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剑(越王剑在哪个博物馆)

中国古代冷兵器,在世界兵器史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悠远的华夏历史文明星河中,曾有一个宝剑最为辉煌的年代,这就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无数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传奇宝剑,都诞生在这个时代。为了应付连绵不断的战争,诸侯国不断改进和制造大量各式兵器,各国都拥有一批铸造青铜剑的能工巧匠。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由于近海,陆地上水路纵横,不利于车战,因此多铸造近战利器,青铜剑便成为兵器中的翘楚。而今天我们要讲的便是顶级青铜剑中的代表,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

20世纪60年代,湖北省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遇了干旱。政府为了缓解干旱灾情,决定修两条水渠来灌溉农田。没想到阴差阳错下竟挖出了一座楚国贵族墓室。从这座墓室中共出土了400多件文物,其中最令人惊喜的是一柄带着剑鞘的铜剑。随后的考古研究证明,这柄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剑(越王剑在哪个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长55.6厘米,宽4.6厘米。剑格宽5cm,剑茎长8.4cm,重875g。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镶绿松石。尽管在地下深埋了2400多年,但宝剑不老,依旧光泽耀目,锋芒毕露。曾在博物馆一睹勾践剑真容的观众说:“即使隔着玻璃,也能感受到宝剑光芒所透出的深深寒意。”据文物工作者回忆,勾践剑出土的时候仍旧锋利无比,考古工作者在捧拿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所以,越王勾践剑素有“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的美誉。

这把金光灼灼的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气逼人,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格花纹,剑格两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盘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虽然深埋地下2400多年,但出土时依旧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

为解开勾践剑的铸造工艺和千古不锈之谜,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还跟踪拍摄了越王勾践剑科考资料影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由于剑身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刃部含锡量高,硬度大,可以使剑非常锋利。研究结果还指出,勾践剑剑身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处含硫量略高。于是便有学者猜测,越王勾践剑采用了硫化铜的防锈技术,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近年来,随着对越王勾践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仿制品的相继出现,人们开始普遍相信,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因为剑身经过硫化处理。

针对这一观点,越王勾践剑原藏馆湖北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研究员指出,越王勾践剑表面的硫化物,其实是墓室中尸体、丝绸衣服、食物等腐烂后产生的。如果不隔离氧气,越王勾践剑其实也生锈。越王勾践剑出土时不是绝对的没有生锈,只是其表面锈蚀的程度微乎其微,人们很难看得出来。该剑出土后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50多年过去了,越王勾践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了,说明在目前这样优质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避免的。

出土越王勾践剑的望山一号楚墓处于今天荆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较高,该墓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碱性不大,基本上为中性,这从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况较好而得到证实。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千古不锈”,是因为该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较少,有中性水之中,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才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此外,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作为青铜剑的主要成分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也不易发生锈蚀,这也是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之一,考古学家证明,湖北地区出土的东周青铜剑,像越王勾践剑这样千古不锈,湛亮如新的还有多把,与青铜兵器相比,钢铁兵器却容易锈蚀的多,迄今出土的比越王勾践剑时代晚上数百年的西汉铁剑,没有一把不是锈迹斑斑的,就是一个绝好的证明。越王勾践剑的出土,完全可以说明当时的吴、越两国的铸剑水平远远超过了中原各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