就排列成行。弹第三遍时,鹤类伸长脖子呜叫,张开翅膀起舞,音调合于美好的声音,响彻天空。晋平公非常高兴,在座的人也都欢喜。平公就拿起酒杯站起来向师旷祝贺,然后回到座位上问道:“音乐没有比清微调更美妙的吗?”师旷回答说:“还比不上清角调。”平公说:“清角调能弹来听听吗?”师旷说:“不能!过去黄帝在泰山上会合鬼神,驾着象车赶着六条蚊龙,木神就站在车辖的两旁,蚩龙在前开路,风神向前扫除尘埃,雨神冲洗道路,虎狼在前,鬼神在后,飞蛇趴在地下,凤凰飞翔上空,如此大会鬼神,才作成清角调。现在您的德行浅薄,不能听它。如果听了,恐怕会坏事。”平公说:“我老了,爱好的是音乐,希望听完它。”师旷不得已而弹奏起来。始奏时,有黑云从西北方升起;再奏时,大风刮来,大雨跟随在后,撕裂帐幕,毁坏食器,掀掉廊瓦。在座的人四散逃跑。平公惊恐害怕,趴在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的身体因而得了瘫痪病。

吉祥点评曰:依据《韩非子?十过》来讲,商纣王的靡靡之音,固然不可以听,听了就有亡国之忧!那么,似乎应该听有道德的音乐才对,可是,要听有道德的音乐,固然是好事,但又必须有道德的君主才能听。这好像我们今天所讲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韩非子?十过》则是在讲:德不配乐,也有灾殃了!所以,本质上必须要有道德,才是根本。

说明:按照《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商纣时期有音乐家叫师涓,而依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时期卫国也有音乐家也叫师涓,其中二人相差时间达数百年。二者到底是重名,还是其他原因,我们暂时不可考知。因此,我们上文,只能姑且按照历史记载行文。特此说明。

(4)、曹操《短歌行》,名短而气促,辞质不祥

有人会说,《短歌行》不是曹操的诗作吗?怎么和音乐联系起来呢?须知:《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它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所以曹操的《短歌行》,实际上是按照《相和歌辞·平调曲》的填词之作,这类似于我们今天谱曲和作词的关系,也类似于宋词中,词作者按照词牌填词的关系。绝大多数词牌,本身实际上就是乐曲名,是这么个关系。而且从《短歌行》的名称上,大家也能觉知是音乐歌咏所用。所以,古代所说的礼乐,所涉及的范畴非常广泛,诗词歌赋几乎都和礼乐融为一体,礼乐绝非单纯只是用于祭祀。

搞清楚上述关系,我们再看看曹操《短歌行》,我们不清楚既然《相和歌辞·平调曲》中有《长歌行》,为什么曹操偏偏选择了《短歌行》来填词?这也许预示曹魏本身不可长久。除此之外,曹操所填《短歌行》中,颇多不吉之语,大有英雄气短、忧愁难解之感。比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朝露,就不是久存之物。又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大有借酒浇愁之义。又如“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皆是丧志之语。又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不但乌鸦是不吉丧鸟,而且有“无可依靠”的寓意。因此,虽然表面看《短歌行》,是曹操英雄志向的寄托,甚至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宏图大愿,但实际上,这里面已经掩藏了更多明显悲观的寓意要素。虽然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研讨《短歌行》曲谱本身的气质,但我们仅仅从其填词中,已经可以看出曹魏的不祥端倪,如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5)、魏文帝曹丕《燕歌行》之“短歌微吟不能长”,与晋代傅玄《艳歌行》之“咄来长歌续短歌”

和曹操《短歌行》一样,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同样也属于汉乐府《相和歌》中的《平调曲》。在曹丕的《燕歌行》中,有句非常诡异的“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这种丧气的句子,大约和他的父亲曹操一样,似乎都已经在乐府曲谱的填词中,提前预告了曹魏不会长久。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司马氏篡魏后,晋朝的帝祚,确实更长久一些,而在西晋初年傅玄所作的《艳歌行》中,又奇怪地使用了“咄来长歌续短歌”的句子。所以,似乎《艳歌行》预告了两晋要比曹魏更长久一些:司马氏的晋朝之“长歌”,会接续在曹魏的“短歌”之后。

(6)、北周宣帝宇文赟,喜好男容女扮歌舞,即所谓“男旦”反串,不久北周灭亡

《隋书·音乐志》云: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广召杂伎,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此又弄假妇人之始。解释:这也就是男扮女装歌舞的开始,也就是后世“男旦”角色这一艺术形式的的较早发端处。而不久,北周朝即被隋朝所灭。

(7)、程长庚:因弟子谭鑫培唱腔阴柔婉转,而预言大清亡国

相传清末时,京剧大师谭鑫培之唱腔,相当华丽婉转,其师程长庚闻之,曾经对谭鑫培预言说:“我死之后,子必独步天下,然子为亡国之音也!”程长庚察清末人之喜好,料知谭鑫培之唱腔必然大红,其因天下人喜好男子发出阴柔婉转之唱腔,而觉察天下人心志,竟然准确预知清朝必亡,后果验之。程长庚先生真内明之人也!据《陈国卿先生谈谭鑫培唱腔特点》一文所讲,谭鑫培唱腔,去除了前辈们比较平直的唱腔,增加了花腔、巧腔和一些柔顺、和谐的唱腔,加之其先天嗓音条件,逐渐形成了悠扬婉转、长于抒情的唱法。吉祥以为:其用男性的嗓子,男性的角色,而唱出了带有明显女性婉柔的腔调,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请注意,谭鑫培并不是主攻旦角(除老旦),大多扮演武生、老生等男角,但他的音色糅有强烈明显的妇人气质。因此,虽然谭鑫培和梅兰芳先生的“旦角”角色需要不同,但是其携带的“男腔女唱”的气韵特征,则和梅兰芳先生的唱腔,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此外,不但清末在民间普遍追捧谭鑫培“男腔女唱”的唱法,就连慈禧太后也极为喜欢谭鑫培的唱腔,甚至为了听戏,还把谭鑫培扣在宫内不让离开,这些历史上都有记载。老佛爷慈禧太后,在王朝末年,没见她喜欢勇武之乐,偏偏喜好谭鑫培的唱腔,大清国却不久就亡国了,岂巧合乎?

(8)、梅兰芳梅派艺术与我国势弱时期之巧合

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造诣,以及其个人的爱国情怀,在历史上都有明确记载,这是不容玷污的。但是,我们本文为了讲明一些重要的道理,还是需要触及这一敏感话题:(一)首先,阳人阴妆,雄人雌扮,牡音牝唱的戏曲演绎形式,似乎总是出现在山河破碎的前后。虽然男旦艺术因梅先生演绎而造极于一时,然此种艺术为人普遍喜爱时,从历史经验来看,大多恰恰是在国破家亡之时。虽然本文绝无诋毁谭鑫培先生、梅兰芳先生的个人品德和艺术造诣的地方,但是单纯就此种艺术形式而言,确实不利于国家雄强和民心振奋。(二)、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则有《游园惊梦》《断桥》等。其中《贵妃醉酒》是醉生梦死的代表,无积极意义。《霸王别姬》,则是十面埋伏下无有出路的生死离别,亦不能振奋人心。《断桥》实际就是《白蛇传》,其象征不能延续的分离意境,更是寓意不佳。因此,梅先生的男旦艺术之造诣卓越,以及梅先生的爱国情怀,虽然不容诋毁,但是,单纯就梅先生所从事的这种艺术形式而言,的确不利于国破家亡之时凝聚人心,振奋人心。可能吉祥本文,会引发梅家后人和梅派艺术传承人的不满,但为了说明道理,只好实事求是。此外,谭先生和梅先生的艺术源流,又本身存在相当程度的互相影响,这些是梅派后人现在也明确承认的。

(9)、清末国歌《巩金瓯》,不足振奋民心

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清政府正式将《巩金瓯》确定为国歌,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其歌词如下:“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熙,帝国苍穹保,苍天高高,海滔滔。”从作词来看,倒是没什么不妥,但是诸位可以检索听一听其曲谱,手机可以检索到,这实在是很衰的很难振奋人心的曲目。

(10)、唐太宗:《秦王破阵乐》勇武雄壮,气吞山河

据《旧唐书·音乐志》以及《太平广记》等记载:620年,秦王李世民破叛将刘武周,解唐之危,当时河东,也就是山西永济的士庶们歌舞於道,军人利用军中旧曲填唱新词,欢庆胜利,遂有“秦王破阵”之曲流传于世,后编入《唐乐府》。贞观初的627年,唐太宗诏魏徵等增撰歌词7首,吕才协律度曲,订为完整版《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也即633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对舞蹈进行再次加工: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以像战阵之形。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计十二阵,与歌节相应。又教令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一说128)人﹐披甲持戟﹐执纛演习﹐定名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及“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外奏之。擂大鼓,声震百里,气壮山河。后用马军2000人,引队入场,尤为壮观(《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唐会要》卷三十二等)。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明确属于“武乐”气质。后来,其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又在原有的武乐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这个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动不已,兴奋异常。在表演这个舞蹈的时候,连外国的宾客都禁不住跟着手舞足蹈。中华民族鼎盛时期的象征,果然气势不凡。而大唐王朝随着《秦王破阵乐》的演绎,也逐渐奏响了从贞观之治、永徽之治一直迈向开元鼎盛的序幕。

(11)、唐高宗御制《一戎大定乐》,大延《秦王破阵乐》勇武雄浑

唐初,除唐太宗《秦王破阵乐》属于雄健勇武、振奋人心的乐舞之外,另有唐高宗李治御制的《一戎大定乐》,也属此类雄武之乐;甚至有部分研究认为,从乐器使用的角度讲:可能《一戎大定乐》的勇武气势,超越《秦王破阵乐》。

大多数中国人,只记得影视剧和文艺作品中对唐高宗李治懦弱无能的各种贬低,认为他把江山不小心弄丢给了武则天,可是却不知道这是李治驾崩七年之后的事情。如果说是李治懦弱,倒不如说是李治的儿子们当时比较懦弱,把李姓江山错了阴阳。李治这个皇帝的功勋,必须重新评价。那么,为什么要肯定李治的功绩呢?为什么要重新评价李治能力呢?我们先来看看:一者,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周秦汉唐至于今,在汉人建立的所有王朝中,仅仅就疆域面积而言,开疆拓土能力最强的,并不是什么秦皇汉武,而是唐高宗李治。唐朝疆域面积最大时,为公元669年,当时是唐高宗总章二年,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这是迄今为止所有汉人王朝开创的疆土面积的最高极限,至今没有第二个汉人王朝的疆域面积达到这个天花板。而且,众所周知,历代开疆拓土对国家财力民力损伤极大,汉武帝就因为开疆拓土、滥战征伐而差点把汉朝搞垮了,可是李治开创了这么大的疆土,却在唐朝内部几乎没有造成什么明显的民力和财力损害,这是要有非常高明的政经军事运筹能力才能实现的。二者,唐高宗解决了自从南北朝延续至隋唐,历代帝王都无法解决的“关陇集团”把控左右中国朝政的问题,这一问题连唐太宗也没有办法解决,李治解决了。三者,唐高宗灭西突厥、平漠北、灭百济、灭高丽,功勋卓著,尤其是其灭高丽,这是过去唐太宗、唐高祖、隋炀帝等数代帝王都连吃败仗,都根本无法完成的功勋,但李治也完成了。四者、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在唐高宗征讨高丽期间,还发生了著名的白村江之战(实际是入海口的战争,等同海战),唐军以2万人,以少胜多,战胜了倭寇军队3.2万多人,一举以武功军威彻底臣服日本,奠定了之后一千多年,中原王朝在东北亚地区的统治地位。日本此后千余年不敢对中华民族轻易侵犯,并且长时期推崇唐人的宗教、文化、建筑、体制,皆因唐高宗此战而促成。很多人不曾留意此战对之后千余年中日格局的重要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唐高宗李治是中华民族第一位“抗日皇帝”。并且,由于唐高宗和武则天自称天皇天后,之后的日本天皇之称,也延自唐高宗的天皇称谓。综上所述,就上述硬件而言,将唐高宗李治列入和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并列的一流顶级帝王行列,也毫不逊色,甚至诸多功勋超越他们。

伴随着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其使用音乐激励军民的才智,也大为显现。《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六年三月,上欲伐辽,于屯营教舞,召李义府、任雅相、许敬宗、许圉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阗王伏阇、上官仪等,赴洛城门观乐,乐名《一戎大定乐》。赐观乐者杂彩有差。据传:在发兵征讨高丽前夕,军队在洛城门外开阔处练兵,唐高帝登上洛阳城门观望,看到将士们精神抖擞,威武雄壮,队伍的阵型千变万化,气势恢宏,唐高宗很感动,便命乐师按演习阵型做《一戎大定乐》。舞者百四十人,身披五彩甲,持槊而舞,并齐声高呼“八弦同轨乐。”因此,我们能够从古代使用礼乐方面,预先窥探到帝王将要建立功勋,还是将要亡国。

(12)、唐玄宗《霓虹羽衣曲》,缘起暧昧,追求声色,盛唐转衰

提到唐朝的礼乐,首先必然提到《秦王破阵乐》,其次必然提到《霓虹羽衣曲》,这是两个代表作。《秦王破阵乐》前面已经介绍过,我们再来看看《霓虹羽衣曲》:关于此曲的第一种说法,据《杨太真外传》载: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也。刘禹锡亦有诗云:“伏睹玄宗皇帝,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印度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第三种说法,则折中于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几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今人要给《霓虹羽衣曲》,做出艺术格调和精神倾向方面的准确定性,是有些难度的。你说此曲是玄宗崇仙女而作吧,它和曹植《洛神赋》幻想人神恋的男女情感还不同。但你说此舞曲无关男女情爱吧,比如按照刘禹锡的说法,是玄宗望仙山而有长寿之念故作此曲,但玄宗又经常令杨玉环与众女官排演此曲舞,或者排演该舞曲给自己和杨玉环看,因此,似乎此曲脱离不了男女情爱。何况本初玄宗梦见仙女情势,也难猜度。你若说此曲是彰显盛唐气象之歌舞升平吧,虽然包括这层意蕴但似乎又不尽如此。但是,我们可以从各种记载和诗词中做出判断,《霓虹羽衣曲》绝非格调低劣的乐舞。遍观古籍,众说纷纭,但是,我们找到了一位在皇帝身边亲眼见闻、亲耳听闻过《霓虹羽衣曲(舞)》的名人,并且他将其场景详细的在诗词中做了记载,这位名人就是白居易。详见白居易《霓虹羽衣舞歌》。诗中,白居易声称自己在元和中兴期间,曾经因为内宴,而在唐宪宗身边亲眼见闻此乐舞。依据这首诗的内容,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准确判断:一者,该乐舞只有女人演奏和歌舞,二者,该乐舞只有天下倾国倾城的女人才能演奏和歌舞,因为老白诗曰:“君言此舞难得人,须是倾城可怜女”。三者,该乐舞绝无雄健勇武的内涵,因为老白之诗鉴曰:“小垂手后柳无力”。四者,这首乐舞,可能令男人们生出想入非非的想法,比如老白诗曰:“斜曳裾时云欲生”。当然,大家读过白居易《长恨歌》,知道老白写诗比较“香艳”,所以也不好说到底是老白没有定力,还是所有观赏《霓虹羽衣曲(舞)》者都没有定力,不过大家要相信,男人见了美女没有抵抗力,而且是倾国倾城的美女,没有抵抗力,你要相信老白的诗,应该是有可信度的,是诚实的。鉴于篇幅,这里不全文引用,有时间大家自行研究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自有明证!

——那么,我们依据上述诗词的记载为证,实际上可以对《霓虹羽衣曲(舞)》做出一个艺术格调和精神倾向方面的定性,毫无疑问,这是追求声色享受的歌舞,它的艺术格调或许没有商纣王的“靡靡之音”那么低劣,但是将《霓虹羽衣(舞)曲》定义为“准靡靡之音”,应该是问题不大的。而唐玄宗在盛唐开元之盛后,立即遭遇安史之乱,走向衰败,不可谓不与音乐有关。

(13)、李煜崇尚《霓虹羽衣曲》,成亡国之君!

如果有的人怀疑,说是吉祥把《霓虹羽衣(舞)曲》定义为“准靡靡之音”,不利于国家长久兴隆,是不合适的定性。那么,我们还能找到其他的历史依据,再来做出证明,因为似乎喜欢和推崇过《霓虹羽衣曲》的皇帝,最后结局都不太幸运:唐玄宗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又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让他们有个场所好好排练,据说李隆基还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而后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皇后周后,竟然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又复原了失传200多年的《霓裳羽衣曲》,据说这被称之为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因为在李煜之前,已经没有任何音乐天才能够做到复原唐明皇的《霓虹羽衣曲》,而李煜和他的周皇后做到了,你说这不是音乐奇迹吗?老李家这艺术基因,好像是顺着姓氏遗传的。吉祥玩笑猜测:谁知道李煜和周后,不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转世呢?不然为啥他俩那么容易复原《霓虹羽衣曲》,而别人做不到?可问题是,复原了《霓虹羽衣曲》的李煜,和他的大小周后,最后的结局却非常的令人唏嘘,这个大家也都知道了。所以,你们还认为《霓虹羽衣曲》是积极而振奋人心的盛世音乐,是有利于国家长久兴盛的音乐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结局,安史之乱的结局,李煜和大小周后的结局,也给出了答案。所以,《霓虹羽衣曲》属于典型的“靡靡之音”,只不过吉祥因其格调不低,定义其为“准靡靡之音”,已经很给面子了!

(14)、东西方均有将音乐应用于战争、振奋士气,凝聚民心的记载:

我们普通中国人,对于中国古代战争场面和音乐的结合,可能知道最普遍的就是:两军对垒作战时,如果兵将出战,就必须击鼓出战,激励士气,但是如果发现形势对自己一方不利时,就立即鸣金收兵。所以,击鼓出战,鸣金收兵,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音乐和战争结合的经典印象,几乎人人熟知的。据吉祥研究,古代击鼓出战的音乐应用模式,在近现代战争中,被用炮战或者冲锋号的功能取代了。比如:近代战争中,两军近战搏杀之前,必是将帅军令,先用手榴弹或者炮弹轰炸敌方阵地,以振自方军威,然后抓紧时机,立即吹响冲锋号冲锋陷阵,对敌搏杀。这其实炮弹和冲锋号,取代了古代击鼓的作用,这是吉祥个人观察如此。所以,音乐和兵法,从来都没有分离过。

当然,我们今天要列举,中国战争史上另外一个为大众熟知的音乐结合战争的案例:十面埋伏与四面楚歌,相信这个案例,也没有中国人不知道的。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重用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韩信和彭越的军队会师,将项羽围困于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并令汉军将士高声演奏楚歌,逼使项羽和楚君失去信心,而在在乌江自刎,汉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载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由是可知,音乐在战争中的应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罗曼·罗兰曾说:一首名曲胜过一支铁军,法国的一首《马赛曲》,奠定了法国胜利的基础。而我们今天中国人,完全可以说,《义勇军进行曲》,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胜利的基础。

(15)、解放前,国共两档音乐比较结论

由于国民档内派系林立,导致解放前的国民档内,几乎是每个派系的部队,各个军种的部队,各个具体的作战单位,竟然是各自有各自的军歌,各自有各自的演奏和唱词,各自激励各自自己的部队。从国军军歌杂乱、分散的特征来看,这本身也体现了老蒋实际上并没有在内部完成军令和政令的高度团结和统一。比如国民政府方面,有《中国国民革命军新一军军歌》、李兆麟和东北抗联创作的《露营之歌》、《29军军歌(大刀进行曲)》、有戴安澜的《中国远征军军歌》、李兆麟《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陈凝秋(塞克)词,冼星海曲的《救国军歌》、何志浩词,樊燮华曲的《国民革命军(陆军)军歌》、国民革命军《空军军歌》、国民革命军《海军军歌》、杨森的《川军20军军歌》、抗战王牌部队《74军军歌》、抗战主力《第52军军歌》、《第二集团军军歌》、《第十四集团军军歌》、滇军的《60军军歌》、桂军《第7军军歌》、东北军,西北军的《励志歌》、东北军王以哲部《第七旅军歌》、《广西军军歌》、29军七七事变后传唱的《卢沟桥》、《宪兵之歌》、《空军军官学校校歌》、《出军歌》、《夜行军歌》、中央军的《凯旋歌》、黄埔系的《黄埔军魂》、《克难歌》、《军纪歌》、国军骑兵歌《旗正飘飘》,以及桂涛声词,夏之秋曲的新六军军歌《八百壮士歌》,等等。虽然国军方面的这些音乐作品,在我们民族危难之际,都起到了鼓动斗志战胜强敌的精神激励作用,依然为我们后人所瞻仰,但杂乱不一、分散不合、各自演绎的军歌,不能做到“同唱一首歌”,的确不利于当时那个时代团结全国军民,这也许是蒋军方面最终失败的缘起之一。

这里面还有一件趣事,1930年春,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联合冯玉祥向蒋介石开战,竟然依照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把人人熟悉的《国民革命歌》改成了《打倒老蒋》:“打倒老蒋,打倒老蒋,除军阀,除军阀!革命一定成功,革命一定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相反而言,我挡由于军令政令高度统一,完全避免了国军军乐和军歌的这些分裂缺陷。比如,我方经常会形成全党全军甚至全民共唱一类歌曲的局面,这样更容易团结更大范围的全国军民,而这些长处恰恰是国民档方面难以做到的。因此,音乐上面的团结和合以及统一,这是我挡事业取得胜利的缘起之一。比如相关音乐有:1935年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1936年的《救亡进行曲》、1937年的《大刀进行曲》、1938年的《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1939年的《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等,非常有意思的是,我挡我军演唱的这些歌曲,几乎是我档我军全党全军一起演唱,甚至解放区的民众也跟着一起唱,做到了“同唱一首歌”,这完全不同于国民档方面各自作战单位各自军歌分散激励的不统一局面,这就起到了激励和团结更广大军民的作用。

从国供逐鹿的最终结果来看,也确实证明在用音乐激励军队方面,集中统一的精神激励,比分散不合的各自激励,效果要好得多。因此,这也给我们今天的人示现了一个道理:中华民族必须团结起来,也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战胜一切外敌。在音乐上面,已经体现出这样的道理。因此,我们呼吁台海对岸的国民档和其他政档,呼吁台海对岸的所有同胞,早点和大陆团结统一起来,形成完整统一的国家,我们中国人才有力量抗衡全球那些对我们不利的力量。国民档的历史已经证明:各制军乐、各有派系、各自为战的不合局面,最终一定走向失败。愿台湾方面以史为鉴,早日与大陆完成一统!

(16)、新中国的音乐:摧枯拉朽,雄健勇武、朝气蓬勃!

那么,我档为什么能够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和倭寇斗争,和国民档斗争,最终取得胜利,并且建立新中国?别的条件我们姑且不谈,我们今天先来听一听建国前后我档的音乐作品,限于篇幅,下文之列举少数作品:

大家听一听《黄河大合唱》蕴含的战斗呼吁和精神号召: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大家听一听《游击队歌》蕴含的战斗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大家听一听《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大家听一听《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我们的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17)、与美国斗争,为什么应该歌唱雄健勇武的,充满战斗精神的红歌,而不能唱靡靡之音?不能让娘炮出众?

有些人对现在唱红歌有看法,那么,你读完吉祥本文,你就应该知道在目前我国对镁斗争的大背景下,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唱红歌!这些红歌,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继承老一辈人励人奋进的精神气象。在镁国对华打压,四处对华围堵的大背境下,我们今天不唱这些具有战斗精神的勇武雄健的红歌,我们不重拾老一辈的战斗精神,我们不用音乐凝聚民心,可怎么得了?难道我们要听着李玉刚唱“醉在君王怀”去对镁斗争吗?难道我们要听着《痒》去对镁斗争吗?难道我们要听《夜上海》去对镁斗争吗?难道我们要靠男人们弹着兰花指,去和镁国斗争?难道我们要靠娘炮们发骚的“吃糖糖”去抵抗镁国的攻击?难道我们要靠娘炮们涂脂抹粉扭捏作态去对抗美国的陷害?各位,你不读吉祥本文,可能不一定认知到这么深刻!救国之初,先救精神,挽救精神,先救文化,挽救文化,先救文艺,挽救文艺,先救音乐,何以故?因音乐普遍传播故,音乐得救,全民得救!

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周武王的《大武》,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我们需要的是唐高宗的《一戎大定乐》,我们需要的是与之具有同样精神内涵的,由我们上一辈人创造的红歌红曲!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我们直接可以利用的精神遗产!不通达这种音乐内涵的人,不通达音乐和军政关系的人,不通达音乐和国运关系的人,请不要对此胡乱点评!我们对我们先祖的礼乐制度、礼乐功能的了解,太肤浅了!我们除了认为礼乐,是阶级社会尊卑制度下带有祭祀功能的产物,我们还对礼乐有过多少深入的研究???

总之,话不多说,点到为止!我们现在不需要商纣王的靡靡之音,我们不需要男声女唱的娘炮艺术,我们不需要李隆基和李煜喜欢的《霓虹羽衣曲》,至少当下这个时代和这个时期,我们必须严拒这一切!我们现在需要红歌!我们需要《万里长城永不倒》!我们需要《义勇军进行曲》!我们需要勇武雄健的音乐!大家整天谈论,要拯救世道人心,那么,就先从拯救音乐开始,重塑中国人的精神气象吧!

吉祥果

2021.09.2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