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兰山国是现在的哪里(锡兰山国王)

中山路

泉山门以南至天后宫、万寿路之南门尾,为泉州古城地理上的中轴线,是纵贯泉州老城的一条南北主干道,背靠郡城主山北山清源山。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建于1920年前后。从古城泉山门至钟楼,叫中山北路。自钟楼至涂门街、新门街交叉路口一段,叫中山中路。自新门街、涂门街交叉处以下,至天后宫、万寿路交叉处古德济门遗址一段,叫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以前称南街,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后经历代扩建延展成今天2.5公里的主街道。1924年,改建成沿街骑楼式连排街店,红砖封面,具闽南建筑特色,近年经整治,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为泉州古城最繁华街区之一。

西街

>锡兰山国是现在的哪里(锡兰山国王)

西接环城西路,东至钟楼,与中山中路交叉,因地处古城西侧而名,是古代泉州有名的古街。街中以东西塔、开元寺闻名。

作为古城泉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丰厚的街区之一,它既是泉州古城最早的街道和区域,又是古城泉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大量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增加了古城的历史文化厚重感,吸引了外地游客的眼球,更是海内外泉州游子的乡愁所系。自唐宋以来,绚丽多彩的文物古迹、鳞次栉比的古街巷古民居,连同附着其中的历史故事及其传说、遗闻轶事,就像一串斑斓绚丽的珍珠,连接着古城的过去与现在,诉说着古城的革故与鼎新、风雨与沧桑巨变。

开元寺、东西塔、桑莲古迹、宋代古船馆、弘一大师纪念馆、城心塔、旧馆驿、清军驿、裴巷、西教堂、五塔巷、孝感巷、奉圣宫,连同数不胜数的名人宅第、华侨洋楼、古大厝,串联成一道历史沉淀深厚而又有着西洋风情、现代小资意味的街区。

东街

东接东湖街头,与温陵北路交叉,西至钟楼,与中山中路头交接。它是古代泉州古城的主要街巷,因地处古城东侧而得名。街两侧有南俊巷、元妙观、府衙、县衙、县学、二郎巷、相公巷等历史古街巷、古迹。历史上,东街曾是泉州、晋江的政治中心、文化历史街区和重要的交通要道。民国时期,东街一度改称中华东路。1996年,泉州市政对东街拓宽改造,把两侧建筑成富有闽南侨乡建筑特色的、既有翘脊飞檐、又有骑楼商铺的闽南风建筑。东街历史上最有名的民间传说是蔡六舍传说。

建于东街东段相公巷与凤池巷之间的泉州市第一医院,是泉州百姓生命与健康的庇护所。

涂门街

它因位于古代迎春门外,是通向通淮门(俗称涂门)的街道。又据称宋代为建东西塔,需要堆砌土台环绕而上。塔成后,那些建筑土沙残渣也就顺理成章留在这低洼处,被用来筑路,居民后来沿路建居,遂成涂门街.因此这条街又称涂沙街。

北门街

位于古城北,中山路北,朝天门南,南起威远楼,以通古城北门而得名。

整个街区历史风貌古朴,底蕴深厚,拥有诸多历史遗存,如生韩古地、大城隍庙、威远楼、泉山门、中山公园、白耇庙、小山丛竹、不二祠、大小希夷宫、执节宫、一峰书院、梅石街、金粟禅寺、都督第旧址、通天宫、六孔井等等。北门街最早形成于唐末五代,留从效、陈洪进等屡有建造,至今已有千年以上历史。

聚宝街

南门天后宫正前方,北起万寿路中段左拐,通来远驿、青龙巷,南至厂口旱闸,长400多米。宋元时代,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对外交往频繁,对外贸易大为兴盛。外来番舶多聚在这地方,外商带来了大量的珍珠、翡翠、玛瑙、玉石、檀香之类的东西,奇珍异宝、熠熠生辉,就在这地方,海外客商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的大陆客商进行交易,因此这地方就叫聚宝街。因为商业信息传播的需要,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聚宝街上开设了电报局,开通泉州一福州、泉州一厦门、泉州一龙溪3条直达明传电报线。

天后路

西起中山南路与万寿路交接处,东至义全街口,因天后宫建于路北而得名。

蜚声海内外的“海上女神”妈祖林默娘,诞生于北宋平海军(后为泉州府)节度辖下的莆田湄洲岛,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因其“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苦辄愈。常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后传升化为救难海神,被立庙祭祀。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宋元时代,泉州成“东方第一大港”,为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朝廷屡封妈祖为天妃、天后。明永乐年间,郑和出使西洋时,也奏请修建天后宫,天后遗香世界,各地分灵达四百多座。可谓天后路通四海八方,遗爱五洲百姓。

泉州天后宫素称为海内外建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祭祀妈祖的庙宇,被国务院审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城街

涂门街通淮关岳庙后、百源路与龙宫之间,又名厚城、三教铺。因为这条街地处古代罗城城墙的后边而得名。街西起文庙广场,东至兵马司桥巷,街两边原有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后因1994年的旧城改造,把街道南侧民居尽数拆除,仅留北侧部分民居还保留些老建筑原貌。街南傍宋代罗城壕沟,上有祖师巷桥、隐居桥、清真寺桥、兵马司桥等古桥与涂门街相勾连。后城西北侧114号有“济阳别墅”,占地1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穿斗式木构架,硬山式闽南红砖建筑,东有厅,西侧是护厝,屋后建有花园,是老城旅菲的晋江籍富商蔡德操建于清光绪甲辰年间的泉州私人别墅。门楣上曾挂有民国总统徐世昌所书“急公好义”匾。

万寿路

天后宫前的这条街路,在千年的时光中,在接受万千善信顶礼膜拜承载着信仰的同时,笑纳五湖四海的财富、笑迎万千游客和商贾,一代又一代延续历史使命,又不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北起天后路,南接水尾巷,在现在的中山南路尾,天后宫右前方,东接聚宝街,以祝祷天后万寿无疆之意而名之。万寿路上有名人李贽故居。自宋元时代,直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尚十分繁荣,这路上车水马龙,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重要的一段繁华街区。

府学路

位于百源路西、华侨大厦东侧,府文庙左侧。因为在这条路上.有以前的泉州府学明伦堂及一座“海滨邹鲁”四脚亭,上悬匾额,在棂星门、夫子庙东侧。四面开敞,供行人往来及休憩。从这里到府学牌楼前,通往文庙、府学,故名。

泉州府学在原来老城称为三教铺的辖区内。泉州府学建筑群,以左学右庙闻名。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981年),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扩建有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隅,规制逐渐完备。清乾隆间(1736-1795年)大修,现存建筑仍保留有南宋木结构及清初大修原貌。泉州府学曾为泉州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兴盛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中唐欧阳詹温陵甲第破天荒至清光绪年间,泉州历史上人才辈出,文星灿烂,曾涌现了2497多名进士,正如府学泮官楼上的那副对联所书“海国闽疆;东南重镇”。

义全街

原为义全巷,后辟为街。东接天后路,西接中山南路、五堡街口,因街上早时建有义全宫而得名。义全宫又名文相宫,主祀文天祥。因此,这条街也称天祥街。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军事家,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传闻当年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拥宋幼帝于南宋德佑二年11月自福州撤至泉州,因泉州留守蒲寿庚降元,拒开城门,宋幼帝君臣只好南撤广东。担负断后阻断任务的文天祥赶到泉州,兵马暂屯宿于泉州溪亭,因寻不到宋幼帝,想起山河破碎,遂痛苦不止,泪血双下,浸透眼前的溪石,那块血泪石被后人敬奉于文相宫内,并有人撰联于文相宫石柱“忠义无如丞相节,文章本是状元才”。忠义齐全,或许是义全街名字的由来之一吧。

县后街

中山路东向,南北走向,与中山北路并行,南接东街,北至模范巷头白耇庙。因在旧晋江县衙之后而得名。

唐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知因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设县衙于今县后街市公安局与二院附近。街北侧与模范巷交界处有一座白耇庙,祀印度山神毗舍爷,即泉州人称得“白耇神”。据泉州锡兰王子后裔世家族谱记载,明天顺三年(1459年)其先祖锡兰山国王子昔利巴交剌惹来中国,后因国内政变未能复国,只好侨居泉州,繁衍生息,成泉州明、清望族,各族聚居县后街白耇庙附近,以“世”姓行世。县后街与今泉州军分区后门有一条不足百米的小巷叫“彩笔巷”,传为中唐欧阳詹微时读书用功处,后梦笔生花考中进士,故那巷就叫彩笔巷。与其斜对过、今二院中间,有一条短促小巷叫连理巷,据说宋时此处为府郡官邸。泉州郡守韩国华居此,并与牌女连理生北宋名相韩琦,留下一段美丽神奇的传说故事。

县后街上,还有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户部主事黄铭进士第;有明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历工部郎中,官至浙江参政的叶宽方伯第。还有县后街中段宋太宗六世孙,绍兴初(1131-1135年)移居泉州,历知南外、西外宗正司事的赵不慢、赵不懬兄弟的萼辉联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