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仁寿殿,顺着大殿南侧小路,经过南花坛向西,再经过军机处值房,就可以来到园内的后寝宫区。后寝虽然有若干座院子,但最南面的当然是皇上的寝殿,就是玉澜堂。
玉澜堂正位于仁寿殿背后,院门坐北朝南。园中皇族后寝院落都是坐北朝南的。
>玉澜堂(玉澜堂简介)
皇上来颐和园,除了乘御辇走旱路以外,还可以乘舟走长河。长河自古便是京城水路,从京西之湖奔流不息入京城,直到西直门进入护城河。再从德胜门附近进城去积水潭,然后走到城内各处。其实这说的是元代建大都之后的水路,之前也要进南边那金中都城里。那条水路已经不是很清晰,但肯定要经过现在的莲花池公园。乾隆初建清漪园的时候,也把这条长河淘弄了一番,学术上叫做“疏浚”。他让造办处雇人在西直门外高梁桥附近长河岸边搭了一处房子叫做倚虹堂,是样式雷出的设计。这倚虹堂就是皇家港口,有船坞,有庭院,还有伙房茶水间,最主要的是有码头。
老乾携娘从大内开车出来,开到高梁桥倚虹堂换船。皇上的车叫“御辇”,皇上的船叫“龙舟”。皇娘俩坐船顺长河逆流而上,沿途还有好多服务区,比如现在动物园北门外的五塔寺等几处。其中规模最大的服务区是万寿寺和它西院的行宫,皇上太后可以在这里吃午饭、睡午觉,还可以从这里去逛苏州街。这条苏州街是从万寿寺行宫到海淀镇,差不多二华里。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崇庆皇太后随仔乾隆帝下江南,见到了不同于关外的江南诸景。古人曾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评论,说江南名城各有千秋。老乾见娘屡屡赞叹苏州街上商车贾店,便在去清漪园路上建了这么一片街市,叫做苏州街,以便老娘可以去街上坐贾(念古,不念假。行商坐贾)店里免费拿货。
皇上的龙船顺着长河可以一直开进清漪园,然后去皇上的专用码头,从那里上岸。这个皇上的码头就在玉澜堂门外,叫做玉澜堂码头,现在是游船码头。
皇上来之前,玉澜堂肯定是要把大门打开的。
这是一座非常正规的皇家屋宇大门,你肯定会说我有蚂蚁缘槐夸大国的嫌疑,这不就是一座普通的三间一启王府大门吗?你注意看,你在胡同里见过门前带月台的王府大门吗?这是和仁寿殿前面一样的青砖月台,周围有一圈白石护边。月台上两边各有一座汉白玉露陈台,也叫露陈座,露陈座上摆着太湖石。有人说这一对太湖石象征光绪和慈禧,叫做子母石,这是今人楞给安的名字,和光绪慈禧无关。
门殿下有一尺高基座,内外白石垂带踏跺。门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有檐廊。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封闭。窗上是双交四椀棂花,比仁寿殿低了一级,王府也可以用这样的棂花。上面是抬梁结构,灰瓦卷棚硬山顶,不施斗拱。因为屋顶结构不用做太大,后寝的房屋都是柱上直接架梁枋,不用斗拱。梁枋上是苏式旋子彩绘,都不再用和玺彩绘。门扇装在前金柱上,这个门扇叫做板门,因为它太光滑,也叫镜面板门。这回有门墩了,瞧一瞧。
门墩是从门枕演变而来,最早的门枕就是一块木头,一来支撑门框;二来支撑门扇。门枕在门内部分有一个圆孔座,叫做海窝,这是门扇轴的下部支撑,也就是轴承。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户就是一扇门,这个海窝就是户枢。门枕木虽然不蠹,可是会腐朽没落,后来就演变成不朽的门枕石。再后来,门枕石的门外部分加上了各种装饰件,就成了门墩。
玉澜门前的这种报鼓石门墩是明清制式门墩之一,是从报鼓演变而来。古代官府门前有鼓,是官家上下班的消息鼓,所以叫报鼓。明清规定百姓若有冤情,不许拦车告状,但是可以去官府门外击鼓喊冤。这个门墩上就是采用了老爷门前有鼓的形式,成了门前的装饰。也有做一尊石报鼓放在门前的,并不把它和门枕石结合在一起。我在广州陈家祠门前就见过全尺寸的石报鼓,见我的《己亥冬至游花城之三:陈家祠》。有人按照门墩上石鼓下面有石托的样子,说它是抱鼓石,这个是误解,颇歪。
门殿外两边各有两间耳房,耳房门窗都朝外,所以它们不是倒座房。门殿的门框之上挂着满汉双语“玉澜门”门匾,光绪手书。
这座门是后寝的大门,也是院门,由此可以通往后寝各院。门内没有影壁,直接就面对正房。不知道过去有没有影壁。
玉澜堂正房下面是一尺半高的台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面有檐廊。明间开门,次间灰砖槛墙,“工”字纹棂花支窗。上面是抬梁结构,卷棚悬山顶。后寝房屋门窗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工”字形棂花,横平竖直。连墙上的漏窗都有用工字形棂花的。
明间檐下挂额匾,檐柱挂楹联,慈禧手书乾隆旧作。额匾“玉澜堂”,玉乃石之美者;澜者,大波为澜,波澜壮阔。乾隆自己说玉澜堂是“漪澜来转蕙,生玉有环瀛”。檐柱上楹联曰“渚香细裛(念易)莲须雨,晓色轻团竹岭烟”。此联出自宋代施枢的《沧浪》中“渚香细浥莲须雨,野色轻团竹尾烟”一句。上联中的裛和浥同音同义,莲须是荷花之蕊,乾隆以此描述昆明湖荷花细雨之景,很贴切。下联说的是聚在一起的竹稍在微风中轻摇如烟,古人说的烟不是真的烟雾,而是飘渺如烟。树、花、竹俱可如烟,便有烟树、烟花和竹岭烟之吟。施枢写的下句是他赏景纪实,乾隆为让此句意境在玉澜堂再现,便在前后院种了几畦竹,清晨风起时就赶快跑过去轻叹“真是晓色轻团竹岭烟呀”。你看,老乾为体验古人诗情画意,直接在自己园中种荷插竹,相当文艺。看看前院廊后竹。
再看看后院廊前竹。
为了体会“渚香细裛莲须雨”意境,老乾当年是在后寝院外昆明湖一角种了一片莲藕。这片藕不像竹子那样种一次管好多年,藕是需要每年倒腾的。现在颐和园管理处每年还都在那个原处种藕,一到荷花开时便有游客站在岸边观赏。可是没有人知道这片荷花是对应玉澜堂的那副楹联的;当然也没人知道玉澜堂里的竹子也是因那副楹联而栽的。你看,这颐和园的水相当深,要把它逛透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要想赏景入骨,还要细读老乾的这些导游词。
看看正房里面现在的布置。
室内地面铺满藏式羊毛地毯,屋顶上是牡丹暗花海墁天花,这应该是近年装修糊上的白纸盖住了下面的彩绘平棋天花。明间后金柱中间设紫檀地坪,地坪上摆紫檀嵌花梨雕龙宝座,宝座后有五扇水墨山水镜心紫檀屏风,宝座前有紫檀嵌花梨御案。宝座两侧有鸾翎宫扇、盖罐和紫檀香几。地坪两角有古铜香亭,地坪下两边是古铜福寿熏炉,上面刻着“延年益寿”。这些摆设属于皇上便殿规制,没有仙鹤甪端。
后金柱间上方挂着慈禧书写乾隆原文“复殿留景”,抄自南朝刘宋时期谢庄的《宋明堂九歌》中“复殿留景,重檐结风”一句。南朝刘宋明堂在南京,现已不存,形象类似于天坛,但是下方上圆两截,祭祖的殿堂。“复殿”是指明堂的下方上圆双层结构,乾隆用在这里是不是暗指万寿山上的排云殿佛香阁层叠向上?
你再看“复殿留景”这四个字,有笔画错误吗?我原来说过,清代从乾隆开始的皇文就多有错别字。他那不是不小心,而是成心的,没人能管。后来各代皇人就也如此照办,表示这是皇家特权。别人写错别字是没文化,他们是因为有文化才擅改笔画。这几个字你好赖还能立即认得全,更有那要和上下文一起读才能认出来的字。北京黄寺清净化城塔前牌楼额匾上“慧因宗上”的宗字就是这样,见我的《访北京黄寺,探三百年不示人之密》。
后金柱上挂着一副楹联“曙色渐分双阙下,漏声遥在百花中”,这是唐代皇甫曾《早朝日寄所知》中的一句。皇甫曾这是记录的上早朝时见闻,双阙指的是大明宫含元殿,含元殿是带有像现在故宫午门那样双阙的。漏声就是铜壶滴漏之声,大臣们站在含元殿下,数秒等候早朝时间到。看那落款,这副楹联是工部尚书“臣潘祖荫敬书”,此臣祖上是乾隆朝状元和道光的军机大臣潘世恩。慈禧办寿大臣们都要送礼,又不敢送太贵重的东西,怕太后发现自己腐败,送一幅字就是最佳选择。颐和园里多有当年大臣们送给慈禧的书画寿礼,连宫里都有,比如宁寿宫乐寿堂。
看看西次间,这是皇上卧室。
西次间北面是木榻床,南面是八仙桌配太师椅。床上挂着光绪手书乾隆原文“风篁成韵”,取自也是谢庄的《月赋》中“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亲懿莫从,羁孤递进”一句。这是史上最凄美的一首叹月歌赋,风篁成韵是说竹林在风中发出美妙的声响。老乾在屋外用“晓色轻团竹岭烟”说竹林之形,而屋内此匾则说的是竹林之声。此匾应为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重修颐和园时所挂,预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在此居住时的凄婉之况。
卧室隔间门楣上也挂着一幅字,那是另一位大臣给慈禧祝寿的贺礼,手书唐代张九龄的《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雪》和苏味道的《初春行宫侍宴应制》,都是给皇上唱的赞歌,学名叫“奏颂”。
西次间是皇上的卧室,东次间是皇上的起居室。
玉澜堂里既然有坐北朝南的正房,就还应该有东西厢房。后寝这里不是带琉璃瓦的宫殿,所以我不把它叫做正殿配殿,还是正房厢房更恰当。看看东厢房。
这东厢房肯定是坐东朝西的,所以清晨时分就会阳光不到。你要逛完园子下午回来时,才会看到它迎着日光的样子。
东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有檐廊。虽然它的开间比正房小一些,但整体看上去还是比正房大一些。明间开门,次间和稍间灰砖槛墙支窗。隔扇门格芯里是贴金的五只蝙蝠中间有一个“寿”字,这叫“五福捧寿”,一定是光绪重修颐和园时的大作。上面是抬梁结构,灰瓦卷棚硬山顶,比正房悬山顶低了一级。
东厢房明间檐下挂着“霞芬室”匾,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障殿帘垂花外雨,扫廊帚借竹梢风。霞,赤云气也,红色的云彩。芬者,诗说乃馨香;大雅说芬芬,香也,“旨酒欣欣,燔炙芬芬”。乾隆站此屋檐下,一定是见过天上漂亮的晚霞。“室”在古代通常是指小房间,一般用在堂后寝卧,像这样挂在屋外檐下的很不多见。
上联“障殿帘垂花外雨”取意自南唐李后主的《浪淘沙》中“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其中还有名句“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花外雨”一词来自元代张弘范《新燕》中“柳外东风花外雨”一句,此后清代文人常用此词,喜其艳也。下联中“竹稍风”一词是宋人常用,后来传了下来,元人王恽(念运)就有“绿阴小庭晴昼,放绣帘、轻度竹梢风”。扫廊帚对障殿帘,竹稍凤对花外雨,前面是乾隆原创,后面是转发古人。整副楹联取意自古人诗词意境。
东厢房明间是穿堂屋,房后是我们上一集看见的,通往勤政殿,就是现在的仁寿殿。这座东厢房据说是乾隆帝打算做书房的,未考,存疑。老乾爱读书,他常去之处都会有专门藏书和读书的地方。如果出去遛弯,也常在袖筒子里掖一本书。
东厢房对面是形制一样的西厢房。
明间檐下挂着光绪手书“藕香榭”额匾。《红楼梦》大观园里有一处水榭叫藕香榭,曹雪芹演义红楼虽是在乾隆建清漪之后,但也无法断定他借鉴了玉澜堂西厢房的名称,因为他肯定没逛过清漪园。玉澜堂的西厢房题藕香榭是有原因的,它的明间也是穿堂屋,出去之后是一处水边月台。
月台下就是乾隆为实现“渚香细裛莲须雨”意境而种藕的那个角落,这西厢房现在对着月台开了一处照相馆,专门给非京籍游客拍摄昆明湖万寿山留影。
西厢房前檐柱上的楹联是“玉瑟瑶琴倚天半,金钟大镛和云门”。这是取意自南宋诗人杨万里《题望韶亭》中的“金钟大镛浮水涯,王瑟瑶琴倚天半”一句,前后换了顺序,也可能是房屋修葺后被工人挂反了。望韶亭在广东韶关丹霞山附近韶石山上,传说舜帝曾登此处观山下奇石,并奏大乐。此乐后称“韶乐”,节奏舒缓,曲调悠扬,听之如醍醐灌顶。“玉瑟瑶琴倚天半”,即是说的于山顶奏韶乐。金钟大镛是古代奏韶乐之器,你可以理解成编钟。乾隆说的云门是周代的一种大雅乐舞,他把浮水崖改成和云门,那就是说乐舞并起、吉祥万种呗。老乾题此联并不是描绘此处风光,而是幻象出韶乐绕耳、雅舞缠身的帝王之尊。
看完院内诸屋,你一定要再回头看一眼院门,就是那座玉澜门的门内。
你会发现院门后檐廊下向两边接有穿山游廊。这游廊两边连接东西厢房前檐廊,再连接到正房前檐廊,完整的一圈,这叫抄手游廊。这样的抄手游廊常见于一殿一券垂花门内,像玉澜门这样的屋宇式大门内接抄手游廊的非常罕见。清漪园中,乾隆却是多处在屋宇式大门内连接游廊,后面看到那些地方的时候再说。
绿色廊柱表示此处不是宫殿。廊柱之间上面有倒挂楣子,下面有坐凳楣子,都是“工”字形棂花。枋梁上都有苏式旋子彩绘,瞧一眼。
这个游廊不仅联通皇上居住的玉澜堂各屋,而且联通后面皇后、太后居住各院各屋,最后连到长廊,一直通到石舫码头。乾隆夫妻和老娘常去的地方都被这条游廊连接在一起了,所以这是清漪园内的皇家马路。凡是这条游廊连接的重要地方,就都是乾隆年间建筑;否则便是光绪之后扩建或增建的。
玉澜堂有二进院子,前后院是用游廊分割的,正房两边的游廊上还搭了有门,连接后院的游廊。
后院肯定要有东厢房。
后院东厢房比前院小很多,面阔只有三间。前檐廊是上下带楣子的,小屋非常不正式,它的明间也不穿堂。
后院中间是叠石假山,西厢房规模非常大,可能把东厢房差的都补到西厢房去了。西厢房是一座楼,叫做夕佳楼。
夕佳楼二层,每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有檐廊。上面也是抬梁结构,灰瓦卷棚硬山顶。每层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工”字棂花支窗。二层檐廊带禅杖栏杆,上有倒挂楣子。
二层檐下挂着“夕佳楼”额匾,乾隆原作,光绪重写。当年乾隆在此楼二层湖景包间里赏景品茗,发现此处实乃园中望夕阳最佳之地。他便想起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当场题此楼为“夕佳楼”。什么?你不记得陶渊明的这首诗了?这一句前面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想起来了吧?所以,日落时分,无论你在颐和园中何处看风景,都要来下面这里看夕阳。
现在,颐和园当局为了防止我等百姓擅观皇帝之景,把夕佳楼大门锁上了。没关系,我到夕佳楼后檐廊下去望夕阳。因为国人对乾隆在哪儿赏夕阳不甚了了,所以此处只有我一人在数漏盼日落。夕阳来了,这个肯定不是乾隆当年看到的佳夕,他坐得比我高。
不过,若论赏佳夕,当年的老乾肯定要输我一局。我戴上望远镜,比他坐得高还看得远,能一直看到玉泉山下。这个不是“玉泉趵突”,而是“玉泉吸日”。
再来看看夕佳楼前面的楹联。
一层明间廊柱楹联:锦绣春明花富贵,琅画昼静竹平安。此联出自元代郭钰(还念玉)的七律《奉和龙西雨自洪见寄》,其中前四句是说小景,什么青楼风月樽前舞呀,锦绣春明竹平安啦之类的。二层明间廊柱楹联:隔叶晚莺藏谷口,唼花雏鸭聚塘坳。此联也是出自古人的一首七律,陆游的《题斋壁》。“唼”念煞,鸟吃饭。陆游此处说雏鸭吃花,不知道吃的是什么花?要不就是陆游眼花了?老乾站在夕佳楼上,见楼下昆明湖角落荷花丛中有鸭子,他要是突然想起陆游这句“唼花雏鸭聚塘坳”倒是也不让人吃惊。陆游走到任何地方如果心中有块垒堆砌,便就会把那块垒写在屋内墙上。这些块垒都是没名之垒,后人便把这些字句称作《题斋壁》,据说《放翁全书》中有六首《题斋壁》。
老乾最早盖了玉澜堂是准备自住的,但是据考老乾本尊并没有住过玉澜堂。之后,嘉庆帝曾对清漪园略有修缮,应该是住过玉澜堂吧,未见记载。道光帝肯定是住过玉澜堂,他还曾在此摆宴请人吃饭。那是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此时道光帝已经四十岁出头。道光帝名叫爱新觉罗·旻宁,就是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带领火枪队在宫中隆宗门抵抗天理教民兵的那个皇长子。乾隆之后,嘉庆、道光期间大清开始衰落,叫做嘉道中衰。道光想学乾隆爷爷办一次千叟宴,出了问题,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结果他就是在这玉澜堂办了一次迷你“老叟宴”,只请了十五位老叟,都是清顾委的高寿委员,没有民叟。席间上来的菜都是泥塑标本,道光带领大家把酒言欢,没人下箸,菜都原封不动。道光帝后来逐渐撤除了清漪园各房间的零碎摆设,园子也差不多撂荒了。
光绪二十年后,慈禧常来颐和园避暑,光绪也常在玉澜堂苟且。二十四年,慈禧从颐和园潜回宫中,发动戊戌政变镇压了变法的维新派。政变后,慈禧把光绪这个首领关进西苑瀛台,然后消灭了他的六个同伙。此后,每当慈禧以训政名义出面示众时,都把光绪帝带在身边,然帝无言可发。遇天暑之季,慈禧仍来颐和园趋避之。她便也带着帝后二人同住园中,光绪帝仍住此玉澜堂。为阻帝通外,太后令造办处将玉澜堂所有开口筑墙封闭,仅留玉澜门出入。玉澜堂从离宫变成了离监。现在还可以看见东西厢房室内的墙,正房后面的穿堂门也封上了。脑补一下光绪帝当年只能在玉澜堂三间北房内蹲坐蹒跚的情景吧。
民国时期,拆除了封闭抄手游廊的几段墙,玉澜堂基本上算是恢复了之前的布局。
玉澜堂后院直通下一座院子,民间四合院一般就一进院,大户二进院,超大户有三进院。皇上家这里轻轻松松就要有至少三进院。看看下一进院门。
门内有一间门殿,后有屏门,这是非常典型的一殿一券垂花门。垂花门通常是宅院的内门,二进门之类的,属于内宅门。垂花门内接一间门殿就可以做成屏门,不用单立影壁了。
上面是架梁结构灰瓦单檐歇山顶。檐下的枋梁、雀替、垂花相当华丽,都是官样文章。门外有正规的报鼓石门墩,下面是青石垂带踏跺。门两边就是前面看到的玉澜堂后院二畦竹子。这是一座非常规整的后宅门,说明里面有女眷。
檐下挂着“宜芸门”额匾,乾隆原文,光绪重写。进去看看,正房坐北朝南,就是大北房呗。
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面有檐廊。上面是抬梁结构,灰瓦卷棚硬山顶,比前面的玉澜堂低一级。明间开四扇玻璃隔扇门,五抹头(念妈头,不念摸头),比宫里的六抹头低一级,木刻如意格芯。次间和稍间也是灰砖槛墙支窗,上面的窗户还是“工”字格栅,下面却是玻璃格栅。玻璃这个神物雍正就开始用于自己寝宫了,就是宫里的养心殿。所以,乾隆建清漪园时,把它用在这里也是可能的。雍正在养心殿装玻璃窗是为了改善采光,因为他近视,要戴眼镜。乾隆在自己住的玉澜堂并没有装玻璃窗,却装在这座后院里,可能间接说明他比他爸眼睛好,目光如炬。
明间檐下挂着“宜芸馆”云边横匾,也是光绪重写乾隆题字。
芸是芸香草,其花香人喜妖惧,施于书报则百虫不侵。古代文人都用它来给书防蛀,叫做辟蠹。把或芸香草叶或芸香干花夹于书内辟蠹,因此,善读之人书中尝有芸香,“书香”即指芸香。古人还常把书斋称作“芸斋”、“芸馆”。这么一说,这宜芸馆就是乾隆盖在自己寝宫后院做书房的,因此,那玻璃窗有出处了,有利采光呗。
廊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绕砌苔痕初染碧,隔帘花气静闻香。此联中,乾隆当是借意唐人刘禹锡《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做了上联。刘禹锡另有一首《伤愚溪》,其中有“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乾隆下联当是有引此句意境之意,唐诗更写意,老乾更直白,“花”、“香”全上。古人咏隔帘花草绿茵多,那是帘外景物,但是考虑到宜芸馆这个地方,老乾有隐含咏帘内书香之意,这也是妙笔。
看看正房内布置。
好家伙,这一套摆设可真不错!屋内金砖墁地,明间铺地毯,上设地坪,地坪上是一套紫檀嵌螺钿家具摆设。中间是龙椅宝座,后面三扇屏风,宝座两边有掌扇和香几,宝座前是脚踏。镶嵌的螺钿都是怪石松柏和牡丹芍药。这个宝座是皇上的,即使皇后住在这里也不能坐。皇上来到皇后或者妃嫔屋里,首先是要坐在宝座上的,院里的后妃无论正在哪里都要出来接驾。皇后只有当了皇太后,才可以坐到宝座上。
背屏之上挂一幅纸匾,光绪手书“金镜呈祥”。金镜就是铜镜,古代常指代月亮。唐代元稹有“远树悬金镜,深潭倒玉幢”之句。古人认为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呈现祥瑞的,唐代房玄龄所著《晋书》中,说元帝司马睿出生时有“星斗呈祥,金陵表庆”之句。
看看西次间内。
北面隔扇门内靠窗是一架木榻,这是算是起居室。隔扇门上挂一幅《经道纬德》纸匾,落款还是“臣潘祖荫敬书”,鉴赏印是“光绪御览之宝”。“经”:《经书》,儒家经传;“纬”:《纬书》,经书之外的谶纬神学书集。“经道纬德”出自刘勰(念协)的《文心雕龙》,说皇帝封禅是要经道纬德勒皇迹,就是在大石上刻下皇帝的丰功伟绩。所以,你可以把经道纬德理解成歌功颂德那样的谄媚行为。
明间往西过了西次间,西稍间是皇后卧室。
北墙下是皇后睡觉的木榻炕,西墙下是一套客厅标配,黄檀木雕花的条案、嵌大理石八仙桌和一对太师椅。床罩上方横披上挂着一块“日有万善”纸匾,钤有慈禧的三方印。佛家劝人行善,日行一善积万善之德。道家则是说“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你看,佛家说行善,道家说有善,言语不同。而万善也可指孟子“万物皆备”,《孟子》中有“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慈禧此处的“万善”到底是释道之善,还是孔孟之善?只有她自己知道。
正房东次间是一间起居室,用来会客。东稍间是佛堂。你要是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正房东西次间窗下有好东西。
满族人在关外的时候是冬天烧炕取暖的,进了关仍然如此。这两个木板盖着的就是宜芸馆的炕洞,室内是地暖系统。虽然这里有炕洞,但是没发现烟囱在哪里。故宫里很多地方都是有烟囱的,沈阳故宫清宁宫背后也是有烟囱的。现在太庙享殿里还可以看见地上有地暖烟道。
看看宜芸馆东厢房。
东厢房照例是要午后来看的。
东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有檐廊,上面是抬梁结构灰瓦卷棚硬山顶。明间开五抹隔扇门,“工”字棂花。格芯板上也是木刻五福捧寿,没贴金。次间和稍间像正房一样,都是灰砖槛墙,二层隔扇窗,上层“工”字,下层玻璃。
明间檐下是一块“恩风长扇”三环横匾,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隋炀帝杨广当政时期,有一个大臣叫牛弘,大才。牛弘曾被宣进宫和皇两口子吃家宴,能和不轻易示人的皇后一起吃饭,说明老牛很受炀帝器重。一次过年杨广宴众臣,席间让牛弘领众臣赋诗佐餐,红楼梦中吃螃蟹联诗即是发自于此。牛弘等人联诗得《宴群臣登歌》十韵,最后一句是“饮和饱德,恩风长扇”。牛弘他们是公然给皇上唱赞歌,慈禧不摆筵,也就无人喝彩,只好自己写下此匾挂上,假装屋外丛树朝她弓腰。这座东厢房在清漪园初称“道存斋”,老乾特为此斋御拽《道存斋》一首:“春色二分未,春音万物知。爆如雷启蛰,雪与月为期。静契端倪表,动先韫藉宜。閒斋偶目击,真觉道存斯”。原来老乾此道乃自然之道,危坐室内,见屋外春雨淫淫、春雷惊蛰,有感于斯,因题此名。
廊柱上挂着一副楹联:绿竹成阴环曲径,朱阑倒影入清池。此联出自陆游的《绿净亭晚兴》中“绿竹成阴藏细栈,朱阑倒影入清池”。陆游说的细栈应该是竹林中的栈道,而楹联中改的曲径则是宜芸馆中的一圈抄手游廊。
东厢房明间也是穿堂屋,屋后是一个小夹道。
你看,道存斋后门夹道对面墙上有一座门,那座门是德和园的小西门。德和园里有光绪新建的大戏楼,后面再说。
再看看宜芸馆的西厢房。
明间檐下是一块“藻绘呈瑞”三环横匾,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藻绘呈瑞一词也是出自《文心雕龙》,开篇即有“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藻绘意指华丽的绘画或者言辞。正房里有“金镜呈祥”,这里是“藻绘呈瑞”;一为天作,一为人工,天人呈祥瑞。
廊柱上楹联:千条嫩柳垂青琐,百啭流莺入建章。此联出自唐代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中“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一句。嫩柳、弱柳乃当春时宫柳;青琐出自《汉书》“赤墀青琐”,即“以青画户边镂中,天子制也”,后用青琐指代皇宫。建章者汉代建章宫,汉武帝建于上林苑中之离宫,亦指代皇宫。其实,宜芸馆内并无宫柳,但流浪的黄莺是可以有的。
这座西厢房在清漪园初时叫近西轩。老乾也给近西轩配了一首诗:“陶诗称夕佳,盖有取山耳。李诗云弄月,又复资于水。繄我近西轩,山水胥里许。西峰倒影来,明湖浸光起。滉漾峭茜间,想像难为拟。不如凭蜃窗,忘言皆备矣”。从侧面印证前面那座夕佳楼是老乾引用的陶渊明诗句,老乾这里说的“李诗云弄月,又复资于水”当指李白的《别山僧》中“乘舟弄月宿泾溪”一句。就是说在近西轩这里善于观山兼观水,叹夕兼弄月。这西厢房不像东厢房只有明间穿堂,它后面也是有门窗的,从院内就可见到玉泉山落日之光。
从里面看看宜芸门,就是那座标准的一殿一券垂花门。
标准的一殿一券垂花门都有内接一圈抄手游廊,在宜芸馆就是这样。你看那门两边游廊墙上各有五块书法石刻,上去仔细瞧瞧。原来是乾隆帝临摹古人书法的十块字碑,老乾真迹,不可多得,非看不可。
上面这一块是老乾临摹的元代赵孟頫手书李白《襄阳歌》,看看老乾的落款。
落款有三枚印。第一个不是“三”,而是乾卦,三条爻(念姚)当位;第二个是“隆”;第三个是“御笔”。三枚印组成“乾隆御笔”。老乾还写了“乾隆丙寅仲秋重华御笔”,这里说了两件事:第一,临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早于《三希堂法帖》成书;第二,临于重华宫。乾隆收集了不少古代名家法帖,一部分收藏在养心殿,还有一部分藏在重华宫。赵孟頫的这幅《襄阳歌》应该是收藏在重华宫的。乾隆还有一处垂花门内抄手游廊镶书法石碑的,那是在北海公园西沿的快雪堂,见我的《春风十里不如你,走北海北沿》。皇宫内宁寿宫乐寿堂游廊上也是这样的老乾书法刻石,就是著名的《敬胜斋法帖》,见我的故宫套帖之十四。
宜芸馆这十块字碑清漪园时并不在此,而是在当时的惠山园现在的谐趣园。现在谐趣园的正殿叫涵远堂,是一座殿堂。最早那是一座敞轩,叫做墨妙轩,宜芸馆的这些乾隆字碑最早是在墨妙轩的。光绪重建颐和园时被挪到了这里。
宜芸馆院子角落里有这个东东。
这是排水系统,就是下水道。下面是井,上面是盖。打开盖看看。
宜芸馆在乾隆初建清漪园时是做书房,所以装了玻璃窗。皇宫里乾隆住的养心殿有玻璃窗,他给退休后居住盖的书房宁寿宫养性殿也是玻璃窗,都是为了采光好,读书易。这宜芸馆虽然有玻璃窗,可还是缺了一样东西,那就是书房外面檐廊上的一架木屏,是用来遮挡外人视线的,养心殿和养性殿西间外都有。
那如果皇太太一起出游清漪园住哪儿?对了,老乾建清漪园时的太太是谁?乾隆十三年,原配富察氏皇后去世,十五年册封那拉氏为继皇后,就是原来的侧福晋、娴妃。崇庆皇太后六十寿典时,那拉氏皇后在岗,乾隆三十年才被撤职,其后老乾再也没有册封活着的皇后。按说,老乾是应该带着皇后逛清漪园的,那拉氏皇后应该可以住在宜芸馆西稍间。嘉庆、道光来清漪园,如果带皇后,应该也是可以在宜芸馆西稍间安顿皇后的。不过,这些我都未见记载。真想知道的话,要去查清代皇帝起居注,原在南池子路口的皇史宬,现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道光后期,清漪园闲置。
我见过有记载的是光绪重修颐和园之后,安排他的叶赫那拉氏皇后住在宜芸馆,这是记载在宜芸门前牌子上的。这个时候,她只是皇后。“隆裕”是光绪帝崩后,宣统帝给她上的徽号。正规应该叫做隆裕皇太后,隆裕皇后是不存在的。清灭后,隆裕皇太后很快去世,逊帝溥仪上谥号孝定景皇后,和光绪帝合葬于崇陵。光绪帝驻跸颐和园玉澜堂期间,皇后住在后院宜芸馆,这个距离比宫里养心殿和钟粹宫之间近了不知道多少。而且,光绪帝驻跸颐和园时是不带妃嫔的,不知道皇后在此期间是不是常去前院御上?戊戌政变之后,帝虽仍随太后住颐和园,皇后也仍然随驾,但帝已被幽禁,皇后御上肯定是不方便了。
前面说过,这宜芸馆的抄手游廊和前面玉澜堂的是连在一起的。正房两边也有门通到后院,去后院看看。
原来这宜芸馆正房后面没有檐廊,但却有三间抱厦,还是卷棚悬山顶,比正房本身都高级。这宜芸馆正房就是传说中的“五间北房,前出廊,后出厦”。
这正房后面对着一座院门。
玉澜堂二进院,宜芸馆二进院,到这里就是帝后院的最后面了。玉澜门是帝后院正门,这座门就是帝后院的后门了,就是北门。宜芸门是帝后院的内门,就是一座垂花门,而这座北门有正规的门殿。这座门殿前后不带檐廊,没有玉澜门等级高,但是它两边的游廊是封闭的。门殿和游廊朝南都有窗,都是“工”字棂花,门殿是支窗,游廊是隔扇窗。
最特别的一点,你要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座后门下面的基座非常高,比前面玉澜堂和宜芸馆正房基座都高很多,足有五尺高。中式院落是讲究一进一进逐级升高的,寺庙道观顺山而建就是为了逐级升高。有时候,为了逐级升高,宁可庙门朝西,比如镇江金山寺。逐级升高就是背靠大山,然后前面要有一条河或者水池,要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这是古代风水阴阳理论非常看重的。平地盖房怎么办?那就要后殿比前殿基座高,或者最后面盖一座后罩楼,比如恭王府的后罩楼。宜芸馆后这座帝后院后院门就是起到后罩楼的作用,所以它的基座非常高。
上去门殿看看。
门殿内游廊向东通向一座门,那是德和园西门。顺着这条廊道,可以一直走到德和园里面大戏台的皇家包厢颐乐殿。
颐和园的前朝后寝有两条轴线。一条是从仁寿殿到东宫门的东西向轴线,可以一直通到园外西苑路口,那是皇家一华里路的东端。另一条是从玉澜门到上面说的这座帝后院北门的南北向轴线。这两条轴线夹角九十度,这和宫里不同,皇宫里的三条轴线都是南北向的。
宜芸馆后院没有厢房,东墙下也没有游廊。游廊顺着西墙下走到西门,然后连接后院门游廊。看看宜芸馆后院西门,也就是帝后院西北门,这是属于旁门性质的。
有游廊的这一面肯定是门的内部,到门外看看正面。
这是一座正规的垂花门。颐和园内后寝的帝后院就是这么几座门内的范围,正门是南门玉澜门,后门是刚才看到的北门后院门,然后就是这座西北门。宜芸馆后院东墙上还有一座便门,门外是一条夹道,这和宜芸馆西厢房后的夹道是一个。
帝后院西北门外是一个小广场,或者叫庭院,庭院南侧是万能的游廊。西北门对面是另一座门,那是另一座院子,下集接着说。
从昆明湖水上看帝后院建筑。
南侧的五间房是玉澜堂西厢房,往北第二座小屋是玉澜堂正房檐廊西端门,中间二层楼是夕佳楼,北侧是宜芸馆西厢房。宜芸馆后面有高高的屋顶,那是德和园的大戏台,高的是戏楼,低的是扮戏楼。
下集去看太后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