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成为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昔日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在藩镇、宦官、党争等问题的困扰下日渐走向穷途末路。公元878年—884年的黄巢起义彻底掏空了大唐王朝最后的一点家底。公元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篡夺唐朝的帝位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被后世总结为“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朱、李、石、刘、郭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君主的姓氏。“十五帝”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十五个皇帝;“五十秋”指的是从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到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这53年时间。五代十国这段历史的混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再混乱的时期也有终结的一天: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创了北宋王朝,随后赵匡胤先后席卷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地。
到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驾崩时五代十国割据政权大多已被平定。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又御驾亲征太原灭北汉。尽管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然而宋朝的统一其实仍是金瓯未满:就在攻灭北汉的第二年赵光义趁势对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发动了进攻。
>幽州是现在的哪里(古代的幽州是现在的哪里)
乘胜而来的赵光义却在此战中损兵折将,而且自己还被辽军射中了两箭。最终赵光义在慌乱之中找了一辆驴车匆匆逃离战场,因此他也被21世纪的网友们戏称为“高梁河车神”。高梁河之战18年后赵光义因为当年的箭伤复发而死。这场令赵光义获封“高梁河车神”并间接导致他死亡的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呢?其实赵光义之所以要打这一仗就是为了从契丹人手中收复幽云十六州。
所谓幽云十六州是位于如今京津地区以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地区的十六个州府: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从十六州中取幽州、云州两地之名合称幽云十六州。先秦时期幽州曾是燕国的都城,所以幽州有时又被称为“燕京”,故而幽云十六州又称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由于这一地区地势险要,所以在战略位置上格外重要。那么本来作为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屏障的幽云十六州是如何被契丹人占据的呢?
契丹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民族:说熟悉是因为这个民族在《杨家将》、《水浒传》以及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都曾登场,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在戏剧小说之外对这个民族了解是相对有限的。在如今中国的56个民族中并不存在契丹族,契丹成为了一个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的神秘民族。其实契丹源于东胡鲜卑:秦汉时期匈奴雄踞北方草原并战胜了东胡。
东胡民族的一支分支逃到鲜卑山(据考证就是今天的大兴安岭),因此被命名为鲜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先后建立过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北魏等政权。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后生活在中原汉地的鲜卑人日渐汉化。隋唐以后中原地区的鲜卑人最终完全融合到了汉民族之中,而留在东北老家的鲜卑后裔逐渐繁衍出契丹、室韦、库莫奚等民族。
契丹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繁衍出八个部落。公元916年迭剌部的耶律阿保机在统一契丹八部后正式称帝立国。契丹人并不像草原上以前兴起的匈奴、鲜卑、突厥那样只是草原部落组成的联盟——耶律阿保机称帝实际上标志着契丹正由草原游牧民族向较为成熟的国家政权形态过渡:这一时期契丹人开始效仿汉人建筑城郭定居,与此同时契丹帝国境内也生活有大量汉人。
耶律阿保机命人用300多个汉字作拼音字母创造出了契丹文字。这一时期的契丹国以初步确立了对契丹等游牧民族同汉族以及汉化程度较深的渤海人分而治之的南北面官制度:治理汉人的官署设于皇帝行宫的南面,称南面官,其设置按照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官吏亦多用汉人。逐渐拥有自己的城郭、文字、货币、官制标志着契丹实际上已由草原游牧民族完成了向国家政权形态的过渡。
耶律阿保机在完善国家政权机构的同时也致力于对外扩张:契丹向东扩张到渤海沿岸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向西征讨党项、阻卜等部落,向北发展到了乌孤山(今肯特山)。阿保机的势力最西到达了今阿尔泰山一带。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病逝,其妻述律平宣布摄政。在述律平的干预下耶律阿保机钦定的太子耶律倍被废,次子耶律德光继承了契丹国的帝位。
公元936年中原的后唐王朝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请求耶律德光支援攻打自己的政敌李从珂,于是耶律德光亲率5万骑兵南下支援石敬瑭,石敬瑭因此得以建立后晋王朝。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之前的约定正式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云十六州中的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位于太行山西北。
耶律德光为纪念得到幽云十六州特意改年号为“会同”并下诏升幽州为“南京”。从此契丹人正式占有了这块东西约600公里、南北约200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这片土地上的人口约为30万户150万人)。早在耶律阿保机时代契丹就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游牧民族了,而在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契丹人的生活状态又进一步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幽云十六州是汉人聚居的农业发达地区:这里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文化活动都远比契丹本部地区更为发达。契丹人在得到这块风水宝地后将其打造成为了政治上的陪都、军事上的前哨基地、经济上的赋税来源地。契丹人从耶律阿保机时代起就已开始从昔日的游牧生活状态中逐渐转型,而在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这样的转型实际上就大大加快了。
契丹帝国作为一个由原始游牧部族向成熟国家形态过渡的帝国既有游牧民族如疾风迅雷一般的冲锋机动性,与此同时已拥有一定农业和商业基础的契丹人也开始筑城定居。契丹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兼具草原游牧民族机动性和中原农耕王朝组织动员能力的帝国。契丹人已不再满足于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的地位:自从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契丹人开始以“北朝”自居,从而与中原王朝形成南北鼎立对峙的态势。
中原王朝很早以前就凭借自己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实力构建起以自己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契丹人在得到幽云十六州以后也效仿中原王朝开始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宗藩朝贡秩序:高丽、甘州回鹘、吐蕃等政权纷纷向契丹人俯首称臣,甚至就连远在淮南、两浙地区的南唐、吴越也遣使朝贡。当时从中亚直到西欧的各国甚至一度以为辽国已入主中原。
“契丹”因此成为从中亚到西欧的各国对东方那片土地的称呼。时至今日在俄语和阿拉伯语中仍将”中国“一词念作契丹。中古英语对中国的称呼“契丹(Cathay)”今天也仍保存在香港国泰航空有限公司的名字里。当初宋朝立国之时面对如此强势的契丹帝国也只能无奈地承认:“盖北朝(辽)雄盛过古者缘得燕地汉人”。宋朝在本质上是一个内敛保守的王朝:宋朝从无效法汉唐开拓漠北、西域等地的雄心壮志。
因此宋朝在历代中原大一统王朝中是版图最小的,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朝压根就不能算是大一统王朝。幽云十六州不同于汉唐鼎盛时期所开拓的漠北、西域等地:位于长城以南的幽云十六州自秦代以来就始终是历代中原王朝的固有疆土。幽云十六州在人口上以为主、在经济模式上以定居农耕为主。既然宋朝没能掌控这样一块地区,那么宋朝能不能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是值得质疑的。
其实这样的观念不只是我们现代人才有,事实上宋朝人自己也有与此类似的观点。宋朝尽管从未想过要恢复汉唐鼎盛时期的疆土,但始终以终结五代十国的乱世局面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幽云十六州在宋朝眼中是历代中原王朝的固有疆土,只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因为中原王朝内乱才被契丹人得到。如果宋朝不能收复幽云十六州就意味着残唐五代的历史遗留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
终结残唐五代乱世、恢复中华传统旧疆是宋朝念念不忘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政治动机。除此之外宋朝之所以执着于收复这一地区还有着军事上的动机。在宋辽南北对立的格局下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幽云地区战略地位日益突显:位于华北平原最北端的幽云地区包括了燕山山脉和如今山西北部的多山地带。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的幽云地区是一道天然的军事屏障。
在燕山山脉的外围有两个最主要的来路:一个是通向辽河流域的辽西走廊;一个是大同盆地至桑干河谷一带。以前中原王朝控制幽云地区时就依托这些天险修筑长城设置关隘作为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山海关扼守着辽西方向的来路;居庸关、紫荆关扼守大同方向的来路。北宋叶隆礼所著的《契丹国志》中曾提到:“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蕃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中原王朝控制这一地区时将其作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而当契丹人得到这一地区之后就占尽了地利险要。幽云十六州是位于长城以南的汉人聚居的农耕腹地,因此失去幽云地区的中原王朝已无法再依托幽云地区北部的长城关隘作为军事屏障了。幽云地区地势高于南部地区,因此骑兵可以从这里乘势就高趋下直接杀入大同盆地,继而兵进汾河谷地攻取太原、河中。
如果契丹骑兵在攻取太原、河中之后再进一步南下或东进可以从黄土高原就高趋下直扑几乎五险可守的华北平原。日后蒙古将领木华黎也曾说过:“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式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自从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以来燕山山脉已位于契丹内地,幽州已成为契丹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契丹大军只要马足一动即可直达黄河,而在抵达黄河之前不会碰到任何难以逾越的地形。
隋唐以后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已由关中地区转移到了河南的汴、洛一带。一旦契丹大军兵临黄河岸边就意味着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直接暴露在了契丹铁骑的兵锋面前。宋朝大臣吕中因此曾向皇帝上奏称:“燕、蓟不收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也”。幽云十六州不仅在地形上占有如此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而且这一地区在以前还曾是中原王朝主要的产马地之一。
在宋代以前中原王朝主要有两个地方以出产战马而闻名:一是冀北之野;一是甘凉河套一带。甘凉河套地区在北宋初期属于定难军节度使的辖区。尽管甘凉河套名义上处于宋朝的疆域内,可实际上定难军节度使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宋朝的割据政权,直到公元1038年这一政权发展成为独立的西夏国。这就导致宋朝很难从西北的甘凉河套地区获得战马,而位于东北方向的冀北燕云地区又早就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人了。
东北的幽云和西北的甘凉两地的丢失直接导致宋朝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中最缺优质战马的王朝。宋朝在失去幽云地区的地理屏障和宝贵的战马资源后始终在与契丹的博弈过程中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宋朝要改变自己在政治军事上被契丹人压制的状态就必须收复幽云地区。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二月宋军攻灭南唐后群臣上书宋太祖赵匡胤请加尊号“一统太平”。
这时赵匡胤却说:“燕(云)、晋(北汉)未复,何谓一统太平?”由此可见从赵匡胤起北宋历代皇帝就对收复幽云地区念念不忘。赵匡胤是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统一天下的:赵匡胤在位时期主要的目标是削平南方群雄,因此在北方对契丹一直尽量保持相对和睦的姿态。在这种形势下赵匡胤制定了以和平赎买为主、武力攻取为辅的收复幽云计划。
赵匡胤把平定南方各国所得的府库金帛和三司税赋结余存入“封桩库”。赵匡胤打算等存满三五十万就与契丹方面订约赎回幽云十六州,如果契丹方面拒绝归还幽云地区再诉诸武力攻取。这当然是不现实的:契丹人如何舍得卖掉自己最富庶的土地?宋人要收回幽云十六州就必须在战场上打赢契丹人。等到赵光义上台尝试用武力收回幽云十六州,可高梁河之战的失败使他的意图彻底落空。
宋朝为收复幽云地区对辽国发动了战争,可等到宋朝战败之后辽国就开始反攻了。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辽国发动这次战争的理由之一是向宋朝索还关南之地:尽管燕云十六州早在后晋石敬瑭手中就割让给了契丹人,可到了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又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瀛洲、莫州、宁州三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关。
赵匡胤黄袍加身篡夺后周的皇位后也继承了后周的全部领土。尽管念念不忘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其实幽云十六州中的三州三关其实从一开始就在宋朝的统治下。宋朝心心念念不忘收复其他十三州,而辽国同样也致力于收复宋朝控制下的三州三关之地。宋太宗赵光义的北伐以失败告终,辽国萧太后的南侵以缔结澶渊之盟告终:双方在谁也吞并不了谁的前提下只好坐下来谈判订约。
宋辽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岁币十万两、绢帛二十万匹;双方按现状划清领土边界......此后宋朝不再向辽国索要幽云十六州中的其他十三州,辽国同样也不再向宋朝索要三州三关之地。宋辽之间的领土纠纷至此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北宋历代皇帝的潜意识深处始终没放弃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打算。公元1115年兴起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完颜部阿骨打创建了金国。
辽、金之间随即爆发了战争。公元1120年宋朝与金国达成看夹击辽国的“海上之盟”:宋朝与金国联合出兵攻辽。灭辽以后燕京地区归还宋朝,其余地区则全归金国。此外宋朝还将原来每年向辽国交纳的岁币转交金国。宋军统帅童贯率15万大军抵达燕京城下时以为辽国早已在金军打击下变得不堪一击了,所以他打算只凭嘴皮子说服占据燕京、自立为辽朝皇帝的耶律淳不战而降。
耶律淳让人把宋真宗和辽圣宗的画像挂在墙上,他自己则站在画像前质问宋军将领:宋辽和好已过百年,现在背后插刀不怕天理昭昭吗?说完就让人大声朗读当年宋、辽两国缔结的汉文和契丹文的盟誓书。碰了一鼻子灰的童贯又把希望寄托在幽云地区的汉人身上。在童贯的想象中幽云地区的汉人一定是在契丹人的统治下生活得水深火热,只要大宋王师一到就会争先恐后箪食壶浆来迎。
事实上自从澶渊之盟缔结后辽朝统治者就一直在有意识地优待和同化燕云地区:辽兴宗曾用北宋交纳的二十万银绢中的四万抵扣燕云地区的赋税,辽道宗则索性将二十万银绢全数用来抵扣燕云赋税。终辽末乱世燕云地区的汉人其实对契丹统治者的忠诚度是极高的,所以童贯想象中的当地汉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景象并未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童贯只好采取武力方式来达到目的。
童贯麾下的15万宋军对燕京发起了强攻:东路军在名将种师道率领下向白沟(今河北高碑店)进发,西路军在辛兴宗的指挥下向范村(今河涿州西南)进发。当东路军刚抵达白沟时遭到从燕京奔袭而来的耶律大石突袭,而西路军也在范村方向遭遇了辽军另一名将萧干,结果宋军连燕京的城墙都没看到就败下阵来。兴致勃勃而来的宋军在两个月后就全军溃败而归。就在童贯败退几天之后耶律淳病亡。
得知这一消息的宋徽宗赵佶又发动了对燕云地区的第二次北伐。这时辽国在金军的进攻下真到了要分崩离析的地步。在这种形势下燕京城内的契丹人和汉人终于开始离心离德:契丹人怀疑汉人里通宋朝,汉人担心契丹人会对自己下手。一时间辽国大批汉族官吏军民开始主动向宋军投诚。宋军兵不血刃就拿下了两州,可剩下的地盘是死活拿不下来了,最后这些地区都被金军攻破占领。
宋金之间缔结的联合灭辽协议规定:灭辽以后除燕云以外的辽国故地全归金国,而燕云地区则要归还宋朝。可实际上宋朝在联合灭辽的军事行动中就没发挥什么作用,结果大部分燕云地区都实际落入了金国的控制下。这时金国统治阶层内部关于要不要把燕云地区归还宋朝的问题产生了争议,最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对刚立国不久的金朝所面临的形势做出详细考虑之后决定把燕云地区归还宋朝。
完颜阿骨打并非不明白燕京的重要性,而是综合权衡各方面形势后做出了慎重的决定。其实完颜阿骨打内心也未必就真想归还燕云——这从他与宋朝使节赵良嗣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我闻中国大将独仗刘延庆将十五万众,一旦不战自溃,中国何足道!我自入燕山,今为我有,中国安得之!”这其实就是说燕京地区是我金国打下来的,你宋朝能得到这块土地全是我的功劳。
恐怕就是从这时起金国已开始把腐朽不堪的宋朝作为下一个目标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死后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又从宋人手中夺回了燕云十六州,然后借此一步步将金朝的势力向南推进到黄河岸边。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后掳走了徽、钦二帝及一众皇室成员、文武大臣。从此被迫南迁的宋王朝连中原黄河流域都丢了,至于收复幽云这个昔日念念不忘的理想终于成了遥不可及之梦。
公元1153年金国迁都燕京并将其改称中都。1215年铁木真攻克金中都后又将其改回燕京。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并将其改称大都。幽云十六州中的幽、蓟、檀、涿、顺、妫、儒七州在元代划入大都路,蔚、新、武三州划入上都路,云、应、朔、寰四州划入大同路,瀛、莫二州划入河间路。儒州在元代改为龙庆州,妫州改为怀来县,新州改为保安州,武州改为顺宁府,云州改为西京大同府,寰州改为鄯阳县。
燕云地区在元代全部隶属于中书省管辖(即属于“腹里”)。1368年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驱逐元顺帝后燕云地区才又重回汉族王朝手中。此时距离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已过去了432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到昔日的燕京(今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后沿袭明朝旧例定都于北京。1949年北京被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如今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