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锁国时间(闭关锁国时间多少年到多少年)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了。那些需要人力才能完成的劳动,用机器来代替。西方文明进入到了新的篇章。然而此时的华夏民族,守旧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当时的华夏民族,对于科学一窍不通,对于外来的西洋人,清廷则是不放眼里,仍以地大物博,自居在东方世界的这片土地上,仍做着“天朝上国”迷梦。

英国工业革命,机器代替人力

>闭关锁国时间(闭关锁国时间多少年到多少年)

十八世纪末,英国曾两次外派使节来到中国邦交,但结果都没有如愿。这其中的缘故不仅仅是因为交通的不便利,还有清廷压根就不看中与西洋来往的国际贸易。

当时,还没有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苏伊士运河。英国商人来到中国,需要在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绕行,然后登陆广州。光是路程就要花上三个月,非常不方便。

只有广州十三行专门与外商进行买卖。十三行里有行总,在广州的官吏接到朝廷的命令后,再下达给行总,然后由行总传递给外商。

清朝时期的广州十三行

但是,外商在广州也有很多的限制。第一,外商仅限在广州的十三行交易,并且每年只有夏秋两季。买卖结束后,这些外商就要从广州去到澳门过冬。

广州的法令不允许外商坐轿,就算是在十三行里住宿,也不能随便出行。每年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天,才能在通事的带领下出去游玩。但“夷妇”是绝对不可以出去的。

最特殊的法令是,外商不仅不能买中国书籍,还不能学习中文。倘若是中国人教他们,也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晚清的广州十三行景象

清朝时期的海关是自主的,清廷本身就不看重海关税,所以设定的税收费用很少。不过由于当地官吏贪婪,将原本只有百分之四的税,加价到百分之二十。让外商十分不满,每次谈价也很费劲。

对于当时的通商制度,外商十分不满,但因为在中国的土地上,很为外人只好容忍。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州的外国人越来越多,这里面大部分都是英国人。

乾隆末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也逐渐加大,在掌握了印度半岛后,英国想要扩大发展。可是由于清廷的通商制度十分受限,英国决定派使者前往中国邦交。

广州港,岸上建筑为各国商馆

在欧洲人的眼里,乾隆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君主。英国人觉得他们在广州受到的通商困难,都是广州本地的官吏主事的,如果让乾隆帝知晓,也许会改革通商制度。

1792年9月,英国派使者马戛尔尼前往中国,带了许多英国的上等品。给即将要过八十大寿的乾隆帝庆贺,顺便借此机会拉近两国关系,以便于通商制度的改革。

1793年夏天,马戛尔尼使团登陆中国天津,随后到达北京。在北京稍作休整后,去往承德避暑山庄。农历8月13日,马戛尔尼使团见到了乾隆帝。

英国使团到达北京的绘图

不过在乾隆帝的眼里,这些从英国来的使团,与藩国来的贡使一样,要求他们跪拜行礼。英国使团提出要求:第一,清廷要派使者去到英国,见到英王时也要跪拜行礼;

第二,英国愿意派大使常驻北京,清廷也要派大使到伦敦;第三,英国希望清廷多增加一些通商口岸,并且将海关税固定;第四,英国想让清廷给他们一个小岛,以便于英国商人存放货品和居住。

对于英国使团提出的要求,乾隆帝很不高兴,全部都被否决了,并且要求这些英国使团立刻撤离北京,回到自己的国土。两国的第一次和平交涉,以失败告终。

马戛尔尼使团参见乾隆时的场景

对于英国来说,马戛尔尼使团虽然没有完成这次任务,但却让欧洲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有所改变。马戛尔尼在访华后这样说道:“清政府就像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由于欧洲正在经历法兰西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英国也暂时放下了在远东发展商业。战事结束后,英国又派了使者前往中国,此次的目的与第一次一样。

当时,清朝是嘉庆帝在位,英国第二次派往的使团,受到的待遇还不如第一次乾隆帝在位时的待遇。嘉庆帝压根就不把这些他们放在眼里,更没有以平等的待遇去接待外国使团。导致第二次的和平交涉又以失败告终。

马戛尔尼使团参见乾隆帝的场景

所以,英国人对清廷的态度更加不满。他们想,既然和平对待这条路走不通,那么我们就只有走一条不和平的道路。自此,让中国人深深沉痛的鸦片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结语:在东方的土地上,华夏民族确实是强盛富饶的,中国就像是老大哥,让周围各国的小弟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地位。可是随着西方世界的日益强盛,清朝依然是闭关锁国,守着老观念不肯前进,那么终有一日在与列强交锋时,我们只会占下风。

倘若当时,清朝愿意大胆地迈出一步,开阔新视野,加强改革,在日后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也许华夏民族就不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可见,与各国的邦交是多么重要。

马戛尔尼使团画家笔下的乾隆末年景象

参考资料:《马戛尔尼回忆录》《和珅奏折》

文字由宴淮清创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