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世纪(公元一世纪是中国的什么朝代)

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口罩,今天来简单介绍一下口罩的历史。

>公元一世纪(公元一世纪是中国的什么朝代)

从现有的证据来看,较早使用口罩的,是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的拜火教徒,他们认为俗人呼出的空气是不干净的,所以祭司进行宗教仪式的时候,都要用布包住脸。这个概念,算是口罩概念的最原始版本了。

然后在我国的先秦时代出现了的“面衣”。

《礼记》有载,女子出外时须遮面,既符合礼仪,也有挡风土之用,而女性遮挡之物,就名为“面衣”。它不仅遮面,全身也可包裹,颇实用。

时间一转来到了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哲学家和博物学家普林尼用松散的动物膀胱皮肤遮盖了鼻子,以过滤灰尘。以免在粉碎朱砂时吸入这种有毒的物质。这是根据小普林尼对老普林尼的记载而来的,并不一定真正地使用过。(毕竟有点味!)

后来最著名的口罩,莫过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与“鸟嘴面罩”

面具是在银制的面具外裹上皮革,眼睛部分挖空,用玻璃或水晶保护。前端是长长的鸟嘴状,用帆布或皮头套制作而成,内部塞入大量的棉花、药草和香料,以阻挡尸体散发的“瘴气”,只留下方一个小孔帮助呼吸。这一设计,既阻挡了臭味,又隔离了病人的飞沫,因而具有一定的防疫功能。为了阻止病人过于靠近自己,带着这个鸟嘴面罩的医生,还会佩戴又长又宽的皮质礼帽、皮质披肩、皮质裤子、皮质手套和皮鞋,同时还穿着飘逸的打着蜡的长袍,他们绝不会用自己的手或身体其他部位触碰病人,因此手里常常握着一根木制的“手杖”。不过“然并卵”,事后证明这除了吓人之外,啥用处都没有。“鸟嘴面罩”给后世留下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让影视剧多了很多素材。

而到了蒙元时期,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朝宫廷侍从们在献上食物的时候,都是戴着口罩的,以防止自己呼出的气息污染了食物。

时间来到了19世纪末期,德国医生米库里兹·莱德奇通过实验,研发出了轻软的医用防飞沫口罩,建议医生在手术时佩戴。而在大流感时期,没错,不戴口罩就跟没有绿码一样,不能上公共交通工具。

而在我们国家,有一个伍连德医生,他指挥扑灭了1910年的东北鼠疫,设计了“伍氏口罩”,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预防传染病,提倡分餐制,又分别组织扑灭了1919年、1920年、1926年、1932年在东北、上海等地爆发的肺鼠疫和霍乱。因为当时中国的医疗事业和口罩生产极度落后,伍连德医生想出了这样的办法“口罩用两层纱布叠加,内置一块吸水药棉,这种口罩价格低廉,大约只需要两分半”,伍连德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口罩对于市民的充足供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对于口罩的普及性工作。因为对成功扑灭在中国的鼠疫和对鼠疫的研究,伍连德医生成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也是华人世界首位诺贝尔奖候选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