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珠海10月1日电(记者王浩明、胡喆、洪泽华)1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迎来为期3天的公众日。在珠海国际航展中心,高精尖展品荟萃一堂、飞行表演地面演示精彩纷呈,让观众大呼过瘾。
>荟萃一堂(荟萃一堂的意思)
25岁的中国航展,已经成为云端之上的“国家名片”——它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成长,更见证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崛起、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和合作、包容、开放。
10月1日,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为观众进行飞行表演。当日是国庆节,在广东珠海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迎来首个公众开放日。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航展与城市共生长
“等了3年了,真不容易啊!”一名老航展迷这样感叹。
原定于2020年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航展,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推迟到2021年。作为承办城市,珠海一手抓筹备,一手抓防疫。为了保证航展期间参展人员和观众的安全,珠海在全市设立了29个便民核酸采样点,并在机场、车站和码头设立了13个落地核酸采样点。本次航展还首次推出“云航展”,利用5G、VR/AR等技术,开发智慧航展App,让不方便到现场的观众可实时了解展会现场情况,同步观看飞行表演和地面装备动态演示。
10月1日,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为观众进行飞行表演。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3天的公众日,每天4万张门票在航展开幕前就已经售罄。四面八方的来客领略了珠海这座“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魅力。而珠海也在与航展共同成长。
本次航展的明星之一、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的图纸设计、研制、总装等环节均在珠海航空产业园内完成。此外,农用无人机、航空新材料、发动机维修服务等航空产业的多种业态正在金湾处处开花。数据显示,2020年金湾区航空产业产值增长58.6%。
航展见证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崛起
10月1日,观众在参观中国空军的歼-16D电子战飞机。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1日中午,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6架飞机拉出彩烟,在蓝天画布上绘出一幅水彩,向祖国生日献礼。
从1996年创办以来,走过25年的中国航展,见证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崛起,成为“陆海空天电”全覆盖,集贸易性、专业性、观赏性为一体,代表当今国际航空航天主流科技、展示世界航空航天发展水平的国际盛会。
展馆内,一批来自太空的“土特产”吸引了大量观众,这是中国国家航天局带来的嫦娥五号返回舱、月壤收纳盒和月壤展品。而长征运载火箭、载人试验舱、火星车模型等也引得不少观众拍照打卡。
踏月球、上火星、入深空——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犹如火箭腾空。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透露,过去5年,中国航天的火箭发射数量位居全球第二。
过去5年,中国航空事业同样得到迅猛发展。客机、战斗机、运输机、预警机、无人机的设计、研发、制造不断攀登高峰,而航空发动机、雷达、航空电子等“看不见”的内核也在飞速升级迭代。
除此之外,通用航空产业也驶入了快车道。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吕尔学说,5年来,我国注册通航的航空机场增至339个,是“十二五”末的5.6倍,通航企业、运营航空器、年飞行作业小时和运营企业数量等数据都出现了快速增长。
坚持自立自强走向开放合作
10月1日,观众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展馆参观。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作为航展的超级明星,歼20的登场万众瞩目。
“光听这声音就让人汗毛竖起来。”一名观展者如是说。
战鹰掠过,引擎轰鸣——本届航展上,歼20首次换上了国产发动机参加飞行表演,这架先进的战机拥有了一颗“中国心”。
本届航展,歼10、歼20等战机在蓝天轰鸣出中国交响,主战坦克、轮式战车在大地奔腾出中国力量……每逢飞行表演和地面装备动态展示时间,都能听到“哇”声一片。
“看到月壤,看到火星车,看到歼20、运20,看到无人机、坦克、导弹,我们的装备这么强大,作为一个中国人,太自豪了!”一名观众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25岁的中国航展正是中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
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之下,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不断深化开放、合作,与全球伙伴寻求共赢,展现着大国担当。
吴艳华介绍,中国国家航天局5年来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航天合作文件,与俄罗斯联合发起了国际月球科研站,向国际社会发布了嫦娥六号和小行星探测公告,与国际科学家共同开展月球与火星的探测数据分析。
“纵观世界航天发展史,航天产业是在相互借鉴和合作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我们将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深化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基础合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刘石泉说。
编辑:康丽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