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的二胡代表作(刘天华简介)

考研指数:高频!高频!高频!

刘天华对于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学习并非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而是怀着明确的“国乐改进”之目的。正因为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国粹派”正因为他看到当时胡琴的性能演奏技术的不完整,他才会刻苦学习钻研小提琴,借鉴西洋乐器高水平的演奏技法,客服胡琴的局限性,提高他的表现力。

>刘天华的二胡代表作(刘天华简介)

刘天华一生的艺术理想和时间可以归纳为一点——“国乐改进”

刘天华所有的音乐活动都围绕着“国乐改进”!!!

生平

刘天华自小受到新式教育的影响,1909年入常州中学就读初中,并参与学校的军乐队,非常喜爱音乐,随后1912年跟随哥哥刘半农赴上海,在开明剧社担任乐手,期间它不仅学习了多种铜管乐器,还开始自学理论、钢琴和小提琴(为之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系统的基础),自此刘天华萌生了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的志向。

1914年夏剧社被迫解散,他回到母校任教,在这七年(1915至1922年)是刘天华音乐事业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期间刘天华对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学习:二胡、琵琶、昆曲、三弦等。同时他还恢复了学校的军乐队,组织丝竹合奏团,还教授乐理和唱歌,也正是在这时便开始思考国乐改进的问题,并开始尝试进行创作。1922年四月,刘天华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琵琶导师,这一年成为刘天华人生和事业的转折点。

萧友梅先生在纪念文章中曾说:“随俄籍小提琴师某君学小提琴,日夜练习,不数年间,竟至登堂入室。传习所西乐导师之较老成者,莫不为之惊叹,曰‘不图中国乐师竟肯俯学西乐,且有如是成绩也!’”

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大规模的传入,社会各界有识人士就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音乐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有主张复兴雅乐的“国粹派”有主张全盘西化的“崇洋派”。在不同观点的理解碰撞的情况下,既承认西方音乐的优势和长处,同时又能深刻认识中国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站在时代的高度,立志使中国音乐与“世界同步”的民族音乐家是刘天华:他说“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融入外来潮流在东西的调和与合作打出一条新路来”。刘天华用“二胡”作为突破口。开始了国乐改进。并且他的所有音乐活动都围绕着国乐改进。

1927年,在刘天华的倡议下,正式成立了“国乐改进社”

音乐活动

方方面面彰显了国乐改进!!1

音乐创作

刘天华逝世时,有人用这10首乐曲的第一个字组成一幅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既表达哀思,也总结刘天华的创作成就。

琵琶3首《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民乐合奏1首《变体新水令》。

乐器演奏及改革(中西结合)

音乐教育——中西结合、练习曲

编写了练习曲,开创了我国民族乐器编写练习曲的先河,改变了琵琶和二胡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逐渐被纳入到专业音乐教育的体系和轨道。并培养了较多的二胡名家,形成了二胡学派!

音乐理论研究及实践

总评

刘天华以自己毕生的努力在创作、演奏、理论研究等方面实践着他的“国乐改进”的主张,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开创了一条有创新意义的新路,也为我国民族器乐在整个专业音乐教育、创作与表演事业中争得了依稀不容忽视的地位。正因为他的努力,使得历来作为伴奏、合奏乐器的二胡,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一跃成为重要的独奏乐器。

1932年6月,刘天华在北京民间艺人汇集之地天桥收集民间锣鼓谱时,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逝世,年仅37岁。天妒英才啊!!!

资料收集《中国音乐史》《一本书读懂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简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