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新几内亚(巴布新几内亚属于什么洲)

遥想当年,国内的抗日运动是那样的可歌可泣。

但是可能绝大部分国人不曾想到,在遥远的南太平洋荒岛上,也有数千名中国军人在抗争、在牺牲,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大陆。

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就有756名中国军人埋葬于此,60多年无人知晓,直到2008年才被有爱国心的人士一张帖子发到互联网上。

>巴布新几内亚(巴布新几内亚属于什么洲)

此时国人才知道,还有这样一群人默默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2008年12月底,一个网名为天竺道的网友,在网上发布一篇名为《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抗日壮士遗骨在海外无人问》的帖子。

他在帖子中写道,近年来,澳大利亚政府多次派出飞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寻找二战飞机残骸。

他们意外发现,密林中有几座刻着中文和中国军队标志的墓碑和墓地。

当地华侨获悉后,立即进行寻找。

他们在一处荒坡草丛间,找到了三座中国军人墓碑。

其中就包括1937年10月,在上海松沪会战四行仓库死守不退而名震中外的“八百壮士”的部分遗赅。

“那些无名英雄的最终归宿,竟是一片被火山灰层层覆盖的荒芜之地。”网友天竺道感到痛心疾首。

他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加快速度,抢救那段历史,让那些战士能最终回来。”

他认为,应将这些海外中国将士的骸骨予以收回及妥善安置,让他们接受应该得到的礼遇。

帖子发出后,点击量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达到了40多万。

而随着消息的发散和传播,网上跟帖很快就达到了上百万之多,他们都希望抗战将士早日荣归故土。

天竺道的帖子一经贴出,立即形成一股龙卷风式的思潮,也可以形容为一石击起千层浪。

大陆网友及媒体都积极出谋划策,并且开始行动起来。

2009年的春天,这件事成为网上热度最高的事件之一。

墓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家网站在2009年1月成立了“迎接抗日战士回国筹备组”,并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实地考察,计划迎接抗日将士遗骸回国。

与此同时,台湾省《联合报》也刊发了这则消息,并配上当地华侨拍摄的墓地照片。

照片上,一片热带植物的包围中,是三座方形柱状的墓碑。

中间一座墓碑上,写着“故陆军步兵上尉吴公坤之坟墓”,字迹仍然清晰可见。

墓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这件事,海峡两岸都表现出高度的重视。

2009年3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政府将以隆重、庄严地的方式,纪念在太平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抗战将士遗骸归国。

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馆,立即派出包括三秘郝利军在内的人员前往走访了解,查找资料。

海峡两岸,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郝利军所言:

“第一次目睹的情景,和网友说得差不多。附近活火山运动频繁,火山灰将墓地覆盖,我们到达现场勘察时,发现火山灰足有3米厚。”

他表示:

“当地华人和华侨联合修建的石头墓碑,经过风烛残年,已经面目全非。大使馆立即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申请经费。2009年,使馆联系正在当地施工的中资企业——江苏国际建筑公司,他们组织力量,重新修建。2013年,又增设了部分纪念设施。”

火山灰,图片来源于网络

郝利军说:

“自此之后,大使馆开始祭扫,再也没有中断过,工作人员每年都在清明节前夕,前往那里,看望‘八百’壮士及其他为国捐躯的英雄们。陵园占用的土地是当地土著私人的,大使馆请他一并帮助打理、清扫、看守维护。”

台湾有关部门也表示,已成立项目编组积极处理,未来将派员前往现勘,后续将依勘查结果,研拟妥适处理方式,以慰忠灵。

清明,图片来源于网络

散落海外的英烈遗骨,在沉寂六十多年后,受到了海峡两岸共同的礼遇。

2009年4月中旬,由多家媒体组成的10余人考察队,去往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为期9天的实地考察。

总编梁春元执笔撰写了长达2万字的《巴新地区中国抗日将士墓地考察报告》,以翔实的图片文字来直接反映具体情况。

媒体考察团首先确认了此前网络和媒体上发布的吴坤、孔宪章、曹友生三人墓地位于拉布尔。

同时,他们通过墓地登记卡片上的文字,推断在拉布尔肯定有一个中国军人墓地。

他们经过在当地人中进行调查,以及墓地登记卡片进行核实。

最后确定,中国军人墓地就在拉布尔战争公墓内,当地称为BitaPaka战争公墓,习惯称为澳军墓地。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在何时被夷为了平地。

墓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梁春元认为,两岸的分裂让中国抗日军人墓地在海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一边是美如风景画的澳军墓地,一边是无人知晓、没有一块墓碑的378名中国军人墓地。

梁春元在报告中写道:“这种待遇让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感到汗颜。”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疑问:为何中国军人的遗骸在数千公里外的南太平洋被发现?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这一切,要从中国军人抗击日军说起。

1937年松沪会战的结束,是以团长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拼死断后实现的。

事实上,“八百壮士”其实只有425人,为了迷惑敌人,便对外称八百人。

然而时事多艰,后来因为英国等国家的插手,“八百壮士”先是被收缴武器困在外国租界长达4年之久,后被全面侵华的日军所俘虏。

1942年秋,“八百壮士”中的5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国民党、新四军以及游击队战士一起,被押上一艘日本的大型军舰。

在这艘高达9层的军舰里,他们被赶到最底层。

这里不但没有床铺、无法见到天日,且由于人员过多,闷热无比,他们只能不穿衣服坐在舱底甲板上。

日军对他们根本是不管不顾,有一顿没一顿的给点吃的,船上分给劳工的淡水更是少得可怜。

在这个惨无人道的行程中,很多人都拉肚子、生病。

经过近50个日夜的海上颠簸,他们终于来到了新不列颠岛的拉布尔。

上岛后,他们被打散编队,其中一队被命名为“中国军人勤劳队”。

实际上就是给日军做劳工,这个队共有160人,其他的中国战俘也被编入各个不同名称的劳工队。

随之而来的,是一段让这些面对枪林弹雨都毫不畏惧的铮铮男儿,都感到苦不堪言的日子。

他们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住在岩洞里,吃着在野地里挖出来的地瓜。

在日军刺刀的逼迫下,他们砍树、打石头、烧石灰、运煤、筑工事。

看守的日军稍不趁心如意,就会对他们一顿鞭抽拳打。

许多人因水土不服而患病,然而却根本不会得到医治。

但是中国军人一直没有停止反抗,“八百壮士”与新四军和游击队官兵偷偷组成“中国兄弟团”,合成一股力量共同对抗日本守军。

隶属“八百壮士”的中尉薛荣鑫,就是在一次与日军的搏斗中被刺杀殉职,吴坤、孔宪章、曹友生等人也随后相继牺牲。

然而在武力、饥饿、劳累、疾病的多重打击下,两年多后,当初160人的中国劳工队,也只剩下了38人。

好在他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

不久,麦克阿瑟统率的盟军澳大利亚13师乘军舰驶到该岛海岸,拉布尔被解放。

实际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地处连接东南亚与南太平洋、东亚与南美洲、西南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节点。

这里是亚洲地区连接太平洋岛国的枢纽,扼守美洲至亚洲的太平洋运输线,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运输通道。

因而,巴布亚新几内亚成为日军南太平洋上的重要驻地。

根据解放拉布尔集中营的澳大利亚军方报告显示,在拉布尔及附近的岛屿上,日本驻扎了十多万军队。

名震美国的日本“山下之虎”山本五十六就在此镇守,并最终折戟于此。

拉布尔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座海港城市,在二战时成为日军的海空军基地,日军逼迫当地的民众和战俘为他们修建工事。

因此,先后有1600多名中国战俘被送到拉布尔当劳工,仅在战俘营中有死亡记载的就达到653人。

后据中国战俘的总负责人吴棪统计,到日本投降时,被同一批押送到这里的中国战俘,共有756人永葬于南太平洋的大海和密林之中。

据当年担任战俘营译员的华侨回忆,在这里最终幸存的官兵回国前,曾与当地侨界合作修建了一座公墓,其中就有几位“八百壮士”。

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馆三秘郝利军表示:根据调查发现,“遇难战俘还包括第一次入缅甸作战的远征军,国民革命军新一军、十八军,还有新四军在安徽、浙江等地被俘的官兵”。

随着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华人大量迁居澳大利亚。

再后来,拉包尔市区毁于火山爆发,这段历史也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1946年3月,被押送到巴布亚新几亚当劳工的“八百壮士”中,存活下来的36人回到上海。

而随着抗战的胜利,各地幸存的“八百壮士”纷纷来沪。

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回到上海后,发现“八百壮士”中幸存的六七十人,个个处境艰难。

并不富裕的凌维诚为他们四处奔走,但国民党各个部门相互推诿,大多没有结果。

最后,凌维诚只能给他们在当时的大达码头找到一些搬运工作,以劳动维持生活。

上海解放后,担任市长的陈毅听闻“八百壮士”的遭遇,特批为这些幸存官兵提供生活补助,安排工作,并将四行仓库遗址改建成纪念地,做永久瞻仰。

他还特批给凌维诚吴淞路466号的房屋一栋和墓地一块,后来,谢晋元的墓移入上海“万国公墓”。

幸存下来的战士,也各自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其中,连长上官志标和一部分官兵去了台湾。

据他的儿子上官百成介绍,一同去台并与父亲保持联络的有十多人,现在都已离世。

而更多幸存的孤军则是在解放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以务农为生,他们主要分布在湖北、浙江、四川、上海等地。

湖北人杨养正经河南、湖北辗转来到重庆,进入位于重庆长寿的残废军人教养院。

一位小他12岁的重庆姑娘,爱上了这个左眼残疾的抗日英雄。

在他后来60多年的人生里,夫妻二人在重庆过着安静的生活。

连生活了几十年的邻居也不知道,他就是“八百壮士”之一。

对于“八百壮士”来说,“上海四行仓库”是他们埋在心底最深处的名字。

当年他们用生命死守的四行仓库,如今已淹没在大上海的繁华里。

1985年9月,四行仓库被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批准为抗日纪念地。

2014年,“八百壮士”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20年,中国抗战将士和遇难同胞陵园又名列其中,这处陵园就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新不列颠省拉布尔市。

八百壮士在弹丸之地孤军抗击日寇,其英雄壮举谱写了中华民族忠勇无畏、不屈不挠的壮歌。

这种无畏精神,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传承和发扬。

回望这段峥嵘岁月,“八百壮士”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是带着悲剧色彩的民族抗争,他们理应得到炎黄子孙的敬意与景仰。

英雄虽已逝,传奇永不朽!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陈焱,魂断南太平洋的老兵,新世纪周刊,2009(7);

[2]姜燕,海那边的战俘,新民晚报,2022-02-04.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