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方人来说,山水是用来挑战的。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走向山水,是“寻幽探胜”,甚至是一场“天人合一”的修行。
>望峰息心(望峰息心前面一句是什么)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溪水潺湲,清碧如练,这蜿蜒灵动的山水给了智者以处世的哲学。“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山峄叠立、层峦叠嶂,这静默巍峨的大山给了仁者以坚守的力量。自夫子发端,中国文人对山水的解读蔚为壮观。他们解读山水的意境,解读山水的意蕴,这种解读不仅加深了人类对宇宙万物的感知、认识,也映射出人类在追寻探索中所展示的真实心灵。“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是张若虚对个体生命与宇宙永恒的解读,“哀而不伤”,尽展盛唐之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山水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份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山水不仅给了文人们以哲思,也成了他们坎坷仕途上疗伤治疾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中国的文人在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激励之下,积极进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怀抱着"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一头扎进了政治的漩涡,但理想虽然丰满,现实终究骨感。在君权至上的中国封建社会,一身正直自负高洁的文人官员们往往被现实捶击得伤痕累累,被罢黜,被贬官,被放逐,甚至被下狱,这些几乎成为了他们的必然宿命。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苏轼经“乌台诗案”差点小命不保,“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即是他对坎坷仕途的自嘲。被现实撞得鼻青脸肿的文人们几乎都将视线投向了秀美宁静的自然山水田园,自然的山山水水成了抚慰他们内心伤痛的一剂良药,也成了他们灵魂的栖息地,精神的避难所,望峰息心,窥谷忘返。诗人何其有幸,能生活在这中国这片广大的山川物域;山川何其有幸,能接纳那么多锦绣才华的文人墨客。
山水是自然的精华,是文人骚客们诗文的灵感,清代才子张潮有言:“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而今的我们赋予山水的意义更多的是游玩,三五好友,或名山大川,或无名村落小溪,周末假期时出去走一走,散散心,拍拍照,让疲惫的身心得以舒缓,让久不联系的亲朋好友借着山水的名义沟通联络一下感情。山水是自然的眉黛,我们是山水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