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城一战(背城一战的意思)

导读: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韩信的“背水一战”的经典战役,韩信设计得非常精妙,获得的战果也非常惊人。但是,同样是“背水一战”的马谡,却兵败街亭,落个“挥泪斩马谡”的下场。

韩信的“背水一战”

>背城一战(背城一战的意思)

背水一战是发生在公元前204年,韩信连续攻破魏国、代国后,赵国就是下一个目标。而赵国的陈余在井陉集结号称二十万大军等候韩信,李左车向陈宇建议:自己率一支奇兵从小道出击,去抢夺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堵住他们的后路;同时您率主力大军深沟高垒,与韩信对峙周旋,不和他交战,这样韩信进退无路,不出十天不战而败。

然而,陈余并没有接受李左车的计策,这消息传到韩信耳朵(韩信派奸细到赵国打探消息所得),韩信乐坏了。于是,韩信开始部署作战计划。首先,韩信命两千轻装骑兵在半夜从隐蔽的小路上山,隐蔽在山上观察赵军的一举一动,同时每人拿着一面红旗。其次,韩信亲率一万名将士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出战斗阵势,故意引出赵军出击。最后,趁着赵军全军出击,那两千名骑兵快速冲进赵军大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的旗帜。

第二天,赵军看到韩信的士兵,骄兵之心开始膨胀,早就不把韩信放在眼里。韩信更加不示弱,直接架起将军大旗,设好战鼓,敲起了进攻的鼓声开出井陉口。陈余看到韩信这么一点兵力还敢如此的嚣张,他决定一定要拿下韩信,所以下令打开营垒,进攻汉军。两军交战很久,场面十分惨烈,韩信、陈耳假装拋旗弃鼓,他们逃回河边的阵营。陈余见状,立刻下令全军出击,生擒韩信。顿时,赵军倾巢而出,向河边奔涌而来。没想到,韩信的军队竟然抵挡了陈余的多次进攻,经过多次进攻都没拿下韩信。于是,陈余想撤回自己的大营。

然而,当赵军想回撤时,却发现营垒都布满了汉军旗帜,他们都以为大营已经被汉军攻破,赵军顿时没有战斗意志,纷纷逃散,即使有赵将诛杀逃兵,也不能制止士兵溃逃。汉军看到反攻的时机成熟,立刻前后夹击,一举彻底打垮赵军,俘虏赵军大批人马,活捉了赵王和李左车。这就是韩信经典的背水一战,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著名战役。

马谡的“背水一战”

当诸葛亮得知孟达被司马懿斩杀后,他就预判司马懿必定来夺取街亭,因为街亭是蜀军的咽喉要道。所以,诸葛亮问众人:有谁愿意去镇守街亭。马谡主动请缨,前往街亭镇守,并且扬言“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临走前,诸葛亮反复嘱咐,并且还给他派了一个副手王平。

然而,一旦街亭,马谡飘了!他不但忘记了诸葛亮的嘱咐,还不听副手王平的劝告,自作主张地把军队驻扎在山上。而马谡驻扎的这座山是孤山,更要命的是山上没有水源。《孙子兵法》云: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啥意思?就是说迅速奋战才有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会灭亡,这就是死地。很显然,马谡驻军在这座孤山是死地,再把军队驻扎在山上就是典型的送死。

那么,自称熟读兵书的马谡难道看不出这座山是死地吗?很明显,马谡是知道山上是死地。为什么马谡还坚持那么做?因为马谡此时已经膨胀了,谁也不放在眼里。面对如此嚣张的马谡,司马懿只用一招,就让马谡踏入鬼门关。那就是围而不打,虽然马谡多次组织攻下山,但是都被司马懿狠狠抵挡下来。即使王平数次想过来救援马谡,都被魏军拦截。几天后,山上的蜀军越发心慌,因为没吃没喝,早就没有斗志。司马懿再次放大招,直接放火烧山,蜀军大乱。马谡知道街亭守不住,率残部夺路而走,街亭自此失守。最后,马谡落下被斩的命运。这就是《三国演义》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也是马谡背水一战的案例。

韩信和马谡的不同

对于“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理解,很明显马谡的理解是错误的,韩信才是做到了悟到这句话的精髓。

首先,韩信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陈余不听李左车的建议后,他才敢将自己置于“死地”,而且置于“死地”才不是韩信的最终目的,他的杀手锏是将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的旗帜,这才导致赵军溃败。而马谡很明显是生搬硬套,没有经过具体分析,他错误地认为将士兵置于“死地”就能激发将士无穷无尽的战力,这典型的书呆子,读死书的结果。

其次,要用怎样的计策,要看对手来制定。对于莽夫的陈余,韩信的计策是有效的,如果对手是李左车,韩信绝对不会用这一计策。马谡则不然,他以为自己多读几本兵书就天下无敌了,只要按照书上的去做,那就能战胜敌人,所以他才不加以分析就将自己的军队置于“死地”,要知道他的对手是司马懿。面对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的司马懿,马谡竟然如此不走心,如果街亭不失,那才是没天理。

最后,活学活用。对于打仗而言,韩信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从他献计定三秦,再到灭掉魏、代、赵三国,再到十面埋伏灭项羽,无不体现“兵者,诡道也”的精髓。韩信不仅战术高超,更善于用心理战术战胜对手,比如四面楚歌就是最经典的心理战术之一。马谡虽然熟读兵书,却不懂得活学活用,最后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