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在今天俄罗斯那边依然没有改变,要知道俄罗斯人在他们的俄罗斯语中,对中国的发音是“Китай”,意思还是“契丹”的意思。
对契丹、中国傻傻分不清,不仅是俄罗斯人,更让西方人迷糊。这不,在16世纪中叶,有两个西方人,决心要一探究竟,要证实中国与契丹的关系。这两个人,一个是意大利人利玛窦,一个是葡萄牙人鄂本笃。
>北京的别称(北京的别称有哪些)
之所以如此,在此之前,欧洲人大抵视契丹与中国为两国,并且把中国称之为契丹。这源于两个事,第一个就是契丹族的崛起,让生命在西方显赫。
在唐朝末年军阀割据的时期,北方的契丹族趁着中原无暇顾及之际,由其首领耶律阿保机完成“契丹八部”的统一,公元907年建立辽朝,与此同时,不断向外扩张。
到了赵匡胤统一中原,于公元960年建立大宋朝时,契丹人的辽朝已经非常强大了。即便是鼎盛时期的宋朝,也只能勉强与契丹人的辽朝打个平手。如此,在中国的版图上出现了辽朝和宋朝南北分立的情况,一个“南北朝”出现了。
不久之后,辽国之后被自己的附属女真人灭掉,契丹族著名的领袖耶律大石,一路西征,占领西域及中亚大片领土,建立西辽。
由于契丹人的领土从中国北部向西一直延伸到中亚草原,与俄罗斯以及中亚接壤,因而契丹的名字被当时许多国家用来称呼中国北部,直至成为对整个中国的称呼。
如此,也让13世纪来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用契丹来称呼中国。他笔下的元朝(中国)叫契丹Catai,首都在汗八里。
1602年(万历三十年),一个葡萄牙人鄂本笃开启了一段寻找“契丹”国的丝绸之路上的艰难旅程,他从印度随商队途经莫卧儿,逾帕米尔高原。1603年年底抵叶尔羌(今莎车),经今喀什、阿克苏、焉耆、吐鲁番、哈密,于万历三十三年抵肃州(今酒泉),两年后病死于此。
在鄂本笃之前,还有一个意大利人在1582年抵达了澳门,来到明朝后发现操突厥语的告诉他们这里是契丹,而明朝人并不乐意被这么叫,利玛窦写信给欧洲人报告他的发现。其中,之一就是鄂本笃的发现,利玛窦据鄂本笃遗留之日记,撰成《鄂本笃访契丹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他们确认了“契丹”即“中国”,也就是中国、契丹是同一个国家。
这时候,欧洲人才恍然大悟,契丹(Cathay)、中国,居然是同一个地方。而汗八里就是北京的意思。
并得知了“汗八里”一词真正的意义,原来这个“汗八里”是“鞑靼人的伟大北方”,后来蒙古人征服中国后,忽必烈在北京建立元大都,并将这里命名为“汗八里”。
两个半世纪后,利玛窦来到中国澳门后,才知道忽必烈建立的“汗八里”,已经改名叫“北京”。
参考文献:
【《马可波罗行记》《利玛窦中国札记》《鄂本笃访契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