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无钱无权无势的二十六岁的布衣书生,想要把一个手握重兵的湖南督军兼署省长(类似省军分区司令兼省长)扳倒,能有多大胜算?
你可能会想,还胜算?开什么国际玩笑!想都别想,力量太过悬殊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张敬汤(张敬汤是谁)
但就是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青年毛泽东不但想了,而且着手去做了。几个回合下来,还真让湖南督军张敬尧灰溜溜卷铺盖跑路了!
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驱张运动”,这是毛泽东第一次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赢得政治斗争的胜利。
虽说此时的毛泽东只是刚毕业一年多的穷书生,但他的政治智慧、斗争韬略已经达到极高段位了。
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吹一辈子的大事,在毛泽东手里不过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寻常小事。
我们知道毛主席善于以弱胜强,但是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就让我们来复盘“驱张运动”,通过这个案例,对毛泽东的以弱胜强的斗争艺术进行一个深度解析。
任何事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我们先回到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看看当时的历史环境及“驱张运动”的来龙去脉。
武夫当国天下乱局
1916年6月袁世凯归西之后,北洋军阀统治进入群龙无首的大乱局,各派系军阀相互倾扎斗争。
从1916年开始至1928年,这十二年间,把持中央政权的军阀派系走马灯式的换了三拨:段祺瑞的皖系(1916至1920年)、冯国璋的直系(1920至1924年)、张作霖、张学良的奉系(1924至1928年)。
中央政权像美国大选一样搞四年一届,后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地方军阀乱的程度更甚,其轮换迭代令人目不暇接。
尤其以湖南为最。
湖南北接湖北,东靠江西,此为北洋势力范围。西南接壤贵州广西,东南接壤广东,这是陆荣廷、唐继尧的势力范围。
湖南作为南北缓冲区,是用兵之要冲,是南北势力交锋之处,是各军阀派系全力争夺之地,易督换主也属于家常便饭,能在湖南站稳脚跟之人并不多。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至1917年,湖南的实际掌权者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从焦达峰、谭延闿、汤芗铭又到谭延闿,来回换了四次。
护法运动
1917年9月18日,孙中山发起了“护法战争”,反对北洋军阀,维护《临时约法》。南北之战爆发,湖南再次成为南北两方较量的第一线。
此时的北洋政府的实际权力由皖系军阀段祺瑞把持。
对于此次的南北之战,段祺瑞的用兵战略有两个重点:一是占湖南以制两广,二是占四川以制滇、黔。
1918年1月,北洋军大举向南方进攻,准备以武力统一中国。
在湖南战场上直系少将“玉帅”吴佩孚大显神威,先后击败护法军夺取了岳阳、长沙、衡阳等地,占领了湖南大部分地区。
按照当时北洋军阀的惯例,凭拳头靠实力说话,谁打下的江山由谁坐,湖南是吴佩孚打下来的,湖南督军应该给吴佩孚来当。
但吴佩孚是直系军阀曹锟部下,皖系段祺瑞有自己的小算盘,他当然不能让这么重要的职位让其他派系的人来当。
湖南这边吴佩孚翘首以盼督军的任命书,北京那边段祺瑞以战事未定为由,任命自己的心腹张敬尧当了湖南督军兼署省长,只授予吴佩孚“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一枚。
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湖南,只换了一枚奖章。辛苦了半天,让别人摘了桃子。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吴佩孚憋了一肚子窝囊气。
收到张敬尧当湖南督军的消息后,吴佩孚立即以粮饷不足为由在衡阳止步不前,停止对南方的军事行动,并私下与南方军签订停战协议。
南北双方就在此时达成了一个新的平衡。
此时湖南的势力错综复杂,北洋势力中,皖系的张敬尧作为湖南督军驻扎长沙,直系的吴佩孚驻守衡阳、冯玉祥率16混成旅驻在常德,并不听督军张敬尧的指挥。
另外还有湘军势力驻防郴州的湘军总司令程潜、驻扎永州的前湖南督军谭延闿等多股军阀势力。
1919年的湖南,是多派势力错综混杂、明争暗斗的混乱格局。
张毒不除湖南无望
“北洋之虎”段祺瑞没有识人之明,把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湖南交给张敬尧,自认为很高明,制衡了直系吴佩孚,实则是一大败笔。
因为张敬尧实在难堪大任。
张敬尧
张敬尧是安徽省霍邱县人,父亲张锦轩是教书先生,母常氏,生子四人,张敬尧是老大,其弟张敬舜、张敬禹、张敬汤。
尧舜禹汤,致敬四位圣贤,可见父母对兄弟四人是寄予厚望的。
但“尧舜禹汤”的四兄弟没有做成圣人,反而被湖南人痛骂为“虎豹豺狼”。
张敬尧督湘期间,任命他的三个弟弟担任要职。张氏兄弟在湖南称霸一方,大发横财。在霍邱马店、龙潭寺一带买田几万亩,又在桑郢子大兴土木修建极其华丽的督军府,并在天津置了不少房屋和地产。
张敬尧对湖南百姓横征暴敛,放任手下抢夺淫掠,强种鸦片,甚至把湖南的地矿权出卖给帝国主义,湖南百姓苦不堪言。
湖南人编了个顺口溜:“堂堂呼张,尧舜禹汤。一二三四,虎豹豺狼。张毒不除,湖南无望”。
湖南人民对张敬尧的怒气逐步积累,就像堆积的干柴,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燃起熊熊烈火。
驱张运动星火燎原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
二十六岁的毛泽东以湖南学联的名义创刊《湘江评论》。该报刊“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毛泽东写出了一篇篇雄文,就如甘泉滋润干涸的土地,振奋了人们的革命热情。
《湘江评论》很快就成了全国范围内最具分量、见解最深刻的刊物之一。
但湖南学联和《湘江评论》引起了张敬尧的敌视。在他的治下,怎么能容忍出现革命性的组织和刊物?
1919年8月,湖南学联领导长沙群众举行焚烧日货的行动,张敬尧派军警包围湖南学生联合会,强行解散学联,查封《湘江评论》。
由于提前得知消息,毛泽东布置学联职员离开,将重要的文稿和学联印信转移,未受损伤。
既然敌人行动了,那必须有所应对。
当晚,毛泽东召集学联骨干开会,定下六条方针:
一,各校学生暂不用学联名义;
二,学联活动要秘密进行;
三,将查封《湘江评论》情况通告报界;
四,要回乡学生宣传张敬尧暴行;
五,函达全国学联和各界联合会争取支援;
六,积极准备驱张。
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第一步,保存自己
当强大的对手凶狠扑过来,不要盲目硬碰硬,先退一步,要自保隐藏自己。保存实力是为反击做准备。《孙子兵法》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三十六计》说:走为上计。其核心思想就是保存自己。所以毛泽东决定“暂不用学联名义”“学联活动秘密进行”。
第二步,联合同盟
要争取同盟,组成统一战线。通过联络报界、函告全国学联及其他联合会、回乡学生宣传发动群众,获得外界的支持。
第三步,准备反攻
对于反动势力,你不打,它不会自己倒掉。防守是保存自己,进攻才能消灭敌人。谋划“驱张运动”,准备反攻。
把湖南督军张敬尧驱赶走,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万一失败,轻则会被逮捕,重则甚至有性命之忧。
但毛泽东早已深谋远虑,胸有成竹。
这件事不是年轻人脱离实际的幻想,而是立足于现实的精密计算考量:
其一,张敬尧不得民心。
张敬尧督湘期间是无恶不作,湖南人对其深恶痛绝,称其为“张毒”,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张敬尧在湖南是待不长的,驱张运动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其二,毛泽东分析了湖南的局势,他认识到军阀之间的内讧是驱张的大好时机。
之前我们分析过此时的湖南局势是多派系交织、多势力角逐。北洋势力的皖系张敬尧与直系吴佩孚矛盾很大,只是在表面上维持和气,但吴佩孚时刻想拿下张敬尧。更何况还有湖南本土势力谭延闿在旁虎视眈眈。
所以,张敬尧在湖南的统治是极不稳固的。可以有效利用军阀内部的矛盾,驱虎吞狼,把张敬尧赶下台。
其三,有组织,有主力,有力量。
毛泽东不是孤身奋战,他的背后有新民学会这个团体,而且能通过湖南学联,指挥学生发起群体性运动。毛泽东就是依托湖南学生为主力,掀起了驱张运动的高潮。
其四,运动式斗争经过实践检验是有成效的。
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手无寸铁的学生及群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也证明了群众运动斗争蕴藏的巨大能量。珠玉在前,毛泽东也依托群众运动倒掉一个地方军阀,是存在很大胜算的。
谋定而后动,有了胜算,毛泽东开始行动,我概括为:“驱张三板斧”。
第一板斧:发布檄文,先声夺势,勾出群众心中的怒气
任何斗争,在展开之前先造势。造势的方式之一就是先把舆论炒热。
搞舆论宣传,这是毛泽东的专业主场。
毛泽东当时虽然只是二十六岁的布衣书生,但他凭借创办《湘江评论》,也是新闻舆论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他通过报纸、集会、呈文等多种方式,发出一篇篇檄文,刺向张敬尧的软肋。
1920年1月19日,湖南各界公民代表毛泽东、陈赞周等给北京政府总统、国务总理的呈文在《民国日报》发表,呈文历数张敬尧十大罪状,要求北京政府速将其撤任回京,依法惩办。文章写的酣畅淋漓:
“张督祸湘,罪大恶极,湘民痛苦,火热水深。张督一日不去湘,湘民一日无所托命。”
舆论的主动权是把握在毛泽东的手里的,张敬尧虽然手握重兵,但在舆论场上完全不是毛泽东的对手。
把对手拖入自己预设的主场作战,致人而不致于人。毛泽东先赢了一局。
通过舆论场上的“饱和式攻击”,民众对张敬尧的愤怒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就是“统一战线”问题。
第二板斧:分清敌友,构建驱张统一战线,整合力量攻击敌人
谁是我们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驱张运动”的首要问题。
为非作歹的张敬尧是最大的敌人,与张敬尧有矛盾、有冲突、有分歧的,都是驱张盟友。
这个盟友,也要分清谁是中坚力量,谁是配合的,谁是可争取的。
所以,需要搞统一战线,把盟友力量有效整合,没有高效运作的组织,单枪匹马是难以成事的。
毛泽东有新民学会这个“勇猛精进团结”的同志团体,这个团体有几名同志是湖南学联的骨干。
毛泽东认定此次斗争的主力就是学生。通过学联组织发动学生举行罢课、游行,再扩展到湖南教育界、报界、文化界、市民。
如此层层加码,己方阵营越来越大,驱张统一战线逐步完成。
毛主席总结说:政治就是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
想要斗倒张敬尧,就需要整合集中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其中也包括与张敬尧敌对的军阀势力。
第三板斧:驱虎吞狼,借力打力,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达到驱张之目的
张敬尧手里是有兵的,只靠学生游行示威只是造势,不会对张敬尧有实质性损害。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在“驱张运动”的棋局中,需要引入政治军事力量。
毛泽东一方面在湖南把“驱张运动”的火点起来,引起吴佩孚、谭延闿等军阀关注,把湖南的水搅浑。
另一方面,继续将事态扩大,把“驱张运动”的主阵地放到北京,打到外线去,把火引向北京政府。
1919年12月8日,毛泽东率领驱张请愿团到达北京,组织成立平民通讯社,组织代表团多次向北京政府请愿。
驱张代表团在北京陶然亭左四为毛泽东
毛泽东此举有两个目的
其一,火上浇油,让事态扩大到脱离张敬尧的控制
首先在湖南把张敬尧的劣迹把柄都抖搂出来,让张敬尧在湖南的政敌闻讯而至,此为驱虎吞狼。
另外,把驱张主阵地放到北京,张敬尧鞭长莫及。在湖南这个地盘上,张敬尧可以抓人、镇压、捂盖子。但到了北京,这是当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呢,你张敬尧敢胡来,等着被舆论场上的唾沫星子能淹死吧!
其二,把驱张问题转化成北洋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问题
张敬尧之所以得到湖南督军的职位,关键是段祺瑞在其背后撑腰。段祺瑞是当时北洋政府的实际控制人,但也不是一家独大,他与直系冯国璋的明争暗斗也是一刻不停息的。
毛泽东把张敬尧在湖南违禁运烟等“十大罪状”捅到北京政府,给了直系攻击皖系的口实,激化其内部的派系斗争。这也是逼着段祺瑞“弃卒保车”。
利用军阀的内部矛盾达到驱逐张敬尧的目的,高明!
毛泽东这三板斧下来,果然起了效果。
1920年4月上旬,直皖两系军阀的利害冲突日趋激烈,吴佩孚通电全国控告张敬尧搜刮政策。湘军湘人已形成联合驱张之势。张敬尧大势已去,四面楚歌。
1920年6月11日,直皖战争即将爆发,皖系无力挽回张敬尧失败,当晚,张敬尧仓皇出走湖南。
驱张运动,至此落幕。
以弱胜强的斗争艺术
纵观毛主席一生的博弈斗争,他总是处于弱小一方,他的对手是看似不可战胜的庞然大物(蒋介石、日本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苏联),但最终斗争的结果却是毛主席获得最终的胜利。
他是真正的以弱胜强、以小博大的大师。
在“驱张运动”这个案例中,毛主席的斗争韬略可以用《柔道战略》一书中提出的三个原则来概括:移动、平衡、杠杆借力!
移动,是指把握主动权,让对方被动应对,将对手拉到自己的主场,使对手失去平衡并压制了他们最初的优势;
毛泽东先在舆论场上出手攻击张敬尧,他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报刊、学生游行等多种方式牢牢把握住舆论主导权,一上来就把张敬尧死死压制。
张敬尧一介武夫,搞舆论哪里是毛泽东的对手?他虽然手握重兵但无济于事,查封一个《湘江评论》,但查封不了全国范围成千上万的进步报刊。他被毛泽东骂的狗血喷头,无力反驳,失去了平衡,丧失了优势。
平衡,是做好防御的同时,时刻准备反击,目的在于牵住对手,且避免被其击倒;
毛泽东通过组织学生运动搅乱湖南后,及时将“驱张”主阵地转移到北京,脱离张敬尧的势力范围。
这就实现了自保,维持了自己的平衡。
先不败而后求胜,这是一切斗争的总原则。
杠杆借力,是指借用对手或第三方的力量,将对手击倒。
毛泽东在“驱张运动”中敏锐地发现了军阀内部的矛盾冲突,并有效激化其矛盾。北洋军阀内部的“直皖冲突”、北洋军阀与湖南本土军阀的矛盾冲突,都是可利用的。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分清真正的敌友,搞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攻击真正的敌人。这是取得最终胜利的保障。
“驱张运动”在毛主席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本不值得一提。但是这场斗争是毛主席初出茅庐之作,是在力量极度弱小、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仍旧战胜强大的对手,圆满完成既定目标的经典之作,给我们无尽的启迪。
在以后的毛泽东韬略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复盘他的经典案例,汲取毛主席的智慧。
毛主席,真千古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