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时间)

1937年9月25日,开赴晋东北抗日前线的八路军第115师在取得平型关大捷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该师主力南下晋西南,该师副师长聂荣臻(10月改任师政治委员)率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2个连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以及地方工作团,共约3000人,留在五台山地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此之前.第115师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率师政治部等和由李葆华、王平、杨秀峰组成的中共晋冀临时省委,在河北阜平地区着手开辟抗日根据地。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1月7日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辖4个军分区兼4个支队:第1军分区活动于灵丘、广灵、蔚县、沫水、徐水、满城等地;第2军分区活动于五台、定襄、忻州、代县、浑源、山阴等地;第3军分区活动于阜平、曲阳、唐县、完县、新乐等地;第4军分区活动于平山、行唐、灵寿、正定、井隆、寿阳等地。

1937年11月底,中共晋察冀省委成立,黄敬任书记。各地区还建立了特委和县委,并相继建立了河北游击军和人民防卫军等武装。

1937年12月,晋察冀边区的中共机关报《抗敌报》(后改称《晋察冀日报)))创刊。同时还创办了军政干部学校。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时间)

1937年11一12月,日军2万余人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八路围攻",边区军民奋起抗击,毙伤日军1000余人,挫败了日军的围攻。

1938年1月11日,在河北省一阜平县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共产党、国民党左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宋助文任主任委员。这是共产党在敌后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4月,召开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一次代表大会,传达中共中央洛川会议精神,确定建党、建军、建设根据地的任务和斗争一方针。会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察哈尔、河北、热河、辽宁五省部分地区领导创建的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基地-中共晋察冀省委改为中共晋察冀区委,改为中共晋察冀区委,刘澜涛任书记。

1938年5月,中共冀中区委成立,黄敬任书记。同时成立冀中区行政主任公署。11月成立中共晋察冀分局。是时,在冀中的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在平西的晋察冀军区和八路军第120师各一部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后改编为冀热察挺进军)。7月,中共冀热边特委在第4纵队策应下,发动冀东20余县、20余万人民举行抗日武装起义。11月,成立中共晋察冀分局。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晋察冀分局,成立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彭真任书记,辖晋察冀(后改称北岳)、冀中、冀热察3个区委。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的领导下,晋察冀边区颁布施政纲领,实行民主政治和"三三制"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颁布的民主政权施政纲领权,改造基层政权,建立人民代表制度,成立农民救国会、工人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抗日民众团体;同时加强财政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实行减租减息,整顿税收,统筹开支,救济灾民,发展生产,建立边区银行,发行货币,开办抗日中小学校,创办报纸杂志,组织各种文艺团体。晋察冀军区根据八路军前方总部的指示,对全区部队分期分批进行整编整训,全面提高了战斗力。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曾致电称赞晋察冀边区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

1939-1940年,边区军民在八路军第120师部队配合下,多次粉碎日伪军围攻和"扫荡",先后取得了大龙华、黄土岭、齐会、陈庄等战斗胜利,并参加了百团大战。至1940年底,根据地发展到了相当规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面积达2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1500万。抗日民主政权扩大到1个行署,13个专署,90余个县民主政府。建立生产互助合作社3万余个,社员60万人。发展了军工生产,制造部队急需的武器弹药。建立小学7000余所,中学7所,学生36万人。创办报纸杂志20余种。创办剧社、文工团10余个和大量的村剧团、秧歌队。部队发展到约10万人,民兵发展到50万人,经学校和教导团培养干部1500余名。

1941年,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改为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聂荣臻任书记。1941一1942年,日军对晋察冀边区采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反复进行"蚕食"、"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以7万余人的兵力对北岳区进行"铁壁合围",以5万余人的兵力对冀中区进行"五一声大"扫荡",在冀东、北岳区进行"集家并村",制造"无人区"等。加之自然灾害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冀中大部分地区变为敌占区和游击区,冀东的主力部队大部转至热河(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入极端困难时期。根据地军民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在军事上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组织武装工作队,分兵到敌占区和敌人后方,把武装斗争与各种斗争形式相结合,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镇压汉奸特务,争取和瓦解伪军伪组织,依据平原根据地和山地根据地的特点,地方武装和主力军相配合,创造和发展了地道战、地雷战、交通战、麻雀战、水上游击战、化装奇袭等群众性的新战法;在政治上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争取一切抗日力量,建立两面政权或隐蔽根据地;在组织上实行精兵简政,压缩编制和非战斗人员,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在经济上加强反封锁斗争,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保证军队供给。同时开展整风运动,加强中共各级组织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经过边区军民共同努力,从1942年6月一1943年5月,逐步扭转了根据地的被动局面,进入到恢复和再发展时期,根据地人口发展到约2000万,部队发展到8.3万人,民兵发展到40万人。

从1944年春开始,晋察冀边区军民对日伪军展开主动进攻,并提出战斗与生产相结合,夺取战斗、生产双丰收。9月,建立了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中共区委、行政公署和晋察冀军区所属的2级军区,下辖18个专员公署、110多个县和18个军分区。全年作战4000多次,歼灭日伪军4,5万余人,攻克据点1600多个,解放村庄9000多个,部队发展到9万余人,民兵发展到60万人。

1945年上半年,晋察冀边区军民连续发动春夏季攻势作战,扩大了根据地。8一9月,向敌占区进行大反攻,歼灭日伪军7万余人,先后收复了张家口、宣化、山海关、秦皇岛等70余座城市,解放了西起同蒲铁路(大同一风陵渡),北达多伦、赤峰,东至渤海岸、锦州,南临正太(今石家庄一太原)与石德(石家庄一德州)铁路的广大地区,从而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并抽调主力部队1.3万余人和2100余名地方干部挺进东北。

1945年9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改为中共晋察冀中央局。11月,成立察哈尔(今分属河北、内蒙古)、热河两省人民政府。

八年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日伪军作战6.5万多次,歼灭日伪军33万人。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90余万人,拥有164个县、27个镇、4个自治区(县)的近40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部队和民兵伤亡11.6万余人,干部、群众被日伪军杀害70余万人。晋察冀军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注:本文资料来源于网络查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