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韩信
韩信的军事能力当世无双,但是政治智商就一言难尽了。
>敬小慎微是什么意思(敬小慎微和谨小慎微有何区别)
我是小静,欢迎点赞、关注。
他犯的错误,每一件放到我们身上都是致命的。他的失败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鉴,分几个章节一起聊聊。
今天讲讲“修武夺军”。(以下原文可略过,直接看分析)
《资治通鉴》汉纪太祖高皇帝四年前203年
羽烹周苛,并杀枞公而虏韩王信,遂围成皋。汉王逃,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宿小脩武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既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徇行,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译文】荥阳城破,项羽烹杀周苛,并杀死枞公,俘虏了韩王韩信(韩国的君主,名字也是信),于是包围了成皋。汉王和夏侯婴驾车提前从成皋逃走,北渡黄河,在修武驿馆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刘邦自称汉王使者,奔驰进入赵军的营垒。张耳、韩信还没起床,就在他们的卧室里,拿走二人的兵符印信,用令旗召集诸将前来,更换了他们的位置。韩信、张耳起床,才知道汉王来了,大吃一惊。汉王夺了两人军权后,当即命令张耳巡行,守备赵地。任命韩信为国相,集结赵国尚未征调的士兵攻打齐国。
刘邦大败,只有与夏侯婴出逃。这时,韩信灭了赵国,积累了不错的实力,就驻扎修武,距离刘邦几十公里,韩信和张耳却按兵不动。韩信和张耳还没有起床,刘邦假装汉使,直接进入中帐拿走了符印,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兵权,然后重新调整了认识任命。
可是这么轻松控制的军队,在刘邦危难时刻却不去救援,一定出了大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韩信有反心。因为这支军队,是韩信一点儿一点儿地打出来的。
张耳虽然掌管粮草,是刘邦安排制衡韩信的,但是韩信以战养战,已经不需要刘邦的粮草供应。以韩信在军中的威信,他想救援刘邦没人能拦得住。
其他的将领最大可能是持观望态度,韩信不说话,没人去冒险,刘邦死了跟着新领导混,并且这个新领导军事能力这么强,以后赢得战争的可能性很大。
刘邦假装汉使,并且轻而易举地取得符印,一定是有帮手和情报的。
在驿馆一晚可能是因为犹豫不决,毕竟此时的帮手还是不是他的人,没法确定。如果是圈套,韩信假称刘邦为奸细,杀了扔进黄河,再对外宣称刘邦已经战死,可能汉朝就要姓韩了。
刘邦的帮手就是张耳,因为韩信被派到赵地招募士兵不久后,张耳被封为赵王,掌管韩信大后方,继续起到制衡作用。
张耳在此次事件中,帮助刘邦成功翻盘,赢得了刘邦的绝对信任。要不然让张耳管理赵国,韩信带着赵国的人出去打仗,如果张耳与韩信暗中勾结,那不就等于培养了一个诸侯国吗?
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
对比刘邦和韩信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分析一下韩信最大的问题
1.刘邦进入军营直到拿到符印,韩信都不知道
从这点看出,刘邦从进军营到拿到符印,都是有帮手的,有准确情报的。关键位置的人都不是韩信的亲信。
如果刘邦带着几个人杀了韩信,也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不能这样处理,杀了韩信,韩信整个军队肯定是乱了,什么后果没人可以预料。毕竟军队成军不久,没有效忠刘邦的意识,整个军队名义是汉军,实际上还是韩信的私家军。
一个公司的某个领导,下属的关键职位都不用自己的人,后果会怎么样呢?
在一个公司,领导要开除你,最后一个知道的人,却是你自己,可不可怕?
2.在韩信不在场的情况下,刘邦轻易得更好了主要将领
军队是韩信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只要韩信预先安排布置周密的计划,刘邦不可能这么轻松更换主要职位。
如果说符印代表军队最高权力,那么项羽杀宋义夺军权就不可能发生。
况且一个全军覆没的汉王的符印还有意义吗?
这个时候只要预先安排好的人,以奸细盗取符印或者符印是伪造的借口,杀掉刘邦,韩信的事也做成了。
做事先做好预案,越是大事越不能像个没头苍蝇。
3.刘邦夺取军权思路清晰
刘邦到了军营假称汉使,防止自称刘邦,被事先安排好的人诛杀,降低了风险。
进入军营,选择拿取符印,而不是叫醒韩信,怕韩信直接动手。
拿取符印后直接去调换岗位,可见早已在韩信军中布局,必要时有可用之人。
刘邦能够轻易夺取兵权,是提前布局的结果,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一代军神,对于军队的绝对控制都不懂吗?肯定不是。
所以,根本原因是没有做好预案,各种细节没有合理安排,最后被钻了空子。
成大事者的竞争对手也必然是高手,所以必须要谨小慎微,一点纰漏就可能满盘皆输。
建议:
1.做事做到极致,不管粗心还是自负都不可取。别等到被人拔除根基那天才后悔。
2.做好最坏的打算,提前评估布局,以防真的发生了措手不及,就算有个心理准备也好。
码字不易,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