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七夕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七夕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并列为我国的六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夕节日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随着时代的变迁,乞巧、乞福、乞子的传统七夕习俗渐渐演化为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赞扬。那么古人究竟是怎么过这个“中国情人节”呢?

周。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远古民众的星辰崇拜。现存最早的相关记载是《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院彼牵牛,不以服箱。”织女没有织出布,牵牛不拉车,织女星与牵牛星主要还是作为星宿出现,并没有产生男女关系的意指。

秦。《秦简日书》“取妻”忌日:“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人们在戊申日、己酉日迎娶的话,三年后丈夫将休离妻子。这就证实了在当时不仅有两人结缔的传说,而且牛郎织女受河汉阻挠而无法相聚的传说,形成七月初禁婚假的忌讳。

汉。《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传说汉高祖时期宫中一名宫女出宫嫁人后常讲述,每到七月初七,宫中众人都会庆祝节庆,歌舞相伴,用五色线相结,寓意爱情,即穿针乞巧。到东汉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为七夕鹊桥相聚的喜剧结局,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魏晋南北朝。我国历史大动乱时期,七夕节不仅继承发展了已有的“乞巧”习俗,还添加了乞求富贵、乞求长寿、乞求生子的习俗。

唐。唐代盛行七夕活动。唐玄宗与杨贵妃

“每至七月七日夜,时宫女辈陈瓜花酒撰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七夕皓月,鲜花美酒,仙乐飘飘,穿针比赛,欢乐达旦。

宋。农耕文明进一步发展,从朝廷到民间,牛郎、织女成为了祭祀的神灵,祭祀盛行推动了七夕节的发展。七夕节俗活动更加丰富了,除了保存历代流传下来的求灵巧、水浮针、看巧芽、拜魁星等,还出现了《天河配》、《长生殿》等节令戏,七夕节成为了可以使民众娱乐放松的节日。太平兴国三年,宋太宗下了一道有关于鼓励人们欢庆七夕的诏书,隆重程度可见一斑。

元。七夕节在元代多被称为女儿节。《元氏掖庭录》: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着为得巧之侯。动青商之曲,宴乐达旦。

明。七夕作为重要的民间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

清。掷花针的活动同明朝。此外,人们在庭中或露台上陈设香烛和各种果实,对牛郎织女二星进行膜拜以此来乞巧。

看,古人是不是比我们还会玩

?在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七夕节焕发了新的生机,彰显了文化自信。国人在寄托爱情思念的同时,更应不忘仰望浩瀚苍穹,探索星辰大海。

最后祝愿七夕的恋人们: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久长,朝朝暮暮。

参考:邱绮《传统七夕节演变历程与现代转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