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1031—1095年),北宋政治家、科学家。历任检正中书刑房公事、翰林学士、延州知州等职,后因“永乐城之战”被贬。晚年移居润州(现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著名作《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17门,记载了许多当时的科技发明和文化艺术。
《梦溪笔谈》关于科技的内容极为广泛,据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统计,书中有关科技的条文有207条,占全书的近三成,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建筑等等。
>梦溪笔谈作者是谁(梦溪笔谈作者是谁0)
在《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
在天文方面,沈括改进了浑仪、浮漏、圭表等;
在物理学方面,他记述了指南针的四种使用方法,即水浮法、置指甲上、置碗唇上和悬丝法;并指出指南针不全指正南,而常微偏东;指南针有指南、指北两种。这是关于指南针发明、应用,及地球磁偏角之发现的重要史料。西方直到1492年才由哥伦布发现,比沈括足足晚了400多年。
沈括考察了温州雁荡山独特地形地貌并分析其成因之后指出:“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这种“流水侵蚀作用”的看法是十分正确的,这一观点,直到18世纪末英国的赫顿在《地球理论》一书中才出现,比沈括晚了约700年。著名科学家竺可桢20世纪20年代便曾撰文《北宋沈括对地学之贡献与纪述》,高度评价《梦溪笔谈》在地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
“石油”一词就是在《梦溪笔谈》中最早被记载的:“邝、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这说明沈括在延州为官、对西夏用兵时,就发现了当地的石油。
石油在宋代又叫猛火油,作用主要是照明、制作石墨和用于军用物资。在冷兵器时代,石油是火攻的重要物资,北宋曾公亮在1044年写《武经总要》时,就把石油作为重要的军用物资收入书中。
沈括还发现了石油的烟可制墨,并进行实验,发现“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断定这种墨将来会大行于世,他建议推广这种石油烟做的墨,从而少砍伐林木做墨,以此保护生态环境。为此他还赋诗一首:“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宋史·沈括传》作者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梦溪笔谈》之所以获得如此称许,可归因于沈括科学家本质的治学特色。他不但记录了自然现象,而且对这些现象进行各种各样的观察、实地测验、实验活动,从而总结和诠释。从《梦溪笔谈》中,我们可以欣赏到沈括严谨的治学态度,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不蹈袭古人成说
能够做到如此全面的科学解释,在于沈括具有深厚的科学知识根底,能够了解天文、历算、乐律等的深邃理论,并且屡有发明。因此《梦溪笔谈》不但记叙前人于科学知识上的真知灼见,又能指出当中缺失处,并且提出新颖的见解。他绝不以蹈袭前人旧说为满足,经常亲自验证,提出理论,以解决前人的错误。
他治学上不盲从,对于古人成说,也经常指出当中不合情理的地方。例如卷三有一条关于舜帝二妃的叙述:
他仅从数学常识出发,计算出二妃在舜帝陟方时,已近百岁,而不会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少女。
《梦溪笔谈》的价值,不少人都重视其科学知识,指出沈括无论在数学、物理、天文、历算等学问上,都达到当时世界的领先水平。这固然是《梦溪笔谈》带给后人的重要科学材料,但我们更需注意和学习的,是沈括怎样把自己推到领先的水平。或许,从书中的一些条目,我们可以认识到沈括的治学态度怎样令他在芸芸北宋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人文与科学知识皆有成就的博学家。
2、理性审视问题
沈括秉持理性态度,审视各种事物。例如《神奇》中有以下一条谈到“前知”的问题:
这是从逻辑上说明没有所谓前知。沈括的论点很简单,如果说事有前定,必然要待事情应验后才能说,但既然应验了,那么便是当下才知道的事。对于那些认为可以前知而规避的说法,他更直截了当地否定了,因为从逻辑上说,可以规避,就说明也会前知已避之事,那事情根本就不会出现;如果见不到所避之事,那就不是前知了。
3、重视实证观测和研究
沈括对各种事物抱着浓厚兴趣,而且不是停留在书本的记载里,而是喜欢亲自观察和研究事物。
《梦溪笔谈》中,有很多是他亲自观察和做实验来证明事物真伪的记录。例如卷三有一条记录了他参观冶炼作坊:
从实地观察认识真钢与伪钢的分别。这种对事物认真观察的态度,也见于他对虹能饮水这个传说的追寻。
书中还有沈括进行天文、历象观测的资料,其中有一条(一二七条)谈到他观察极星,绘制了二百多幅观测用的星图,最终得到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结论。
4、观察敏锐和联想能力惊人
在古代中国,文人游历是很平常的事,沈括也不例外。沈括跟一般文人不同的是,他并不把自己的眼光局限于对山水景致的欣赏上,而是始终保持着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而且展示出十分惊人的联想力,能够把看似没有关系的自然景物联系到地理变化,从地质学的角度解释一般人不以为意或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
例如熙宁六年(1073)至七年,他在两浙之间游历,又到过温州的雁荡山,他看到的却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在这次游历中,沈括敏锐地观察到雁荡山的地貌,“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漱、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卷二十四,四三三条)。准确地以冲积理论解释了这种地貌形成之原因。
奉使河北时,沈括经过太行山一带,看到“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因而联想到“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并且以河流沉积解释了海洋变成陆地的原因:“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卷二十四,四三〇条)
又例如《补笔谈·乐律》中有一条谈到“应声”问题,属于声学上声音共振的课题。沈括就做了纸人试音的实验来证明其原理:欲知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声律高下苟同,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亦震,此之谓正声。(五三七条)
《器用》中也有一条关于出土的古代弩机的记载,沈括不但能用算术上的勾股理论解释其设计,而且为了验证这个计算方法套用在弩机上是否切实可行,他自己做了实验:“余尝设三经、三纬,以镞注之,发矢亦十得七八。”并因此推论说:“设度于机,定加密矣。”(卷十九,三三一条)
也许,沈括并不适合做官,但他从小留心观察、注重调研的习惯使他成为一个大科学家,并以文本的方式为后世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著作——《梦溪笔谈》。
沈括之后,指南针很快应用于航海,并不断改进,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发展,石油也被后世广泛应用。
为了纪念沈括,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
沈括,就这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留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里,留在了中华民族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