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三次巴尔干战争)

爱琴海周边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三次巴尔干战争)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对于整个世界历史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大事件。第一、国祚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终于落下帷幕。对于欧洲来说,抵挡东方异教徒攻击的坚固屏障丢失,从此,欧洲腹地直面土耳其人的进攻。第二、攻下了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帝国阻断了千百年来的东西方陆上贸易,迫使欧洲诸国不得不借助于海洋去开辟新的贸易航线,助推了大航海时代的来临。第三、君士但丁堡的陷落,使得希腊地区的一大批学者,以及古籍流入欧洲各地,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土壤,这也是黑暗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

拜占庭帝国退出历史舞台后,作为帝国原主人的希腊人因信仰东正教,被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所区别对待。对于希腊人来说,以奥斯曼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颠覆和泯灭了属于他们的辉煌的希腊罗马文明,让他们由帝国主人变成帝国仆人,此亡国灭种之仇不共戴天。双方在信仰上的天然对立,使得希腊人在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的近400年间,非但没有被同化,反而愈发激烈地反抗,起义不断。

可以说,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这是土耳其人的高光时刻,同时却是希腊人的至暗时刻。

君士坦丁堡陷落

1、镇压希腊起义,奥斯曼帝国瓦解的序幕

正当如日中天的俄罗斯帝国与日渐西山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第七次俄土战争硝烟未落,第八次大战紧锣密鼓筹备之时,1821年,奥斯曼帝国后院起火,希腊爆发争取民族独立的大起义。此次起义由希腊友谊社在希腊雅西发动起义并得到了其他地区的响应。

1821年奥斯曼帝国

希腊起义军打响了反抗土耳其统治的第一枪,随后伯罗奔尼撒各地区都被希腊人所控制。受希腊局势失控的刺激,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二世开始报复希腊人,帝国各地的希腊人遭到屠杀,即便东正教牧首格里高利五世选择了臣服,依然被愤怒的苏丹下令绞死。

镇压希腊起义

苏丹的举措对希腊局势显然是火上浇油,很快起义军便攻占雅典,筹划独立建国。然而此时,国还未建,希腊人却因为权力分配问题爆发内战。1824年,奥斯曼苏丹联合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联合出兵镇压希腊人的起义,并于此后成功夺回对希腊的控制权。眼看奥斯曼帝国即将胜利,英国、法国、俄罗斯三国坐不住了。

对于俄罗斯来说,希腊人与他们都信仰东正教,并且俄土战争已经打了7次,持续了一百多年。而英法两国则不想俄罗斯在此变成带头大哥,故也掺和进来调停,三国关于希腊自治的要求被苏丹果断拒绝,因为如果丢掉希腊,苏丹必然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住帝国臣民,更怕一旦开了希腊人自治的头,那巴尔干地区的保加利亚人等民族也照葫芦画瓢,那他的帝国将会国将不国,苏丹无法承担这个历史罪责。

于是,俄、英、法联合舰队为保卫希腊自治权,在纳瓦里诺海战(1827年)中击败土耳其、埃及联合舰队之后,1829年第8次俄土战争爆发,俄罗斯军队翻越巴尔干山脉,攻占伊斯坦布尔门户—阿德里安堡,直接威胁奥斯曼首都。1829年9月,奥斯曼帝国被迫与俄罗斯签订《阿德里安条约》,承认希腊独立。

希腊王国独立

希腊人是第一个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独立出来的民族,希腊的成功,让巴尔干半岛上的诸多民族看到了独立翻身做主人的希望,纷纷起义不断,奥斯曼帝国从此开始走向瓦解。

1897年4月18日第一次希土战争爆发,因为战争只进行了1个月,又称为三十天战争。战争起因是克里特岛上的希腊人发动起义,想要并入希腊王国,希腊政府则派遣军队支援。但在武器和兵力全占优势的奥斯曼帝国打击下,虽然许多国家有志愿军支持希腊作战,但希腊军队仅仅坚持三十天就宣告失败,希腊被迫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和约,割地赔款自然是少不了。

希土战争

希腊向土耳其支付了巨额赔款,并且割让色萨利亚的部分地区。为了保证赔款的支付,当时还设立了一个国际委员会,以希腊的全部关税收入和国家专卖所得作为抵押物。战争结束了,土耳其是胜利者,但却没有再获得对克里特岛的统治权,欧洲列强英、法、意、俄四国宣布克里特岛在“欧洲保护下”实行自治,并派军队联合占领了该岛。1898年,克里特岛建立了自己的自治政府,直到1913年,克里特岛与希腊王国合并。

2、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1年-1912年,意大利与土耳其的战争让巴尔干新兴的独立国家心潮澎湃,奥斯曼帝国此时在欧洲的领土成为他们垂涎的目标。于是,意土战争结束当年,希腊、黑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这四国组成巴尔干同盟,向前宗主奥斯曼帝国宣战。

第一巴尔干战争前奥斯曼领土

当时,英法俄已经结成三国协约对抗德奥组成的同盟国。巴尔干同盟的靠山是英法俄协约国,而奥斯曼帝国的靠山则是德奥同盟国。战争打响,巴尔干同盟从三个方向共计75万大军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欧洲领土发起攻击。最西边是希腊主攻萨洛尼卡方向,塞尔维亚和黑山则从北部向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地区进军,保加利亚则目标直指马其顿东部以及首都伊斯坦布尔。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虎落平阳被犬欺,草草结束意土战争的奥斯曼,紧急调集了43万军队前往抵抗入侵。由于军力差距过大,奥斯曼帝国很快失去了几乎所有欧洲领土,仅剩下首都伊斯坦布尔和西边门户阿德里安堡。

阿德里亚堡位置

或许是巴尔干盟军进展太过顺利,双方背后的靠山不得不提前登场。双方列强大老爷们出于自己利益考量,进场调停战争。此时,奥斯曼国内发生政变,以恩维尔为代表的强硬派青年军官们,决定倒向德国,死战到底,不再妥协。然而,此时实力的差距,让奥斯曼有心无力,精锐尽殁,不得不在1913年5月30日签订《伦敦条约》,正式放弃除伊斯坦布尔周边地区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土,这意味着奥斯曼损失了83%的欧洲领土和69%的欧洲人口。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奥斯曼帝国被从前的仆从们群殴而结束。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领土划分

3、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但意想不到的是,由于巴尔干同盟内部对新获得的领土分赃不均,很快实力最强的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希腊等国宣战。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被围攻

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北边的罗马尼亚也向保加利亚宣战。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奥斯曼帝国果断发兵攻打保加利亚。这时,强横无比的保加利亚人发现自己陷入四面楚歌,东西南北均被入侵。于是,保加利亚军队开始收缩后退,全力去保住首都索菲亚。奥斯曼则兵不血刃得拿下了东色雷斯地区。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各国领土

最终,参战的塞尔维亚、希腊、黑山、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有俄罗斯帝国支持的塞尔维亚成为最大赢家,领土和人口均实现翻番。而这损害了本地区大佬奥匈帝国的利益,于是,借着帝国王储裴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

4、西亚病夫土耳其的独立战争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站错队,同盟国战败后,土耳其不得不面对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1920年,英国推动协约国通过了著名的《色佛尔条约》,规定土耳其东部的亚美尼亚省独立,西部城市伊兹密尔割让给希腊。

《色佛尔条约》瓜分土耳其

面对几乎被瓜分殆尽的局面,以凯末尔为代表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奋起反抗。

以安卡拉为大本营,凯末尔厉兵秣马,虽然只有1万多军队,但他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从弱到强,先后打败法国和亚美尼亚。在以亚美尼亚两个省为代价下,凯末尔得到俄罗斯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大力支持。

此时,希腊在伊兹密尔驻军10万,武器精良且有着协约国的支持,梦想着光复东罗马帝国荣耀的希腊军队开始迫不及待得向安卡拉进军。最开始,准备不足的凯末尔节节败退,希腊一路高歌猛进,占领很多城市。但凯末尔迅速改变策略,开始广挖壕,不断诱敌深入到荒漠地区决战。希腊军队千辛万苦越过荒漠抵达安卡拉时,兵精粮足的土耳其军队随即发起反击,此战土军伤亡800人,俘获希腊军队1.4万,所占领的城市也全部被土军收复。

土耳其国父—凯末尔

被吓破胆的希腊军队从此缩回伊兹密尔,再无斗志。而凯末尔则大赦天下,鼓动所有土耳其人参军保家卫国。1922年8月,已拥兵20万的凯末尔向希腊军发起全面进攻,仅仅一周时间,希腊军队即宣布投降,并退回希腊本土。1923年,战争胜利的土耳其与协约国重新签订《洛桑条约》,推翻《色佛尔条约》,土耳其今天的领土范围被确认下来,避免了被瓜分的命运。

现代希腊国土

而惨败的希腊被迫将东色雷斯、伊姆雷斯岛和特内多斯岛归还土耳其,希腊前首相古纳里斯等6人被判处死刑,国王康斯坦丁一世被迫让位,流亡国外,但希腊仍在协约国支持下,拿到了爱琴海东岸几乎所有岛屿。土耳其虽然憋屈,但比起国土被全面瓜分,能保住本土完整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

1923年1月30日,希腊与土耳其签署了《交换居民专约和议定书》,对人口的交换以及财产转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希、土两国判定人口交换的标准简单粗暴,即只要信仰东正教就是“希腊人”,只要信仰伊斯兰教就是“土耳其人”,必须交换。这导致说着希腊语的穆斯林被当作土耳其人遣返土耳其,说着土耳其语的东正教徒被当成希腊人遣返到希腊,这些人都变成了“双重异乡人”,来到自己原本的故乡却成了“外国人”。

希腊以50万人换回150万人,总体利大于弊。这次的人口交换,对两国的双边关系、地区格局、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影响到现在还没能消除。

至此,希腊与土耳其的梁子算是永远解不开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