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师/樊纪华《白浪情》网友群
*
>窗户纸糊在外(窗户纸糊在外十八姑娘叼烟袋)
童年,最高兴的就是过年了。
过年,对中华民族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源远流长,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地传承着,使得春节年俗庆祝活动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逐步形成了我国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也是我们每位都经历的日子,只能说每个人家乡风俗不同,经历过年的风俗也大不相同。所以说我们往往把最美好的东西都能烙在记忆里,孩童时代过年的欢乐,很难使我在记忆中消失和忘怀。每当新一轮春节临近的日子,深藏心底的记忆总是在渐渐复苏着,所以说最高兴的就是过年了。每逢过年的场面虽说与现在不能相比,可在50,60年代到70年代初过年虽说带有旧的风俗,但也有很多感怀!
我老家是东北一个不到50户的小村庄。在我的记忆里50,60年代到70年代初,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月二,这个年才真正的算过完了。过年大致是这样一个“流程”:
实际进入腊月就是年了,各家各户都准备包饺子冻起来供正月里食用。包饺子要提前联系好帮忙人员,这也是东北的习俗,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包冻饺子,头一天把各种馅都调配好,饺子馅主要是以白菜、白萝卜、酸菜猪肉为主。每家最少也要包上二十斤的面甚至更多,这也是根据各家的生活条件而定。晚上左邻右舍和村子里包饺子快手带着擀面杖儿和扁尺子(包饺子用的工具),借几块面板摆在炕上,男人揪剂子和擀皮,女人坐在炕上盘着腿包饺子,小孩子们负责冻饺子,家乡还有“偷饺子”的习惯,就是“偷”点品尝谁家饺子好吃,所以负责冻饺子的人要看管好自己家的饺子,冻好的饺子放入大缸里面保存。包完通常是深夜,主人要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答谢帮忙人员,顺便问一下饺馅怎么样啊?男人喝点小酒,酒足饭饱各自回家,头顶繁星,踩着咯吱咯吱的雪,哼着小曲,唱着东北二人转“小拜年”,轻松愉快。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家家要放一挂鞭,这天称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吃饺子。奶奶告诉我说:今天是灶王爷和财神爷升天的日子,将旧的灶王爷像和财神爷烧了,摆上供品,堵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汉族传统年俗之一。将家里面从内到外彻底打扫干干净净的,打扫房子也有很多注意事项。例如:可以翻箱倒柜打扫卫生,但是要注意轻拿轻放,不要打破损坏物品,如有不慎,则要念一声罪过,大神不在小神在,认错后小神不再汇报你的过错等。那个年代家里人多穿带补丁的衣服也多,只要洗干净就很好。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这日子真的过的快啊,到了腊月二十五,也就是小年之后的第二天,离春节也没有几天了,各家各户更加的忙碌起来,准备年货,预备食材,为了春节做准备了。东北在60、70年代种植黄豆比较多,村子里有专做豆腐的,用黄豆換即可。
我的家乡还有“腊月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就像民间流传的东北三大怪:
笫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因为东北地区冷,所以冬天都会用纸条把窗户的缝隙糊起来,这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糊在外面,那是因为东北的冬天长达5个多月,糊在屋里容易被水蒸汽弄湿,也容易被窗户缝的风吹坏,东北家家都是这样糊窗户。
第二怪:大姑娘叼个大烟袋,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所以就控制了很多人不去吸烟,尤其女孩吸烟更是被大家认为不雅观。但是就在几十年前的东北,妇女抽烟袋是很平常的,很多没嫁人的姑娘家也是叼着烟袋,被世人称为东北的第二怪。
第三怪:养个孩子吊起来,说起小孩睡的摇篮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以前东北人给孩子睡的摇篮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是用绳子把摇篮吊起来,一般都是吊在房梁上,这样,母亲在屋里做活计的时候只要抽空推一下,摇篮就可以悠晃较长时间,这个习俗是源于东北最早的居民都是满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民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是游牧民族,所以当大家逐水而走的时候经常把孩子放在摇篮里挂在马背上迁移,就有了现如今东北的第三大怪。
所以“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传统糊窗棂所用纸张叫“麻纸”,纯手工制作,现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特点:薄、韧、耐,雨打不烂,风吹不破。作用:隔风、防寒、透亮。家家户户的窗户都是纸糊的,平时风吹雨打难免破损,但又舍不得全部更换,只有在二十五这一天才会全部换新的窗户纸来“接玉皇”。现在虽然不用纸糊窗户了,但是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等习俗依然流传。家人还要去供销社(小卖店)买包糖果,冻梨、冻柿子、鞭炮、年画、对联、福字、窗花……
腊月二十六去割肉。在我的家乡老一辈的习俗中,割肉说的是割猪肉。因为过年时,很多家里都得吃肉,或者能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代表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就在这一天有的家去买猪肉,有的家杀猪,自己家养的年猪都是年初开始喂到年底就达到200斤左右,都是玉米和黄豆粕喂养的,膘肥体壮。将杀好的猪肉分成多块冻上,东北外面一般都在零下30多度左右,是天然大冰箱,往猪肉上洒一层水就冻上一层冰,反复几遍往上面洒水很快就结成厚厚的一层冰将猪肉全部封上,这样是保证肉的新鲜不怕风吹干,也不怕老鼠之类的啃噬。杀猪完毕也要做上一锅猪肉酸菜顿粉条,灌血肠,切好肥五花肉请左邻右舍品尝。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我老家有一句俗话:二十七,杀年鸡。因为到了二十七了就已经离过年只有一两天了,到了大年是不准动刀的,所以一些菜会提前准备好,比如鸡就会选择在腊月二十七准备。我记得家里在宰年鸡的时候,都会挑选羽毛光滑漂亮的,又肥又大的公鸡宰杀,让年过的更加欢天喜地。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发面通常都是北方的习俗啦,发面其实也是准备年货,因为在过年期间很少会劳累的,所以会提前准备好。这一天东北老家都会把白面或粘米面和好,准备第二天包好冻上,吃的时候蒸一下就可以了。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蒸馒头和黄粘米面做成的豆包,黄粘米面用稍微热一点的水和好后放在热炕上,用棉被之类捂着面发的快。老人将蒸熟的馒头和豆包拿出一些先作为贡品,供奉祭祀祖先用的。蒸熟的馒头上面也点缀红点和豆包都必须冻好放进小仓房的大缸储存起来(仓房是用来存放杂物的小房)。家乡吃粘豆包或者是粘糕时都是用猪油蘸着吃或者用白糖蘸着吃“香甜”,这也是我的老家吃法。
腊月三十贴对联,一般就是从大年“三十”上午开始,晚饭前结束。大红春联表达了自己对新的一年的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间艺术形式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题材。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若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另一种是常用的贴法。解放后由于横式书写格式改为由左向右,春联也可以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批顺序也是从左至右,适合人们的阅读习惯。
不仅人住的房屋贴,储存杂物和粮食的小仓房都得贴,牛马车上要贴,水井、鸡窝、猪圈等都得贴,仓房贴“粮食满仓”、鸡窝贴“金鸡满架”,猪圈贴“肥猪满圈”。除贴春联还贴福字、门上要贴门神,年画上面贴福字和贴窗花剪纸。晚上家里要烧上一锅热水,倒入脸盒每个人都用毛巾擦擦身子(那个年代农村没有澡堂),老人说:一个是去掉旧年的灰尘,轻松过好年。二是明天是年“三十”了,要穿上新衣裳了,那个年代穿带补丁的衣服也要洗得干干净净过年。
腊月三十,老家都是两顿饭。早饭九点左右,下午四点多吃饭,这顿饭就是过年了,年夜饭是很丰盛的,家家都吃饺子,饭前家家都放鞭炮,也告诉村子里左邻右舍我们已经吃年夜饭了。饭前要接神迎接祖先回来,把家谱贴上,沒家谱的也会用红纸写一张“三代宗戚”贴在墙上,摆放供品供奉。同时,也迎接灶王爷和财神回来。
年三十点长寿灯东北人在大年三十都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家每户都要挂红灯笼,到了晚上就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除夕晚上老人不让睡觉,不管是电灯还是油灯,只能到第二天初一天亮才能关灯。
因为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我东北老家还有一个传说为“守岁熬年”。这也是人们最常听说的一个传说,即为了一年来一次的年兽,每到除夕之夜,人们把“年”肆虐的这一夜,视做关口来熬,为消磨时光,一家人团聚交谈,有祈求平安度过这一夜的意思。据说,除夕晚上要守岁,等待新一年的到来。
为什么要守岁呢?这是因为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在很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曾经遭受过一种凶猛的野兽威胁,它的名字叫做“年”。年凶狠无比,以百兽为食。每到严冬腊月,山上难以找到食物的时候,它便下山骚扰,猎食人,畜,使百姓惶惶不安。后来发现,它非常害怕火光和声响。于是,人们就燃起火堆,敲锣打鼓,点燃爆竹,通宵达旦,将年赶到荒山野岭,饿死在冰天雪地里。为了纪念这次的胜利,人们逐渐形成了除夕夜守岁的风俗。
还有晚上的垃圾不能往外扔,似乎除夕夜扔垃圾说是往外扔钱不吉利。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初二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我们老家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午夜要把时钟的铃声调到12点,铃声响起,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外面就响起鞭炮声、欢笑声,同时,要给祖先家谱和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
我们知道压岁钱,是汉族的年俗,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
我们老家年夜饭后吃冻梨。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大年初一要吃饺子。东北吃饺子基本都是提前包好的冻饺子,初一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几个饺子里面放入1分或者2分硬币,谁吃到了谁一年都有好事连连有钱花,事事顺利。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吃饭时长辈先上炕盘腿坐在正位后,晚辈先后磕头完毕才可上棹吃饭,吃饭时必须长辈先吃第一口,晚辈才能拿起筷子吃饭。饭后小辈要出去到本村长辈和相处比较好的邻居家拜年。
正月初二开始,东北老家过年的传统娱乐节目就是扭大秧歌和踩高跷,扭秧歌的动作是走十字,非常简单,踩着鼓点扭转跟着走就可以了,但是动作一定要灵活多样。男女欢快逗乐,穿着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化好妆、带上各种耀眼的行头显得特别喜庆,旁边有打鼓敲锣和吹喇叭的,秧歌队一般都在50人以上甚至更多人,走村串巷,非常热闹。有时大队还要组织到各村秧歌汇演比赛,这一活动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结束。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民间歌舞。
正月初二,很多传统文化习俗不能丢,东北大部分年轻人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过年,岳父岳母每次都会做一桌子硬菜,好吃好喝,盛情款待。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女儿回娘家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称之为“归宁”。闺女出门嫁人初二回娘家,当妈的就要把初一留的饺子给闺女吃,进屋就吃几个初一的饺子,寓意和父母团团圆圆。这一天,女儿最不吝啬了,带给爹娘的东西那可是五花八门,从烟酒糖茶,到衣服鞋帽,应有尽有。
正月初三,大年初三不但是“赤狗日”,也还是“扫帚日”。在这一天,就该开始打扫卫生,东北将正月初三称之为“扫帚日”。在腊月三十打扫干净屋子和院落后,初一、初二各家不会动用扫帚,免得扫走财气。到了初三,就可以把家里积攒的垃圾清理掉,而且在打扫时要从外往里扫,以示聚财之意。
正月初四,迎神接神的日子,一切人间神回到人间,傍晚接神。
正月初五,东北俗称破五,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允许搞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天叫缝破衣物。还有三六九往外走的风俗之说。大年初五,俗称“破五”。风俗里讲究在家歇着,不出远门。这一天,东北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
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汉族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七,人日,就是“人民安之日”是农历正月初七,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是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象征着新的一年人类安康幸福,所以年出七又称“人日子”,这一天东北习惯是吃饺子。
正月十五,我们老家叫灯节,家家都挂大红灯笼,吃粘米饭和粘豆包(南方吃元宵),这一天农村虽然沒有城里热闹,但是也很开心快乐。也制作冰灯,用各种器具做造型将水倒入和带有颜色的染料放入进去搅拌均匀,水不能全部冻实,将冰中间的水倒出放进蜡烛点亮就是冰灯了。还有用麦麸皮与柴油混合做成团点着放到长长的村路两边,有条件的村也要用干木材树技点燃篝火,大人小孩都去烤火,烤去异难杂症。小孩子们手拿冻梨一边啃一边品头论足,嘻笑玩耍,然后要拍打全身,据说能拍掉秽物,迎来福气。
二月二,是龙抬头日。二月二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我们东北在节日期间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就是图吉利。
2019年1月12日
*
责编:方迎欣、鞠红旗《白浪情》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