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作者(朝花夕拾作者简介)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好像一直都是初中必读名著书目,大家都读过了吗?#

1926年,浙江绍兴人周树人46年,虽未至半百,但是经历了旧中国的风雨飘摇,又尝尽世态炎凉,虽然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他实际上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但是他自从用鲁迅等笔名开始写文字以后,就体现出一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态度。

>朝花夕拾作者(朝花夕拾作者简介)

虽然鲁迅自己也知道,自己不是那种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人,但是,他可不是民国时期的顺民。

鲁迅是不是一位革命者呢?我觉得毋庸置疑,在一个急需变革的时代,有人有身躯来点燃革命之火,有人则用文字来输入精神力量。而且使之燃烧得更加激烈。

然而,这一年的鲁迅从北京到厦门,依旧从事着教育的事业。当然也需要进行一些躲避。并非他胆小怕事,而是没有必要做出一些不必要的牺牲。

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这个时候的鲁迅杂文犀利无比,然而内容还有一些柔软的地方,他虽然曾经表达对故乡那些陈腐的规矩和愚昧的人的厌恶,以及对世态炎凉给自己造成的伤害,然而童年和青春期依旧有一些美好。于是就成就了《朝花夕拾》这本散文回忆录。这是鲁迅的童年和青春,也是江浙清末和民国初期的缩影,更是中国民俗的地域印记。

这本集子最早的名字比较朴素,叫《旧事重提》,在没有标题党的时代,或者没有非要你把标题写得跟个简介似的时代,我以为给人无限遐想是美好的,作者们可以用心制作内容,而不是想了几个小时的标题以后,对内容已经毫无兴趣。

但是即便如此,鲁迅还是出版后改名为《朝花夕拾》,作者自己曾经阐述过,“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

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实际上今天来看,46岁最多算中年吧,不过在那个陈腐的旧时代,国人整体早熟早衰,虽然鲁迅不属于早衰,但是对那时候国家的现状,使得他不得不比同龄人的心态更加老成。

他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实际上出版后,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

有人说鲁迅即便写回忆散文,应该是童年的快乐时光,都充满了对旧时代的憎恨和批评,以及很多隐晦的东西。我不知道这样理解到底对不对,因为按照鲁迅的风格,不融入这些思路去理解他的作品,就觉得有点掉档次。

但是,在我看来,抛开历史的特殊性,这些作品依然有一种温暖和淡淡的乡愁,忧国忧民的东西,他老人家不缺,而回忆总应该让人觉得美好才是。不然怎么会比作花儿呢?

沽酒客的学生时代,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其他都是后来自己买书来读过,我个人来说津津有味,而且常常跟《故乡》对比,那本让他成名的《呐喊》里小说作品,其实在后来这部散文集里得到了更好的延伸。

我倒是觉得,这个时候的鲁迅,比之写《呐喊》的年代更加沉稳,笔法更加老练,并且他并没有想植入太多的革命广告和隐射时态,有些东西,都是人们的敏感和联想罢了。

但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朝花夕拾》都是中国最优秀的白话散文作品之一,我喜欢《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我每每读到这些文字,无论多少遍,都能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他们的那个时代,他童年和青年,他的成长轨迹,他的人生蜕变。

如今,我们的时代,静下来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即便文学还在,都是以快餐和商业为主,炮制着毫无营养的内容,却被大众追逐,我想鲁迅的作品,在今天,还有几个人乐意看呢?或许人们会说,离我太遥远了。如同今天,沽酒客固执的书写地方人文一样,连看客都没有几个,不过,有些事情你既然做了,就别纠结结果,我今天还庆幸能读到鲁迅的作品和其他优秀作者的文章,给予了自己的快乐就够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