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6年,秦数十年对六国用兵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当适时,韩、赵、燕三国均已为秦所灭,时年34岁的秦王嬴政便已得天下之半,可谓雄心勃勃、豪情万丈,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就在此刻!
下一个对手,就是楚了吧,这是最后一块难啃的骨头了,吞之,则天下定矣。
>楚王负刍怎么读(楚王负刍是谁的儿子)
然而,如此重要的任务,派谁去好呢?嬴政掰着手指头数了数手中几张王牌:王翦、王贲、李信、蒙武……每一个都是那么地出色,唉,人才太多也不好办哪,难选,头痛!
于是嬴政把几位王牌都召了来,搞个招投标,一个一个的问报价。
首先问李信。李信这人,年少壮勇,曾以数千骑兵一口气追逐燕军直至辽东,逼杀太子丹以献,从此一战成名,可谓秦国众多战将中的后起之秀,嬴政很看好这个潜力股。
“寡人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昔武安君率师七万伐楚,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去年,王贲将军又只率师数万,便轻松拿下楚城十余座,可见楚并不难灭。二十万人足矣。”
嬴政又问王翦:“老将军以为如何?”
王翦沉吟了一会儿:“信以二十万人攻楚,必败。以臣愚见,非六十万人不可。”
嬴政一皱眉,显然很不满意王翦的回答。这报价也相差太多了,六十万,岂不是要寡人将全部家底给你奉上么?寡人还想着同时分兵灭魏,早点统一天下呢!王翦啊王翦,你怎么说也是我大秦第一名将,岂能如此胆怯?你一举灭燕赵的威风哪儿去了!
“老将军可否打个商量,少点。”
“此事不容商量。楚兵虽弱,然幅员辽阔,战略纵深远超列国,臣非六十万兵无以灭楚,少一人亦不可。”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嬴政摇头长叹,心里暗想,要是白起还在就好了,那灭楚还不跟玩儿似的。
王翦不说话了,你不信我,那我还说什么!李信不老不怯,你找他好了,我告病就是。
于是嬴政又转头望向李信,那是一种难得的信任眼神。寡人没有白起,就只有靠你了,希望你能成为新一代的武安君,我大秦世出名将,决不能就这样在王翦手中断了。
李信狂喜,再拜曰:“微臣愿领兵二十万伐楚,并请一人为副,随臣一同前往,不知大王可否割爱?”
“将军欲请何人?但讲无妨。”
“蒙恬。”
蒙恬?嬴政一愣,眼前出现了一个俊美少年的面容。
蒙恬出身于秦国名将世家。他的祖父蒙骜,是事奉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四代秦国国君的秦军元老。自昭襄王时期从齐国来到秦国,至公元前240年为国捐躯,蒙骜一生共为秦国打下七十余座城池,可谓战功赫赫。他的父亲蒙武,战功稍逊,但曾多次作为王翦的副手南征北战,也是秦国的一名宿将。而蒙恬与他的弟弟蒙毅,不但容貌俊美、聪敏好学,且自小出入宫中,与嬴政共同跟李斯学习刑狱之法,故深得嬴政宠信与重用。可以说蒙氏与王氏,是秦国的两个名将批发工场,数十年人才辈出,一个比一个牛。
不过,蒙恬虽是名将世家出身,却一直在宫中帮自己处理一些狱法文书工作,从未带兵打过仗啊,他能行么?
“蒙恬精通兵法,臣自问不及也。若得此人,楚必可数战而取之。”
嬴政终于点头了,蒙恬的本事,他最清楚,这怀才就跟怀孕一样,那是藏不住的。况且,秦代是全能官吏的时代,文职武职之间并无截然的界限,军吏可转任文法吏(注1),文法吏也可从军作战。蒙恬迟早都会是一代名将,早点让他锻炼一下也好,寡人即将一统寰宇,此用人之际,正需多培养一些年轻的国家栋梁。
于是在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再次大兴兵。王翦之子王贲,率师十万伐魏;李信、蒙恬两只初生虎,则率军二十万,大举攻楚。王翦告病回到频阳(今陕西铜川西南)老家,在暮色黄昏的庄园中静静的坐着,心如止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或许,我真的老了,大秦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了,大王、贲儿、李信、蒙恬,你们好好干吧,大秦的未来是你们的!
庄园内,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牧童吹起单调的短笛,一阵晚风吹过漫野的黄花,王翦感到了些些凉意,他披衣而起,落寞的眼神泛着点点泪光。
另外一边,李信与蒙恬带着秦王嬴政与全城父老期望的目光,领兵出征了,两个年轻人是说不尽意气风发,道不完的豪情壮志,特别是蒙恬,第一次领兵打仗,就是如此重要的一战,内心的兴奋可想而知。为了大王的信任,为了蒙氏一族的荣耀,这趟一定要打一个漂亮仗回来,自己可是大秦战神蒙骜的子孙啊,无论如何决不能给爷爷丢脸。
当时,楚国的主力都在楚国新都寿春(今安徽寿县),由大将项燕率领。此人在历史上似乎没啥名气,但提到他的孙子西楚霸王项羽,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项燕虽然比不上自己的牛叉孙子,但对付李信与蒙恬这两个刚出道的毛头小伙子,还是绰绰有余的,他自知楚军战斗力不如秦军,只有利用楚国辽阔的疆域,以纵深诱敌,拖长战线,消耗秦军,然后趁机突击,一举可胜。
然而毛头小伙子李信可是个不怕天不怕地的家伙,何况一个项燕。战前他要求士兵轻装上阵,只带几天的干粮即可,不必过多辎重,欲来个因粮于敌、以战养战、千里突袭——这是昔日武安君白起一举破郢的良方妙药,作为武安君的狂热粉丝,李信打仗一向奉之如神。
李信错了,今时不同往日,自白起水淹鄢城、屈原忠烈投水,楚人个个恨秦人入骨,还有谁会让他轻易因粮于敌,何况寿春的纵深比鄢郢的纵深,相差何止千里,秦军贸然深入,那不是去找死吗?
冷静的蒙恬很快发现了这个足以致命的危险,他劝李信说:“楚国地大,冒进恐有后顾之忧,望将军慎之。”
自五十年前秦国杀神白起攻破郢都,吞并了楚国的江汉平原之后,楚国就一路迁都到了淮水中游的寿春,避开秦国锋芒,开始专心朝东方发展。公元前255年,楚国灭掉了文化古国鲁国,吞并齐国五都之一的莒城,并继续北进,占领了泰山西南的齐南阳地区,公元前248年,楚相春申君黄歇被封到吴越故地,又开始大力开发长江三角洲地区(注2)。如今,楚国领土之广阔,已不在秦之下。蒙恬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
可李信不以为然,正因为楚国地大,我们才要长驱直入,寻求楚国主力速战速决,否则一步步推进,那要打到什么时候,我听说王贲那小子已经引汴河之水灌淹魏国都城大梁,一口气把魏国给灭掉了,咱俩再不加把劲,他老王家就要把风头全给抢光啦。
蒙恬说不动李信,只好作罢,谁叫人家是主将呢?现在只有寄望于项燕了,希望他不要耍什么阴谋诡计也好。
于是李信下令兵分二路,一路由蒙恬率领进攻寝丘(今安徽临泉、河南固始一带),另一路则由李信亲自统率,直取平與(今河南平舆北)。这两个地方,乃是楚都寿春面前最后两个险要,下之,后面就是一马平川,几天就可以兵临寿春城下了。
平與与寝丘对于楚国的重要性,李信知道,项燕一样清楚,但他根本没派兵去救,因为他的既定战略就是诱敌深入,不给点甜头给敌,敌能深入吗?
所以一切都变得出奇顺利起来,俩生猛小伙果然够猛,没几天就各自高奏凯歌,捷报如雪片般飞入咸阳,秦王嬴政欣喜若狂,俩小子干的好,赶快给我拿下寿春,回来寡人直接封你们做上卿。
战争进行到这一步,胜利的天平还都在秦军这边儿,可是从这一刻开始,楚国开始玩弄阴谋诡计了,而且玩的李信晕头转向,差点把裤子输掉。
首先,楚国开始求和,楚君负刍派人到平與李信营中,说要交出青阳(今湖南长沙)以西的城池,以土地换取和平。李信当然一口答应,看来楚国人是怕了,根本没有反抗的信心,不如就先收好处,以迷惑他们,然后突然攻打寿春,揍他个措手不及。
李信又错了,楚国的情况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我们前面就说过,楚国是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贵族共和制国家,虽然吴起变法打压了部分贵族,但随着五十年前白起攻占楚国核心地区南郡后,大批当地贵族随楚王迁徙到东方,楚王为了凝聚人心,对贵族封君们更是大肆放权,使楚国彻底成为一个王权不振但地方势力强大的联邦型国家。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说过:虽然难以侵略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但一旦占领是很容易保有它的;而另一方面,入侵一个由君主和贵族共同统治的国家很容易,但想彻底灭掉它很难,因为有相当数量的贵族会不断聚首起事。事实上,秦朝最后被楚人打败,二世而亡,就是亡在这上面。
总之,李信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楚人的危险,他志得意满,连战连捷,眼看就要兵临寿春城下,突然后方起火了。在早已被秦国征服的南郡鄢郢地区,楚国贵族残党突然起事,同时之前投降的青阳一带的楚国封君们也率领私兵向北攻来,一举切断了秦军的长江后勤补给线。
后院着火,李信只得回师去救南郡,否则他这一支孤军,被楚国这么前后一夹,形势危矣。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楚人坚壁清野,李信所谓“因粮于敌”早就成了个笑话,所以他必须回去夺回长江后勤补给线。但是,李信又不甘心已取得的战果,于是分兵两路,一路由蒙恬继续在淮北扫荡,拔取寿春外围城池,李信则引兵向西,回鄢郢平叛。
经过一番急行军,李信的十万秦军终于赶到鄢郢,一番激战,收复了鄢郢地区。其实这个时候,李信还没有输,只要他稳扎稳打,彻底扫平叛乱力量,日后可以再找机会伐楚。然而李信毕竟年轻,勇猛有余,谨慎不足,他觉得叛乱力量已经被打败,只剩一些残兵逃亡在外,不足为虑,于是又转而向东,想和蒙恬在淮北会师,再合兵南下,攻打寿春。
然而李信万万没想到,鄢郢的楚军残党实力尚存,他们不仅营救出了被嬴政流放到故郢的楚国公子昌平君(注3),而且与湘水长沙一带的楚国封君们已悄然会师,他们一路尾随在李信后面,人不卸甲,马不离鞍,日夜兼程三天三夜不停歇,正好赶在李信与蒙恬会师前一刻打了上来,结结实实的在李信屁股上扎了一刀。同时项燕也率军向西反攻过来,两面夹击,李信猝不及防,兵败如山倒,不过一日,便阵亡七名都尉(都尉领一个“部”的编制,一共一万人),二十万大军损失近半,眼见大势已去,李信只好收起雄心壮志,带着残兵狼狈撤退。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对付老将就得用老将,秦军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吃的几次大亏都是在庞暖、李牧、项燕等老将身上,年轻人毕竟爱冲动啊,冲动是魔鬼。关键时刻,还好有蒙恬,他虽然年轻,比李信却稍稍沉稳一些,败信传到城父,秦军军心浮动,将士皆有惧意。这时候蒙恬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大将之风,他一路收拢李信的败军,从容退回赵境。昌平君与项燕追杀而来,碰了个壁,便干脆掉头向西收复楚国故地,并疯狂向秦国本土扑去。
嬴政得报大怒,一脚踢翻座前的席案,拂袖而出,侍从们赶紧备了车追,嬴政纵身上车,直奔王翦老家频阳飞驰而去。
嬴政是来道歉的:“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今闻楚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看来嬴政作为千古一帝,果然胸怀博大,身为万乘之君,勇于承认错误,光这一点就超越了他曾祖父秦昭襄王。
王翦装模作样推辞了两下,最终还是答应复出效命。他年轻时曾在白起手下为将,亲眼见过白起是如何得罪秦昭襄王而被赐死的。所谓王者一怒血流千里,所有敢忤逆王权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现如今王者俯身低首,卑辞相求,你还有啥好拿捏的。
当然,答应是答应,但还是有三个条件:
1.给他六十万兵。
2.请蒙恬之父老将蒙武为副将。
3.请咸阳田宅数处。
秦王嬴政大笑许之。王翦果然是个聪明人,秦空国而专委于彼,他多请田宅,就是为了安寡人的心哪!多么善解人意的老将军,这就是情商啊,少年们,学着点!
次年(公元前224年),王翦蒙武率六十万大军仍按李信进军路线,进入陈邑、平舆一线后,便接受李信轻率进攻失败的教训,谨慎作战,步步为营,逐步推进,首先平定叛乱,收复郡县,然后进入淮北一带,缓缓向南推进。好在王贲已在前一年把魏国给灭了,这样秦军的物资,便得以源源不断经由发达的鸿沟水系从大梁运到陈县,再到达王翦军营,一运就是一年多,秦灭楚之战,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后勤运输的最高水平,太可怕了。
楚国人怎么也想不到,刚刚输掉裤子的秦国人竟然转眼又拉了三倍的人马打过来,不禁都有些惊慌,在此危急存亡的时刻,楚国各地散漫的封君们被迫联合起来,将私兵归入楚国最后的名将项燕麾下,最终竟然也凑齐了六十万大军,力抗秦军继续深入。六十万对六十万,这应该是世界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冷兵器战争了,它代表了古典时代最高军事组织与后勤供应水平,虽然细节详情不可知,但遥想当年仍令人心潮澎湃。
而面对楚国六十万大军,王翦似乎一点儿也不急,他只命令秦军停止深入,并联营数十里,坚壁固守。这样一来项燕可急了,连日前来挑战,秦军终不应战。王翦命士兵养精蓄锐,并每日杀牛宰羊,与士卒同食。两军相持长达一年,楚军将士们没了仗打,每天不是吃吃喝喝就是洗头洗脚,最后都闲的丢石头、玩跳远来。猛男的精力无处发泄,这可是相当危险的事情。王翦教练却点点头:嗯,看来大家的状态都很好嘛,继续保持啊!
秦军的后勤供应绵绵不绝,可楚国这边就惨了,漫长的后勤线与巨量的后勤消耗将所有人都拖入了痛苦的泥潭,而在后方提供粮草的各大贵族怨声载道,项燕实在顶不住上上下下的压力,又求战不得,最后只能向东退走。王翦蒙武抓住机会率军大进,乘胜追击,连败之,终于攻入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但楚人并不肯放弃,不久楚将项燕又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一带继续反抗秦国。王翦与蒙武不得不在第二年继续伐楚,并最终杀死了昌平君,项燕也兵败自杀。
至此,绵延兴盛了八百余年的楚国宣告灭亡。这一年,大秦帝国的掘墓人小项羽年方十岁,正跟着叔叔项梁四处逃难,总有一天,他要为祖父项燕报仇雪恨。
紧接着,秦军灭楚挟余威,摧枯拉朽横扫燕代之地,公元前222年,王贲、李信攻辽东,虏燕王喜,继而攻代,虏代王嘉。王翦则悉定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李信,秦王嬴政似乎并没有把战败之罪完全推到他头上,而是以帝王之尊自己扛下了责任,所以李信得以再立战功,并使其家族成为秦汉间一著名军事家族,西汉名将李广与李唐皇室所在的著名的陇西李氏家族,便是李信后裔,
至此,韩、赵、魏、楚、燕五国悉数灭亡,山东六雄惟有与秦相距最远的齐国苟延残喘。于是在这一年五月,秦王嬴政提前庆祝,赐酺,特许天下聚饮。(秦汉之法,三人以上不得聚饮,朝廷有庆典之事,特许臣民聚会欢饮,此谓“赐酺”。后世王朝遂为一种宴饮庆祝活动。)
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蒙恬在干什么呢?他在反思,出道第一战就遭到失败,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历史上所有的成功者,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蒙恬也不例外。
注1:所谓文法吏,是秦汉王朝的特色职业,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文书法律专业高级公务员。
注2:至今在上海苏州一带还留有不少春申君黄歇的遗迹,上海的简称申,就是春申君的申,而黄浦江的原名,就是“黄歇埔”。
注3:这位昌平君可以说是《史记秦始皇列传》中最神秘的一位人物,只有一句话记载,毫无背景资料。但史学家杨宽、田余庆与李开元等人根据新出土的秦简推测,他应是楚王负刍的庶兄熊启,李开元先生还猜测,这位楚国公子同时也可能是秦昭襄王的外孙、秦王嬴政的表叔,因他兼具秦楚两国王族血统,地位尊崇,故继任吕不韦为秦国丞相。昌平君熊启可能在秦楚决战前为故国说了几句好话,所以被秦王免去丞相之职并将其迁到故郢,以安抚当地人心浮动的故楚民众。但嬴政没有想到,昌平君到达故郢地区后,得到了与众多旧楚贵族接触的机会,结果反而被当地热烈的反秦气势给影响了,等到李信兵指寿春,楚国社稷濒临危亡,这终于促使熊启举兵反秦;于是他登高一呼,不仅湖南湖北的楚国贵族力量反攻过来,早先秦军攻下的淮北城池也降而复叛。看来楚国的封君制也是有优点的,特别是在国家危亡的时刻,就好像一盘散沙遇水成泥,能让任何准备不足的敌人深陷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