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三国迷心中,“黄巾之乱”是开篇,也是东汉走向灭亡的起点。其实在我看来,它不是推翻汉朝的主要原因,但影响确实非常巨大。
>黄巾之乱(黄巾之乱是谁发起的)
关于黄巾起义的全过程,我在《三国很有趣》系列中,用了五篇文章,共计上万字,展开聊了一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来看看。
如果您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那么咱也不用扯那些有的没的,只把相关的问题拿出来聊聊。
答:很猛。
这可不是屁话,因为自汉朝建立以来,还没有任何一支“叛军”能有如此大的“动作”。
首先,由于张角兄弟的“苦心经营”,追随他们的信徒多达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大州。
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所住的小区举例,一栋楼有两个单元、二十层,每层两户、每户三人,共有240人,其中就有一个是邪教徒……这还是均摊,如果不幸处在“某个窝点”周边,住的地方人口也多一些,那么很有可能您的对门就是一家子那个啥!怎么样,慌不慌?
不单您慌,当时的东汉政府、世家豪族们更慌。
在张角的号令下,各地黄巾军一旦皆反,焚烧官府、劫掠城镇,有些州郡的官吏无力抵抗,干脆弃官跑路,余下的要么被抓、要么被杀。在被杀的倒霉蛋中,就包括南阳太守褚贡,他的死导致郡守位置出缺,袁术很可能看中了这一点,加上南阳富庶,才钻了空子。
这里简单解释一个小问题,就是关于“州刺史和郡太守哪个官更大”,从俸禄来看,州刺史六百石、郡太守二千石,根本不在一个段位,不过在职能上,太守要看刺史的脸色。这样的“制衡”在管制上很常见,比如二千石的校尉受六百石的北军中候监察等等。
总之,虽然史书上没有具体写明有多少位刺史、太守逃亡或遇难,但从后来的补缺来看,即便刨去“自然卸任”,那人数也不会太少,这足见黄巾军的势头之猛。
答:很多。
好吧,这确实是屁话,因为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个地方、多少支部队响应黄巾军。
比如起义之初,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被俘,擒他们的并不是黄巾军,而是当地百姓。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生,其中包括著名的“五斗米教”。公元184年七月,号为“五斗米师”的张修聚众造反,关于他的故事,以及与道教的关系,我也在《三国番外之道教》中聊到一些,您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开链接看一看。
很多人将张牛角、褚飞燕、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左髭文八、平汉大计、司隶缘城、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蝤等等列为张角的三十六方渠帅,这是没有依据的,比如张牛角,他并非黄巾军,而是黑山军的首领。
关于黑山军,在某些百科中,将其说成是农民的起义军,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资治通鉴》等史料都有记载,即“自张角之乱,所在盗贼并起,博陵张牛角……”,可见,至少张牛角的“成分”就不是普通农民。
此外,还有一股“势力”于黄巾起义间爆发,即北地郡先零羌与枹罕、河关等地的群盗。有人说他们也是为响应黄巾军,那么咱姑且也这样认为吧,只是这支部队比黄巾军要坚挺得多,其先后多次被汉军征讨,却始终屹立不倒,威胁中原近三十年之久。
当然,政府官员也有顺势造反的,比如交趾地区的下层官吏,他们长时间受刺史的盘剥,于是号召当地百姓造反,并俘虏刺史及合浦太守来达,其首领自称“柱天将军”,不知是否要和张角的“天公将军”相呼应。
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吧,但这是事实吗?他们为啥要这么做呢?
其实,黄巾军并非没有配合,比如广宗之战,张角让弟弟张宝守下曲阳,就是为呈犄角之势,董卓攻打张宝时,就差点死于黄巾军的夹攻。
但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黄巾军是没有支援的,也因此被扣上了“各自为战”的帽子,不过,这可能不是黄巾军不懂得协同作战,要知道,除卢植等人之外,政府发动了地方官、地方豪族,甚至没有被蛊惑的百姓,共同出力,讨伐黄巾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刘备了。
面对多方“围剿”,本就没有经验的黄巾军,固守都难,又何来多余的力量去支援其他渠帅呢?
不过,话说回来,黄巾将领的能力确实有待商榷,我们多次看到一两万官军将十余万黄巾军围在城中的记载,这很可笑不是吗?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黄巾军失败的原因:
其一、黄巾将领素质不高。
当时的农民,是很“可爱”的,他们单纯、好骗,最重要的是,没有战斗经验,即便有人能像边民及胡人那般骁勇,也没有什么战术、兵法可言,张角的弟弟张梁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二、东汉朝廷依旧强大。
别看宦官当道、皇帝昏庸,但牛人层出不穷,军队素质也是杠杠的,还有地方豪强、世家大族的出力,首先他们的武器就不是农民能比的,一把钢刀,在当时已是天价了。所以,即便黄巾军人数占优,也讨不到什么便宜。
其三、内部人员并不稳定。
唐周叛变,几乎毁掉了张角十六年的努力。我愿意相信,如果没人告密,那么处心积虑的张角、能力出众的马元义、出其不意的内应,会让声势浩大的黄巾军有推翻汉朝统治的可能,但是,就像波才的溃败一样,邪教能聚众,却也最致命。
说穿了,这就是张角的骗局,就算他能治人病、救人命,却永远无法给百姓以太平,何况,张角本人“中道崩殂”了,只是在我看来,他的死不是黄巾军失败的主要因素。
的确,随着战争的残酷不断冲击,教众的思想也会不断波动,他们的信念一大半都在发起者身上,一旦这个发起者有所闪失,打击可想而知。但从事件的发展来看,张角的死,显然激发了起义军的斗志,这就是我所说的另一个极端——没有退路可言。
在我看来,张角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错,咱们挑几个主要的聊一聊。
其一、以“太平”为口号。
不管能否真正还百姓以太平,但对于农民来说,“太平”就是他们追求的目标,道术、神鬼,只是他们为达成目标的一种心理暗示罢了。后来的太平天国也是如此,如果不打出“太平”的旗号,还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吗?恐怕不能。
其二、以“冀州”为基础。
冀州,不仅是张角的老家,更是灾情最严重的地方,他们生活水平很差,却要看着皇宫贵族、世家大族们莺歌燕舞,而且他们没有“外部矛盾”,不会因外敌而团结于朝廷,所以,要说最痛恨东汉王朝的百姓,冀州人一定名列前茅。
其三、以“宦官”为内应。
这是张角做得最聪明的地方,对于他来说,宦官有四大优势:离皇权最近、离百姓很远、与士人交恶、与帝位无缘。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能帮助张角做到出其不意,很可惜,唐周的告密,让张角失去了插入敌人腹地的尖刀,不得不率领义军直面敌人锋利的獠牙。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张角在临死之前,将张梁拉回了广宗。按照实际情况来看,张梁没有完成张角的重托,但如果换一个对手,一个以勇武著称的将军,张梁还会败得如此难看吗?不好说。所谓两军交锋勇者胜,比谁更猛的话,张梁可不输给那些青史留名的将军啊。
好啦,关于黄巾之乱,咱们就聊到这里,至于一些没有发生的“如果”,就留待各位的脑洞大开吧。