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生(张浚生平简介)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圣地,对常人而言,能在这里出席一次会议已属不易。然而,既不是党政要人,也非文化巨擘,更非学术泰斗,唐学元先生却能够在人民大会堂内以广东话慷慨陈词,成为第一个在人民大会堂以潮汕方言发言的著名潮商。

享有如此殊遇,曾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铜紫荆星章和泰皇御赐皇冠勋章的唐学元先生却是一个极为低调的人。诚实经商之余,他还热衷于奉献社会,在公益事业谱写了一曲“高调”的生命赞歌,令世人由衷钦佩!

唐学元(左)

>张浚生(张浚生平简介)

严父指导,从低做起

1927年,唐学元出生于风景秀丽的广东省汕头市郊鮀浦村。这是一处背靠桑浦山,前倚南海,富饶的鱼米之乡,但由于人多地少,到海外谋生发展的人很多。他的父亲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港创办米行,唐学元在一九四三年到港协助父亲料理生意。那时,他刚好读完中学一年,父亲对他说:店里需要帮手,你是长子,你不帮我谁帮我。就这样,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堂,到米店里当学徒。想不到,一干就是几十年。唐学元想起那时的情况不禁感慨万千:当时也是生活所逼,小学毕业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了。但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我才悟出读书的意义。如今,他的子女个个都受过高等教育,而他本人,也对教育事业相当重视,他希望从后辈身上得到补偿,完成自己的夙愿。

唐学元父亲对唐学元要求非常严格,要他从做学徒开始,担担抬抬、扫地、抹桌,甚至斟茶倒水、收拾碗筷,件件都得做。就这样,唐学元慢慢积累了经营米铺的经验,而且和伙计、行家也打成一片。

大米是南方人的主食,但经营此门生意获利不厚。唐学元说,刚入行时,每个月收入仅数十元。在香港,政府实施大米进口专利及限额政策,商人不得随意提高价格,因而做大米生意的多是殷实商人,企图投机取巧的人做不了这门生意。唐家米行自一九四八年创立,到五十年代,大米生意开始进入正轨,正赶上政府的配额制度开始实施。当时全港米业牌照数目只有六、七个,且审批資格严谨:要具有良好的信誉,并且要有一百万元的资本。米商虽然所得利润不厚,但胜在收入稳定,故入标者数以十计。

进口米商首批持牌

唐家有幸中标,成了首批持牌的进口米商。六十年代,唐学元开始真正接管米铺。那时候,三十岁的他俨然是一个“老行尊”了,信手抓起一把米,就能道出它的产地、特性及品质,对各地米业的行规更是了然于胸。他不单受到伙计的尊重,行家们更是另眼相看。做人就是这样,一定要从低层做起,一步一步来,别指望一步登天。这就是一个磨砺的过程。纵观唐学元创业成功的道路,他的家庭生产就是从一粒小小的米开始,逐渐拓展到地产、贸易、饮食、货仓及雪羔车生意等。

批发代理样样皆精

唐学元始终认为自己的主要业务是大米。在香港米商可以分属三大类,进口米商亦叫储米商,主营大米的进口并要求其保持有一定天数的储米量。批发商是进口商和零售商的中介人。批发商以批发价从进口商处获得大米,再将之分售给零售商。零售商则将从批发商手中获得的大米直接转售给消费者。唐学元旗下的公司既有从事进口的,也有从事批发的。他不仅独家代理台湾、越南米,也经营泰国的袋装米,而且还取得了怡和及保庇洋行的大米代理权。

在唐学元公司的入口挂着一幅显然是久经岁月的对联,上面这样写着:“忠厚待人宾远至,诚真处友客多来。”

谈到唐学元在地产界的发展。还有这样一段故事。潮汕人很重视物业,在乡下,一赚到钱就是盖房屋、置田地,而外出人亦认为只有头上有片瓦遮身,才能立足。唐学元说:父亲生前就鼓励我,要有自己的物业才能安心。我一定要完成父亲的愿望。1967年,唐学元在西环购了幅地,后来盖了楼,那楼用父亲的名字命名。几年后,在浅水湾置了地,盖了楼,又是以父亲的名字命名。“与其说是一种眼光,倒不如说是父亲的教导罢了。刚好在自己身上有条件实现。”唐学元的言语中仍带着尊敬和谦虚之情。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早前,唐学元到某地旅行,看到一块小石碑刻有上述警句,便买回来,一直放在写字台勉励自己,作做人的宗旨;多年来,他坚持每年做善事,也是因为这几句话。有这么一个故事,唐学元曾捐一笔钱给浙江大学作“管理创业基金”之用。香港公益金筹款活动,他又捐了一百万元,大会没有宣读他的名字,因为他说没有这个需要。

原来唐学元有个心愿,不管自己米铺的生意如何,他每年都会尽力做善事,这条为自己定下的规定已经坚持了多年。他笑说做善事心安理得,亦当是自己的一种责任。说得轻描淡写,心中却坦荡。

西环“聚大行”是唐学元一生的心血,米铺大而负盛名,一班老伙记差不多都是同龄人,大家共同经过半个世纪的合作,十分难得。唐学元先生一直将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将公司的员工视为兄弟姐妹,对公司实行人性化管理。公司不但为员工提供舒适的环境,而且还提供了中晚餐;员工退休后,公司都会替他们安排好养老事宜;不管是什么时期,公司经营如何,都不会裁员……各种人性化措施也令员工有了归宿感,将公司当成家。聚大行就是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下将米行越做越大,在发展道路愈行愈远。

不惧失败勇于尝试

“回想起来,最初也曾失败”,唐学元早前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想当年年少气盛,胃口太大,以为生意经不难念,在九龙塘买了一块地皮,贸贸然发展,结果蚀了一大笔,但父亲说:去闯吧,失败了不要紧,转转弯就是”。

唐学元将几十年商海沉浮得出的教训用在下一代人身上。他也常对儿子说:去闯吧,失败了不要紧,转转弯就是。他的儿子唐大威,于英国大学毕业后,即任职于国际著名的会计师楼,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及优厚的待遇。唐学元告诉他,唐氏家族生意总是要有人继承,他像当年父亲教导自己那样来教导儿子:你是家的长子,你不帮我,谁来帮我。

朴实耿直教子有方

唐大威辞了职,回到唐学元属下的公司,薪水当然不如从前。唐学元让儿子负责的那个项目因故要推迟上马。闲散了一个月,唐大威却在外面找到了一个很合适的职位,应试相当顺利,他将出任一家公司的总会计师,而待遇比他以前在会计师楼还要高。可是他最后还是回到家中。他为唐学元解答了疑问:我若接受那份高薪,我就要尽责。食分君之禄、分君之忧。而我还是要继承生意的。儿子的一席话,使唐学元感到欣慰。耳濡目染,那种朴实耿直的作风在后代的身上得到了延续。现时的唐家生意,已向多元化及现代化发展了。

“吝啬”的“米王”

享有“米王”称号的唐学元,身家数亿,在香港拥有聚大行。他个人低调,米铺却享负盛名。别看他平时可以坐电车、坐巴士,米铺买剩的米他拿回家吃,但他可以一掷千金,钱到人不到,淡泊名利。

唐学元曾任香港潮州社团总会创会副主席,他多次慷慨捐赠支持国内的高校建设,在慈善事业上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然而,他每一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早餐,一直都是简单的牛奶三明治,午餐、晚餐只是在公司的食堂与同事一起就餐,上下班坐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巴士。这看似完全是一个日常上班族的日子,却是唐学元坚持许多年的生活状态。

唐学元曾“吝啬”地说:“的士太贵了!”,因为坐“的士”的费用足够他一天的开销了,他舍不得花这份钱。唐学元拥有两部私家车,却很少自己使用,就算要去远的地方,他也会优先选择地铁这样平民化的交通工具。唐学元曾这样说:“香港的巴士又干净又漂亮,香港人有时候就是太挑剔了。”

有一次,唐学元来广州开会,需要坐“的士”才能到达会场。当时,如果在原地打车的话,“的士”就必须绕过路口兜一个圈子,唐学元觉得这样太浪费钱了,于是,就步行绕过路口,到对面搭车。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潮人勤俭节约的处事风格就在唐学元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是绕过一个路口,节省的也许不过是几元钱,但是,潮商正是凭借着这种“点滴节省”的精神,构筑出今日的辉煌。

夏日街头的雪糕车,偷走了全香港人的心!

特德·德鲁(TedDrew)、何敬源和唐学元三人过去一起到英国旅游后,便将雪糕车的概念引进香港。1967年,唐学元开始经营雪糕车生意,1970年起取得了富豪雪糕的香港特许经营权,并于沙田火炭设厂。

当时创办人之一的何敬源先生说:「其他人卖雪糕,我们也卖雪糕,但要做得高级些」,所以就叫做富豪雪糕。2010年,美国MisterSoftee收回特许经营权,香港富豪雪糕车改名为「雪糕车」,英文名也由MisterSoftee改为现在的MobileSoftee。

五十多年过去了,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随处能听到一阵阵柔和的音乐声,伴随着一阵清甜的雪糕味。音乐雪糕车成了香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给上了年纪的人带来了美好的回忆,它为多少儿童带来了欢乐。而今,音乐雪糕车在内地的大都市上海大行其道,不单是炎热的夏天,即使在冬天同样生意红火。而全盘经营内地生意的,就是唐大威。事实上,雪糕车的经营,实践了唐学元的那一套生意理论:“应该让生意去找客人,而不应由客人来找生意。”

开到深圳去的香港雪糕车

2017年,日本老牌文具品牌TRAVELER'SCOMPANY与香港City'super旗下的生活杂货店LOG-ON联手,推出香港怀旧风格的「HAVEAICETRIPwithMisterSoftee」系列,出售多款以香港富豪雪糕车为主题的特别版文具。

深深公益心浓浓潮汕情

唐学元先生的经商为人之道令人佩服,而他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热衷更深受世人爱戴。香港回归前,他被邀请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地区事务顾问,积极支持中央对港政策,为香港平稳顺利回归出力。1995年为了消除港商对回归后政策的顾虑,唐学元先生亲自带领香港潮州商会的全部会员前往北京参观考察,并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亲切接见,活动最终取得圆满成功。香港回归后,他又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鉴于他的贡献,首任香港特首董建华为他颁发铜紫荆星章。

上世纪七十年代,汕头市政府邀请唐学元先生去内地投资酒店,承诺将建成后的酒店前五年的全部收益都归唐学元先生。唐学元先生投资154万将酒店建成后,前三年就将成本收回,对于后两年的收益,他坚持分毫不取,全部归家乡政府支配。按照酒店的经营效益,他差不多将200万留给了当地政府。由于汕头淡水资源供应不足,他还主动捐资兴建水厂。1996年4月他捐款建造造价53万元的睢县蓼堤镇唐学元希望小学。

唐学元(右)

香港潮州商会是香港百余万潮人中历史最长且最具代表性的团体之一,在香港有相当实力及影响力。唐学元出任香港潮州商会会长那年正值香港“九七”回归。在他的领导下潮州商会积极支持香港回归祖国,拥护香港《基本法》和祖国对香港的方针政策,在香港过渡期坚决团结一百多万乡亲和其它香港同胞,为香港长期稳定繁荣做出极大的努力。

其后,唐学元联合香港嘉应商会及四邑会所、顺德联谊总会等几家粤属社团,举办《基本法》讲座,动员会员出席听讲,加深对《基本法》的理解。1996年,他又联合二十余家粤籍社团发起成立粤属社团庆祝回归委员会,为“九七”香港回归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9年,第十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被唐学元先生引以为傲的一次成功大会。他作为香港代表团团长,同时又是前任北京海外交流协会的名誉顾问。早先,北京市副市长张茅就表达过希望唐学元先生带领世界各地的华人到北京走一走,观光旅游。于是,他灵机一动,建议国际潮团联谊会在北京召开,最后一共来了三千七百多位世界各地的潮商,唐学元先生作为团长在人民大会堂用“潮州语”发言,引来阵阵掌声,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据说,当时李嘉诚先生笑着祝贺唐学元,并对唐学元说:“这次大会我一定支持。”唐学元:“李先生,你拿五千万出来都不成问题,但希望你留此机会给其他潮州籍的朋友。那一刻,我体会到潮州人的合作和团结精神。”

扬诚信之风替员工着想行善最乐患难真情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深刻的原因,唐学元先生的成功也不例外,因此,在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中,该书作者将唐学元先生的成功之道列为经典案例。在笔者访问唐学元先生之时,从两个地方也窥见他成功的端倪。

首先,在唐学元先生的公司入口挂着一幅久经岁月的对联,上面这样写着:“忠厚待人宾远至,诚真处友客多来。”从跨入商海起,唐学元先生就将“信”立心头,接管聚大行更是将诚信当作经营的铁规律。不论在香港的销售市场上,还是在国外、特别是泰国的大米采购,聚大行都是有口皆碑,深受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在唐学元的一生中,做善事无数,问及究竟哪次最深刻、最难忘?唐学元先生早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那是1998年金融风暴后,当我知道下岗工人的苦况后,就拿出一笔钱支持再就业培训。那次有六个省的代表前来,他们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那一次真的很难忘。”唐学元这次被冠以“患难真情”,他说乐于接受。

爱浙大无言育子女有方

“爱就像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绵长悠远;爱就是一首田园诗,纯洁无暇,和煦清淡;爱就像清晨的春雨,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爱就像一首情歌,宛转悠扬,轻吟浅唱;爱是一阵清风吹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这是浙江大学的学子对唐学元先生的大爱的赞歌。由于与曾经的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的友谊,让唐学元先生与浙大结下难解的情缘。

早些年,唐学元先生就投资50万元决定在浙江大学建立财务分析实验室。2004年10月15日,“唐学元财务分析实验室”在浙大城市学院落成。2007年,在浙江大学110周年华诞之际,唐学元先生及其儿子唐大威先生捐资110万元港币,支持浙江大学“浚生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并设立“浙江大学唐大威优秀学生赴港实习计划”。同时,他还将自己编写了十年的著作捐赠给学院。2011年11月18日,唐学元、唐大威父子再次捐赠100万港币襄助浙大学子。

2011年,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向唐学元、唐大威父子颁发捐赠证书

唐学元先生对祖国的教育事业如此关心,对于子女的教育更是从未懈怠。在子女的心中,唐学元先生不但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唐学元先生之子唐大威先生曾说:“从我父亲身上,我学到了勤劳与拚搏。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胆大心细,遇事多思考。更主要的是,他让我知道,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应该多为社会做好事。”

在唐学元先生的言传身教下,唐大威先生学有所成,从英国著名的伦敦大学毕业,成为香港注册会计师。他像其父亲一样关心和奉献社会公益事业,并担任香港第二届立法局及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同样,他也心系浙大的发展,担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客座教授。

对于养生之道,唐学元先生曾说:“人勤快多思考,身体就不老;多做善事对社会有情,就永远年轻。”子曰:“仁者长寿。”唐学元先生的人生确如圣人所云。

来源:行知部落、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知中文化、天下潮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