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陈师道简介)

(选填)图片描述

姓名:陈师道

>陈师道(陈师道简介)

时间:1053-1102年

籍贯: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

名号:后山居士

流派:江西诗派

荣誉:苏门六学士

专辑:《后山先生集》《后山词》

代表作:《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

名言: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

社会履历:

十六岁,拜谒曾巩,成为其门人。

二十八岁,被曾巩荐为属员,因其布衣而未果。

三十四岁,被苏轼举荐为徐州州学教授。

四十一岁,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

四十七岁,启用为棣州教授,后改除秘书省正字,未上任,于两年后病逝。

陈师道是北宋文坛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李廌并称“苏门六学士”。

他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要职,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

后来,迫于生计,便娶了郭氏之女,做了赘婿,吃住皆在岳父家。

十六岁时,陈师道为了谋求仕途之道,便带着自己的诗文作品,前往东京,投谒江西诗派的重要人物——曾巩。

曾巩“一见奇之”,称赏他必定以文名于天下,与之结为忘年之交,并将他留在门下,供给读书一应事宜。

当时是王安石当政时期,正在各地开展变法事宜。

其中,科举考试也是当时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王安石一改传统的诗赋及明经诸科内容,而是改为以经义策论取士。

陈师道对此非常反感,所以,他做了一个读书人最为大胆的决定,那就是放弃科举考试。

时任史馆修撰的曾巩对此感到可惜,不愿陈师道埋没,便向朝廷举荐,让他担任自己的副手(属员)。

但不幸的是,任命的诏书还未下达,曾巩便因病逝世。

回乡为母奔丧的陈师道,听到了这个噩耗,愤而写下《妾薄命》诗二首:

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

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

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妍。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

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

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

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

诗中,陈师道把曾巩比作夫主,把自己比作妻妾,以薄命人的身份和口吻,叙说了自己对夫主的一往深情和自悲自怜的复杂情怀。

随着曾巩的去世,陈师道进入编撰馆任职的事儿,也被朝廷以一介白衣不得授官的名义给驳回了。

当时,执政的章惇也听说了陈师道的文名,想将他网罗到门下,但被陈师道给拒绝了。

他的仕途之道看起来,像是就此为止了。

但欣赏他闻名的人,还有另外一位文坛大佬,苏轼。

在苏轼的举荐下,三十五岁的陈师道被任命为徐州教授。

因为这份情谊,陈师道对苏轼充满了感激之情。

后来,苏轼因为卷入了新旧党之争,被外放杭州,途径离徐州不远的商丘。

陈师道听说了这个消息,便去向知府孙觉告假,打算去商丘拜见苏轼。

孙觉劝解他说:“我与东坡相知二十余年,后又同遭党祸,他今日再度谪官外放,我也很想聊致问候,无奈其途非本州辖地……”

陈师道说:“这个我知道,按我朝律制,不得擅自离职出境。不过,想晋人羊祜督荆州诸军,郭奕不顾王法,送祜出境。虽然因此免官,他也毫无后悔之意,我又顾忌什么?”

孙觉说:“当年东坡与我在湖州相聚,就规定彼此谁也不要谈论时事。你这时去见他,难免遭人非议,如果也因此罢官,不是违背了他的心愿吗?还是等待来日吧!”

最终,陈师道不顾孙觉的劝阻,星夜赶到苏轼的停留之处,进行拜谒。

苏轼对于这个不顾世人眼光前来拜见自己的朋友,非常高兴。

二人便同舟东下,畅叙通宵。

陈师道为表达对苏轼的敬慕,还写了首《送苏公知杭州》诗赠别:

平生羊荆州,追送不作远。

岂不畏简书,放麑诚不忍。

一代不数人,百年能几见。

昔如马口衔,今为禁门键。

一雨五月凉,中宵大江满。

风帆目力短,江空岁年晚。

而事实也正如孙觉预料的那样,陈师道这次送别苏轼,被朝廷认为是大逆不道。

大臣刘安世弹劾他擅去官次,凌蔑郡将,殉情乱法,莫此为甚。

陈师道因此被改为颍州(今安徽阜阳)教授。

巧合的是,两年之后,苏轼又从杭州来到颍州任职。

他们在颍州终日诗酒唱和,游山玩水,关系日近。

苏轼对这位下属兼朋友越来越欣赏,有意将他招致门下,劝说陈师道与曾巩“绝席”。

陈师道却拒绝了苏轼的好意,写了“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世虽嫡孙行,名在恶子中。斯人日已远,千岁幸一逢”的诗句,表示自己不肯屈居苏门,背叛恩师。

一瓣香,就是一炷香。

据说,佛教禅宗长老开堂讲道,烧至第三炷香时,就说这一瓣香敬献授给我道法的某某法师。

陈师道瓣香南丰,表明他如佛徒皈依佛门法师一样师事曾巩。

不仅如此,他还以嫡孙自居,可见对曾巩推崇敬重之深。

陈师道是遵守了他在《妾薄命》诗中许下的誓言。

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

后来,他便和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李廌一起,被称作“苏门六君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