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的是以不知为知之的人。孔子很早就在教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知识的实诚。
图片来自网络
>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一问三不知指的是哪三不知)
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已经很难,承认自己的不知道,更为难。一般人总是爱表示自己“知道”,至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但是,却也有成心以知之为不知的人。
“不知道”是一种明哲保身的世故!
俗语说的“一问三不知”就指的是这种以知之为不知的人。这样的人,尤其在工作场合经常都可以见识到,上司问什么都是不知道。他真的不知道吗?不,或许他知道。
清朝道光帝年间,某一年的翰林院大考,有一诗题为“巢林栖一枝”,但是整个翰林院都没有人知道这句诗的出处。道光帝知道后非常震怒,堂堂的翰林院、人才济济,都是科举后的高材生,竟然连一句诗的出处都不知道。于是决定次日再考一次。
-
道光帝第二天召见了武英殿大学士曹振镛,曹振镛是道光帝最得宠、最走红的心腹之臣,历经乾隆、嘉庆和道光三朝,从政时间长达53年。当问及“巢林栖一枝”的出处时,曹振镛答道:“我也不知此诗句出自何处。”道光皇帝这才息怒,说:“你都不知道,那就不怪他们了。”此事才不了了之。
-
事后,了解情况的人问曹振镛为什么心口不一,之前明明还听他说过这句诗出自西晋文学家左思的《咏史》一诗,并将全诗一字不落地背了出来,今天怎么却说不知道呢?
-
曹振镛却说:“我之前能背出此诗纯属偶然,但在朝堂上,如果我说知道此诗,皇上一怒之下再出其他的题,谁敢保证自己能百分之百的回答出来呢?这不是没事找事做吗?”一席话,说得大家纷纷点头称是。
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道”是谈判时的一种策略!
图片来自网络
-
这个时候,“不知道”是一种策略。
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道”是发言时一种婉转又得体的态度!
再比如就汪小菲特别提出的“床垫”问题,小S的前男友被主持人问到“你在知道家里用的什么床垫?”黄子佼求生欲满满地说“太太选的,太太选的”,连同旁边的男嘉宾都在镜头面前都笑到不能自已,表情管理严重失败。
-
其实记者问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问题,他们的回答也就是“不知道”三个字。如果直接一点的,甚至可以回答一个“无可奉告”或者“不方便说”。只是这样的回答,一方面得看发言人的身份高低或者被问及对象与该问题的关系是否密切,另外一方面得看问题的性质是否严重才行,不然免不得要得罪人或者引发更严重的争议。在平常情形下,发言说“不知道”或者表达“不知道”的意思,既得体,又比较婉转。
“不知道”是一种新的人情世故,也是一种适应社会生存的“明哲保身”,更是一种交谈的话术。做学问,自是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做人和做事,还是要分得清什么时候“知道”,什么时候“不知道”的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