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统一了天山南北。与此同时,新疆周边的哈萨克、布鲁特(即今柯尔克孜族)以及中亚的浩罕等部,相继主动表示归附。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乾隆是如何搞定准噶尔汗国的?
>大清同治元年是公元哪一年(同治元年是公元哪一年1862年六十甲子是什么年)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之“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
乾隆二十二年(1757)六月,哈萨克部就曾向清朝:“今只奉大皇帝谕旨,加恩边末部落,臣阿布赉愿率哈萨克全部归化鸿化,永为中国臣仆”;次年九月,哈萨克右部归附清朝。
乾隆二十三年(1757),东布鲁特诸部归附清朝;次年,西布鲁特诸部落宣布归附清朝,“今将军自喀什噶尔传谕我部,颁给印文......当率诸部,自布哈尔迤东二十万人众,皆作臣仆。”
电影《游牧战神》的主人公阿布赉
除了哈萨克和布鲁特诸部以外,葱岭以西的浩罕、塔什干、巴达克山等部,也纷纷表示愿意归附清朝。位于中亚费尔干纳地区的浩罕、玛尔噶朗(今马尔格兰)等部,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过程中,与清朝产生了联系。
乾隆二十四年(1759),为防大小和卓逃窜,清廷专程遣使者至浩罕,向其首领额尔德尼伯克(1746—1770在位)及玛尔噶朗、安集延、纳木干等诸城头领阐明利害关系,旨在提前控制住通往巴达克山、浩罕等地的沿途关隘。
使臣到达浩罕后,不仅受到了热情接待,额尔德尼伯克还亲自奉上表文“请求内附”。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皇帝颁布敕书,正式接纳浩罕为藩属。纳尔布塔(1770—1800在位)即位后,继续对清朝称臣纳贡。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清朝是如何搞定大西北的?
浩罕汗国疆域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些主动归附的“中亚小弟”,清朝又是抱以什么样的态度与之交往的?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一起聊聊。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清廷将归附的中亚诸部(国)视为“外藩”,但一直将其视同与朝鲜、安南的“外国”(拓展阅读:“天朝上国”的挽歌:清朝的“宗藩体系”和“藩属国”)。纵观清朝的“中亚战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各藩属原则上接受清朝驻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大臣的管制。如清廷向额尔德尼颁发的敕书中写道:
“尔等僻处遐方,非可与喀尔喀诸部(相)比。尔称号为汗,朕即加封,无以过此。或尔因系自称,欲朕赐以封号,亦待来奏。朕惟期尔部安居乐业,俾游牧各仍旧俗,即贡献亦从尔便,如遣使入觐,朕自优加赏赉”,“汝受朕恩深重,应谨守法度,约束属人,和睦邻封,一切事务俱遵驻扎喀什噶尔、叶尔羌大臣等节制”。
一言概之,为了有效维护两国的藩属关系,清廷要求浩罕等国必须不定期前往喀什噶尔“纳贡”,并与回部(南疆)定期前往北京朝觐。
据史料记载,从乾隆二十四年(1759)到嘉庆七年(1802)的,浩罕向喀什噶尔遣使纳贡共计23次;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到道光元年(1821),浩罕使臣前往北京朝觐多达48次。与浩罕一样,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道光十年(1830),哈萨克使臣进京朝觐达到34次之多。
《万国来朝图》局部
2)实际上,清廷不仅没有在当地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也基本不干预当地内部事务的管理,对各藩属的“加封”只是名义上的的“承认”。
清朝认为,中亚藩属的情况比较特殊,“则尔土地,即与朕疆界毗连,尔等若如哈萨克慕化来归,朕将令照旧安居,不易服色,不授官爵,不责贡赋”。即只要求“中亚小弟”们“能约束所部,永守边界,不生事端”,彼此间保持睦邻和平的友好关系。
“它实际的作用,除了在浩罕比较其它所有地方更活跃外,只限于保持藩属入贡者之间的和平,要求他们尊重并保护帝国的领土”。
今天的布哈拉古城
3)不干预各藩属国之间的争斗。由于彼此间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中亚各国(部)之间经常发生抢劫、掳掠甚至武装冲突。当“受害者”向清廷“诉苦”时,清廷选择一概不理。如乾隆在册封阿布赉的敕谕中写道:
“尔(阿布赉)宜与同藩和好,以图永沐朕恩,如一味仇杀,彼此报复,又何所抵。此两败俱伤之事也......朕为天下共主,所有归服藩夷臣仆,俱一体眷顾,并无左袒......尔惟恪共臣职,和睦同藩”。
全副武装的哈萨克骑兵
18世纪后,日趋膨胀的沙俄向中亚扩张,很多国家迫于其压力,不得不倒向沙俄一方。遗憾的是,面对这一百年未见的变局,清廷一直无动于衷。他们认为,清朝与中亚藩属仅限于朝贡关系,“小弟”的内部事务不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在当地的影响力日趋衰微,最终彻底退出了中亚的历史舞台。
拓展阅读: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教堂顶
与浩罕等部相比,哈萨克、布鲁克诸部与清朝的关系要更为紧密。因此,清廷对哈萨克和布鲁克诸部也“更为关照”。
1)哈萨克
对哈萨克诸部,清朝一直施行免税政策,这跟对其他藩属的政策存在很大不同。坦诚说,清廷采取这一政策,主要就是为了能够获取足够数量的马匹,保障内地的需求。
不过,在贸易地点的选择上,清廷一直比较谨慎,即限定在乌鲁木齐、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几个地区。另外,在科布多、伊犁、乌梁海等几个地方,双方可进行“专门”的牲畜(牛马等)贸易。
哈萨克人与金雕
实际上,今天的哈萨克族,主要由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古代塞种、乌孙、铁勒、乃蛮、克烈、阿尔根等所组成的“混合民族”,不仅历史悠久,还与中原王朝有着很深的渊源。
遗憾的是,清廷对于哈萨克“小伙伴”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误差。他们认为:“哈萨克即大宛也,自古不通中国......不知哈萨克越在万里之外,荒远寥廓,今未尝遣使招徕,乃称臣奉书,贡献马匹,自出所愿,所谓归斯受之,不过羁縻服属”。
如此错误的历史认知,让清廷在解决西北问题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今天的哈萨克人
2)布鲁特
实际上,“布鲁特”就是唐朝史书中的“黠戛斯”,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之一。至于“布鲁特”一词,出自准噶尔蒙古人,后来为清朝官方所沿用(拓展阅读:读书笔记:谁是黠戛斯?)。不过在今天看来,布鲁特部的“命运”与哈萨克部可谓大同小异。如乾隆评价布鲁特部:
“尔布鲁特,本不与准噶尔相涉,但旧为邻国,今准噶尔全部平定......但能约束尔所部,永守边界,不生事端,朕亦不加兵骚扰。倘尔等不安常分,或越界游牧,肆行盗窃,则系自启衅端,斯时问罪兴师,尔悔将何及?”
一言概之,乾隆将布鲁特部放到了与高丽、安南一样的“境外外藩(外国)”的地位。
柯尔克孜族女生
清廷在平定西域后曾指出:“准噶尔荡平,凡有旧游牧,皆我版图”,即将准噶尔部的全部游牧地划入清朝的疆域范围。
但是,清廷不仅哈萨克和布鲁特诸部划到了疆域之外,还严禁他们跨境放牧,并在沿边设立了卡伦(哨所),“至于境外,自北而南,则有哈萨克,自西而南,则有布鲁特。壤界毗连,其禁(止)在于盗窃,故设卡置官,派兵巡守”。
清朝全盛时期的疆域
到了乾隆统治后期,大批哈萨克和布鲁特部众涌入新疆地区。遗憾的是,对于这些入境放牧者,清廷并没有实行有效管理,最终在西北地区的边务上酿成了巨大失误。哈萨克和布鲁特部众入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沙俄对哈萨克、布鲁特等部的原有游牧的一系列侵扰,迫使当地大批牧民不得不逃入新疆境内。
就像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逃入新疆的哈萨克和布鲁特人所说的那样:“我们世居边外,太平度日,今俄人说我们游牧地方是他们的,被他勒索,因此进卡(伦)留下发辫,情愿给大(清朝)皇帝出力当差”。
与沙俄不断扩张相对应的是,清朝在边界地带设立的卡伦(哨所)和沿边的巡查线路一再后退,如此“保守”的防御行为,无疑助长了沙俄的侵略野心,最终使得西北地区的大片领土落入沙俄之手。
拓展阅读:
沙俄割占西北领土示意图
2)清朝官方政策的变更
乾隆三十一年(1766)左右,清廷对于入境的哈萨克和布鲁特部众的相关政策,做出了重大的改变。前面提到,清廷曾明确规定,严禁哈萨克、布鲁特部众入境。但看到越来越多的部众涌入境内,乾隆决定改变策略,即接收各部人众“入籍”,并制定了“界内卡外纳租游牧”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萨克和布鲁克部众的借牧时间越来越长,借牧场所也由沿边向内地扩展,游牧方式也由季节迁牧变为固定居住游牧。很多迁入的部众选择全面“内属”,在政治上获得清朝保护,成为了清朝的合法臣民。
清朝平定西北概览
但是,清朝对于越境诸部的“内属”并不积极。“今人民渐多……即行收留,将来闻风踵至,多占内地,于事无益”。一言概之,对于这些入境的哈萨克和布鲁特部众,清廷既不打算收留,也不打算驱逐,只是用抽税的办法允许其在境内放牧。
坦诚说,清廷这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让西北局势变得开始扑朔迷离起来。当新疆境内的哈萨克、布鲁特部众受到浩罕国的侵扰时,清廷不仅没有加以保护,还以“卡外之事,与天朝无涉”为由撒手不管。
这样的举措,不仅让哈萨克和布鲁特人饱受摧残,也让清朝的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在与沙俄的边界谈判中,对方坚持要求以“常设卡伦”为界(前面提到,卡伦随着沙俄的扩张“一退再退”),白白蒙受了大片固有领土的损失。
20世纪初的清朝疆域
总的来说,清廷在平定西域后,依托自己比较强盛的国力,让中亚的东部地区维持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治安定与经济繁荣。“回部安静,其布鲁特、霍罕、安集延、玛尔噶朗等贸易之人络绎不绝”,“内地商人及外藩人等,鳞集星萃,街市交错,茶房、酒肆、旅店莫不整齐”。
遗憾的是,到了乾隆后期,因朝政日渐腐败,财政亏空严重,清廷在边防事务上的开支日渐缩水,再加上当地官员玩忽职守,清廷在新疆的治理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与此同时,曾经的藩属浩罕国也乘机发展了起来。到了19世纪初,它们不仅走上了四处扩张的脚步,并迅速发展为中亚地区强国。对张格尔势力的支持行为,标志着其与清廷长达数十年的藩属关系宣告正式终结。
影视作品中的张格尔
张格尔被击败后,浩罕依然“贼心不死”,甚至在道光十年(1830)发兵数万直接侵入南疆。遗憾的是,清廷不仅未做坚决回击,反而主动向浩罕妥协(道光帝要求“一切如其所请”)。
清廷的软弱态度,进一步怂恿了浩罕在新疆的侵略行动。甚至在同治三年(1864),俄军已经兵临塔什干城下,距其亡国仅有12年之时,浩罕国依旧念念不忘对南疆的侵略,派遣阿古柏进入新疆地区,建立起所谓的“哲德沙尔国”。
忍无可忍的清朝,最终于光绪元年(1875)委派左宗棠收复新疆。截至光绪二年(1876)底,阿古柏失去了北疆的所有领土。光绪三年(1877)年,阿古柏势力彻底被清军肃清,新疆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左宗棠收复新疆
纵观我国历史,西北地区只有在受到外部势力入侵,对中央王朝构成威胁时,其战略地位才会得到重视;一旦危险消除,马上又会回落至边缘地位(乾隆对哈萨克和布鲁特部的错误认知,何尝不是具体体现?)。直到新中国建立后,西北地区才获得了与内地一样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另外,对于这段历史的再认识,对于当下中国面对和处理与中亚诸国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