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争霸,人才辈出,但名气最大的人物之一,当属诸葛亮,这位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山的谋士。
他一生鞠躬尽瘁,辅佐刘备创立蜀汉基业,抵抗强势的吴魏两国,足智多谋,智多近妖的形象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
但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在《三国演义》却毫无存在迹象,只有寥寥几笔记载,存在感微弱。
>诸葛谨(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什么关系)
诸葛瑾
纵观史书记载,诸葛瑾没有诸葛亮般的聪明才智,但却能在人才众多的吴国步步高升,地位稳固,从未被动摇。
这个一生都没有办成过一件事的臣子,到底有何手段,才能封侯拜将,实现旁人难以匹及的目标。
人人皆知卧龙凤雏的名号,诸葛亮即便足不出户,也有求贤若渴的刘备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多次拒绝也面不改色,诚恳相邀。
但诸葛瑾,似乎在三国时期是一位透明人,他有何功绩,生平如何,鲜少有记载。
事实上,作为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也绝非酒囊饭袋,在东吴一直身兼重任,颇受孙权倚重,官途顺畅。
诸葛瑾出身琅琊诸葛氏,这是三国时期名气很大的世家大族,他与弟弟诸葛亮同父,却不同母。
《世说新语》记载:“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其中分别指的正是诸葛家的三兄弟,诸葛亮,祖格静以及诸葛诞。
诸葛家彼时在琅琊颇有声望,是显赫的经学世家。其父辈诸葛珪与诸葛玄官任要职,俸禄足足有二千石。
早年诸葛瑾曾经外出闯荡,前往京师求学,可惜遭逢他的母亲去世,不得不中断学业,返回琅琊为母奔丧守孝。
诸葛珪身为官吏,后院又怎会空虚,很快他就娶了续弦,诸葛瑾也多了一位继母。
至于诸葛亮,原本是诸葛珪的妾室所生下的庶子,后来母子二人被扶正,诸葛亮才成为家族正统。
两人关系亲密,诸葛瑾年长诸葛亮7岁,对他多有照顾,尽管母亲去世后,自己被剥夺了继承人身份,两人之间依旧没有间隙。
彼时曹操即将前来征讨徐州,这位传言中心狠手辣的主公,让徐州上下皆人心惶惶,有能力离开的达官显贵,都开始想方设法逃跑。
诸葛亮和叔父诸葛玄一起,准备前往荆州,但诸葛瑾却有别样的想法。
他的好友劝阻诸葛瑾,声称自己会稽有关系,同太守王朗相熟,诸葛瑾便跟随张昭一同前往江东会稽。
在会稽的日子里,诸葛瑾结识了严畯、步骘两位好友。三人经常一起游学,商讨天下大事,交换读书心得。
建安六年伊始,三人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可闭门造车,还需出门长见识。他们一同结伴在吴各地游历,拜访名士,与其相交,逐渐声名初现。
一次机缘巧合,诸葛瑾与曲阿弘咨相遇,二人一见如故,倍感亲切。
曲阿弘咨赞叹诸葛瑾有栋梁之才,是块璞玉,爱才心切的他便向自己的妹夫孙权,举荐了诸葛瑾,言辞间满是称赞。
孙权干脆让诸葛瑾和鲁肃等人一同被奉为宾待,初步在孙权面前留下印象的诸葛瑾,随后又被孙权提拔为长史,此后成为中司马。
诸葛瑾在孙权账下初步崭露头角,步步攀升的时候,弟弟诸葛亮还在隆中隐居,等待一位有缘人的到来。
这个时期的诸葛亮,是个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潜力股。没人相信他真的胸有沟壑,是位栋梁人才,只觉得他太过高看自己
只有一同在荆州游学的三位好友,石韬、徐庶、孟建三人对他的真才实学坚信不疑。自己三人每次读书,都得全神贯注,不敢分心,尽心领会书中真意。
而诸葛亮只需要大略通读几遍,自然就能理解书中含义,三人常常自惭形秽。
建安十二年,被曹操大败的刘备只好前往荆州投奔刘表,司马徽坦言,当今天下只有卧龙凤雏才担得起俊杰二字。
恰逢徐庶前来推荐诸葛亮,刘备爱惜人才,带着两位兄弟诚心前往隆中草屋拜访诸葛亮,诚心请教。两人在草屋中商议天下局势,诸葛亮顺势献上三分天下计策,被刘备招徕。
此后诸葛亮颇受刘备倚重,他也不负众望,创造了众多战役的胜利,管理军务后勤,让前线将士毫无后顾之忧。
诸葛亮功成名就之时,他的兄长诸葛瑾,还在孙权账下任职,勤勤恳恳,老老实实,自然被弟弟耀眼的光环覆盖,存在感微弱。
孙权对诸葛瑾无比倚重,视他为左膀右臂,交付了极高的信任。
孙权曾对外人直言:“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如此诚恳的话语,尽显君主对臣子的看重,这是东吴其他臣子们,都没有的待遇。
刘备征讨吴国之时,诸葛亮和诸葛瑾之间的兄弟关系,难免被人拿出来议论。彼时诸葛瑾在吴国地位尴尬,他被孙权委以重任,治理南郡内务。
结果不少人都纷纷进言孙权,妄想挑拨两人关系,一时间流言纷纷扰扰。
大家都认为诸葛瑾肯定和刘备有私交,接着诸葛亮的关系往来,私底下互通有无,传递消息,毫无疑问诸葛瑾背叛了吴国。
若此时被进言的人是曹操,这位坚持“宁可我负天下人”理念,又无比多疑的君主,势必会有所行动。诸葛瑾免不了要被降职或罢黜,又或者直接被关押囚禁。
但孙权却不为所动,坚信诸葛瑾的为人,决不会背叛自己。他表示两人“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可谓是生死不渝,共事多年的信任绝非这些纷扰流言可以动摇。
实际上,早在建安二十年,孙权为了和蜀汉交好,还特意派遣诸葛瑾出使蜀国,面见刘备。
刘备十分大度,让诸葛亮在公馆中和诸葛瑾相见,兄弟两人再次见面,却是各为其主,抛弃兄弟感情,难免唏嘘。
孙权为了不让诸葛瑾有后顾之忧,在他出使前就曾直言不讳,若是被诸葛亮打动,他可以就此留在蜀汉,自己体谅他身为兄长的心情。
诸葛瑾当即拒绝,神情动容,表明自己一片赤胆忠心,誓死效忠东吴,绝不会有二心。
诸葛瑾对孙权吐露心扉,弟弟已经寻到誓死相随的主君,从没有二心。
“他不会离开蜀汉,正如我不会离开东吴。”
直白的语言,却打消了孙权的怀疑。于是此后的出使事宜,两兄弟只谈公事,并未叙旧,联络感情。
如今面对流言,孙权当然不会相信。事实上孙权打算同刘备求和,不愿兴起战事,委托诸葛瑾写信讲和。
诸葛瑾在信件中劝谏刘备,他深知此次战争是因为孙权夺走了荆州,谋害了关羽的性命。
但他请求刘备在心中权衡利弊,刘备同关羽的亲密度相比汉代先祖们,孰轻孰重;荆州的重要性和其他地盘相比,孰轻孰重。
孙权不愿大兴战事,是因为曹操还在一旁虎视眈眈,吴蜀相斗,最终让曹魏得利,这才得不偿失。
那么为何孙权深信诸葛瑾?
背后的原因是:他懂得说话的艺术,敢于当面直言相谏,却不会让君主深感不快,以至于君臣不欢而散。
每次诸葛瑾和孙权谈话之时,都不紧不慢,慢慢组织语言,略微表达自己在事务上的看法,从不把话说死,每次都点到为止。
就算两人政见不合,他也不会屈从孙权的威仪,或是直接出言反对,避免两人争锋相对。他会理智放弃自己阐述的内容,另辟蹊径,转换话题,而非一条路走到头。
他会聪明地更换别的话题,借着其他事例,用类似的事件来争取孙权的赞同,潜移默化扭转两人的争执。
孙权在诸葛瑾的引导下,也能开辟全新思路,对政务有更深入的理解。每当孙权心中郁闷之时,诸葛瑾每次都能敏锐察觉,开导君主。
孙权有位手下,吴郡太守朱治,曾经大力举荐孙权,对他恩德深重。
但人无完人,朱治也有不少错漏,时常引发孙权不满。他又碍于情面恩义,平日里便敬重朱治的孙权,不愿意当面斥责朱治,只能隐忍不发,把怨气都隐藏在心中。
诸葛瑾察觉到孙权的所思所想后,想方法开导他的情绪。
身为臣子,他不方便直接进言,劝导孙权放宽心,不要和老人计较。于是他干脆大笔一挥,给孙权送去一封信。
信件中诸葛瑾细致地阐述人情世故道理,套用别的话题迂回来分析孙权的想法,看完信件的孙权终于神情舒畅,解开心中的怨结。
尽管诸葛瑾在为人处世,揣摩主君心意,维护同僚关系方面十分优秀,可惜他缺少将领之才,在军事策略上要稍逊一筹。
他总共经历了5次战役,可惜要么运气好蹭到了别人的战功,要么毫无建树,久攻不下,要么被敌军击溃,兵败四散。
樊城之战中,吕蒙被孙权钦点为主将,他在此战中大放异彩。关羽败走麦城,连丢荆州三郡。诸葛瑾也参加这次战役,可惜留给他的记载只有“后从讨关羽,封宣城侯”,寥寥几字。
至于有何功绩,并未详细道明,若非吕蒙奇才,诸葛瑾又怎会蹭到功劳呢。
江陵之战中,将领朱然被曹魏敌军围困,形势危急。十万火急之时,诸葛瑾奉命率军前往救援,可惜这一次他做主帅,却败的一塌涂地。
本想乘船渡江的诸葛瑾,一时大意被夏侯尚一把火烧掉了船只,没了交通工具,渡江计划失败。
而后他选择水陆两军同时进攻,趁敌人应对猛烈攻击,疲惫露出破绽,就能冲破敌军的封锁线。
可惜分路作战计划也彻底失败,水陆两军交战,皆以失败告终。接连失败让诸葛瑾也无可奈何,孙权又只好派遣潘璋前来搭救。
他带领士兵们转移到魏军驻扎到地上五十里处,下令大军砍伐大量芦苇,捆绑制作大筏。
让点燃的大筏顺水流下,烧毁魏军搭建的浮桥,夏侯尚等人只好退走,这才解了围困之局。此战诸葛瑾无功无过,虽说惨遭失败,却也保全大军。
襄阳大战中,诸葛瑾率领攻打襄阳,结果行军返回途中遭遇司马懿,大败,还让韩扁被魏军抓获。
心急如焚的诸葛瑾,心知韩扁被抓捕后,肯定会吐露大军机密,一筹莫展之时,只能求助陆逊。最终还是陆逊略施小计,才确保大军安然撤回。
后两次战役中,孙权派遣四路大军围攻曹魏,诸葛瑾官任大将军,领军进攻祖中。没想到又遭逢司马懿,连败两场,毫无胜算,实在凄惨。
他曾自诩为武官,却屡次在战事中折戟,若不是侥幸得到同僚帮助,早就吃了败仗,被孙权责罚。
这样一位从未有过成功事的重臣,似乎有些德不配位,但他善于经营,和同僚之间关系友善,和孙权更是有深厚君臣情谊。
将领虞翻性情率直,常常祸从口出被盛怒的孙权责罚,只有诸葛瑾从旁劝谏,替他说情,让虞翻无比感动。
虞翻感念诸葛瑾的仗义执言,称赞他:“敦仁厚义,效法上天救活生灵”,足以见得诸葛瑾在同僚心中地位。
他相貌英俊,仪表堂堂,是个知书达理的温和性子,时人皆称赞他性情高雅。
毕竟人们对好看的事物总会多上几分宽容,高情商的诸葛瑾,靠着孙权的倚重,才步步高升,此后还被册封为左将军。
诸葛亮的名声,都集中在他的智谋无双上,屡创战绩,对蜀汉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后人撰写《三国演义》,也把蜀汉作为主角,笔墨着重描绘诸葛亮的聪慧形象。
反观诸葛瑾,光是名气就比不过身为丞相的弟弟,在东吴的职位也不算一人之下。
为此他在小说中几乎隐身,作者鲜少给予正面描写,也让后人过多误以为他是个酒囊饭袋的草包,毫无真才实学。
其实诸葛瑾不过是不善于率军作战,但在其他事务中,都有独到见地,多次劝阻孙权,还能让孙权诚心接受。
一个人不可能占据情商智商双重高地,就算是天才,也注定会在某一方面有不足,并非全能。
诸葛亮诸葛瑾两兄弟,发展道路不同,各自的才能也不同,根本无法比较。
尽管在外人看来,诸葛瑾的一生都是失败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备受倚仗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