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祁镇和朱祁钰的一生(明朝朱祁镇是昏君吗)

(大漠)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明朝朱祁镇和朱祁钰的一生(明朝朱祁镇是昏君吗)

关外,茫茫大漠,极尽风沙苦寒之地。

一处十分破旧的蒙古包外,一个身着胡服,蓬头乱发的年轻人已经在地上跪了很长时间。

他穿的是一身游牧民族的常服,但面容依稀可辨,是个中原人。

他就那样一动不动地跪着,双手捧着一柄古铜色的匕首。

大漠风沙极大,一阵狂风吹过,落在那匕首的锋刃之上,竟然隐隐发出“嗡嗡”的声音。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大雪,悄然而至。

风雪之中,这个年轻人手腕向内,轻声自语道:

自古帝王兵败身死,乃是寻常之事,我竟如此糊涂,苟且偷生了如此之久,让国家遭人耻笑,真是奇耻大辱,今日我自绝于此,也算不愧对大明列祖列宗。

话罢,年轻人手持匕首欲要刺向小腹,但远处的呼声却打断了他的行动。

远处,是几个明朝打扮的官员,一边踱步赶来,一边高声呼喊着:

太上皇!太上皇!我们要回北京了!回北京了!

年轻人转头看去,天地白雪肃杀,辽阔而凄迷。

——题记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一代英主明宣宗朱瞻基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途,大行而去,年仅三十八岁。

皇帝二十八岁登基,三十八岁驾崩,在位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整整有十年。

在朱瞻基尚未成为皇帝前,他曾经调侃过自己,天若假我为君十年,必励精图治,叫后世尽知仁宣两代为大明盛世。

结果,朱瞻基一语成谶,上天不偏不倚,正好给了他十年。

十年,造就出了明朝的“仁宣之治”,而下一个十年,就要交到朱瞻基的儿子,小皇帝朱祁镇的手里了。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的时候,年仅八岁。

在《谥法》中,“英”代表着英明神武,聪明智慧,是帝王谥号之中的上谥,往往被赠予那些在年少时代就出类拔萃,有一番伟大作为的帝王。

但朱祁镇的“英”,却似乎是用来讽刺他的。

这位年轻的帝王曾经在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亲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讨伐瓦剌,但却在土木堡(河北怀来)折戟沉沙,不仅全军覆没,皇帝本人还被瓦剌人给俘虏了。

瓦剌,即为北元分裂后的一支。

这一支精锐的蒙古军队雄心壮志,一直有着想要反攻大明,恢复元帝国当年盛景的心愿。

而年轻的朱祁镇,年龄不大志气大,同样有着想要在北方建立军功的理想。

自己的太爷爷,父亲,无一不是战场上的枭将,自己又何尝不想饮马关外,封狼居胥?

年轻的朱祁镇把自己当成了当年五征漠北的成祖朱棣,但此时的瓦剌太师也先却不是当年被朱棣追着打的马哈木。

(也先画像)

理性主义,轻敌,傲慢,天真,朱祁镇的失败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必然的。

但奇怪的是,朱祁镇虽然做了瓦剌人的俘虏,但身在敌营,他的福利待遇却出奇的好。

作为俘虏的朱祁镇拥有自己的单间,房间干净别致,一日三餐供应充足,负责看押他的蒙古士兵们也对他十分敬重。

士兵们对朱祁镇都十分尊重,而瓦剌的高级领导人们,诸如伯颜帖木尔等人,到最后甚至都成了朱祁镇的朋友。

这个在正统史学观点里几乎一无是处的帝王,到了敌对阵营,反而混得风生水起。

而这一切的原因,不外乎朱祁镇的性格——他是一个十分温和的人。

这位帝王的身上,没有威严肃穆的仪态,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势,更没有颐指气使的行为。

朱祁镇是一个十分平等的人,在他的心里,从来没有尊卑的界限。

当年朝堂上大权独揽的权宦王振,朱祁镇把他当做最好的朋友,而如今风沙大漠,皇帝又把这群蒙古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

但他身为帝王,使命自然和其他人有所不同。

他想过苟且偷生,在这片大漠之中了此残生,他也想过杀身成仁,给大明朝廷一个交代。

但最后,他还是回到了紫禁城。

兜兜转转,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重回紫禁城,真可谓是物是人非。

(明代宗朱祁钰画像)

自己的弟弟,郕王朱祁钰成了新皇,自己则成了个不伦不类的太上皇。

不仅如此,朱祁钰还把自己关了禁闭——多疑的新帝把朱祁镇关到了紫禁城中最为偏僻的南宫中,并且派人严加看守,一步也不许外出。

这个曾经是战争俘虏的皇帝,转瞬之间,又成了政治的囚徒。

小小的南宫,朱祁镇一待就是七年。

在旁人看来,这似乎是一段痛苦的回忆,但对朱祁镇本人来说,这七年过得并不算差。

是的,朱祁镇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的人格魅力,那就是无论到哪里,和什么人相处,他都可以把对方变成自己的朋友。

负责看守自己的宫女太监们对自己礼遇有加,而朝廷里的一些官员们更是对自己留有旧情,一直在想办法把自己营救出来。

最后,在翰林侍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宦官曹吉祥的努力下,趁着朱祁钰患病不能上朝,他们在一个寂静的深夜打开了南宫的大门,重新拥立朱祁镇当了皇帝。

朱祁镇复辟了。

经历了无数的腥风血雨,权力争斗,这个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年轻,他终于过上了相对来说比较平静的生活。

相比之下,朱祁镇一生的经历,实在是要比他爷爷朱高炽,父亲朱瞻基要丰富得多。

仁宣两位皇帝治下的大明,是一个风调雨顺,国富民强的大明,所以这段历史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有趣的。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历史倘若无趣,那老百姓的小日子才能过得有趣。

不幸的是,历史到了朱祁镇的手里,开始变得波澜壮阔,精彩曲折。

他曾经是英姿勃发的帝国天子,率六师出征,想要立下旷世伟业。

他曾经落入瓦剌人之手,失去自己拥有的一切,跌倒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他更曾在凶狠的政治斗争中落败,沦为政治的牺牲品。

他还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颠覆自己已经注定的结局。

从少年天子,到战争俘虏,到政治囚徒,再到皇帝,这个过程实在是让人啧啧称奇。

自古以来,皇帝被俘虏,下场基本上都十分凄惨。

(宋徽宗赵佶画像)

近有钦徽二帝被金朝俘虏,受尽屈辱,身死他乡。

远有晋怀帝司马炽被汉赵政权活捉,喜提毒酒一杯。

但朱祁镇却偏偏成了一个例外。

身在敌营,他不仅能得到敌人们的尊重,还能让士兵们不遗余力地保全他的性命。

而在南宫的软禁生涯,朱祁镇更是交下了不少知心的,甘于为他卖命的朋友。

朱祁镇没有什么大才,搞不了什么阴谋,也没有实力去搞威逼利诱那一套,皇帝一生,靠的就是人格魅力四个字。

不卑不亢,不气不馁,虽时刻落于险境,但却仍然自尊自爱,风采依然。

但作者这么说,并非是替朱祁镇说话,抑或是去“洗白”他。

事实上,皇帝的一生,虽然传奇,但却并不光彩。

(王振形象)

他宠信过奸佞的小人王振,致使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惨败,极大地打击了明朝的国防力量。

他更在重回皇位之后冤杀了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于少保。

明史作家当年明月曾经说:

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是一个好人。

但在作者看来,朱祁镇不仅不是个好皇帝,更加不是个好人。

皇帝曾经在临死之前废黜了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的殉葬制度,这的确是他身上的亮点,但这并不能遮盖他以前所犯下的过错。

残酷的战场上,是堆积成山的白骨,多少条鲜活的生命因为朱祁镇而丧生?

那是多少条人命?这些人命的背后,又是多少个失去丈夫和儿子的家庭?

所以,作者更愿意认为,朱祁镇并非是个好人,但他的确更像一个“人”。

多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日子,让皇帝明白了弱者的不易,底层的艰辛。

一将功成尚且万骨枯,那一帝功成又要有多少人陪葬?

在皇帝最后的岁月里,他选择了用违背祖制,废黜殉葬制度,来为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赎罪。

事实上,作者曾经试着去原谅朱祁镇,去理解朱祁镇,乃至于去把他解读成一个做过很多坏事儿,错事儿,但执政后期还算不错的守成之主。

但于谦的死,却成了作者本人对明朝历史永远的痛。

(于谦画像)

我不是不能原谅朱祁镇,我只是太过心疼于谦了。

战场的刀光,大漠的风沙,朝堂的争斗,耗光了英宗皇帝朱祁镇一生的精力,皇帝龙驭上宾之时,尚有百官嚎哭不已,百姓纷纷举丧,但那个死在了自己亲手保卫的北京城下的于谦于少保,在遥远的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又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呢?

这大明,曾是帝王的大明。

这大明,也曾是臣子们的大明。

但其实大明不属于任何人,因为江山是主,人是客,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终究会湮灭为齑粉,但,惟英魂千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