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之所以会在突然间土崩瓦解,一个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当时的阶级矛盾难以调和,所以黄巢振臂一呼,无数草根跟着他前仆后继,一拨倒下了,又一拨跟上。
但是这种力量并不足以让大唐帝国彻底崩溃,因为小农永远是小农,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时,他们也只是当炮灰用的。
>黄巢之乱是什么历史事件(黄巢之乱死了多少人)
最后颠覆大唐的力量,主要是那些趁乱瓜分大唐国有资产的军政长官。
黄巢叛乱发生后,大唐帝国的各地军政长官,动不动就会被自己的小弟火并。
小弟们火并大哥的理由,永远也不用多问,因为问来问去,都是大哥鱼肉军民,小弟们是代表人民、代表政府火并他们的。
黄巢叛乱后不久,幽州节度使张公素就被自己的小弟李茂勋赶走了。
李茂勋把张公素赶走后,马上向中央政府发去电报,总而言之,张承素在担任节度使期间一直欺压军民,我代表人民代表政府把他赶走了。
现在,我暂时管理幽州事务,请中央政府赶紧派一个能代表人民利益的官员到幽州当节度使。
卢龙节度使张公素,性暴戾,不为军士所附。大将李茂勋,本回鹘阿布思之族,回鹘败,降于张仲武;仲武使戍边,屡有功,赐姓名。纳降军使陈贡言者,幽之宿将,为军士所信服,茂勋潜杀贡言,声云贡言,举兵向蓟;公素出战而败,奔京师。
这种套路,是安史之乱后军阀们最常用的套路。他们代表人民、代表政府,火并了自己大哥后,都是自称留后(临时代理),然后请中央政府任命新节度使。
当然了,中央政府非常清楚,自己通常只能任命这个所谓的留后为正式节度使,如果中央政府真敢任命别人当这个节度使,十有八九得打一场大仗。
关键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政府就算能派别人当这个节度使,这个节度使也得看那里的骄兵悍将脸色过日子;因为前任节度使能被骄兵悍将赶杀、甚至是杀死,现任节度使如果不识相,也会面临这种下场的。
在以前,大唐帝国通常不会爽快地接受这种事实。不大打出手一番,也会大吵大闹一番,因为总是默默接受这种事实,实在等于变相鼓励小弟们动不动就火并当地军政长官。
但是,现在的大唐帝国让黄巢等人折腾的捉襟见肘,所以对于这种小弟动不动火并大哥的事,也只能想着和平解决了。
这种事与黄巢之乱相比,说一千道一万,它也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或是阶级内部的矛盾。所以,李茂勋把幽州节度使赶走后,大唐政府很快正式任命他为幽州节度使。
李茂勋玩得更绝的地方还在于,他被正式任命为节度使后不久,就表示要退休了。当然了,在请求退休时,李茂勋希望自己儿子能接自己的班。
三月,卢龙节度使李茂勋谁以其子幽州左司马可举知留后,自求致仕。诏茂勋以左仆射致仕,以可举为卢龙留后。
对于这种事,放到以前,大唐帝国肯定会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的。事实上,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动不动就和节度使们大打出手,通常就是因为这种事。因为,你退休了,你死了,就让你儿子接班,你以为节度使是你们家的私有财产?
问题是,现在的大唐帝国已让黄巢折腾的要死要活了,所以面对这种问题,也只能爽快地接受。
从此以后,类似的事情,那是接二连三地出现。
以前敢这样干的地方,通常都是老牌藩镇扎堆的地方,比如李茂勋所在的幽州(卢龙节度使),从安史之乱开始后,就是经常这样玩的,所以这种地方出现火并大哥、父子相继的事,政府多少也是见怪不怪的。
问题是,黄巢之乱开始后,敢这样玩的地方那是越来越多。
李勋茂赶走卢龙节度使张承素,是公元875年六月的事,那时黄巢还在中原大地上纵横。
同年九月,昭义节度使高湜被赶走。
876年三月,原州刺史被赶走。
877年三月,陕州观察使被赶走。
同年八月,盐州刺史被赶走。
同年十月,河中节度使刘侔被赶走。
这几次叛乱的结果,也算给大唐帝国留了面子,因为他们赶走当地的军政长官后,都希望大唐中央政府重新派遣官员。
问题是,政府高级官员动辄被人逐走,就算新来的官员是政府任命的,他们也只能看当地骄兵悍将的脸色行事,因为骄兵悍将既然能赶走前任;现任的官员敢不尊重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会把他赶走的,甚至会火并他的。
事实上,在晚唐时代,骄兵悍将遍布的地区,早就是这副德性了。总而言之,谁来当这里的节度使,也不敢违背骄兵悍将的意志;否则,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当然了,谁想当节度使,也得到骄兵悍将们的认可,否则,敢到这里当节度使,估计是来送死的。
这种事实,往好处看,这就是当地军区实现普选了,因为谁想当这里的最高长官,必须得到当地将士的认可。
问题是往坏处看,这就是传说中的藩镇割据啊,这意味着帝国地方政府的人事变迁,不再由中央政府决定了。
到了残唐五代,骄兵悍将盛行的地区,一些军政长官上位,其实就是如同民国的黎元洪上位一样。
总而言之,骄兵悍将发动叛乱之后,马上拉一个他们选中的人当节度使。这个被选中的人,当时只有两条路走,一条路就是当这个节度使,另一条路就是被杀头。
比如说,在黄巢之乱期间,魏博节度使乐彦祯被人赶下台后,大家推举某位大哥当临时节度使,这个大哥三心二意、前怕狼后怕虎,于是被大家杀了。
魏博节度使乐彦祯……魏人皆恶之……牙兵疑之,籍籍不安……彦祯惧,请避位,居龙兴寺为僧。众推都将赵文縅知留后事。从训引兵三万至城下;文縅不出战,众复杀之,推牙将贵乡罗弘信知留后事。
在这种背景下,罗弘信横空出世了,罗弘信一系从此称雄魏博二十多年,在朱温死后,才算出正式出局。
再比如,在唐庄宗时代,魏博军人再次发动叛乱,让一个将领当他们首领,这个将领那是三心二意、前怕狼后怕虎,于是大家把他杀了;然后又找出一个人来当首领,那个人也是这副德性,自然也被杀了;在这种背景下,当大家让赵在礼当首领时,赵在礼哪敢拒绝啊?
晖为人骁勇无赖,夜博军中,不胜,乃与其徒谋为乱,劫其部将杨仁晟……军士知不可强,遂斩之,推一小校为主,不从,又斩之,乃携二首以诣裨将赵在礼,在礼从之。
到了这种时候,节度使就变成了地方军政集团的代表人物了,换而言之,不管你从哪里来,也不管你从前是干什么的,你当了这个节度使,就得为当地军民服务(严格地说,就得为当地骄兵悍将服务),否则,小弟们手中的大刀可是六亲不认的。
事实上,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强大的地方早已是这种局面了。总而言之,兵骄逐将,将骄逐帅,帅骄就公然对抗中央政府,早已成为许多地方见怪不怪的事。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由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
黄巢叛乱后,无非是骄兵悍将这种无法无天的局面,开始在更广泛的地区漫延罢了。
我们知道,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虽然一直处于不稳定之中,却始终危而不倒。主要是因为,真正骄兵悍将盛行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河南、山东三个省,其它地方,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
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在与藩镇博弈时,永远拥有压倒性的实力。所以藩镇之乱虽然说此起彼伏,但是总会被帝国政府软硬兼施的摆平。
问题是,黄巢之乱开始后,越来越多的省份,开始渐渐成为骄兵悍将的天下。所以等黄巢叛乱结束后,大唐帝国皇帝回长安城,再想翻盘时,终于越玩越力不从心。因为,黄巢之乱结束后,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地方,大约只是局限于现在的关中、川蜀、岭南等有限的地区,其它地区全成了骄兵悍将的天下。
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皇帝就是想恢复安史之乱后的格局,最终也无力做到了。虽然说大唐皇帝比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势力要大得多,但是与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所以,大唐皇帝折腾来折腾去,终于得承认大唐帝国已经崩盘的残酷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