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二战本质上是一战的延续。
一战是一场开局和结局都很有意思的战争。
>一战原因(一战原因背景)
开局:两枪打出了一场世界大战。
1914年,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两枪击毙了正在视察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当时的欧洲各国不管是愿意还是被拍都是次第下场。
结局:德国投降时西线德军已经接近巴黎北部了,东线俄罗斯已经投降,且割让了大片的领土。
有人说战报会说谎,但战线不会说谎,但在当时战线一直在国外的德国,经济已经崩溃了。
没有饭吃的德国人民已经不愿意继续打下去了,人民不愿意继续战斗下去,德国政府只能投降了。
战争是敌我双方经济利益纠纷不可调和的产物。
是矛盾斗争表现的最高形式与最暴力手段。
一战的爆发也是欧洲列强为争夺利益,最终不可调和,进而引发了大战。
一战爆发有四大原因。
一战前欧洲列强尖锐对立的四个矛盾:巴尔干半岛是火药桶,英德海上争霸,俄罗斯西进政策,法国渴望向德国复仇。
(一战德国海军战列舰。)
一,英德竞争:英国与德国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
从1871年起,德国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强势崛起,二十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已超过英国;但在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方面英国却占绝对优势,而且世界殖民地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一战前欧洲列强将世界瓜分殆尽。)
后起的德帝国为了夺取新的殖民地和商品、投资市场,大力扩张海军,推行争夺世界霸权的政策,必然与英国发生最严重的冲突,因此英德矛盾是一战前的主要矛盾。
上图为柏林-巴格达铁路亚洲段,这条铁路的修建也是一战的诱因之一。
1903年,德国开始修建从柏林到曼境内巴格达的铁路,若能修建成功,德国就能依靠这条铁路,将伊拉克境内刚刚发现的石油开采,并顺畅地运回国内,同时该铁路还能连接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港,绕过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该条铁路是德国刺向英国海洋霸权的利刃,一旦建成英法等国对德国的战略优势将大大减弱。
(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访问中东。)
二,德奥与俄罗斯帝国争夺巴尔干半岛。
一战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成为“西亚病夫”,英、法、俄、德等国家力图夺取巴尔干这个战略要地。奥斯曼土耳其的邻国德奥与俄罗斯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矛盾冲突非常尖锐,巴尔干问题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三,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赔款50亿金法郎,还要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
法国整军备战,希望复仇和收复失地。
四,法国与意大利都将非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法国与意大利为争夺战略要地北非突尼斯冲突一触即发。
(德皇威廉二世。)
一战本质上是因为争夺资源而爆发的一场战争,最后拥有较多的资源的国家联盟取得了胜利。
一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海洋国家对内陆国家的一次胜利。
虽然协约国取得了胜利,但三国协约内唯一一个以内陆为主的俄罗斯帝国却没有撑到胜利,和德意志第二帝国及奥匈帝国一起在一战中走向了崩溃。
但一战内陆国失败的同时,德国和俄罗斯却没有完全丧失元气,重新崛起的国力犹在,因此“凡尔赛和约”签订二十多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次爆发。
因此可以说导致一战爆发的矛盾,直到德国在二战后彻底的失败之后才告一段落。
总之,一战是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