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俭生平(杨思俭百科)

1971年7月,一座位于乾陵东南3公里的陪葬墓重见天日,

比起乾陵四周大大小小的陪葬墓来说,这座陪葬墓的规模比起附近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的要寒酸、破落得多,

>杨思俭生平(杨思俭百科)

墓道为斜坡式,很短,像极了墓主人短暂凄凉的一生,

同大多数王室贵胄的墓冢被盗发过一样,这座孤寂的古墓也没能摆脱被盗的命运,

墓中幸存的镇墓兽、彩绘陶器等陪葬品应当都是当时的名家巧匠所为,

尤其是墓壁上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精美壁画,画工精湛程度,实在是难掩墓主人显赫的身份气度,

其中最为显眼的是一幅“客使图”,

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外邦使者的文献记载虽然很多,但以图像形式展现的唯有这座陪葬墓,

它似乎在向后世诉说,墓主人生前最为风光的一幕,

两合墓志的出土,最终为我们揭开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谜——墓主人不是别人,正是生前落寞、死后凄惶的章怀太子李贤。

李贤是大唐一位颇为知名而又身世悲惨的皇子,

父亲是唐高宗李治,母亲是女皇武则天,两个弟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妹妹是权倾一时的太平公主,就连他的胞兄李弘也在死后却被追尊为“孝敬皇帝”,可以说这一家子只有李贤与妹妹太平公主没当过皇帝。

漫漫历史,几多沉浮?

李贤墓中壁画题材虽多为“狩猎出行图”、“打马球图”等大唐贵族生活惬意的场景,然而他的人生故事却是苦涩的,

出生在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皇权家庭里,李贤注定难逃汹涌澎湃的宿命,其结局也远比同胞兄弟更为凄凉。

李贤在25岁那年被扣上“谋反”的罪名,从一个朝野拥戴的皇太子沦为被幽禁的庶人;29岁那年,李贤一家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离开长安时妻儿仆从衣履单薄,其身为帝后的父母连冬衣都不曾为他准备;30岁那年,李贤被逼死在了偏僻的流放地巴州,死后便草草葬在了巴州城南化成山麓,这是李贤的第一次葬礼;

二十一年后,武则天去世,李贤的弟弟唐中宗李显复位,派人去巴州迎回李贤的灵柩,以“雍王”的身份将其迁回京城陪葬乾陵,这是李贤的第二次葬礼,也有了一合墓志,即“故雍王墓志铭”,

值得注意的是,该志文未署书、撰者姓名,亦未提及李贤遭贬巴州及其死因,或是因为中宗李显为韦后和武三思操纵下的傀儡皇帝,他复位之后武氏势力还很强,不可能为李贤平反;

又过了五个年头,唐睿宗李旦当上了皇帝,李武两家内部斗争以李家胜利而告终,李旦没忘为哥哥李贤平反昭雪,追封他为“章怀太子”,并将他与其妻房氏合葬,这是李贤的第三次葬礼,这次李旦安排卢粲和歧王李范为李贤重新撰写了一份墓志文,即第二合墓志“大唐故雍王赠章怀太子墓志”,

卢粲是李贤之子李守礼的老师,歧王李范是李旦之子、李贤的侄子,

志文引用“汉武帝听信江充谗言杀害太子刘据”、“晋惠帝听信贾后谗言废掉太子司马遹”、“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杀害世子申生”的三则历史典故,来暗示李贤也是受谗言构陷而被武则天冤杀,

卢粲敢写、李范敢书,睿宗敢批,似乎道明了李贤被杀害的真相,

这一合墓志的出土,也让孤寂千年的苦涩故事重现人间。

冥冥之中,墓主人的肉体早已腐朽,但冰冷的石碑却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神秘的大门,将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幽深往事揭露出来。

李贤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与诸兄弟不同,李贤的身世向来扑朔迷离,

这一切起因于《旧唐书·高宗本纪》的记载:(永徽五年十二月)戊午(655年1月29日),发京师谒昭陵,在路生皇子贤。

由于永徽五年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曾生下一个女儿(后追封为安定公主),这个女儿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后世一度流传是武昭仪为上位掐死亲闺女嫁祸于王皇后,从而顺利将皇后扳倒送进了“冷宫”,

这个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但却可以看出当时是武则天在后宫争宠颇为关键的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从时间间隔上推算,安定公主死后不久,武则天似乎月子坐完身体尚未恢复的情况下,便马不停蹄地生下了李贤,

再加上李贤出生在其父母祭拜昭陵的途中,导致一些宫人在私下里议论:李贤出于韩国夫人之腹。

韩国夫人是谁?

武则天的胞姐武顺,早年曾嫁给豫州参军贺兰越石,生有一子贺兰敏之和一女贺兰氏,贺兰安石死得早,武顺早早就成了寡妇。

因为武则天受宠的缘故,武顺常带着女儿贺兰氏自由出入宫廷看望妹妹,这一而二去就和高宗李治产生了情愫,谁知时间久了,高宗又看上了武顺的女儿贺兰氏,还将她封为了魏国夫人,武顺母女就这样一起成了李治后宫的宠姬,

原本这些关于李贤身世的流言只是宫里人在私下里议论,李贤当然不会知道,

直到李贤当上了太子,这个流言就像一把利箭向他射来:倘若李贤真的是出于韩国夫人之腹,那么他的嫡子身份自然也就不存在了,这样的话,他凭什么还坐在太子之位呢?

想来李贤刚刚听到这样的流言之后,内心会有多惶恐,《旧唐书》说他“亦自疑惧”,

不敢说、不敢问,

可见他也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怀疑,并且十分紧张。

本来李贤是无缘于太子之位的,然而上元二年(公元675)四月二十五日,一个噩耗突然传遍了大唐境内:年仅二十四岁的太子李弘病逝。

李弘是武则天的长子、李贤的兄长,别看高宗身体状况不大好,也将大小事务交由皇后武则天来处理,实际上他一直在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正是这个儿子。

从前高宗多病、太子年幼,国政由武则天处理到还有个理由,

然而随着李弘成年并多次监国,高宗还允诺逊位于他,日渐形成的太子势力让武则天难以应对,

也实在拿不出什么借口来继续理政,可让她丢弃权力又不甘心,母子反目似乎成了时间的问题,

谁知着李弘在人生最为关键的一刻,竟病死了!

李弘一直疾病缠绵是众所周知的事,不过他死得太不是时候了,以至于不少人都怀疑:太子死于非命,下手的就是其母武则天。

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很难分辨出李弘是死于疾病还是非命,但不管怎样李弘死了,大唐还是要选其他皇子来当太子的。

李弘死后月余,武则天的次子雍王李贤于六月初五被册封为高宗朝的第三位太子。

比起李弘,似乎李贤更适合这个太子之位,他处理朝政不仅井井有条,还召集大唐杰出的学者们共同注释了晦涩难懂的《后汉书》,这便是后世称赞有嘉、极具文史意义的“章怀注”。

可以说,李贤凭着自身出众的才干,在很短时间内就迅速填补了太子李弘英年早逝的遗憾,

高宗直夸这个儿子“家国之寄,深副所怀”,

朝臣们也为大唐又出现了一个有干劲的继承人而欣慰,

然而,李贤虽然有才,却避不开他在政治上的短板——当上太子的时日尚短,在朝臣中的影响力远不及已故太子李弘,

更不要说不少有眼色的大臣,都看出来这一家子把持话柄的是武皇后,也早早加入了皇后的阵营。

剧照

其实早在李贤当上太子之前,他应该也是对储君之位做过一番角逐的,

前面说到宫人盛传李贤是韩国夫人武顺之子,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说,因为武顺的儿子贺兰敏之与李贤私交甚笃。

贺兰敏之在文献记载中,似乎是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离谱的是他竟然在太子李弘定下婚约后,染指了未来的太子妃——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

之所以说这件事看起来离谱,是因为李弘毕竟是当朝太子、未来的皇帝,即使贺兰敏之过惯了声色犬马的生活,孰是孰非不该如此拎不清才是,

而且此事发生后,贺兰敏之不仅没有受到惩罚,日子过得比从前还要惬意,

高宗和武则天这对夫妇竟也没有问罪,李弘也默默接受了这一事实,想来这件事远非史料记载的那般简单,

单就贺兰敏之“年少色美”的相貌来说,也有可能是杨姑娘芳心暗许,明知自己将成为太子妃仍然也要冒险与他来往,最终也是杨姑娘一人背负了所有,赔进了自己的一生,

那么贺兰敏之为何连点情谊都不顾,他是武则天的外甥不错,可他满身的荣耀也来自于武则天,怎会做出羞辱姨母一家的事情来呢?

这就要说到这桩婚约了,杨姑娘的父亲杨思俭可谓大有来头,他出身于盛族弘农杨氏,是隋朝观德王杨雄之孙、隋司隶校尉杨綝之子,

他与武则天也有一层表兄妹的关系,杨雄的弟弟杨达便是武则天的外祖父,按理来说,李弘的这桩婚约如果缔结成功,无疑会增强他的太子势力,

这样的结果,不是沉迷权力之中的武则天愿意见到的,想来也不是李贤愿意见到的,

应当是有杨姑娘主动成分,而贺兰敏之也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以至于武后、高宗都没办法向他问罪,

不谙世事的杨姑娘自然不知这里面有多少弯弯道道,就这样不幸沦为了牺牲品。

武则天虽然满意于太子势力的扩张被遏制,但从此以后对次子李贤及外甥贺兰敏之生出了警惕,

但碍于老母亲荣国夫人杨氏极宠贺兰敏之这个外孙,武则天一时也拿贺兰敏之没有办法,直到咸亨元年(公元670),92岁的荣国夫人病逝后十个月后,

武则天向高宗上奏,将贺兰敏之流放到雷州,罪名是挪用为荣国夫人建佛寺祈福的钱财,杨氏的丧期未过贺兰敏之就脱去了丧服等等,

史书上还有一条令人瞠目结舌的记载:“敏之韶秀自喜,烝于荣国”,这是说贺兰敏之与外祖母私通........

其实以上种种罪名,比起贺兰敏之玷污未来太子妃来说实在是不足一提了,

武则天此举应该是为了削弱儿子李贤步步增长的势力。

不过,贺兰敏之的墓志全盘否认了种种“罪名”,孰是孰非也难定论了,贺兰敏之在去往流放地的途中上吊自尽了,

自此之后,李贤就少了一个得力的帮手,本就单薄的势力愈发显得脆弱。

除了母亲的排挤,李贤也曾受到父亲高宗的打压。

当时“初唐四杰”之一的鬼才诗人王勃,也在李贤门下的伴读,却因在李贤与李显两兄弟斗鸡时,作诗讽刺,被唐高宗李治认为是挑拨皇子关系将他逐出了王府,

此后王勃颠沛流离,后因藏匿犯死罪的官奴又害怕事情泄露,将这官奴杀害从而获罪当诛,幸好赶上会赦,免了死罪,失意之际想去看望被自己连累被贬的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可以说,李贤当上太子的时候,身边几乎没有多少帮手可言,早就被父母削弱了一通,比起母亲武则天如日中天的势力来说,简直可以说是“弱不禁风”了。

更为不幸的是,李贤成为太子的时候,正是武则天权力欲望膨胀之际,李贤的表现她看在眼里,自然不愿见到儿子羽翼丰满的一天。

也不知道是谁在背后捣鬼,就在李贤深陷身世传闻之中的时候,另一桩重磅传言又将他砸了个“透心凉”。

当时有个叫明崇俨的人,《资治通鉴》说他“以厌胜之术为天后所信”,让人误以为明崇俨只不过是个江湖术士,实际上从《旧唐书》的记载来看,明崇俨出身名门士族,其父为豫州刺史明恪。

明崇俨本人应当略通医术,他不仅深得武则天器重,更为重要的是他得到了高宗李治的宠信,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谁也说不上他到底是不是精通相术奇技的人,竟说太子李贤“不堪承继大位”,没有帝王之命,反倒是“英王状类太宗”,说李显的面相才最为贵重。

这话要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倒也罢了,当时的李治对于明崇俨可谓是深信不疑的,李贤听闻此事当然就坐不住了,觉得自己朝不保夕了,为此寝食不安,既疑且惧。

可随后事情的发展竟超乎了李贤的想象——调露元年(公元680)五月,说李贤无福继位的明崇俨,被盗贼杀死在了洛阳城。

高宗本指望着依靠明崇俨这个“神医”来延长自己的寿命,谁知他竟死于非命,盛怒之下派出御史查勘此案,铁了心要揪出凶手严惩,

可人被绑进大牢不少,不少人也因受不了严刑而屈打成招,不过没人能招供出什么有用的线索了,明崇俨被杀就成了一桩悬案,

直到武则天派人去太子宫中查办李贤与男宠赵道生的荒唐事,办案大臣竟意外在马坊中搜出了数百副铠甲,而李贤的男宠赵道生还招供说明崇俨之死是自己奉太子命所为,

这下事情可就闹大了,李贤不仅背上了杀害明崇俨的罪名,甚至还被扣上了“谋逆”的大罪!

面对摆在面前的“人证物证”,高宗被惊得目瞪口呆,不过他并不相信儿子有谋反的举动,他似乎也感觉出这是一场针对李贤设计出的阴谋,

他想保护儿子,打算压下此事,可他万万没想到,李贤的亲生母亲,自己深爱的皇后武则天,竟提出反对意见,还说: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

亲武派的大臣们自然也不愿意放过这样的机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早已失去主宰权的高宗李治,对此已毫无办法,

就这样,太子李贤被废为庶人,幽禁在了别院,高宗与武后的第三子英王李显入主太子宫,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可怜的李贤,根本没搞清楚状况,就从云端一步跌落,到最后还不知道,将自己一步步逼向绝路的究竟是谁。

李贤被幽禁数年后,又被流放到了巴州,

文明元年(684年)高宗驾崩后,中宗李显继位仅一个多月就被母亲武则天废黜,改立睿宗李旦,武后由此把持朝政。

不久后武则天命令左金吾卫将军丘神绩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贤的住宅,其后李贤被逼自杀,事后武则天以误传旨意的罪名将丘神绩贬斥,但不久重获启用。

李贤之死,变成了一桩未解的谜案,直到其墓志铭出土,才将真相揭露出来。

平心而论,或许武则天不喜欢这个儿子,可为何最终也不肯放过他?

也有不少人怀疑,幕后黑手也有可能是这场风波受益最大的李显,毕竟他娶了一个老谋深算的妻子韦氏,

不过武则天的嫌疑还是很大的,

李贤虽然被废,但他短暂的太子生涯却在朝野民间收割了不少口碑,

武则天想自立为帝的情况下,自然会做好被李唐子孙反抗的准备,而李贤很有可能就成为反抗者手中强有力的旗帜,

她当然不希望这个“后患”存在,哪怕李贤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贤妻子房氏的家世,她出身于清河房氏,祖父是部尚书仁裕,父亲是左金吾大将军先忠,可以说她出身于名副其实的武将之家,

李贤虽然被废,但以上种种无疑表明他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已经到了武则天称帝的关键时刻,出于谨慎角度,她狠心除掉李贤其实还是有很大可能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