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前景如何,力主改革变法的宋神宗,总算是点燃了大宋振兴的希望之光。然而,宋神宗赵頊也终究难违天命,在三十七岁的鼎盛之年溘然长逝,又一次对北宋皇室造成不小的灾难和打击,变法、革新的创举也偃旗息鼓,大宋中兴的蓝图黯然失色。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这位年轻的人主,虽然后宫佳丽云集,但无论哪位后妃诞下的皇子,大都莫名地夭折。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以后,膝下年仅八岁的第六子赵煦,出其不意地排在了长子之位。赵煦登基,是为宋哲宗,北宋第七位皇帝。
虚岁九岁的孩子注定只是个挂名皇帝,朝廷大权掌握在他的祖母高太后手中。这个高太后本名高滔滔,她是宋英宗赵曙的皇后,宋神宗赵頊的生母。宋神宗病重以后,高太后就已经守在儿子身边一同听政。
>赵颢怎么读(颢怎么读)
宋哲宗赵喣
宋神宗病逝以后,宋哲宗赵煦并非皇位继承的唯一人选,他的两个叔叔,也就是宋神宗的弟弟雍王赵颢、曹王赵頵都在春秋鼎盛的年纪,在宋神宗病重以后,就开始觊觎皇位,暗地里使出不少力,是她的祖母高太后强压朝野,把宋哲宗一手推上龙椅。
一边是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一边是自己的孙子,高太后力挺八、九岁的孩子,除过要维护皇位父子相传的传统礼仪外,方便自己临朝称制,可能是不好说出口的真正理由了。
后来的实际情况正好如此。宋哲宗的生母朱氏,由于生了儿子她才晋升为德妃,地位还很低微,祖母高太后顺势把持朝政,宋神宗的后妃们只能望而却步。从此,高太后临朝听政达八年之久,在北宋也赢得了女中尧舜的美誉,宋哲宗只是一个象征,即就是成年后也无所作为,难以很快进入角色,被史学家戏称为“影子皇帝”。
按照宋朝祖制,皇帝十七岁上可以亲政,但祖母高太后依旧大权独揽,不肯还政。为了牵制宋哲宗,高太后依然拥立宋神宗的皇后向氏为皇太后,而宋哲宗的生母朱氏仍然为一般嫔妃。对此宋哲宗十分不满,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少年帝王,无力扭转局势,高太后依然乾纲独断,只得默默地看着眼前这一切。有一次,祖母高太后问他,大臣们议政的时候,你为什么一言不发?宋哲宗直截了当地说到,娘娘把一切都决定了,我还能说什么。高太后明显感到孙儿内心的愤懑和积怨,她跟身边的大臣说,你们以后要多留点心,我走之后,皇帝一定不会宽待你们之中任何人。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薨逝,宋哲宗赵煦开始亲政。他立即召回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章惇、曾布等,追谥王安石“文”字,配享太庙,贬谪了苏轼、苏辙等旧党,司马光虽已去世也遭到追贬。
宋哲宗赵喣(剧照)
长期低迷的北宋政坛,似回光返照,出现了勃勃向上的态势。
元符元年(1098年),北宋取得平夏城之战胜利,逼迫西夏求和。
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宋军又攻取邈川,占领青唐,设置鄯州和湟州,夺回被西夏侵占的西北领土。
与此同时,年轻的宋哲宗立志推行新法,恢复神宗时期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变法措施,起用了一批新党,朝政重新掀起了变法改革的新气象。
做了八年的“影子皇帝”,年轻的宋哲宗内心留下了浓厚的阴影,以至于亲政后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他似乎缺乏向前看的气概,总是对过去跟随高太后的元佑大臣进行打击报复,旧党的官员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等纷纷被贬,朝廷弥漫着压抑的气氛。
总体而言,宋哲宗赵喣算得上一位中兴之主,他不但在政治上推行新法,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北宋政坛显现了中兴的迹象。
然而,天命难违,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赵煦在福宁殿崩逝,年仅二十四岁,在位十五年,成为北宋历史上享年最短的皇帝。一代明君,英年早逝,北宋中兴化为泡影,与后来的两代帝王相比,宋哲宗显然具备卓越的政治才干,假如他多活二十年,北宋大概率不会发生靖康之耻,大宋王朝的走向也许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