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论原文及翻译(范增论苏轼)

范增一直被后世人认为是中了陈平的反间计,不为项羽所重用,而一怒之下返乡。

>范增论原文及翻译(范增论苏轼)

现在的影视剧《楚汉传奇》、《鸿门宴》等,也按照这一认定,把范增塑造成了一个一心为项羽出谋划策,对项羽忠心耿耿的阴诡之士。

范增

但这里有两大不解:

一是,范增敢违逆项羽,自作主张鸿门宴安排项庄舞剑,意图置刘邦于死地,以范增当时的身份、地位、智计又怎会不能把寥寥几人的刘邦杀死或留住?刘邦当日虽然有樊哙这样的勇将,可是只带百余骑“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二是,陈平所使离间计,《史记》是这样记载的:“(项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意思是项羽派使者去见刘邦,刘邦准备了“太牢”招待他。但是,看到使者后,却大惊说:“我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呢,原来是项王的使者。”于是把好酒好肉撤走,换上“恶草”这样的食物。使者很不高兴,回去给项王一说,项羽便严重怀疑范增与刘邦暗中勾结。

这样一个小儿科的离间计,身为一军统帅的项羽竟然看不出,虽然项羽脑袋不太灵光,但这样一个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离间计竟成功的离间了项羽的“亚父”,真是不可思议,唯一解释的通的就是,项羽和范增早已貌合神离,心有芥蒂。

项羽

但要说范增早有杀项羽之心,好像也言过其实,范增何许人也,是项羽的“亚父”,怎会有杀项羽之心?我们一起来看。

首先要从范增的故乡说起:

唯一的解释就是,范增身为楚人,光复楚地,扶保楚王上位,复立楚国社稷才是其出山反秦的根本目的。

范增接下来的动作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范增投奔项梁不久,提出楚南公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并反对项氏自立,而是建议要迎立楚怀王的子孙为王。“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当然,范增用的理由也是冠冕堂皇,就是考虑到世人至今怀念被秦人冤死的楚怀王,要充分利用楚国反秦的力量,顺从民众愿望,扶立楚王的后裔。

项梁最终同意了范增的意见。

于是找到了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可能范增早已准备好,安排恰巧送给项梁)复立为楚怀王,也就是楚义帝。

项梁

项梁听从范增意见,拥立楚王后裔而没有自立,原因不外有四:

第一、范增所说很有道理,扶保楚王有利于团结一切反秦的力量。

第二、当时的形势是,陈胜已被杀害,张楚大旗已倒,反秦斗争陷于低潮,大秦的实力还很强。项梁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项氏有机会做天下。

第三,不妨先答应立熊心为王,以后有的是机会对这个傀儡进行废立。

第四、范增可能在项梁军有一定威望,项梁不想折了范增的面子。

项梁原本想,熊心就是一放羊之人,这样一个傀儡,能有多大的雄心壮志,但没想到熊心一系列的操作,证明他绝不想单单想做一傀儡。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苏轼。

楚义帝

项梁死后,熊心先是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次将,用宋义来压制项羽,“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

然后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分化项羽的势力;

最后“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并在刘邦先入咸阳后,对诸将说“如约”。意思是,巨鹿之战后,一家独大的项羽希望怀王封他为王,但怀王的答复是按照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这就让项羽背上了弑君的骂名,失去了大义,于是“诸将疑惧,心恨之”,造成十八路诸侯造反,最后被刘邦夺了天下。

项羽

更何况项羽是这样一个弑主之人,更不会让范增投效项羽。范增可是心怀故国,扶保故主之人,义帝可以说是范增所立。俗话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范增绝对有杀项羽之心。

苏轼在范增论中也说,“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意思是,对范增来说,有能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很果断的大丈夫吗?

此时的范增,杀项羽是力有不逮,因此先留下来,见机行事。

范增

后来的变化出乎范增意料,范增本想瞅机会杀之,但没想到,项羽不但拜自己为亚父,还言听计从。

所以范增杀羽之心渐淡,但离去之心愈浓。然而范增知道,无故离开项羽,以项羽之性格,必杀之,所以范增故意上演鸿门宴、中陈平离间之计,这只不过都是范增的一场戏而已。

范增是料准了项羽喜怒无常的性格,故意与项羽起分歧。范增好“一怒之下告老还乡”,项羽有愧则放之而去。范增实在是高明的演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