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十二帝———清太宗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生。自幼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正月,封和硕贝勒,与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合称“四大贝勒”,又被称为四贝勒。
>清太宗(清太宗皇太极)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九月,皇太极即位,以明年为天聪元年,定国号为大清,改元为崇德。皇太极20岁带兵打仗,35岁登极,即位不到10年,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堪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
崇德八年(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八月初九,太宗皇太极逝于寝宫清宁宫,后葬于昭陵(今沈阳北陵),享年52岁,在位17年。他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宿愿。
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努尔哈赤基本削平建州各部,统一大业初具规模,这时他娶了一位美貌的妻子,这就是皇太极之母叶赫纳喇氏。叶赫纳喇氏是女真叶赫部首领杨吉努之女。当时努尔哈赤有众多妻子和儿女,地位最高的是富察氏衮代。但叶赫纳喇氏聪明伶俐,待人宽厚,从不干预政事,因此最得努尔哈赤的欢心。
万历二十年(1592年),叶赫纳喇氏生了皇太极。皇太极本人生来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凡接触到的事,“一听不忘,一见即识”。努尔哈赤十分疼爱这个儿子,军国事务之余,便常常与叶赫纳喇氏母子共享天伦之乐。
在父兄努尔哈赤、褚英、代善等奋战沙场,长年累月驰驱在外的情况下,年方7岁的皇太极接受父亲的命令,主持一切家政,举凡日常家务,钱财收支,送往迎来,大事小情,不管头绪如何繁多、细碎,皇太极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处置得当。
万历三十一年秋,年仅29岁的叶赫纳喇氏突然重病而死。努尔哈赤日夜痛哭不止,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从此,年方12岁的皇太极在父亲的教导关怀下,迅速成长起来。皇太极受父亲思想和作风的熏陶,像努尔哈赤那样吃苦耐劳,意志顽强,体格健壮。沈阳实胜寺曾藏有他用过的一张弓,矢长四尺余,不仅一般人不敢问津,就是一个壮士也很难拉开,而皇太极当年运用自如。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盛京笃恭殿举行盛大典礼,大贝勒代善用满文宣读表文,额哲用蒙古文宣读表文,汉人孔有德用汉文宣读表文。这就意味着皇太极不仅是满洲人的皇帝、蒙古人的皇帝,也是汉族人的皇帝。
此举充分显示了皇太极的远见卓识。首先,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1115~1234年),曾经残酷掠夺和压迫过汉族人民,是汉族人仇恨的对象。废去“女真”族号和“金”的国号,正是为了避免刺激汉族人的历史记忆,减少民族抵触情绪。第二,明朝的统治者姓朱,按汉族传统说法,其中的“朱”、“明”两字,均含有“火之意,按五行相克的说法,“火”克“金”,这在明金对峙的形势下,对金不利。改“金”为“清”,汉字的“清”及“满洲”等字,均以“水”为旁,而“水”是克“火的。另外,明朝当时的年号是“崇祯”,即崇尚祯祥,表明明朝统治者重天事。而皇太极改年号为“崇德”,表明他重视的是德治。
在封建社会中,种种迷信观念深入人心,皇太极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不仅取悦于民,而且展现了与明朝争夺天下的决心和抱负。
在旷日持久的松锦大战中,最终皇太极获得了全胜。松锦之战胜利后,皇太极一改父亲努尔哈赤时期的做法,他广泛地起用汉人,重用汉官,并将归服的汉军编制到汉军八旗之中,使之成为满族民族共同体中的成员。
与努尔哈赤不同的是,皇太极改变了其父想在东北割地称王的总战略,他看到明王朝腐败至极,便积极扩军,多次进攻,意欲打进关内定鼎称帝。皇太极为联络抚绥广大蒙古各部落,娶了五位蒙古贵族的小姐,晋封为五宫后妃。这五位小姐全是清一色的博尔济吉特氏,庄妃布木布泰、海兰珠都是其中之?一?。宸妃入宫时26岁,比妹妹布木布泰文静娴淑、言行识度,在皇太极众多的后妃中,唯有宸妃海兰珠独得专宠。
崇德六年九月,海兰珠病危,当时皇太极正领兵在松锦战场与大明交战,听说海兰珠病重,“情令智昏”的他竟然下令撤出战场,驱马急返盛京(今沈阳),还没赶到,海兰珠就已经死了。皇太极悲痛万分,朝夕哭泣,竟至昏迷,经抢救一整日才苏醒过来。
这位屡经血战的皇帝因心爱的宸妃离去被彻底击倒,饮食大减,军政无心。在诸王大臣的劝谏之下,他曾悔悟道:“天之生朕,原为抚世安民,今乃太过于悲悼,不能自持。
从此这位身体一直健壮的大清帝常常“圣躬违和”,他曾对诸王及他们的妻子儿女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这流露出皇太极已为自己年老体衰而不安了。崇德八年(1643年)初皇太极身体已经不舒服了,但没有严重的迹象,到了八月庚午这一天仍照常处理公务,但到夜间就突然驾崩了,享年52岁。
大清皇朝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整整60年的奋争,为后来清军入关,定鼎燕京,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皇太极在开创这个皇朝的十七年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政治制度,发展了社会经济,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他是英勇善战的军事家,也是治国有方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