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艺术奇葩
汉中具有丰厚的艺术土壤和浓烈的艺术气氛。龙岗寺等遗址出土的上古时代人面形陶壶、兽头尖底瓶等器物的造型、眉目、神态,极具绘画、舞蹈、雕塑艺术雏形;中古时代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褒斜道摩崖石刻,更是孕育了汉中的书画传统和书画人。秦巴山地沟壑纵横、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为歌舞的诞生提供了环境。在这片土地上,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汉中属于哪里(汉中属于哪里哪个省)
影剧春秋
同音乐和舞蹈一样,汉中的戏剧也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木雕、石刻中,镌刻有戏曲故事图画;北宋韩亿、蔡交知洋州(今洋县)期间,有关于近似戏剧活动的记载;而通过对20年代后期洋县彭杲和汉中市陈家营出土的文物研究发现,至迟在南宋,汉中已有成熟的说唱和杂剧艺术,“娱乐已经成为汉中上流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汉中成为南宋艺术的一个重镇。”(李烨《汉中市出土的南宋戏曲文物考略》)尔后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秦腔、汉剧、京剧豫剧并存,造成繁闹的舞台气象和闲适的城市风气。20世纪50年代以后催生的新歌剧,早年和近年以汉中为背景的电影的拍摄,都为汉中人提供了可以言说的内容。
电影《定军山》剧照
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就是根据发生在汉中的历史故事改编,主演是京剧界老生泰斗谭鑫培。根据无声电影的需要,只拍了《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时间是1905年11月,距今已经一百多年。京剧名段《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阳平关》,秦腔《斩韩信》,昆曲《贩电影马记》(《奇双会》),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成败萧何》等,都是以发生在汉中或以汉中为背景的故事改编。2004年,由汪洋等编剧、高峰导演,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摄制的电视电影《傍坪》,亦围绕汉中佛坪县城迁址而展开故事叙说。
左明像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汉中走出了两个在戏剧电影界集编、导、演艺术于一身名流,一个是南郑县廖左明(亦名左明)是汉中市王瑞麟。以“街头剧”而闻名的廖左明早年在家乡投身纪念“五四”和抵制日货运动,后赴上海求学,任汉中旅沪同乡会会刊《汉钟》副编辑,参加中国共产党,组建了我国第一个话剧体“五五”剧社。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和南国艺术学校学习,师从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和田汉,戏剧艺术理论日益精进,主创了话剧《放下你的鞭子》。1929之后与郑君里、周扬等人创立摩登社,成立上海戏剧界联合会,1930年发展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为主要成员之一。1933年至1937年,先后创作了独幕剧《大义灭亲》,编导了无声电影(王先生的秘密》和有声电影《王先生奇侠传》、《王先生生财有道》等,开我国系列剧之先河。1938年夏奔赴延安,参与筹建鲁迅艺术学院,担任戏剧系主任。1939年秋因健康原因回到汉中,继续戏剧创作和演出,出版《左明剧作之二》1940年秋,与左翼戏剧家会集重庆,欲在抗战文艺方面再展宏图,但肺结核病情严重,于1941年重阳节溘然长逝,葬于南郑。王瑞麟1929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后在重庆、南京、上海等地电影制片厂任编导主任、剧团团长。30年代,王瑞麟在《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歌女红牡丹》、《壮志凌云》等电影片中担任主演等重要角色,与周伯勋共同导演《杨虎城阅兵》,反响强烈。1947年,任中央电影制片厂副厂长。1949年后,主持拍摄《钢铁战士》、《白毛女》、《董存瑞》等电影。
王瑞麟(右一)在《故都春梦》饰牛家杰
40年代,一批京剧艺人来到汉中,使京剧艺术在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来汉中演出数月,则形成舞台演出的持续高潮。一时间,从秦岭北麓传来的秦腔、从汉水流域中下游传来的汉剧、从京津冀地区传来的京剧以及常香玉带来的豫剧,在秦岭南麓的汉中古城相遇会合,名伶云集,热闹非凡。1949年后,汉中舞台秦腔、汉剧、京剧并存的格局也持续了很长时间。1962年全省戏剧大汇演,汉中地区调集最优秀的秦腔演员排演大型剧目《穆桂英大闹天门阵》,齐宝琴出演穆桂英,徐海中出演杨宗保,梁彩霞出演杨排风,赴省演出,好评如潮,有文章赞誉:秦腔雅赏在南麓。
端公戏《吹鼓手招亲》剧照
五六十年代,原成立于湖北郧阳,随解放军一路西进汉中的红星歌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歌剧《吹鼓手招亲》被全国几十家剧团搬上舞台,影响波及大半个中国;《红梅岭》则代表着汉中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平,曾代表陕西省晋京演出,受到中央领导鼓励和专家、观众好评。《红梅岭》亦成为中国歌剧院、上海歌剧院以及各地剧院竞相演出的剧本。1965年,西安电影制片厂调集红星歌剧团《红梅岭》剧组,将这部充满泥土芳香的地方歌剧搬上银幕。《红梅岭》的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歌剧形式——陕南新歌剧的诞生。《红梅岭》散发的山水诗意和人情美好至今依然芳香,其中的《汉中茶歌》已经成为经典之作。剧作家裴斐和作曲家张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艺术劳动。
裴斐(1932-),本名张世杰,辽宁开原县人。1949年随军到汉中。从1950年的《韩太公劳军》到60年代初的(红梅岭》,再到2010年的《唢呐声声》、《米仓山风情》,裴斐的剧本创作延续了60多年,创作改编的戏剧作品达100多部。耄耋高龄,依然笔耕不辍。2013年,被中共汉中市委、汉中市人民政府授予汉中市首届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红星歌剧团还造就了一大批出色的演员。王玉芬、张佐汉、李明阳、郭雨生、曹建中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另外,汉中歌剧团在2012年之后创作演出的《汉上华章风·雅·颂》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世纪80年代之后,汉中还涌现了一大批剧本创作人才,其中成就较高的是《清水衙门糊涂官》、《社稷情》等剧目的创作者郝昭庆。《清水衙门糊涂官》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和喜剧意味的剧作,讲述了一个清廉的县官因为胸无点墨误判官司,又在满腹经纶的未婚妻帮助下纠正错案匡扶正义的故事,其意义指向是强调知识的力量与价值。《清水衙门糊涂官》由著名秦腔演员张玉玲担任主演,她出色的二度创作,是《清水衙门糊涂官》大获成功的重要因素。《社稷情》是一部新编历史剧,演绎了明代初年发生在宫廷官场的故事,其意义指向是强调政治品德与社稷存亡的关系,具有廉政勤政警示意义。1990年,受中国戏剧家协会的邀请,《社稷情》剧组在秦腔、京剧、歌剧之外,汉中还有汉调桄桄、汉中曲子、碗碗赴京,在宋庆龄儿童剧院演出。
在秦腔、京剧、歌剧之外,汉中还有汉调桄桄、汉中曲子、碗碗腔、汉调二黄、八岔戏、端公戏等地方剧种。汉调桄桄是关陇秦腔南传后,糅进汉中方言和民间音乐,形成的一个既有秦腔深刻的烙印,又有汉中文化色彩的地方剧种。汉中曲子又名曲子戏,是汉中化的“关中郿鄠”,其唱腔和伴乐是以关中郿鄠(亦称西府曲子)为基础,与汉中方言、民歌、小调、多乡土风情融合,逐渐成为独立的汉中小剧种。碗碗腔因以敲击小铜碗为伴奏乐器之一,故名。它也是脱胎于关中碗碗腔,吸收汉中民歌、汉调桄桄等艺术元素,而形成有浓郁汉中色彩的戏曲品类。因其在汉中洋县最为盛行,又称洋县碗碗腔。又由于它缘于皮影戏的唱腔和伴乐,又俗名灯影戏。汉调二黄是江汉平原的汉剧(或曰楚剧)逐渐溯汉而上传入陕南的创新和发展。八岔戏是湖北郧阳花鼓戏传入汉中后与地方音乐和艺术特色相融合而形成的剧种。碑坝清音是源于四川,流行于南郑县南端碑坝一带的一种说唱曲艺品目,曲调、唱腔及伴奏的乐器与四川清音基本相同。端公戏即傩戏,是上古祭祀活动与民间宗教仪式融合后的一种表演形式。张昌文、魏义友主编的《中华梨园奇葩汉调桄桄》是关于汉调桄桄的综合文献。
社火
汉中的民间社火、木偶戏和皮影戏也有丰富内涵和地方特色。以洋县谢村镇和南郑县协税镇为代表的民间社火,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表演。谢村高台社火的人物排列最多可达5层,最高可达10米。造型内容以传统戏曲人物为主,也表现现实生活。演员一般是10岁左右的少年儿童。每逢元宵佳节,社火闹红城乡,观者如海,热闹非凡。洋县乡村还盛行手杖木偶戏和皮影戏,表演内容为传统戏曲剧目,唱腔是与秦腔同源同流的汉调桄桄。20世纪80年代后的30多年,由民间艺人构成的聚散自如的演出队伍十分活跃,演出活动与传统乡村生活水乳交融,散发出久远的农耕文明气息。2007年,洋县手杖木偶晋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农民演员杨丑娃。
手掌木偶戏
进入21世纪,一度盛行政府直接投资或创造环境拍摄电影和各类宣传片。汉中地方政府支持摄制的电影《风过菜花黄》、《秋语》,电视剧《青木川传奇》,电视纪录片《汉源》、《汉江》等,以艺术形式展示了汉中的山水风光和风土民情,取得了一些宣传效果。
来源:《文化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